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33|回复: 1

告诉你历史中司马懿的军事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河南温县)人,出身世家大族,世代任职将军、太守,父亲司马防任京兆尹。司马懿任曹操主簿,先后受魏文帝、魏明帝托孤重任,后来通过政变专国政,子孙相继专权,终于转移魏祚。司马懿军事上颇有建树:曹操时从讨张鲁、孙权有功,曹操死后擒孟达于半月,御诸葛于祁山,灭公孙于百日。军事上每参与大谋,总有奇策,雄略内断,兵动若神。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一、灭贼之要在于积谷思想
  司马懿高度重视粮食与战争和作战的关系。提出“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主张大力开展屯田,进行积谷,为战胜蜀、吴奠定物质基础。他先后推动曹魏采取三次大的屯田积谷行动。第一次,是在建安后期,当孙、刘矛盾开始表面化时,他向曹操提了一个既养兵、又增粮的建议说,过去太师箕子(纣王之诸父)献谋,以粮食为首谋。现在天下不从事耕种的大约20万人,这不是经国的长远打算,尽管战争还没有结束,也应该边耕边守。曹操采纳,于是务农积谷,国用充足。第二次,是在魏明帝时,陇右无谷、难以抵御诸葛亮进攻,司马懿主张抓紧诸葛亮不来进攻的三年时间,从冀州迁移农夫到战区屯田。在他的推动下,陇右通过屯田,储备了较多的军粮。第三次,是在正始二年(241年)魏国企图在邻近吴国的扬、豫一带拓广屯田储积谷物,令尚书郎邓艾前往考察。邓艾建议在两淮以5万人屯田,作为灭吴准备,得到司马懿的大力支持。两淮屯田发展为魏国规模最大的屯田。司马懿把积谷的地方看作必争之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出武功,屯兵渭南。魏国众将企图防御于渭北,但司马懿鉴于百姓积聚在渭南,不听众将意见,渡渭水,在渭南背水屯营,认为积谷所在之处,就是同敌人争夺的要点,不可轻易放弃,不能让积谷落入对方之手。
  司马懿经常把军粮多少,作为决定速决还是持久作战的重要根据。在军粮己少敌多时,主张速决,以便在军粮用尽前结束作战。当获悉部将孟达企图叛魏而决策未定时,按制度,司马懿发兵平叛应当上表天子批准;但司马懿驻在宛县,距洛阳800里,距孟达1200里,请示天子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他机断行事,不经请示,倍道兼行,8日到孟达城下,16天后攻入城中,速战速决,平定了孟达的叛变。他说下决心速决,是考虑到孟达兵少、粮食支持一年,自己将士虽然四倍于孟达,但粮食不足一月,认为以一月图一年,不可不速。所以不经请示,不计死伤,同粮食竞赛。
  如果粮食己多敌少,他一般主张持久,把敌人拖到兵疲粮尽。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认为诸葛亮军远入,利在急战,每令司马懿持重,静观蜀军之变。司马懿坚决维护并执行这一持久方针。他认识到,自己作战上一般不是诸葛亮对手,但可利用诸葛亮粮食困难的弱点,坚壁不战,迫使其粮尽退兵。他甚至可以接受诸葛亮赠给他的巾帼服饰,忍受敌人暗示他不是大丈夫的嘲笑。在围困襄平公孙渊的作战中,鉴于敌众己寡,敌饥己饱,围城工事未合拢,他不怕持久,只怕敌人逃跑,主张利用敌人凭恃兵多雨大、不肯束手就擒的心理,不进攻,佯示无能,以防止敌人决策逃跑,等到雨停围合、城内进一步饥困以后,再挥军攻破襄平。
  二、审将料敌计数用兵思想
  司马懿的言行,反映出他十分重视审将料敌,主张熟悉敌我双方将帅。认为在自己方面,熟悉将领,才能正确选将用将。他向曹操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不可让他们驻屯在边境;但曹操未加深查。二人果然在关羽围樊时投降蜀军。司马懿主张,在熟悉双方将帅时,重点在于熟悉敌方将帅,以便掌握其情况,摸清其意图,因此他对主要对手诸葛亮了解较透,指出诸葛亮多谋少决,志大不见机,好兵而缺少权变。又预料诸葛亮第二次攻魏从陈仓退兵后,下次攻魏不会再攻城,将改为野战,出兵必在陇东,不在陇右。诸葛亮每以粮少为恨,回去一定积谷,非三熟不能再有行动。这些判断,都很准确。他向蜀军使者询问诸葛亮生活起居和公事繁简,不问军事,从了解到的情况中,预言诸葛亮活不长久,也被言中,说明他遇事注意抓住敌方将帅要害问题展开调查。他率兵统一辽东前,认为其对手公孙渊有上、中、下三计可用,不过只有明智的人才能深入权衡敌我形势,采取上计,放弃地方,保存实力,这决非公孙渊所能做到,公孙渊一定会在辽水设防坚守,不过是采用中、下计罢了。结果又被料中,说明对公孙渊知之甚深。




上一篇: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
下一篇: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他的行动看,他为了作到审将料敌,很重视熟谙兵机,依据敌人行动的规律判断敌人的情况和意图。关羽死后,孙权率兵西上,逼近魏国重镇襄樊,魏大臣们认为,襄樊无粮,不可御敌,可令曹仁退屯宛县。司马懿则认为,孙权不久前打败了关羽,正企图同我结好,一定不敢进犯襄樊。魏文帝竟不听,令曹仁焚烧二城,后因孙权果然不进攻,后悔不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退兵后,司马懿等巡行了诸葛亮的遗垒。军师辛毗认为,诸葛亮是否已死,尚未可知。司马懿判断,军家所重视的,是军书密计,兵马粮谷,现在都抛弃了,难道有人丢了五脏可以生的吗?认为诸葛亮必死。魏军追到赤岸(今陕西留坝东北),便得到诸葛亮已死的确切消息。从以上对于同一敌情作出的不同判断中看出,司马懿正是熟谙兵机,善于根据敌人行动的规律作出判断,才摸透了敌方将帅的真实情况和意图。
  在审将料敌后制定作战计划时,司马懿重视进行数字计算,以求把计划建立在精确量化的基础上。他都督区内的太守孟达企图叛魏,计算司马懿必来平叛,但事前须向洛阳魏帝请示得到发兵权方可,前后非一个月不能进兵,因此从容部署。司马懿对孟达了解很深,不加请示径直发兵,急行军前来平叛,8日到其城下,使孟达措手不及。司马懿一统辽东临行前,魏明帝询问此战需用多少时间。司马懿计算后回答,去百天,回百天,攻百天,休息60天,一年足够了,果如其言。司马懿平孟达作战用8天还是一个月,关系到主动被动,提出统一辽东作战的时间表,表示已全局在胸。因此司马懿用兵,特别重视数量上的计算,把数字同军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两弱相斗我承其弊思想
  司马懿善于从曹、孙、刘三角斗争中的互动中考虑军事问题,加剧并利用另外两方矛盾,以收取渔人之利。当曹操占领张鲁汉中时,刘备正远去荆州益阳同东吴争兵。司马懿建议曹军南下取蜀,指出刘备靠欺诈和实力取蜀,在蜀人还没有归附时,又去远争江陵,这个机会不可丧失。我军南下,蜀中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这一建议包含利用孙、刘矛盾,自己从中取利思想。后来,当关羽北攻襄樊,曹操商议迁都以躲避其兵锋时,司马懿又认为不必迁都,可以利用孙、刘矛盾为我服务,使双方相斗,我承其弊。指出孙权、刘备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我方可以挑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则襄樊之围自然解除。曹操采纳其言,魏、吴联合,促成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孙、刘联盟走向破裂,出现了蜀孤吴弱曹操坐收渔利的大好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2 21:42 , Processed in 0.62024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