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642|回复: 2

《三国演义》中的老实人鲁肃对周瑜的态度是如何转变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大多长于计谋,狡猾奸诈,大者如曹操、诸葛亮、周瑜,小者不可胜数。老实人不多,一千句话,恐怕也没几句是真的。所以刘备厚德,在三国人物里的确是凤毛麟角,“果仁义之主也”。(这是把刘备当作《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艺术人物来看,至于小说与史实的出入,另当别论。)
  还有一个比较老实的人物,简直可以说有些憨厚,就是鲁肃。书中有个细节,平时很少有人注意,可以看出鲁肃的性格。《三国演义》多用反衬的写法,这个细节既写鲁肃,又写孔明周瑜,是个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出山之后,连败曹军,但是毕竟刘备的力量经营时间过短,除了几员大将和仁义之名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曹军南下,刘备无法抵挡,孔明必须借助东吴的力量抵抗曹军。孙权这时也在犹豫,鲁肃出了个主意,说借吊唁刘表的名义,去探听虚实。这个主意四平八稳,不算上策,但也没什么危险。刺探刺探情况而已。却为孔明所用。
  鲁肃见孔明,第一句说:“向慕先生才德,未得拜晤;今幸相遇,愿闻目今安危之事。”前面是客气话,后面那句话,就说得很老实、很直接:想问问您的看法。随后鲁肃又问,你们打算就待这儿吗?(“皇叔今将止于此乎?”)这话也问得很直率,几乎是想到就问。孔明说投吴巨。鲁肃答,那儿粮少兵微,恐怕待不下去啊。这是鲁肃见孔明后第一次说出自己的观点,前面都是直接问对方。这句话,鲁肃答得直率不说,可以说厚道。
  这是诸葛亮通过鲁肃与东吴建立联系。鲁肃知道东吴想投降的人很多,他自己不主张投降,是个忠君之人,何以见得?有个戏剧性的场面,孙权开会,大家都说要降,连有托孤之意的张昭也说,“主攻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给大家说得“低头不语”,很郁闷,去上厕所,鲁肃跟上去,孙权知道有心里话说,就拉鲁肃的手问计策,鲁肃说: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四十三回)
  这一回叫作“鲁子敬力排众议”。整部书里,能这样推心置腹跟主子说话的,实在少而又少。而且鲁肃直接拿自己打比方,说我投降还能当官,你投降就当不了皇帝了。而且说其他人“各自为己”,几乎是一棍子打死,是有风险的。可见鲁肃忠心耿耿,和其他人的自私形成对比。连孙权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周瑜回来之后,也犹豫不决,不过比较奸猾,没有露出马脚而已,两人都要诸葛亮激一激,才最后公开表明态度。可见东吴有影响力的人之中,只有鲁肃一人真的为孙氏江山打算,没有私心(黄盖等武将愿战,但影响有限,何况还要听都督周瑜的)。鲁肃之德,在这个是战是降的关口看得最清楚。
  鲁肃主战,一再交代孔明,不要跟孙权说曹军厉害,以免将军吓坏了。孔明见了“东吴群贤”,伶牙俐齿,把张昭等人说得“语塞”。这时黄盖闯了进来,先骂东吴的人,说大家和客人斗嘴,是不礼貌;这时候斗嘴,敌人都要打过来了,是不明智。然后又批评孔明这位客人,说“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黄盖真有性格!心直口快,把大家都批评了一通,也不怕得罪人。
  这样孔明终于见到了脾气大、胆子小的孙权,说曹军一百五十万云云,吓得鲁肃“闻言失色”,不停地使眼色。孙权生了气,鲁肃就批评孔明,等孔明解释了,又去劝说孙权,于是双方才坦诚相待,谈正经事。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里,大家交往都有障碍,很难坦诚。鲁肃坦诚地问诸葛亮,坦诚地劝孙权,所以无意中充当了沟通的桥梁。实际上在诸葛亮游说东吴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孔明谈完了,孙权说“吾意已决”,还要鲁肃跟大家传达自己的意思,其实这正是“意未决”的表现,否则干嘛不自己跟大家说。果然,张昭又来劝,一番话说得孙权又“低头不语”。鲁肃又劝,把孙权搞得头昏脑胀,这才请出周瑜来。
  周瑜狡猾得很,知道这事棘手,自己不表态,先把文武官员都问一遍。文官除了鲁肃“执迷不悟”之外,大家都要降,他也敷衍说,“吾亦欲降久矣。”武官说要打,他又忽悠说,“吾正欲与曹操决战!”诸葛瑾一帮中间派来了,他又说,“来日同至府下定议。”——遇到降的说降,遇到战的说战,遇到中间派说明天再说吧。周瑜真是个见风使舵的家伙,完全没有立场,和鲁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自己大概也犹豫不定,要看看胜算几何,哪边赢面大,再决定。在众将面前有假装“冷笑不止”,乃是故弄玄虚,他比东吴其他人都要聪明,但在是战是降的问题上,也和大家一样犹豫不定,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老谋深算一点,不说而已。




上一篇:《三国演义》中“声誉不佳”的周瑜是如何炼成的
下一篇:李光斗:“隆中对”对出刘蜀整体战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老实的鲁肃居中引荐,把孔明和周瑜弄到一起谈。周瑜早知道鲁肃主战,说自己要投降了,只是试一试鲁肃和诸葛亮而已,但实际上恐怕真的在向投降那边倾斜了。只有鲁肃是个直性子人,一听周瑜说降,急得跟什么似的。孔明跟着说,他就发起火来。
  鲁肃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
  早先时候黄盖说“吾头可断,誓不降曹!”鲁肃“大怒”与此同,武将易怒,文官多诈,像鲁肃这样也是很少见的。孔明知道周瑜量小,以大乔二乔相激,把周瑜逼到战的路上,两人算谈成了。鲁肃在他们达成协议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再看次日,周瑜表态,孙权也就从了,还拔剑砍桌子。周瑜以为没事,只有诸葛亮知道孙权还没真下决心,怕打败仗。周瑜妒忌“孔明早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要杀亮,鲁肃劝止,又说让诸葛瑾去劝亮归吴。这是常见的做法。但说明鲁肃这时候没有完全看清楚周瑜的为人,如果看清楚了,就知道周瑜量小,就算诸葛亮归吴,周瑜也容他不下,劝说的事,也就没必要了。
  接着周瑜要诸葛亮去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谁都知道这完全是折腾人。曹操大兵百万,粮道这么容易断,早就不用担心是战是降的问题了。鲁肃知道有猫腻,就问周瑜,周瑜说要杀死诸葛亮。看诸葛亮搞得跟真的一样,又“不忍,以言挑之”。这时候,诸葛亮已经博得了鲁肃的好感。在亮瑜之争中,鲁肃站在瑜一边,但对周瑜杀亮的做法,已经不以为然了,只是不敢公然捣乱而已。后来鲁肃在两人之间跑来跑去,亮瑜斗智斗谋,搞得他这个中间人累死了,总要“遂连夜回见周瑜”,还要加夜班赶路。简直相当于一个和事佬。
  周瑜要杀玄德,鲁肃也不同意,“再三劝谏”,但没有效果。但鲁肃还是站在周瑜这边,不敢违抗周瑜的命令,所以不敢去通风报信,让刘备提防。这也可以这样理解,鲁肃对诸葛亮已经有好感,交往时间比较长,谈得也很多,所以“不忍”;周瑜要杀刘备,他只是觉得不妥当,也没什么“不忍”,和刘备没啥感情。
  一个大的转折点来了。周瑜看到关云长,不敢下手,这一点诸葛亮早料到了。鲁肃不知道,来问,不是说要杀吗,怎么不杀了?
  瑜曰:“关云长,世之虎将也,与玄德行坐相随,吾若下手,他比来害我。”
  肃愕然。
  罗贯中绝对是文学高手。注意:“肃愕然”。鲁肃吓了一大跳,心里大概想说,“原来你周瑜是这么个人!”以前只是觉得周瑜量小,不该急着杀诸葛亮、刘备,可能会耽误抗曹的大事。这次,老实的鲁肃大概第一次对周瑜生了鄙夷之心,有点儿瞧不起他了,这也难怪。周瑜是个大都督,在自己老巢里居然怕了无兵无卒的关云长,难怪连厚道的鲁肃也“愕然”。
  接着曹操的使者来了,周瑜要杀,鲁肃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周瑜还是斩了,没听鲁肃的。这是个小冲突,鲁肃在东吴也是个大人物,周瑜犯不着为这种事耍性子。我觉得周瑜可能是刚刚被关云长吓坏了,心里憋了气,没地方出,找个小卒子开刀。下文周瑜小胜,但晚上看到曹军灯火,“瑜亦心惊”,可以为上文关云长的事情做个注脚。
  蒋干来访,“心惊”的周瑜有了机会。他表现了极其高超的表演艺术,这场戏,分两场,一场是饮酒,一场是同眠,罗贯中把周瑜的做戏本领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奇怪,周瑜“佯装大醉之状”,没醉,是装的,可是等睡觉的时候,
  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口内含糊曰……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
  大醉、鼻息如雷、说醉话、梦中忽醒,这些都是可以表演的。不知道“呕吐狼藉”,周瑜这个大演员是怎么演出来的。佩服佩服,蒋干是个糊涂虫,却也知道“周瑜是个精细人”,气量小者原多精细。
  周瑜用计杀了蔡、张,得意了一回,让鲁肃去问问孔明知也不知。孔明没有绕弯子,说早已知道。“唬得鲁肃失色”。我不知道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不装傻,可能性有这么几个,一,聪明人多少有些自负,装傻不容易;二、诸葛亮不一定要周瑜死,但至少在想办法让东吴人敬畏,赤壁之战只是一役,按照诸葛的设计,天下三分是迟早的事,到那时候抗曹是主要的,所以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让东吴人不敢小觑,“舌战群儒”乃是下马威,所以这时候不能傻,傻了以后给人欺负;三、我怀疑诸葛亮想让周瑜知道,你别跟我斗,斗不过我的,死了这条心吧。先好好合作,把曹操打回去再说。无奈周瑜没有鲁肃谦虚,诸葛亮多次传达这个信息,理智上周瑜也是知道的,说过好几次“此人见识胜吾十倍”的话,但情绪上就是不服。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意的是,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的交往中,计谋多多,真话很少,但瑜亮二人,对鲁肃都一直很坦诚,没有恶意欺骗他。诸葛亮偶尔通过鲁肃带话,忽悠忽悠周瑜,但并不是针对鲁肃的。这一次,诸葛亮对鲁肃也很坦诚了,嘱咐他别跟周瑜说,以免他嫉妒。
  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
  罗贯中真是写人的高手。看“只得”二字!鲁肃这次试探孔明,乃是奉命前去,必须回来报告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就是“缴令”。当然,鲁肃可以说假话,但一来执行任务回来谎报,是可以军法处置的;二来并不符合鲁肃性格,他是个忠厚老实的人,执行公务,就算不愿意,也决不会说谎。”以前鲁肃向周瑜报告,都是自己主动说的,这次“只得”说,说明若不是上级命令,这次鲁肃是不愿意说的。因此,这是鲁肃对周瑜态度的第二个转折点。他对周瑜失去了尊重,只有上下级的关系在维系了。
  第二天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然后要鲁肃“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肃领命”,孔明埋怨鲁肃,又请他帮忙预备一些东西。
  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
  读到这里,真替诸葛亮捏把汗,要是鲁肃这次说了,周瑜必然看穿、阻挠,不知道诸葛亮又有什么妙法。不过,也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感到佩服。他对鲁肃也是坦诚的,多次说周瑜要杀我,我知道的,他杀不了,还是一起抗曹吧。但周瑜不听。结果呢?
  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
  这是鲁肃情感上与周瑜彻底决裂,完全倒向诸葛亮。周瑜下的是命令,还要鲁肃“回报”,鲁肃也听命“回报”了。这次,老实的鲁肃在向上司的汇报中说了谎,瞒住了最主要的“敌情”,甚至还自己编了些场面话,来忽悠周瑜。鲁肃知道周瑜然诸葛亮造箭是计,军事目标是“杀亮”,鲁肃这样做,已经是在暗中破坏周瑜的军事部署了。后来诸葛亮带鲁肃去借箭,见识了诸葛亮的能耐,说,“先生真神人也!”诸葛亮这次说得很白,我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诸葛亮大概一直就是这个打算,希望东吴明白这个理,别害他了。这次鲁肃绝对听进去了,所以“拜服”。等蔡和、蔡中来诈降,鲁肃说是诈,被周瑜“叱”了一顿,鲁肃不解,主动来请教诸葛亮:“往告孔明”。这个对比就很鲜明了,周瑜命他报告,他还不讲真话;这次却心甘情愿去跟孔明说!孔明说完,鲁肃醒悟,这实际上已经有些徒弟请教师傅的味道了。
  鲁肃最后的转变,发生在周瑜黄盖行苦肉计之后。鲁肃到亮处,责怪诸葛亮既然是客,不该不求情,诸葛亮告诉真相。鲁肃告辞后,又到周瑜帐中,
  瑜曰:“孔明之意若何?”肃曰:“他也埋怨都督忒薄情。”瑜笑曰:“今番须瞒过他也。”肃曰:“何谓也?”瑜曰:“今日痛打黄盖,乃计也。吾欲令她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肃乃暗思孔明之高见,却不敢明言。
  这次,鲁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编造谎话,诸葛亮已经点拨过他,他还在周瑜面前装傻,问“何谓也?”为了满足一下周瑜的好胜心,也避免周瑜受气,进一步向诸葛亮下手。周瑜虽不如诸葛亮,鲁肃也知道,东吴少不得此人,所以周瑜少去找诸葛亮斗,对东吴也很有好处。鲁肃大概是这样想的吧。
  鲁肃对诸葛亮和周瑜都挺诚恳,对周瑜还附有忠于国家、忠于上级的成分,但最终一步一步,远瑜近亮,足见周瑜心胸狭隘,难以容人,连忠厚老实的鲁肃也开始对他撒谎了。后来周瑜临死,荐鲁肃自代,两人关系一直不错。但鲁肃心里这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5 02:12 , Processed in 0.1688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