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千百年来,“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常常令人唏嘘感慨,津津乐道。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蜀相》,更增加了“三顾茅庐”的悲壮色彩。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曰:“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此联概括了“三顾茅庐”的所有内涵。诸葛亮与刘皇叔“隆中对答”纵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足以流芳千古;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阿斗,为北伐大计,两上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酬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因为“三顾茅庐”把中国人崇尚的“求贤如渴”与“知恩图报”的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认同,从而成为千秋美谈。
“三顾茅庐”的由来
“三顾茅庐”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出自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上的《前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来,晋朝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采信了这一说法,记载为:“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尔后,宋朝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时,更是全文引用了陈寿《三国志》的说法。到了明朝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到“定三分隆中决策”止,“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被演绎成了波澜起伏、感人至深的上万字的锦绣文章。再加上各种评书、戏曲在民间的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由是深入人心。
刘备三顾茅庐终遇孔明在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更多三顾茅庐情节)
“三顾茅庐”案中案
从《前出师表》、《三国志》、《资治通鉴》对“三顾茅庐”的记述来分析,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和孔明应该是不相识的。可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另一种说法,这就让“三顾茅庐”的故事显得颇为扑朔迷离,似乎还有案中之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