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地上看地下,曹操墓是帝陵规格。在葬制上,曹操肯定是汉制,曹操《终令》自言汉制陪陵,史书中记载最明确的有卞后合葬(或袝葬)和迁葬来的曹冲陪陵墓(《三国志·邓哀公冲传》)。葬于邺之西岗称高陵,依东汉礼制“立陵上祭殿”。曹操陵上建筑,不管是谁下令建造的,都无疑是汉制,这一点史书记载非常清楚,“有司依汉”,不可能有异议。当年七月,曹丕回老家谒谯陵,史书还称其为行汉礼。
从后来拆陵及殿屋时,令“车马还厩,衣服藏府”(《晋书·礼制》)看,属于寝殿性质,除朝拜、祭祀用大殿外,还有供奉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曹操高陵上既然有帝王陵的主体建筑,那我们合理推测它就不会仅仅是一座孤零零的设施,而应该是完整布局的一整套陵园及附属建筑。东汉陵园的主要形式,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从这开始陵园附近都不再建庙,没有“周桓”代以“行马”(拦阻人马的木制警戒设施),“行马”以内设有石殿和钟虡,以适应举行上陵礼和饮酎礼的需要。从此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就完全确立了。伏无忌《古今注》(《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具体列举了东汉诸帝的陵园规模。
既然地上行汉礼,建筑按汉制,地下岂能大异?这为我们推测地下情况提供了坚实论据。曹操高陵只有一个大致方位,具体内容文献失载,我们只能先假设曹操按最高的帝陵规格,将他与此前的帝陵做些比较。然后再假设按最低的东汉诸侯王墓规格,与此前进行对比,如此参照对比,可审慎得出结论。
韩国河先生认为: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勘探情况可知,东汉帝陵可能改四条墓道为单一墓道,同时,竖穴土圹木椁墓可能改为砖石结构的洞室墓(多室),这也是汉制的重大改变之一。与此相对应,西汉时的黄肠题凑改为东汉石凑,也可能有石椁存在,另外,洛阳地区清理的许多东汉大墓出土了玉衣,表明帝王使用的是金缕玉衣之制。
东汉诸帝陵地宫形制未见记载。也未见考古勘察数据。今有《汉旧仪》载西汉陵规模和曹丕主持编撰的《皇览》类书中泛称的汉家之葬。《汉旧仪》略载前汉诸帝寿陵曰:“天子卽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曹丕主持编纂的《皇览》曰:“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扞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发近郡卒徒,置将军尉候,以后宫贵幸者皆守园陵。元帝葬,乃不用车马禽兽等物。”东汉丧葬规格较诸西汉普遍低是可以肯定的,但由“方中百步”知其规模不可能太小。而由东汉诸侯王墓或是有标志高贵等级的题凑回廊的两室墓或是三室墓,所以东汉帝陵规格绝无可能低于王墓。
而曹操死后,曹丕黄初三年进行了一个令传统中国人感到困惑的、真正严厉的薄葬改革,本人分析这是由于曹丕自感合法性不足及其本人身体欠安和心理疾病所致。西晋帝陵规格受制于司马懿父子的臣子身份,在曹丕、曹睿定制度时,曹睿后宫的第四个级别淑妃竟然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司马懿父子就都是单室墓,司马炎继位之后,以孝治国,也就没有在葬制上超越其祖父,成为定制。
单说帝陵,正方恐怕十分不服气,那我们就再考察一下曹操可能的最低规格:诸侯王墓。关于汉代王侯的丧葬制度,在《汉旧仪》和《后汉书·礼仪志》中有专门记载,也散见于其它有关汉代历史的文献中。杨树达着《汉代婚丧礼俗考》,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文献材料,研究了汉代的丧葬制度。
东汉时期共发现诸侯王陵8座,属于6个诸侯王国,坟丘全是圆形。东汉王墓的特征,前期如是前后室形制,必配以回廊,晚期没有回廊的则一定是三室墓,没有例外。
东汉前期:
195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河北定县北庄发掘了一座大型汉墓,推定此墓是东汉前期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墓。该墓是一座以石材围固的竖穴土坑砖室墓,由斜坡墓道、耳室、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回廊等部分组成,均是砖筑券顶。砖室外围筑一方形石墙,每边长 20米,厚一米,高8.4米。在砖室顶部又平铺石块三层,厚约80厘米。整座墓共享石材4000余块,大部分琢磨成方形,长宽各1米左右,厚约25厘米。发现174块石材上有铭刻或墨书题字,其内容多是石材的供地及工匠名。墓葬早年被盗,除残存数量不等的陶器、铜器、铁器及玉石器等随葬品外,还出土有属于两个个体的鎏金铜缕玉衣片5000余片。首次证实汉代诸侯王墓中所用的“黄肠石”葬制。
|
上一篇:曾经有一个女人让曹操泪流满面下一篇: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的悲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