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易中天说:《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遗产: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理所当然的,诸葛亮就是“两毒俱全”的代表,其实也是说创造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罗贯中先生是个虚伪的陋儒。易中天说得很精彩很深刻很打动人,但能不能有其他的解读方法呢?基于这个想法,在下就勉力胡乱解说一通,也算另类“管见”。
为什么罗先生要花浓重的笔墨来写“三顾茅庐”、让现代人留下一个诸葛亮如此“摆谱”的印象呢?自己怀才不遇、良主难寻的心理活动是肯定有的,但如果凭着这样一个故事就断定罗先生或者当时读书人的集体“虚伪”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同层次的人做起这“黄粱梦”来其评价当然也是应该不同的,不能简简单单把“书中自有XXX”都看成是“陋儒”们的“YY”, 如果是这么极端的话,那么,就算放在今天,所谓的“自信”与“不服输”甚至“美好憧憬”之类的东西岂不是全部划归到了“阿Q精神”的行列?何况还有“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众多举证呢。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关于人才,都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相对于人才所想要的舞台来说,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总是多数,罗贯中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写文章很容易,写小说也不难,写个百万字的长篇如今也就是小半年的功夫,否则这写字的可能就吃不上饭了,但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名著却很难,倘若这部名著还在数百年间家喻户晓的流传就更比蜀道也难。但是罗先生做到了,凭在下十分浅薄的知识、从他的文字中看出:罗先生是一个甚至可以胜任封建时代宰相位置的人,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其实,如今的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么,罗先生写诸葛亮“摆谱”的理由便可以揣摩个八九分。
第一,诸葛亮出仕刘备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不可否认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对“正统”的拘泥,从《三国演义》的时代一直到罗先生的元末清初都没有几个人可以免俗,这既是多少年来寒窗苦读圣贤书“洗脑”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必然,说能来说说当时读书人更好的出路?恐怕没有。罗先生既然要把诸葛亮写成一个天下文人景仰的“标识”人物,那么,在汉献帝依旧在位子上的情况下,要其维护大汉的正统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所以,既不会让其投奔曹操,也不会让其投奔孙权。
有人问:刘表、刘璋也是皇室,行不行?不是明主,当然不成,陪他们一起下地狱的事情不是有见识的人干的。所以“躬耕于南阳”也是一个待明主出而事之的状态。没有刘皇叔的“三顾茅庐”甚至没有徐庶的推荐,诸葛亮都出不了山,这是其偶然性;但一旦碰上了自己心仪的明主,当然要一展胸中抱负平治天下了,这是其必然性。这其实也是古代的读书人摆脱不了的宿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当时读书人的理想吗?不明珠暗投,恰恰证明了卓有见识的读书人身上同样带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性--没有机会,就乱世中求生存吧。
至于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诸葛亮该不该知道,估计一定是知道的,但当时这“天下”却是姓刘的,如果没有明君刘备的出现,天下太平以后,诸葛亮也许也会出山,那个时候,要是继续作前朝遗民的话,再说“愚忠”就有些道理了。即便在现代,对于那些暂时没找到工作的研究生们来说,一般的看法也是最好还是不要饥不择食地去卖什么猪肉、掏什么大粪的为好,浪费了干粮了。不过,实在吃不上饭了,没办法,只好认命。
|
上一篇:被人们忽略掉的那些三国统帅们下一篇:讲义气的张飞毁了他自己,也毁了他大哥的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