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张辽(公元169-222年)字文远,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今朔城区大夫庄)人。起先,张辽以从事的身份出现在并州刺史丁原帐中,并引兵进京见大司马何进去了。何进死于宦党之乱,董卓继丁原之后死在吕布的方天戟下,后者则被董的余党李傕郭汜打出了长安,带着张辽开始东奔西走。文远戎马生涯的第一个十年,这样短短几句就已讲完。
首先对张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应该是他曾经不离不弃的吕布。那时代还不能被称为“三国”,连群雄逐鹿的鏖战也才刚刚开始。来自“天西北角”的吕奉先,其骁勇犷悍的本性象一片混沌中耀眼的火炬,无疑与同样在古来征战地长大的张辽,不知不觉的产生呼应。人中第一啊,吕布具备的沙场魅力,几乎可用光彩夺目来形容。以主将的武力和胆色而自豪,是从古到今战士们的常规心理。他就象轰鸣的战鼓和长啸的号角般,使身边的人士气倍增。不奇怪张辽会拜倒在这个人脚下,吕布毕竟也算改写过历史,虽然只有一次。但是连德高望重的司徒王允当时都不能看得更远,我们又怎能对年轻的张辽要求太多。
可他毕竟是与众不同的。我一直在想,为何演义中他和关羽对峙小沛时,会因为对方一句“公仪表不俗,何以失身于贼”而沉吟不语?罗贯中埋下这个伏笔,大约是要给他的白门楼之降打点基础。可我更关心的,是张辽本身的心事--他应该已经开始醒来了。能够冷静的观察周围的风云变幻,可能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主宰文远其人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之一。
关羽劝退张辽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如果说支持吕布之勇的,是他血液中不绝于缕的兽性本色,也正是这样此人才“不肯详思”,大张大狂;而张辽则奇妙的拥有一种摈弃所谓人事,纯粹对於形势作出判断的犀利眼光。若干年后他屯兵长社,军中忽然有谋反者起事,半夜失火,兵士们开始骚动。张辽却很镇定的对左右说:“一军怎么可能全部造反?必定是有人故意惑乱军心。”於是传令各帐安坐,自己带领亲兵数十人在营地中守卫。结果首谋很快被擒,短暂的叛乱宣告结束。
在演义里,谋反者被写成太史慈派来的奸细,而张辽将计就计把他给骗进城来,一顿乱箭射死了年仅四十一岁的太史慈。与吕布同是边地人,张辽的身体里除了勇敢,大概还有遗传自商人祖先的特别智慧。毕竟聂壹曾经发动“马邑之谋”诱敌匈奴,也是弦高一流的人物。不管怎样,他决不是仅仅因为白门楼上曹操亲手松绑,“解衣衣之”,就这样决定弃暗投明。当他的膝头为孟德弯曲的时候,吕布怒骂刘备的吼叫声正消失在远处。张辽选择了曹操,那时他二十八岁。
从记载下来的史实中看,张辽无疑具备出色的心理战才华。他在这方面第一次峥嵘出头是官渡之战后,和夏侯渊在东海围攻昌豨时。双方曾僵持数月不下,曹军粮草已尽,众将都认为只有退兵一途。大帐中忽然响起张辽清朗的声音:“毋须退兵!”“为什么?”夏侯渊不解的问。
“明天我孤身去见昌豨,晓以利害,他一定会投降。”众人嗤鼻而笑。围攻数月了,他要是想降,为何早不降?凭你这裨将几句好话,就能啃下那硬骨头不成?
事实上,第二天张辽前去邀昌豨说话时,对方果然下山来了。寒喧一番之后,两人居然径直往三公山昌家而去。张辽在那里拜会了对手的家人,归来时,身后跟了带着降表的昌豨。
“数日以来,昌豨都从山上仔细观察着我,而且其军队的攻势也一天不如一天。必定是他已经动摇,所以才无心力战。这时如果好言利诱,应该可以轻易将其劝降。”面对夏侯渊,甚至还有曹操迷惑的目光,张辽解释道。
孟德暗喜,却依旧板起脸来责怪他:“莽然只身前去敌阵,这难道是大将所为吗?”其实心里也早清楚带多了人只会打草惊蛇。张辽的回答则完全体现了“心理战”对己的一面:“我凭主公四海皆知的威名前去,他必不敢加害。”--敢於孤身会敌,在武将中并不稀罕。我只为如此细腻的洞察力和参悟人心的智慧而赞叹。至於那三言两语便给曹操带上一顶高帽子的小手腕,则完全预兆了日后下邳城外说关羽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