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当中没有提到张绣的结局。在正史中张绣是在追随曹操前往柳城征讨乌丸的路上去世,张绣之死并非寿终正寝,而是受到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的威逼恐吓。张绣二次归降曹操后,曹操让几个儿子都正式娶张绣的女儿,双方结为亲家,表面上一团和气。可是曹丕心中一直很怨恨,在曹操背后,曹丕找到张绣,恶狠狠的说:你个老小子杀了我哥哥,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装B!张绣没几天就吓死了。张绣之死,原因就在于贾诩。)
但是,张绣的战胜不过是在一时,转过年来曹操再整兵马,又来进攻张绣。这时候想要和平已经不可能,一场大屠杀在所难免。但是,贾诩再一次让曹操了解到自己超群的实力。
张绣首战不利,退守城池。曹操亲自查看敌情,看到东南城有许多新旧砖石,很明显是勉强修补,并不牢靠,阻挡骑兵的鹿角也多已损坏。曹操下令在城西堆积柴草,想告诉张绣曹军会从城西突破,其实曹军主力将从东南进入。曹操本以为自己声东击西的计谋必然奏效,没想到贾诩比之更为奸猾。看到曹操四处查看之后,贾诩料定曹操必然从东南方向突破。于是在城西假意多插旗帜,告诉曹军主力已经在城西,暗中却让精锐埋伏在东南方向,布下口袋,等待曹军落网。
贾诩果然高明,一战之下,曹军死亡五万人。恰在此时,传来袁绍进攻曹操的消息,曹操大惊,紧急撤军回往许都。张绣成功度过了自己的第二次危机。
在这场战役正是开火之前,演义叙述了关于曹操的一个小故事。
曹操在麦子成熟之际出兵,为了收服民心,曹操下令,所有将士,经过麦田如果发生踩踏,不分贵贱,一律斩首。军令颁布之后,百姓欢喜,望尘下拜。官军纪律井然,经过麦田的时候,许多骑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没有一个人敢任意践踏。后来,因为田中忽然飞起的斑鸠吓到了曹操的战马,马冲入麦田,踩坏了麦地。曹操马上叫来精通律法的行军主簿,看看自己应该定什么罪。曹操一度假装自杀,最后割去头发代替首级。虽说割发代首有明显的最秀痕迹,可曹操的军令也好,曹操本人割发也好,无不表明曹操对百姓的关爱,对民众的爱护。也正因如此,曹操才能够屡败强敌,一统北方。
可以说,曹操在是三国第一位明君。可是,贾诩却抛弃这么一位明君,却去追随没有雄才大略的军阀张绣,若说一贯自私的贾诩是为了恩义,打死我也不相信。
张绣二战曹操胜利之后,再次登场是在第23回。袁绍和曹操筹备决战,双方都对张绣发出邀请。当时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并且张绣和刘表结盟,后盾厚实。按照张绣的本意,是希望依托刘表,联合袁绍,趁机消灭曹操,一展风采于天下。可以说张绣的这个想法很好,很实在。可是,贾诩却反驳说,此时不如归顺曹操。张绣担心,自己曾经害死曹操的儿子侄子,几场大战,杀死曹军十多万人,曹操怎么能够容纳自己呢?贾诩于是列举了追随曹操的三大原因。
其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有正统。其二,袁绍强盛,张绣兵少,就算归顺也必然不受重视;反观曹操很弱,张绣归顺必然大喜;其三,曹操有霸王之志,必然放下私仇,善待张绣。
张绣一听,也就相信了贾诩。其实,贾诩说的都是冠冕堂皇的套话。曹操的这三个优势,在之前的两次大战中,在张绣的初次投降又背叛之时,曹操就没有了吗?不是的。曹操很早就有了这三大优势。并且,正因为袁绍相对潜力不大,和袁绍结盟,才有利于张绣日后的发展。正因为曹操潜力巨大,所以必须尽早除去曹操,这才是正理。而日后张绣之死,也正因为贾诩过分夸赞曹操。就算曹操迫于形势,表面上和张绣和好,但是曹操的心中,曹操的家人心中,怎么可能和仇人和平相处。张绣归顺曹操几乎就是走上必死之路。
于是,恕我小人之心,料定贾诩就是想要抬高身价。此时曹操已经明白贾诩的才华,一旦归顺,贾诩必将受到重用。而张绣的作用已然失去,于是,在张绣作为诸侯最有前途的时候,贾诩劝说张绣放弃大好时机,投靠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