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679|回复: 4

从城市看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经·系辞下》
  这就是“市”或“市井”,一种固定的交易场所,是中国城市的雏形。
  在此引用马恩全集的一句话:
  早期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部城市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古典时代的历史就是城市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在古代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将获得一段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是对古代史认知的一种补充。
  本文主要讲自西汉建立到隋灭南陈这期间的城市发展建设历史,涉及部分其他时期的资料,但不作系统论述。本文资料来源主要是《中国城市建设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廿二史札记》涉及的书目,如无特别注解,引文多出于此处。
  此文层次肤浅,多录基础性数据知识,大方一笑而过,亦为幸事。
  参考书目《中国城市规划史》贺业钜
  《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
  秦汉时期中国完成大一统,由于嬴政迁徙“天下富户十二万居于咸阳,关中得到巨大发展,虽拆毁各国都城城墙,但城市经济规模未受太大影响。
  汉朝结束短暂乱世后刘邦规定“天下县邑城”(《汉书·高帝纪第一下》),即全国县城均要求修建城墙。后劝农扶桑,于景帝间得到恢复经济发展。
  据统计,汉代城市有1700多①(《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城市经济规模得到巨大发展,开辟国际商路,建立新城。宣帝时除两都外,“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天下之名都也。”(《盐铁论》)
  东汉因战乱破坏,刘秀曾下诏合并郡县,约保留1100座,但经济规模已然不能必至西汉。
  西汉时北方城市占77.5%,南方江汉流域占23.5%,东汉时南方上升到29.3%。
  ① 各代郡州县数
  郡(府) 州 县
  汉代 103 1314
  隋 190 1255
  唐 360 1557
  宋 30 254 1234
  元 33 358 1127
  明 140 193 1138
  清 309 205 1353
  依据《汉书》、《旧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一.汉长安
  1.城市兴衰历史
  汉袭秦制,于秦咸阳南离宫“长安宫”处建城,扩建其为“长乐宫”,后又建未央宫及北宫,自刘邦七年至惠帝五年,历时20年完成。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
20129221111168216.jpg
  由于历经两代皇帝,且事先并无规划,汉长安形势迁就周围地形(就渭水,曲折如斗),宗庙位置亦不和礼制(在城外西南)①,原先并无城墙,于惠帝三年,方筑长安城②,四年就半,五六年城就。(《史记·吕后本纪》)
  王莽时期,长安受到损毁,故东汉改长安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 “修长安高庙”,十九年 “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为董卓部将郭汜李傕焚毁,后始终未曾复原。
  南北朝时期,前秦、后秦、北齐、北周建都于此,略有修复。
  于隋文帝杨坚时在东南建新城“大兴”后,汉长安城完全废弃,仅作为隋御苑部分,不复为城市。
  ①《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②此处指代城墙,古文中城于廓多指内外城墙,详见《说文解字》。
  长安历代城市位置变化




上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吴头楚尾的豫章郡
下一篇:剖析长坂坡,还原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城市规模
  据载:“城周为汉里六十五里,城市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占地共九百七十三顷,墙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二,上阔九尺。”汉尺约合0.23米,五尺记为一步,300步一里,故周长约为22Km(考古发现约25.1Km)。
  城共12门(“旁三门”,《考工记》),东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每门三门洞,宽约8米余,间隔4米。城门以木柱木梁支撑①,相对街道宽约47米。
  汉长安人口规模:《汉书·地理志》:“平帝刘衎元始二年,有户口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此为城市市民人数,加上驻军及宫中人口,总数约为30万②。
  城内有九市(集市),分布在安门(南部中间)所对街道的两侧,六市道东,三市道西。亦有在城外的集市。居民区称闾里,史载共有160个闾里③分布于宫殿间。但根据长安城大小,不大可能完全在城内,或有外廓,目前缺乏发掘资料。
  长安并非单一城市,为管理各地富豪,武帝时开始迁徙富豪到长安周边,建立陵城。“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成帝),陵城人口约10~20万,城北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最为显贵,后世称“五陵少年”指代纨绔子弟。长安及周围城市群总人口约为100余万。
  ① 汉墓中已有砖拱券,但未用于修建城门,木架城门不利于防守,易为火焚,发掘遗址中就有火烧的痕迹。从敦煌壁画中看,唐代城门依然使用木架结构,最早记录使用砖拱的是北宋东京,且内外墙均用砖石包裹加固。宋代以后大多使用砖石包裹,城门用铁皮包裹。
  ② 不同时期都城人口对比:战国齐国临淄7万户,人口估计约30余万。(《战国策·齐策》苏秦:“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此为苏秦合纵之语,恐有夸张,临淄规模不大可能有7万户。)东汉洛阳人口没有详细记载。梁武帝时期建康(吴建业)人口达到28万户,约100万人(《中国城市建设史》,此处存疑)。北魏洛阳人口10万9000余户,约60~70万(《洛阳伽蓝记》载,《资治通鉴》中为40万户,恐为夸张或是河南尹全郡人口)。隋唐长安人口30万户(《长安志》),加上驻军,政府机构,总人口应该接近百万。
  ③ 闾里是宋代以前主要的居住单元,以土墙围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据记载有汉长安160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居民区在长安城东北和外郊,160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闾”和郊外的“里”。城中则宫、衙、市、宅杂处。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手工业者、商业者等)取代农业居民。 《汉书·食货志》有生动的描述。
  一.汉东都洛阳
  1. 城市兴衰历史
  洛阳城市建设亦无系统规划,东汉光武帝刘秀因势力控制力集中在河南而非关中,且公孙述隗嚣割据独立,匈奴南下威胁,对长安破坏甚大,人口难以恢复,遂定都洛阳(基于五德相克改为雒阳)。在周代成周位置建城(洛阳周代已成为镐京的陪都,见《汉代城市研究》),当时南宫尚完好,北宫在王莽期间遭战争破坏。
  东汉明帝时造北宫及诸王府,桓灵间造东宫西宫。
  东汉末年被董卓破坏,主要宫殿被焚毁,曹丕都洛阳后拆除南宫,移居北宫,建金镛城于东北角。明帝曹睿复建南宫于城中(位置难以考证)。
  西晋都洛阳,于“八王之乱”时在城北加筑城墙,称为“洛阳垒”。五胡乱华后遭到破坏。
  北魏孝文帝元宏将都城由平城(今大同)改为洛阳,以原址为基础改建。(“朕以恒代(即晋北)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西魏大统四年,侯景包围独孤信于北部金镛城,焚毁洛阳宫室民居,存者十不二三。隋唐后在故城西建新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 城市规模
  洛阳城墙建筑方法同长安,用黄土夯实,据文献载:“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成长方形”,实测数据为,东墙4200M,西墙3700M,北墙2700M,洛水改道后南墙被冲毁,复原实测长伟2460M。
  共十二门,东为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南为开阳门,平城门,津门,小苑门,西为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为夏门。
  据文献记载,洛阳两宫(南北两宫)相距7里,推算得南北宫均长1里多,周长4里多,规模远小于汉长安宫殿。
  城中有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5条,长的约2800M,短的仅500M,宽度10~40,相互交叉成24段,以此估算约有闾里140余。

  三国与两晋时期统一王朝消失,社会秩序崩溃,持续约400多年。此期间人口大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商贸停滞,城市发展极端缓慢。不少城市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如董卓破坏洛阳,郭汜李傕破坏长安,曹操破坏徐州,曹仁破坏宛城,“名城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局势相对稳定后,曹魏据有中原,建设洛阳与邺城,蜀汉(《中国城市建设史》中为汉)据有四川,建设成都,东吴据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建业。
  曹操称公期间都邺城,期间实行屯田制,明显恢复北方生产力。也成建设开创了都城整体规划,布局严正的先例,此规划手法一直延续至中国封建时代结束,对之后城市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诸葛亮重视经济,主张“务农殖谷”且耕且战,四川地区“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孙权于公元211年迁徙至秣陵,次年更名建业,后建业渐渐成为江南政治文化中心。又沟通吴会,成为江南运河前身。
  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陷入长期动乱,东晋都建康,建立偏安政权。从三国到东晋的动乱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城市、经济重心的南移浪潮(《汉代城市研究》)。南朝发展南方经济,出现大量新兴城市,原有城市也得到充分发展。
  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有两次短暂的统一,130年后北魏拓跋焘结束北方割据,与刘宋对峙。纪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重建洛阳。
  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城市带:长安——洛阳受到严重破坏,长安最荒凉时“户不盈百”(《洛阳伽蓝记》)。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建康等城市,“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而山阴、京口、番禹均成为富庶一方的大都市。
  河西走廊因相对稳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北凉时,人口达到20万。
  城市行政体系在三国到西晋间分为3级,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
  曹魏有郡90余,孙吴有郡43,蜀汉(《中国城市建设史》为蜀)有郡22,共155郡。相对两汉南北郡数都有增加,比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南方郡数约占40%。西晋有郡162,南方占47%。
  曹魏有县700余,吴有县313,蜀有县100余,共1200左右。较之两汉,北方县城数量反而减少,南方明显增加。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制由于连续战乱,人口流动过大而崩溃。
  一.曹魏都城邺城
  1. 城市兴衰历史:
  东汉末军阀混战时,洛阳长安先后被毁,曹魏在魏郡兴建都城邺城,实行屯田、“唯才是举”、“依法治军”,加强军政方面的控制力,统一了北方中国。
  邺城遗址今被漳河改道后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研究。
  西晋末年被毁坏,后赵曾重有所修复。北齐时在南面建城,此城渐废弃。
  2. 城市规模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水经注》)。晋尺约合0.245米,1里合441米,东西3087米,南北2205米。“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水经注》)。“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 北曰冰井台。”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后来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城市有明确分区,隔离统治阶级和一般居民,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和里坊夹杂。这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森严的等级,统治阶级需要防备民众。整个城市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后世都城如唐长安等多有效仿。
  邺城规模远逊于汉东西两都,这是当时国力衰退的一种表现。而建筑艺术表达形式和规划思想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和当时原有思想体系崩溃,新价值观形成密不可分,自魏晋开始,到隋结束乱世,中国艺术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写实转向写意,同时佛教、胡民等的不同文化特征也融入其中。东魏北齐邺南城
  1. 城市兴衰史
  高欢以“北城狭隘”,兴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邺中记》陆翔)。北周时被杨坚焚毁。
  2. 城市规模
  晋尺0.245M,六里2646M,八里六十步4410,比北城宽敞。布局严整,甚于北城。全城有门11,南3门,东西各4.(实际上北部另有两门)全城完全对称,宫殿位于城北中央,符合全城对称的模式,开创了后世唐宋元明清宫殿布局的先例。
  邺南城资料较少,出土遗也不多。
  此为邺南城猜想规划图。
  北魏洛阳
  1. 城市兴衰史
  北魏原先都城平城自然条件不足以发展大都市,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不足,缺乏运输途径。孝文帝元宏遂决定迁都洛阳(“朕以恒代(即晋北)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
  东魏时迁都邺城(南城),洛阳改为洛阳郡,西魏大统四年,东魏侯景围西魏独孤信于金镛城(位于洛阳城西北角),焚毁洛阳建筑。
  隋代在洛阳城西30里原汉河南县城,另建东都洛阳,此城渐为荒废。但隋末王世充建都洛阳仍是此城,可见尚有一定基础。
  2. 城市规模
  十九年九月新城建成,景明二年筑坊里320(《魏书·广阳王嘉传》,《洛阳伽蓝记》为220)每坊方300步(1里见方),各有坊墙。景明三年宫室建成。城市背依邙山,面朝洛水,地势平坦。东西20里,南北15里。宫城面积约占大城10%。京城西面郭内都豪宅府邸,靠近西郭的寿丘里为皇子居住区,号称王子坊。有的里坊居民多达2到3000户。每里开4门,每门里正两人,吏4人,门士8人,严格控制居民行为。
  六朝都城建康
  1. 城市兴衰历史
  最早城址可以追溯到春秋越国灭吴国后建立的越城,位于今秦淮河南岸,长干桥的西南。据载此城周长2里80步,南靠聚宝山,北据秦淮河。后被楚威王夺取,在石头山上筑金陵邑城。
  三国孙权于建安十六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原址上利用山势建造石头城。周长7里100步。南开一门,北开二门,东开一门,西北紧靠长江,未开门。在石头城东面造都城建业,北依复舟山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凭钟山,西隔冶城山与石头城相望。公
  元313年避讳司马邺更名为建康,317年东晋南迁,定都于此。此后宋齐梁陈均都于建康。
  杨坚灭陈后,下令荡平建康城为农田,另于石头城新建蒋州城统治此地。
  五代时期杨行密以之为西都,更名金陵府,徐知浩建立南唐后定都于此,重新在六朝建康城南扩建,此地再次繁荣。
  2. 城市规模
  孙权建造的建邺城(大约位于今南京市区)周长20里19步(《秣陵集》),城平面呈方形。从南墙中门宣阳门始,到秦淮河止,长5里,形成中轴线,称为苑路。孙权称帝后建立太初宫于城西。
  东晋初年,国力衰弱,仅利用吴建业为都城。咸和七年后,局部改建宫殿称为建康宫。太和三年在谢安组织下扩建3500多殿宇的新宫。建康宫的宫城周长8里,为孙吴时期的后苑城,呈方形。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章门),给皇帝上奏章后在此等候。东为东掖门,西为西掖门,北为平昌门。
  义熙元年,新建军政中心东府城在城东南,周长3里90步。又在西晋末年扬州治所所在地建西州城(大约位于建康南面偏西)。形成宫城(建康宫)、东府城、西州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为里坊商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梁武帝时期,城市总人口达28万户①,约超过100万。城区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当时称为石子岗),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主要商市位于秦淮河与石子岗间:“淮水之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政府专设大市,南市,北市的令,负责税收。南朝佛教繁荣,城中有大小佛寺数百。
  建康城因山河湖泊而立,且为历朝逐步扩建,城市布局呈不规则形。其中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规则制度,比较方正。坊市则较凌乱,有明显自发发展的情况。
  ①此数据无从史书考证,但考虑到建康城附近先后建立琅琊、淮南、广州、高阳、堂邑、南东海、南兰陵、南东平等“侨郡”安置北方南下的农业人口,28万户或为城市群总人口。建康城市结构复杂,人口可能难以单独统计。
  补充:至清道光年间为止,中国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共有61个(《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其中超过10万的城市共有27个,在此不列举了。当时清朝人口大约3亿左右。
  此时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时期,而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大约占2%。
  反观汉代,城市化程度远低于后世,城市相应配套功能不齐全,人口最高规模5000余万,全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可想而知(汉书、后汉书中记载的皆为全郡人口,而非城市人口)。
  中国建筑城市一般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要求,都城每侧3门,一般3门洞,长安南主门第一次采用5门洞,可见规模空前。府州城如江陵、苏州这一类每侧2门,一般的小城每侧1门。
  中国城市建设往往严格按照礼制进行,并非自由发展,大小受到限制,像一般的小县城只有一条十字大街分割城市成4部分。所以人口规模十分有限。
  当然并非所有城市都是如此,但大部分遵循此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13:01 , Processed in 1.07141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