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刮骨疗毒”经《三国演义》的渲染,成为最脍炙人口的医疗传说之一,这种失传了的治疗技术真相如何?
先看原始资料。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却说关公自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后,不免有点骄傲,围攻樊城时不小心被曹仁一箭射中右臂,归寨拔出箭,“原来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这一来关公舞不动青龙偃月刀,又不愿退兵,“只得四方访问名医”,“忽一日”,华佗不请自到。这一段时间应该在一周以上。华佗做了体检后判断“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然后,华佗进行了术前谈话,关公表示坚决不怕痛,不用立标柱钉铁环进行约束,更不用蒙住眼睛,他要秀一下边做手术,边下围棋,边吃肉喝酒。华佗于是“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使刀刮骨,悉悉有声”,“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自如,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
这是刮骨疗毒的全过程,我们有如下问题:1、乌头中毒的临床表现如何?2、刮骨可以治疗乌头之毒吗?3、华佗何不用麻沸散进行麻醉?4、失血量大致多少,华佗会结扎血管止血吗?5、关公术后手臂可能立即活动自如吗?
假如华佗所说的乌头和今日我们所知的乌头是一个东西,那么,我们已知,乌头类植物其有毒成份系乌头碱,口服0.2mg即能使人中毒,口服3~5mg即可致死。乌头碱可经破损皮肤和胃肠道迅速吸收,中毒症状主要为神经和心血管系统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麻痹,延髓中枢麻痹使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运动中枢麻痹使肢体(双侧)活动障碍,植物神经系统抑制有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严重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呼吸肌痉挛、窒息。心血管症状有心悸、胸闷、多种心律失常和休克。关公仅仅是伤臂疼痛和不能运动,显然并不是乌头中毒。华佗的诊断一开始就错了。
即使是乌头中毒的话,刮骨也不能治疗。因为乌头之毒是通过血液循环流遍全身而起作用的,它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还包括消化系统。只在骨头上刮刮能起个什么作用?实际上,不仅乌头之毒,任何中毒都不能通过刮骨而去除。古人对于毒物在人体内代谢的过程基本无知,想当然的以为,骨髓是中毒的最深部位,只要把这里刮干净,就可以去掉毒之根。
不用麻沸散很不可思议,是华佗有意要折磨关公,还是根本就没有这种传说中的麻醉药?
从“血流盈盆”看,失血量也不小,盆子如果有今天的洗脸盆大的话,估计在4000毫升左右,关公体内的血差不多流光了,他还生龙活虎,只能说“真天神也!”。但这起码说明,华佗做手术时不会基本的止血技术。
术后手臂立即活动自如,没有别的原因,神人也。
以上分析最关键的结论是,刮骨是不能疗乌头(包括其他)之毒的。那么,只是小说家的创造吗?根据史书记载,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相隔11年。这确实是小说创作。但是,创作也有历史原型。《三国志·蜀志》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个记载与小说似无甚区别,实大不相同。据其表现并非是中毒,而是箭伤愈合后遗留的慢性骨髓炎,当时医者不识,臆断为“矢镞有毒”。刮骨能去慢性骨髓炎之“毒”吗?在今天,可以通过彻底清除病灶处死骨及骨髓腔内炎性组织等进行有效治疗。把这一技术名之为“刮骨”未尝不可,只是古人无法进行有效的“刮骨”。最大的问题是古代没有无菌术,不但刮不掉“毒”,还会带来新的“毒”。其次,古人不知道手臂的解剖,手术切开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等)的损伤,手术完了手立马瘫痪,永远不会出现如关公那样的“伸舒自如”。再者,止血和麻醉都是大问题,毕竟如关公般的“神人”是罕见的。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收集了与“刮骨”类似的事迹:《北史》“长孙子彦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升数,言戏自若,人以为逾于关羽。”《宋史》“太祖在周世宗时,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椽,牙将张琼以身蔽之,矢中琼髀,镞着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斗,神色自若。”“马怀德流矢中颡,镞入于骨,以弩弦即系,发机而出之。”“姚麟中矢透骨,亦以强弩出之。”“韩世忠中毒矢入骨,亦用强弩括取之。”《元史》“赵匣刺与宋将昝万寿战,矢镞中左肩,不得出。元帅取罪囚刲其肩,视骨节浅深,知可用,即凿其创,拔镞出之,匣刺神色自若。”这些记载除了长孙子彦“锯骨”外,基本都是“取箭术”,与刮骨疗毒是两回事。
综上所述,“刮骨疗毒”是根据原始的战伤处理而艺术创造的一种医疗技术,以今天眼光视之,它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