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对诸葛亮的敲打,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吓得诸葛亮泪流不止:“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然后刘备又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汝与丞相从事,视之如父。是呀,在刘备眼里,父亲哪有篡夺儿子政权的道理。
其六,委婉批判诸葛亮用人制度。刘备看到诸葛亮和马谡关系非同一般,警告诸葛亮:马谡之才,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他一直认为马谡是自己最好的学生和兄弟,其实这是典型的小团体主义。
刘备死后,诸葛亮做了一些列的举措,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打击了对自己不利的势力:
其一,刘禅即位,封诸葛亮武乡侯,允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表面上是小皇帝的意思,其实是不是诸葛亮反复要求的也很难说。而且此举架空了刘禅的皇帝权利,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没什么两样。
其二,自己身兼益州牧,并且蜀汉的大小事情,全部由自己裁决,这是典型的独裁政策。
其三,对蜀汉名将魏延弃之不用,或者不让他发挥自己的原有水平。魏延曾经镇守汉中,是刘备手下的猛将,因为有思想有见地一直遭诸葛亮压制。
其四,罢黜李严。李严是蜀汉名将,很有才干。建安十八年,曾经在绵竹抵御刘备,后来归降。因为颇懂军事,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等人聚众叛乱,响应者数万人,李严率军五千,一举拿下,并且阵前刀斩了贼首。又有叛军围攻新道县,李严率部追击,一举击溃,因此名声大振,刘备让他防守永安宫,并且封为尚书令,后来加封中都护,掌管全国的军事武装力量。诸葛亮开始对李严也很尊敬,说正方高才,可比吴国陆逊。李严看到诸葛亮大权独揽,曾让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说: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也。不久,诸葛亮罢黜李严罪名主要是:
1、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不忧国忧民。
2、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不听调遣,还依仗兵权要官要地盘。
3诸葛亮公文上尚书中还有给李严的一个罪名: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乡,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在阴谋败露之后,打算逃回江阳。
如此看来,刘备精心挑选的顾命大臣竟是如此的狂妄愚蠢无知,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五,任用马谡等言过其实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以前刘备不太感冒的。结果街亭失守,酿成大祸。
所以,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只想做忠臣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大权利欲的人,可见卧龙二字,并不虚妄。诸葛亮年少时有大志,与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在一起游学,三人读书很用心,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曾对三人说:你们可以做刺史郡守,而别人问诸葛亮,诸葛亮笑而不言,可见小时候他就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做个被别人拥戴的皇帝也未为不可,只是他无力领导北伐吞并曹魏方才作罢。因此他和刘备的关系也很微妙,和古代帝王君臣关系类似,可以同甘,并不一定能共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