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24|回复: 3

诸葛亮在政务上事必躬亲对蜀汉有哪些不利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国志·诸葛亮传》开篇介绍: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刘备在新野的时候,经徐庶介绍,“三顾草庐”,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对此,《魏略》有不同的说法,认为不是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知道“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才主动“北行见备”。《九州春秋》也持同样的说法。对此,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不同意,他依据诸葛亮《出师表》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说法,认为“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建安十六年,刘备占领成都,“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
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称帝后,策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刘备病重,诏敕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后又领益州牧。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在五丈原卒于伐魏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谥为忠武侯。
观诸葛亮一生,可谓一完人、一能人、一奇人、一神人。既出仕为人臣,对刘备父子忠贞不贰,治国治军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堪称一完人;治理弱小蜀国保其平安,统帅弱小军队屡斗强敌,堪称一能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不论政治、军事、文化乃至于天文地理,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一奇人;由于后人在小说、戏曲中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的渲染,诸葛亮又成为一神人。也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忠臣的代表、智慧的化身、勤奋的典范。其人其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享誉中外,有口皆碑。有多少志士仁人,视之为神圣,争相效仿。诸葛亮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成为不朽的警句格言。

诸葛亮之忠之智之勤的同时,决定了他的性格中必然出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特点。
按《魏略》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荆州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即徐庶)、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诸葛亮说他们三个人如果出仕作官可以当剌史、郡守。三个人反问诸葛亮,诸葛亮“笑而不答。”诸葛亮所以笑而不答,是其志向与三人不同,是要“治国平天下。”那个时候,他不仅求学读书,而且时刻留意天下大事,未出山时,“三分天下”的隆中战略早已了然于胸。先于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徐庶,虽然都是同学好友,却没有见到他在战略问题上给刘备出过什么主意,倒是临去时把诸葛亮这个“卧龙”推荐给了刘备。可见,诸葛亮的才学识是比那三位高出一筹的。
诸葛亮一开始就与刘备“情好日密。”为此,关羽、张飞都不太高兴。刘备曾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请命赴东吴,促成孙、刘联盟,获赤壁大胜。后与关羽镇守荆州。又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进军成都。镇守成都时,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理政才能,使刘备政权“足食足兵。”
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记载出现在刘备托孤之后。《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魏略》里还说:“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意思是诸葛亮以为刘禅不熟悉治理国家,所以内外之事都承揽了下来。陈寿在最后评定诸葛亮时说:“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夷,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从这短短的评语中,足可以看出诸葛亮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




上一篇:三国时期决策前的讨论对事件的重大影响
下一篇: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没有复兴汉室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ж???????????????????磬????С?????У????????????о??κ??????????????У???κ???С??????????????????±??
    ??ɡ??κ???????б?????????????????μ?????ɡ?????Σ?????????????????????ж?????????????????????????????????????·?ú?
    У顱?????У???ι?У顱J??壬??????ū?澵??cun??????·???????????Σ?????ū澼??????J???????????????????Σ?У飬????
    佲???????????????qng hn ?顢?ī??У???????áг????ī??淶???У???????????????????п????ι??·Щ?????????
    ??????????????????κ???????????????????óС??????????
   
    ν????С??±????Щ??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隆中决策的战略目标没有最终实现。诸葛亮隆中决策是三国时期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作为刚出仕的杰作,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事后分析,这个战略也非十全十美,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以蜀之力,既要“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又要“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兵分为二,正是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说的北魏“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即所谓人之弊端,已之“乘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曹仁,曹操派于禁支援,又被关羽所败。这一仗,“于禁所督七军皆没”,关羽“威震华夏”,曹操竟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三国志·关羽传》)此时,恰是实施隆中决策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却既没有看到“务东”支援关羽,也没有看到“出于秦川”而北上。关羽败亡、丢了荆州以后出现的一大变局,就是蜀魏两家“攻守之势异也”(语出贾谊《过秦论》)。此时,诸葛亮并没有依据局势之变及时调整其战略思想,乃至于频繁用兵于北,以被削弱的西蜀攻击已经壮大的北魏,其结果必然是徒费诸葛亮之心血、空耗蜀之民力财力。对此,张俨的《默记》批评说:“诸葛丞相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群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此说可谓切中要害。
    二是致蜀少人才,又有用人不当。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徐盛的评论:“蜀少人才,故慈、潜并见载述。”意思是相比较而言,蜀中人才不多,所以像许慈、胡潜这样的也给他们立传。《袁子》也说,蜀“小国贤才少。”其实刘备是比较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入蜀前后文臣武将队伍已有一定规模,为什么最后还是缺少人才呢?对此,诸葛亮应当负主要责任。古人说:“十邑之内必有忠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诸葛亮之才之志,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善。”一般的才智轻易不会来投诸葛亮,即使来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场。在用人上,蜀难以比魏。像张辽、张绣等武将都曾大败曹操,像贾诩、许攸等谋士都来自敌营,像陈琳这样的文士曾骂得曹操体无完肤,然最终都能为曹操所用。而误用马谡,致街亭之败,则是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失误。刘备知道诸葛亮对马谡偏爱有加,“深加器异”,所以在临死前特别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为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马良传》)还有对待关羽,也有过失。关羽听说重用了降将马超,很不以为然,竟写信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此信显然是关羽骄气横生的表述。诸葛亮对这种必败之因,既没有亲自晓之以理,又没有使刘备这个当大哥的戒之以情,仅以“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敷衍过去。结果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此后越加骄纵,以至无视联吴战略,最后因轻敌而致败亡。因此,可以说是诸葛亮宠关羽之骄在前,才使关羽轻敌致败继之于后。关羽败亡,乃三国形势一转折性变化,实际成了诸葛亮、刘备乃至西蜀的一大悲剧。自此,蜀与魏争霸的基本条件已不再。还有,对彭羕(yàng),“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三国志·彭羕》)最后刘备把他调出任江阳太守。还有对待叛将孟达,诸葛亮致书约其为伐魏外援,“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到了司马懿征讨孟达的时候,“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也。”(《三国志·费诗传》)
    三是决策前讨论不够,很少集思广益。刘备托孤之后,由于“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诸葛亮又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所以出现了一些失误。建兴六年的街亭之败,实际是诸葛亮违众意用马谡造成的。当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结果诸葛亮没听大家意见。致书叛将孟达诱其为外援,费诗也不同意,说:“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叛先帝,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对这个意见,“亮默然不答”,最后还是发书联络,致孟达死。其实,刘备也不大组织决策前的讨论,以致于东征孙权为关羽复仇时,群臣多谏,一概不从。东征大败后,诸葛亮叹息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只可惜法正已死。所以,决策前讨论之风,蜀未兴也。对此,诸葛亮并非不知不觉。《三国志·董和传》说,亮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话是这样说了,实际没有做到。
    四是刑法峻急,又“赦不妄下”。刘璋暗弱,治蜀失之于宽。所以诸葛亮认为政宽则应纠之以猛,故“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感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末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这段话出自《蜀记》。裴松之不同意“刻剥百姓”的说法,说“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这有道理。诸葛亮治蜀可谓善政,但为了纠正刘璋的弊端,也只好严刑峻法。《华阳国志》曰:“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道理是这样说,但对廖立则似有所屈。当初廖立年未及三十即为长沙太守,东吴来使问诸葛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诸葛亮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后来,廖立对自己的官职不太满意,说了一些批评朝政的话,诸葛亮知道后,废廖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佐衽矣!’”即使这样,廖立仍然“意气不衰,言论自若。”(《三国志·廖立传》)还有那“少以才干称”的李严,获罪被废为平民,“闻亮卒,发病死。”(《三国志·李严传》)这二人本来盼诸葛亮能赦已之罪,自补前过,听说诸葛亮死讯,都大失所望。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诸葛亮既为丞相,忽视历史记录。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论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而曹操则不同。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曹操平定陇右后,听说姜叙之母劝姜叙讨马超,为马超所杀,作表曰:“贤哉,贤哉!良史记录,必不坠于地矣。”所以历史为姜叙之母留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
    四
    诸葛亮所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是有原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三顾之情,托孤之恩,忠义使之,只能义无反顾。刘备初得诸葛亮,即对关羽、张飞说是“如鱼得水”,到益州又以“诸葛亮为股肱”,临死托孤时说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话说到这种程度,诸葛亮怎么能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所以自“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是以有生之年,用全部心血来效忠刘备、辅佐刘禅的。二是以诸葛亮之大志大才,蜀中尚无出其右者,所以诸事不得不亲历亲为。诸葛亮未出仕时,即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已任。当时好友孟公威思乡欲北上,诸葛亮就不同意,说“遨游何必故乡邪!”这正是“鵾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在才学上,诸葛亮曾自比管、乐,司马德操则称诸葛亮为“伏龙”。《三国志·王连传》记述的一句话,就说明了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原由。当时,王连劝诸葛亮不要亲自去南平孟获,诸葛亮意欲必往,是“虑诸将才不及已。”三是矢志不移,又急于求成。荆州丢失之后,蜀国力大减,数次北征,可谓以小谋大,几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况且诸葛亮诸般才能,惟“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诸葛亮传》)《零陵先贤传》还记载,诸葛亮自己承认,“运筹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即刘巴,字子初)远矣。”(《三国志·刘巴传》)十几年与魏征战中,虽各有胜负,但最终也没能改变大局,只是空耗国力而已,急于求成而终不能成。
    五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观历史,当有所感悟。
    审时度势,顺乎自然。这话不是要人们无论什么事都随机应变、见机行事,那样就成了机会主义。政治方向不能变,原则立场不动摇,这是做人的根本。具体如何行事,则要依据发展变化了的形势。形势变了,就要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就应该随之完善战略思想,调整策略战术。什么是形势?兵书说:“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强弱,形也;勇却,势也。这些都不错。现在所说的形势,是指事物的发展状况,也就是主观客观各方面的条件。对形势了如指掌,诸事自然会应对自如。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出主意,用干部,是头等大事。楚汉相争,刘邦大胜。总结经验时刘邦的话十分经典:“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资治通鉴·太高祖皇帝》)另外,在一个团队当中,要“上下不相侵”,该谁的事谁去做,该谁负责谁负责,使各类人才展其长、避其短。尤其是上级不可越俎代庖,那样就会少数人忙,多数人看,最后是越忙越乱。
    慎重决策,科学决策。正确的决策,一般应来自于民主讨论,集思广益,不可搞成“一言堂”。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决策前的讨论,《三国志》为最丰富。三国之中,曹魏政权此类记载又为最多,而蜀最少。此事我在二○○八年第五期《学习与探索》杂志专门撰文评述,故不赘言。
    为政之道,宽严相济。按照成都武侯祠楹联中“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说法,深思之后,觉得为政既不在宽,亦不在严,而在宽严相济。失之于宽,会放任自流,使人心涣散,最终可能秩序大乱;失之于严,形成高压态势,难免万马齐喑。所以,应以合理调控各种社会资源为目标,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秩序稳定,活跃思想文化,实现创新发展。
    本文所述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负面影响,在诸葛亮可谓白璧微瑕,这不可撼动诸葛亮在历史上的神圣地位,不会影响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只不过是想更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进而使今人后人能冷静清醒地知人知已,知进知退。不要忘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人有所不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14:53 , Processed in 0.5808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