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07|回复: 2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伪善的陋儒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易中天说:《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遗产: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理所当然的,诸葛亮就是“两毒俱全”的代表,其实也是说创造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罗贯中先生是个虚伪的陋儒。易中天说得很精彩很深刻很打动人,但能不能有其他的解读方法呢?基于这个想法,在下就勉力胡乱解说一通,也算另类“管见”。
为什么罗先生要花浓重的笔墨来写“三顾茅庐”、让现代人留下一个诸葛亮如此“摆谱”的印象呢?自己怀才不遇、良主难寻的心理活动是肯定有的,但如果凭着这样一个故事就断定罗先生或者当时读书人的集体“虚伪”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同层次的人做起这“黄粱梦”来其评价当然也是应该不同的,不能简简单单把“书中自有XXX”都看成是“陋儒”们的“YY”, 如果是这么极端的话,那么,就算放在今天,所谓的“自信”与“不服输”甚至“美好憧憬”之类的东西岂不是全部划归到了“阿Q精神”的行列?何况还有“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众多举证呢。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关于人才,都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相对于人才所想要的舞台来说,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总是多数,罗贯中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写文章很容易,写小说也不难,写个百万字的长篇如今也就是小半年的功夫,否则这写字的可能就吃不上饭了,但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名著却很难,倘若这部名著还在数百年间家喻户晓的流传就更比蜀道也难。但是罗先生做到了,凭在下十分浅薄的知识、从他的文字中看出:罗先生是一个甚至可以胜任封建时代宰相位置的人,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其实,如今的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么,罗先生写诸葛亮“摆谱”的理由便可以揣摩个八九分。
第一,诸葛亮出仕刘备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不可否认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对“正统”的拘泥,从《三国演义》的时代一直到罗先生的元末清初都没有几个人可以免俗,这既是多少年来寒窗苦读圣贤书“洗脑”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必然,说能来说说当时读书人更好的出路?恐怕没有。罗先生既然要把诸葛亮写成一个天下文人景仰的“标识”人物,那么,在汉献帝依旧在位子上的情况下,要其维护大汉的正统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所以,既不会让其投奔曹操,也不会让其投奔孙权。
有人问:刘表、刘璋也是皇室,行不行?不是明主,当然不成,陪他们一起下地狱的事情不是有见识的人干的。所以“躬耕于南阳”也是一个待明主出而事之的状态。没有刘皇叔的“三顾茅庐”甚至没有徐庶的推荐,诸葛亮都出不了山,这是其偶然性;但一旦碰上了自己心仪的明主,当然要一展胸中抱负平治天下了,这是其必然性。这其实也是古代的读书人摆脱不了的宿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当时读书人的理想吗?不明珠暗投,恰恰证明了卓有见识的读书人身上同样带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性--没有机会,就乱世中求生存吧。
至于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诸葛亮该不该知道,估计一定是知道的,但当时这“天下”却是姓刘的,如果没有明君刘备的出现,天下太平以后,诸葛亮也许也会出山,那个时候,要是继续作前朝遗民的话,再说“愚忠”就有些道理了。即便在现代,对于那些暂时没找到工作的研究生们来说,一般的看法也是最好还是不要饥不择食地去卖什么猪肉、掏什么大粪的为好,浪费了干粮了。不过,实在吃不上饭了,没办法,只好认命。




上一篇:被人们忽略掉的那些三国统帅们
下一篇:讲义气的张飞毁了他自己,也毁了他大哥的基业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徐庶走马荐诸葛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不可不写。刘备可以说逃亡了大半辈子,一直到40多岁遇到诸葛亮之前,除了几员忠心耿耿的大将跟随,即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大胜仗,更没什么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但化名单福的徐庶的出现,带来了一些新气象,更让刘备意识到了顶尖军师谋略的重要性,这就让“三顾茅庐”的故事变得合理起来。曲笔历史事实也不是罗先生的专利,更没有必要对本来就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艺术加工的手法而咬牙切齿。这里中天老师把罗先生的《演义》和三国历史混在一起说话,一定会让很多人有点犯糊涂。照这个逻辑分析下去,如今的所有文学、影视作品岂不都成了害人的“毒药”?   
      历史上刘备曾经训斥过某读书人应该有“救世之意”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政治局常委们之间说的话能跟他们对普通官员或者老百姓说的一样吗?说话也是会看对象的,这不是虚伪,而是输入不同导致的输出不同。所以,尽管罗先生笔下的徐庶的确成了诸葛亮的“垫脚石”,但这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第三,诸葛亮的摆谱和刘皇叔的礼遇是一种理想化君臣合作的精彩。要说现实,肯定不完全是现实,但一定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不仅在过去,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句谬误。选择一个好公司,不如选一个好上司,这样个人和集体的事业才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实在是一种老板和员工之间最理想的合作状态。当然,如果是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只想求安稳混日子,那就不如直奔“金饭碗”而去。在这个前提下,刘皇叔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就很靠谱了。对于顶尖的人物来说,永远都是卖方市场,物以希为贵么,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月下追韩信什么的,而罗先生自己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这样的绝顶人物。刘皇叔已经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诸葛亮并不知道到底这份心情是怎样一个程度,所以,必要的铺垫和试探都是必不可少的,男怕如错行,择业要慎重。   
      至于为什么赤壁之战之后才给诸葛亮一个“军师中郎将”的职位,这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从刘备主公的地位上看,怎么也要做到奖罚分明才成,空降部队一下子就有了地位当然会有人不服气,要提拔奖励,总要在做出成绩以后。尽管甚至包括关羽、张飞对大哥刘备亲近诸葛亮而冷落他们的行为也不理解而多次说风凉话,但都在刘备的威望压迫下没闹出什么事体。刘备是明主,当然要震得住,也能震得住,否则,诸葛亮也不会死心塌地跟着他了。所以说,诸葛亮出山到出仕的这段过程很合乎现代对人才使用的考察与磨合理念,诸葛亮和刘备一个是顶尖谋士,一个是仁厚明主,当然也不会因为这点心照不宣的小事而影响了团结合作。这也旁证了罗先生的才学不仅仅是写书的那么简单。   
      第四,刘皇叔的仁厚是虚伪的,但对诸葛亮一定是真诚的。两个相等级别人物之间,不肝胆相照是合作不长远的,其实说起来很容易理解,一个可以帮人成就霸业的人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真的碰上一个就可以直接高呼上天顾我了,所以任何一个明主都不可能不真心诚意地对待这样一个人。而且,诸葛亮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演义上,都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同样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所最求得最高理想。追求平等,却最终放弃平等,甘居人下,为什么?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种浓浓的人情的味道同样也是人性。   
      尽管君臣之间不可能平等,但直到今天女孩子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也是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的。连女孩子都明白的道理,难道是她们都吃错了药?所以,现代的教育方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罗贯中先生不是孩子,是个文学大家,不需要鼓励,当然也听不到任何褒贬的评论了,谁又能知道罗先生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尽管法律上有“疑罪从无”的原则,但现实中冤假错案却从来不少,为什么呢?大约是人们患没有进化到那个宽容理性的地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三国演义》中谋士包括武将们的投降并不能证明这本书的伪善。请大家注意一点,三国里面的投降这跟汪精卫的“曲线救国”绝对不是一个概念。《三国演义》书中的时代是东汉的末年,汉献帝还在位子上坐着的时代,尽管没有多少人听他的,但诸侯之间的争斗说到底是内战,是兄弟之争,并没有动摇“忠义”的根基。中天老师说他们换主子就像今天年轻人“跳槽”一样的话非常形象,可是,袁术称帝以后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可以看出这“跳槽”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如今的“有奶便是娘”,恐怕仅仅“伪善”两个字是解释不了当时这些人的“跳槽”现象的。   
      另外,不要忘了袁绍和曹操之间人心背向的另一个重点问题: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而曹操年轻时候便以“征西将军之墓”为人生奋斗目标,在抵抗外族侵略上观点终生不变。在《文姬归汉》中的曹操破天荒地一改京剧舞台上传统的白脸也说明老百姓心里也是有数的,在下一直把曹操看成三国时期的第一人物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有着其他诸侯多不具备的民族意识。生于元末明初的罗先生应该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无论如何“尊刘抑曹”,也不可以在文姬归汉的事情上胡说八道的,要是罗先生真的是个伪善的“陋儒”,就算不像后来人那样编造一些曹操贪恋文姬美色的花边新闻,也不会在书中写这么一段人性化曹操的故事吧?   
      在传统儒家学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的读书人,与在阶级斗争或者金钱铜臭中长大的现代读书人是存在不可弥合的鸿沟的,古代文天祥、史可法这样的忠心报国之人,在现代很多人眼里面成了为了名声不要命的“伪君子”实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用“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来证明诸葛亮是“小人得志”的中天老师,实在是可以抓住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的。可如果没有“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政治斗争中如何取得胜利呢?战争期间包括冷战期间使用阴谋诡计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有谁不这么做呢?宋襄公不是,非要等到人家过了河、排好了阵型自己才进攻,所以一败涂地,这才是真正的愚不可教呢?   
      在下知道即便是当代,也还是有“不识时务”的人物的,比如在开除刘少奇党籍大会上不举手的女将军,比如宁可死去也要捍卫真理的张志新……(不好意思,都是女性,谁给咱提供个现代中国男爷们的例子哈),在下印象最深的是老舍,比他有名的郭老什么的都可以换脑筋,自己抱着理想干吗呢?可是,在下在这里断言一句:几百年以后,很多人和他写的东西已经没有人再去注意了的时候,老舍的文字依然会熠熠发光,这不是文字在发光,而是文字中所表达出来的人性永远闪烁着光辉。   
      罗贯中先生用毕生精力建立了一座丰碑,尽管如今这碑已经斑驳陆离,但是倘若没人重新建立起一座更辉煌的丰碑来,很多的人路过的时候都会停下脚步首先来瞻仰它;即便是有了更辉煌的丰碑,也还是不要把它推翻了为好,总会有后来的人在回顾包括读书人在内的历史的艰难进步的时候会默默注视它。   
      600多年前的罗贯中先生已经用“伪善的陋儒”的痴心不改成就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今天那些比罗先生何止聪明机灵千万倍的文人们拿出点与之匹配的东西来,说实话,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谁能有什么指望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14:24 , Processed in 0.5156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