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是攻下刘璋的涪关以后,想到就快取下西川,得到梦寐以求的地盘了,他又喝了不少,耳垂子又红了。回过头来得意地对军事庞统说:“今天的聚会快乐吧?”庞统本来多次劝刘备取西川,刘备以“仁义”为名拒绝,这次这凤雏也来了拧劲儿,故意说:“耍手段夺取别人的地盘却觉得快乐,这不是仁义的表现。”刘备听了觉得扫兴,就举出武王伐纣的例子强词夺理,并让庞统滚出去。其实他心里也明白,刘璋不是纣王。当然,酒醒后刘备赶紧向庞统道了歉。
除了酒后,清醒状态下刘备也有几次说出真心话。在带领十余万百姓南逃途中,众将劝他丢下百姓先走,刘备回答: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注意,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刘备,或者说是罗贯中。他“以人为本”的目的,是“举大事”,就是做皇帝。包括诸葛亮等在内,屡次劝刘备这样那样,不被采纳,因为他们只算了军事账,没算政治账。开始不肯取徐州、不肯取荆州、不肯取西川,是因刘备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在徐州时势力还太小;在荆州时他知道蔡氏集团不好对付,刘表也不是真心相让;刚进西川时,他顾虑人家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比自己根还正,“恩泽布蜀中久矣”,别人不可能轻易动摇其根基。再就是怕因此失去自己最宝贵的资本“信义”,失去人心。所谓“不忍”,都是托词。
终于,机会来了,借口来了:刘备向刘璋借兵三四万、借粮十万斛,刘璋在部下挑唆下只给了十分之一。于是,一贯温良恭俭让的刘备一反常态,伸出过膝长臂,一把夺过并撕毁刘璋的书信,随即大耳朵一甩,破口大骂。吓得那成都使者赶紧跑了。这场面让庞统都愣住了:没见过主公这样啊!不知是真诚还是讽刺,凤雏先生对刘备说:“主公你平时可是以仁义为重啊!今天撕了来信、发了脾气,以前的情分就都没了。”刘备马上冷静下来(其实他压根儿就没失去理智),重又装出没主意的样子问:“这可怎么办啊?”二人商定:借机起兵讨伐刘璋。终于把刘璋灭了。
不知刘备进了西川之后,是否挂念过以前安喜县、平原县、新野县以及徐州的百姓?
至于信义有无,赖着不还荆州等事足可说明。地盘实在是比信义更重要的命根子,没有地盘,在哪显示“仁义忠信爱民”啊。
相比之下,刘璋才是真的忠厚。他自己是君子,就以为别人也是君子,不愿往坏处想刘备。当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城中还有三万余兵力,钱帛粮草可以支撑一年。但刘璋想的不是保住自己禄位,而是想到开门投降可以使城中百姓免遭兵燹。危难时刻,他真心反思忏悔:一方面后悔不听人言、没有防人之心;一方面还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父亲对不起百姓:
“吾父子在蜀中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刘璋同志还有一句更到位的名言。当得知雒城失陷后,有人给他出主意把巴西一带老百姓赶到涪水以西,把粮仓和庄稼都烧光,采取焦土抗战政策。刘璋同志义正词严地回答:
“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俺只听说过抵抗敌人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没听说通过扰害百姓来抗战的!)
可惜,有德的刘璋却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刘备与刘璋在演义中的计谋对比(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备哥见了来降的璋弟,还假惺惺地握着对方的手哭着说:“不是我不行仁义,没办法,势不得已啊!”把一切归罪为那个抽象的“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让个无能的人治理蜀中,百姓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呢?他有德又有什么用呢?刘备才是真正的政治家,杰出的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