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633|回复: 4

曹操功勋卓著的背后却有着难以抹掉的恶劣品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因为我们中国有了一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所以人们对三国人物特别熟悉;又因为《三国演义》七分写实、三分虚构,所以汉末、三国又是中国普通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历史。多少年来,人们提起三国人物,无不津津乐道:这个是忠臣,那个是奸臣;这个武艺了得,那个计谋出众……。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当然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了突出自己笔下的人物,罗贯中把书中的主要人物都作了夸张性的描写、刻画,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写刘备忠厚而近迂。但是,对照一下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所做的《注》,应该说,大部分人物还是较为符合他们的人品原貌的,被冤枉的人不是很多。
然而近来似乎出现了一股专与《三国演义》唱对台戏的潮流,非要把刘禅说得精明,把诸葛亮说得不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曹操由奸雄或者枭雄说成是英雄。诚如某位很出名的教授所说,中国人中看过《三国志·武帝纪》的人连百分之一也不到,细细地研读《三国志》的人恐怕就更少了,那么这股潮流就有着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作用,势必会颠倒三国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原来的形象(当然说,《三国演义》成书在元末明初,罗贯中的道德观念和现代人的道德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品评人物)。问题是,小说《三国演义》歪曲了的人物,我们可以为他辨诬;而那些只是把他们的品质放大了描写的人物,比如曹操,我们能为他翻案吗?古今人们的道德观念难道就彻底的翻个了吗?我们在评价人物时常说德才兼备,对于曹操怎么就能只说才能不说品德呢?
如果单从才能方面来说,曹操确实是当时当之无悔的天下第一,无论是政治才能、还是军事才能都是无与伦比的。从汉末三巨头来说,刘备、孙权的政治才能也甚是了得,但是在军事方面他们和曹操却不在一个层次上。能和曹操一比高低的,只有一个孙策,可惜又死得太早了些,这样一来也就成就了曹操才能的的高超。——历史就是如此的有趣。
关于曹操品质的评价,据《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所引的《九州春秋》中刘备曾这样叙说自己与曹操的不同:“现在与我水火不相容的人,就是曹操。曹操急迫,我宽缓;曹操残暴,我仁厚;曹操奸诈,我忠诚。做事每每与曹操相反,事情才可以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认为刘备是曹操的冤家对头,他的话不可信,那么我们还可以用数十年后另一个人的话来加以佐证。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率领军队讨伐西蜀的时候,东吴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自司马氏得到曹魏的大权以来,屡屡有大的灾难,老百姓心中不服。现在又疲劳军力远远地征伐西蜀,自己的失败尚且来不及救助,怎么能够攻克西蜀呢?”张悌回答说:“不然。曹操虽然功盖华夏,民众只是迫于他的淫威,而不是怀念他的恩德。……”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在当时人们就已经不认可曹操的品行了。那么,曹操有那些恶劣的品质呢?
一、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据曹操的本传以及《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所引的《曹瞒传》,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杀害以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天,曹操兴兵为父报仇。当时的徐州民众集聚,人口众多。原因是董卓祸乱京城的时候,人民不堪忍受董卓的肆虐,纷纷迁徙到了徐州一带。曹操到了以后,在泗水河边坑杀民众达数万人之多,“水为不流”。陶谦率领他的军队驻扎在武原,曹操的军队没法前进,就领着军队从泗水南岸攻取了虑县、睢陵、夏丘等县城,每攻下一座县城以后,曹操都把全城的百姓统统杀光,连鸡犬也不放过,几座县城再也看不到人的踪影。为给自己的父亲报仇,无数的家庭却被残灭,这就是曹操!为此,曹操的大谋士荀彧还批评了曹操。此后,曹操要成就自己的大业,在滥杀无辜方面有所收敛。但是,曹操是一个杀人的恶魔,他的杀人仍然令人发指。袁、曹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袁绍只带了很少的人逃脱,曹操又坑杀了袁绍的士兵七、八万人。曹操的大将曹仁、夏侯渊的本传中都有攻下城池以后杀尽全城百姓的记载。尤其夏侯渊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据夏侯渊的本传,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领兵攻打韩遂,他手下的将军们有的提议直接攻打韩遂,有的提议攻打少数民族军队为韩遂守卫的兴国城。夏侯渊却带领军队焚烧少数民族的村寨,滥杀少数民族的民众,引得韩遂出战,把韩遂打得大败。就是这样的一位将军,曹操不但不制止他的暴行,反而大加奖赏,还用夏侯渊去吓唬其他少数民族的首领。
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恩将仇报之徒。




上一篇:关羽被指中国历史最大叛徒,作家建议甄子丹自废武功
下一篇:解析曹操在用人方面有何高明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把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改写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彰显曹操品质的恶劣。为此,现代的论者很为曹操鸣不平,说是曹操大错铸成以后,“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很有悔恨之意。其实,悔则悔矣,恨则未必。这里的关键就是曹操铸成这样的大错以后,却说出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混账话。换作我们一个平常人,老朋友一家好心好意地准备酒肉招待自己,自己却因为疑心太重错杀了人家全家,这种情况下恐怕自杀偿命的心都会有的,怎么还能说出“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让别人对不起我”话来?应该说,这句话正是曹操邪恶本质的大暴露,正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原则。我们经常说,看问题要看事物的本质,怎么能被一副“凄怆”的表象迷住了双眼?下面我再擧两个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例子。
    (一)汉献帝刘协。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一个很普遍的历史现象,就是在上一个封建王朝因为腐败被推翻以后,或者将要被推翻的时候,它在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和一部分民众心中仍然很有分量,仍然得到这些人的拥护。所以那些政治上的后起人物,在他们还不十分强大或者说地位还不十分稳固以前,总是打着该王朝的旗号去争取人心,来扩充自己的力量。西、东汉之间的刘秀,隋朝末年的李渊都是这样做的,包括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残余,也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去与满族人周旋的。东汉末年的人心亦是如此。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毫不起眼、数年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汉献帝刘协,身上却蕴含着巨大的政治力量。刘备虚无缥缈的皇族后裔身份,袁绍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政治含金量与汉献帝刘协是完全没法相比的。曹操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来的,并且为了更好地控制汉献帝,又把都城由洛阳迁到了许昌。曹操本来就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再加上汉献帝刘协这面政治旗帜,真可谓如虎添翼了。可以这么说,假如没有刘协这面政治旗帜,曹操的成功之路会艰难十倍以上,或者说他难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另外,据《三国志·袁绍传》,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以后,不但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地盘,关中的广大地区表面上也都依附了中央。曹操不战得到了这么大的地方,真可谓名利双收了。                        
    那么曹操又是怎样对待汉献帝刘协的呢?据《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献帝自从迁都许昌以来,只是守着皇帝的位置而已,左右的侍从和卫士没有不是曹操的人的。议郎赵彦曾经根据世事给汉献帝陈述对策,引起了曹操的厌恶而将其杀害。曹操因为有事面见汉献帝,汉献帝不胜恐惧,因而对曹操说:“您如果能够辅佐我,就认真辅佐;如果不能,希望您能施恩惠放过我。”曹操听了汉献帝的话以后,大惊失色,磕头以后退了出去。曹操出来以后,看到他的侍从卫士,汗流浃背,从此以后就不再上朝见汉献帝了。董承的女儿是汉献帝的贵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杀死董承以后,要杀董贵人,汉献帝因为董贵人怀有身孕,多次为董贵人求情,曹操还是杀死了董贵人。伏皇后因此心中害怕,给父亲伏完写信,叙说曹操残忍逼迫的状况,让伏完秘密地谋杀曹操,伏完不敢动手。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皇后给父亲写信的事泄露了出来,曹操大怒,十一月让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收取伏皇后的印绶,让尚书令华歆为副手,带兵进入皇宫收捕伏皇后。伏皇后闭门以后藏在皇宫的夹墙中,华歆跺门进来发现了夹墙,就夹墙中把伏皇后拉了出来。这时候汉献帝和郗虑都在皇宫外殿坐着,伏皇后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一边走一边哭着。走过汉献帝跟前的时候,伏皇后说:“不能救救我吗?”汉献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又回头对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情吗?”于是将伏皇后关进暴室狱,拘禁而死;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都被毒死,伏皇后的兄弟以及整个家族被杀一百多人(我今天援引这一段史料,以证明曹操的恩将仇报,可能有同志会笑我妇人之仁、迂腐:政治斗争多么残酷的事情,哪论手段的残忍,杀人的多少?我要说的是:我们研究历史,还是为了应用,还是为了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曹操政治、军事才能了得,还能写好的诗歌、散文,就把他夸成一朵花,而对他的恶劣品质视而不见。那会起到误导人心的作用的)。易中天先生说曹操赤壁之战以后的几次战争都是半途而废。为什么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这时候他把绝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了抢班夺权上,哪里还有心情去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呢?经过数年的经营,虽然说把拥汉派的大臣杀了很多,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础,但是因为他的政治路线是依靠中、下层的政治豪强,总是得不到高级士族的拥护,况且他也已经是六十六岁的高龄了,离死已经不远了,只得很无奈地去当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周武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荀彧。如果说曹操如此对待汉献帝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王朝,不得不这样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又是怎样对待荀彧的呢?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人何颙就夸赞他“王佐才也”。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与他谈话以后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张良啊!”据《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所引《彧别传》,建安八年,曹操在给汉献帝上的《表》中夸赞荀彧说:“自从臣带领忠义之师东征西讨以来,与荀彧戮力同心辅佐朝廷,他说的谋略和计策,施行以后没有不成功的。陛下建都许昌以来,荀彧掌握机要,忠诚,尽职、恭顺,如履薄冰,精心安排各种大小事情。天下得以平定,是荀彧的功劳啊!”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给汉献帝上的另一份《表》中,先叙述了在“官渡之战”中荀彧阻止自己撤军回许昌以及打败袁绍以后阻止自己南向攻打刘表的两条建议。又在讲说了两个建议的巨大作用以后说:“荀彧的两条计策,把危亡转为了生存,由祸乱转致了福祉,谋略特殊,功劳异常,是为臣我做不到的。”               
    曹操的这些话,并非是溢美之词,而是言符其实的。看荀彧的本传,他为曹操所立的功劳以及所献的重大建议有:1、兴平元年(公元193年),曹操东征陶谦的时候,张邈、陈宫暗迎吕布,袭占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是荀彧设谋定计,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同时领兵到来的豫州刺史郭贡,为曹操保住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城池。2、荀彧极力促成了曹操迎接汉献帝的重大战略行动。3、曹操迎接汉献帝以后,袁绍与曹操产生了矛盾。其时曹操东边的敌人有吕布,南边的敌人有张绣,并且刚刚被张绣打败,而袁绍在给曹操的信中,措辞非常傲慢无礼。曹操对袁绍特别的愤怒而又毫无办法,言谈举动都失去了常态。荀彧为曹操分析了他本人的长处以及袁绍的短处,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又为他设定了战略攻取的顺序,并举荐钟繇去安抚关中。4、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操兵少粮尽,准备退兵许昌引诱袁绍进军,意欲拉长袁绍的补给线。荀彧告诉曹操,此时退军,人心就散了,大势就完了,正是应该用奇谋的时候。此后曹操乌巢烧粮,终于打败了了袁绍。5、打败袁绍以后,曹操的军粮也完了,打算趁袁绍新败,无力南进的机会,攻打荆州的刘表。荀彧劝他继续攻打河北。如果攻打刘表不下,袁绍乘虚而入,将导致两面受敌的困境。6、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劝曹操恢复古代九州的建制,说是这样冀州的地盘就大了,曹操准备实行。荀彧告诉曹操,现在天下人心不稳,这样做就会夺去河东、关中等地很多官员们的地盘,使他们产生离变之心,天下就更难夺取了。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7、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要讨伐刘表,问荀彧怎么做。荀彧让他表面上从宛县、叶县进军,暗中从小路轻装疾进,打刘表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恰逢刘表病死,刘琮很快就投降了。
    荀彧总共跟随曹操二十一年,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荀彧,曹操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官渡之战”时甚至会大败亏输(据《彧别传》:曹操自己说,当时如果我从官渡撤退,袁绍一定会击鼓前进,就会有倾覆的情况发生)。另外,荀彧还给曹操举荐了很多的人才。荀攸、郭嘉、司马懿、钟繇、陈群,郗虑、王朗、华歆、辛毗、赵偐、杜袭等等,都是荀彧举荐的。
    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本传说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攻打孙权,上表让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因而留下荀彧参谋军事。进军到濡须的时候,荀彧生病留在了寿春,忧虑而死。而据本传裴松之《注》所引《魏氏春秋》和《后汉书·荀彧传》,则是曹操派人给荀彧馈赠食品,荀彧打开食盒,里面却是空的,什么也没有,于是自己喝毒药而死。不管怎么说,荀彧是死在了曹操的手上的。曹操为什么要谋杀荀彧呢?原因是曹操的另一个谋士董昭想让曹操进爵魏公,因为荀彧是文臣之首,就秘密地咨询荀彧的意见,意图是让荀彧领衔向汉献帝上表,成功的把握更大一些。荀彧却认为曹操的本意是带领义军匡扶汉朝的天下的,秉承着忠贞的诚意,坚守着退让的心地;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这样做。由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那么在荀彧、曹操相处的二十一年中,二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同样据《彧别传》:钟繇评价二人的关系说:“英明的君主把贤能之臣当做老师,次一等的君主把贤能之臣当做朋友。以太祖的聪明,有了大事,常常先咨询荀君,这就是古代的君臣师友之义呀。”而一旦间不顺从曹操,他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师友的,这不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又是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生的诡诈之才。
    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应该抱持一颗平常心,站稳一个不偏不倚的立场,功是功,过是过,既不能因为喜欢就文过饰非,也不能因为厌恶就刻意非议。这是最基本的基础。其次应该仔细的研究全部的历史资料,包括某历史人物的详细记载、作品以及其他东西。而在给该历史人物下结论时,我们更应该看其言、观其行,还应该比对他前前后后的言语行动,综合思考,尽量得出最符合该人物实际情况的评价。即使如此,因为个人的局限和不可避免的偏见,仍然可能不是十分的客观。绝不应该只看到只言片语就匆忙地下结论,或者欲说某人物好就只引与他有利的资料,欲说某人物坏就只引对其不利的资料,那是欺骗读者。
    综合观察、比对曹操的前前后后言语行为,您不得不佩服他欺骗才能的高超,他掩饰本领的高强,他确实是诈骗界无可比拟的泰斗。
   (一)欺瞒父、叔。
    据曹操本传裴松之《注》所引《曹瞒传》:曹操小的时候,喜欢飞鹰斗狗,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看不惯,多次到他父亲面前告他的状。曹操非常讨厌叔父这样的作为。有一次,曹操远远地看到叔父到来,就假装生病,口歪眼斜的。叔父问他怎么成了这样,曹操回答:“突然得了中风病。”叔父急忙把他中风的事情告诉了其父曹嵩。曹嵩得到这意外消息,非常吃惊,急忙呼唤曹操。曹操到了以后,曹嵩却发现他口貌正常,并没有生病。曹嵩问他:“你叔父说你中风了,已经好了吗?”曹操回答说:“并没有中风。叔父讨厌我,欺骗你呢。”曹嵩听了曹操的话,也起了疑心。从此以后,叔父告曹操的状,曹嵩再也不相信了。曹操于是就更加任性胡为了。
    (二)欺瞒天下。
    《三国演义》中是把曹操写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为此当代的论者,还很做了一些考证,说是曹操的谋士,不管是毛玠还是荀彧,都说的是“奉天子”、“奉主上”,倒是袁绍的谋士沮授,说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断定曹操是“奉天子”的。其实“奉天子”、“挟天子”都只是臣子们说的,代表的只是臣子们的意见。这样的意见听进他们主子的耳朵里,主子心里怎么想则是另一回事,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把天子接到身边以后,是“奉”还是“挟”。据曹操本传裴松之《注》所引张璠《汉纪》,当初,汉献帝被李傕等人追赶到曹阳,随后委蛇东下回到洛阳。太史令王立对宗正刘艾说:“以前太白星守天关,与荧惑星相会;金星、火星交汇,是革命的征象。汉朝的福祉完了,晋、魏必有兴盛起来的人。”王立以后多次对汉献帝说:“天命有去留,五行不常盛,代替火德的是土德,继承汉朝的是魏,能够安定天下的是姓曹的人,希望您把大事委任给曹氏。”曹操听说了以后,派人对王立说:“知道您忠于朝廷(王立这样的话是忠于朝廷吗?曹操可真能信口雌黄),然而天道是深远难测的,希望您不要再说了。”另据《三国志·董昭传》,曹操朝见汉献帝来到了洛阳以后,秘密会见董昭,问自己该怎么办。董昭先把曹操夸赞了一番,然后说:“这里的各个将领,人心各异,未必肯服从您。您留在这里辅佐天子,情势对您不利,惟有护送天子到许昌……。”曹操说:“这正是我的本意。”于是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
    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表面上看建立了宗庙社稷制度,恢复了汉宫威仪。然而实际上怎么样呢?相信读者朋友看了我上面所引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七》的内容以后,心中自然有数。我就纳闷,曹操那么样凶残地逼杀董贵人,逼杀伏皇后,还能常常煞有介事地给汉献帝上表奏事?他可真能装!
    (三)欺瞒后人。
    中国有句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过要留名,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请人做传,把自己的一生请人写下来,留给后人;二是自己写东西,诗歌、散文、小说什么的,让后人看了以后给以评价。曹操也是这样,他有诗歌、散文流传。然而我们看了曹操的诗歌、散文以后可千万不要轻易下定论,还要看他实际上都做了些什么以后再说。比如曹操有一首《蒿里行》,全文如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您如果只看这一首诗,怎么会想到曹操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他屠杀平民百姓“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呢?另外曹操还有一篇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也挺有名的。大致意思是说,自己开始只想做一个郡的太守,后来又想做征西将军;遭遇董卓以后的天下大乱,自己灭袁术,袁绍,刘表,现在自己当上了宰相,已经是臣子的极点,已经超过原来的愿望了。接着他指斥有人说自己有夺取帝位的野心是胡乱猜测,还举出齐桓公、晋文公尊奉周天子获得好名声、战国乐毅不肯为赵国攻打燕国的例子、蒙恬宁死不肯背叛秦朝廷的例子,等等。总的意思是说,自己受了汉朝廷很高的恩惠,绝对没有野心,但是自己又不能交出军权,所以就把三个县二万户的赋税让给朝廷,只享受一个县一万户的赋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志。看曹操的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您会想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资治通鉴·卷六十八》)也是曹操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欺瞒部属。
    据曹操本传裴松之《注》所引《曹瞒转》,曹操某次领兵出征,需走过麦田中间的路径。曹操下令说:“士兵们不准践踏麦子,有违犯命令的一律处死。”听到曹操的命令以后,步兵们不必说,自然是小心翼翼;骑兵们也都下马牵着马匹行走,遇有倒伏的麦子,则把倒伏的麦子扶起以后再经过。不巧的是,曹操自己的马却跳入了麦田中。于是曹操命令主簿议自己的罪。主簿说:“按《春秋》的宗旨,刑罚不能用在尊贵的人身上。”曹操说:“我自己所下的命令自己违犯了,如果不治罪,以后怎么领兵打仗?然而我是统帅,不能自杀,让我自己给自己施以刑罚吧。”于是拔出佩剑割下一绺头发扔在了地上,算是自己对自己施以髡刑了。按汉朝的刑律,肉刑有黥刑(用刀刺破额头以后涂上墨汁)、劓刑(割去鼻子)直至死刑等五种刑罚,犯了死罪却用轻刑中的髡刑代替,是否太轻了?同样据《曹瞒转》,曹操打仗的时候,军粮常常不足。有一次,军粮又不够了,曹操私下里问主管粮食的官员怎么办,主粮官说:“可以换用小斗。”曹操说:“好。”哪知道换用小斗以后士兵们议论纷纷,说是曹操欺骗大家。议论的话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以后,他对主粮官说:“现在需要你死来抑制众人的不满,不这样事情难以解决。”于是杀掉了主粮官,让人提着他的头向军士们宣示说:“主粮官私自使用小斗发放军粮,盗窃国家的粮食,已经把他斩首了。”另据曹操本传及裴松之《注》所引《山阳公载记》,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春天正月,太医令吉本等人在许昌趁夜晚放火起事(当时曹操住在邺城),欲图占据许昌,拥护着汉献帝,南引关羽为援助。乱事平定以后,曹操把百官们招到邺城,命令当晚出门救火的人都站到左边,没救火的人都站到右边。当时大家都认为救火肯定没罪,纷纷站到了左边。曹操却认为“没救火的人没有参加叛乱,救火的人才是真正的叛贼呢”,把站到左边的人全部杀掉了。
    关于曹操的恶劣品质,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比如因为性情忌刻冤杀正派刚直的崔琰等等。
    曹操品质的恶劣,不光给他自己的事业造下了很大的危害(比如刘备被吕布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来到许昌投奔朝廷,后来成了曹操的冤家对头),而且也为魏国的长治久安留下了很大的隐忧。正如上面襄阳张悌所说,曹操虽然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但是广大的民众并不怀念他的恩德,再加上他的儿子曹丕、孙子曹叡也没有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值得怀念的东西,所以当司马氏篡夺曹魏大权的时候,几乎就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而司马炎也就很轻易地依曹丕的样子画葫芦,用“禅让”的方式,把魏国变成了晋国。
    关于曹操能不能称为英雄的问题。我认为鲁迅先生把曹操称为英雄并没有错,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英雄”二字只是一个含褒义偏中性的词汇,只要才能突出,做出了大的业绩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英雄”二字却又加进了品质方面的东西,甚至更加强调品质的优秀、良好,比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都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英雄,而截止到他们牺牲的时候,都还只是普通的战士。曹操的品质如此的恶劣,是不能把他称为英雄的。                                 
    那么该怎么样给曹操定位呢?我以为如果把他称为“奸雄"(据《现代汉语词典》:用奸诈手段取得大权高位的人)也太委屈了他,因为曹操不但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还能写诗作文,“枭雄”(据《现代汉语词典》: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二字应该是他很准确的称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7 12:46 , Processed in 2.14982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