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诸葛亮早年无子,哥哥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诸葛乔娶了皇家之女,成为驸马都尉。这时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诸葛乔是他唯一的继子,本可以让他像一般贵家子弟一样安享尊荣富贵。不过诸葛亮没这样做,而是把他带到汉中北伐前线随军锻炼,过艰苦生活。诸葛亮让他和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押解军需物资。为这事,诸葛亮还专门给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诸葛乔本可以回成都去,但现在许多将领的子弟都在押运军需物资,应该让他和大家同甘共苦,所以我命令他带领五六百名兵卒和众位将领的子弟一道在山谷中押送物资。”
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提到过,这封信也收在《诸葛亮集》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子侄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然还有很多事可看到这一点。不论子、侄、外甥,他都严加管教。他最关心的是让他们成大器。诸葛亮后来自己有了儿子,叫诸葛瞻。诸葛瞻少年时很聪明,这却引起了诸葛亮的忧虑,他给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是他成熟过早,恐怕将来成不了重器。”
他从多方面教育子女。常常教育他们要志存高远,不慕虚名,淡泊节俭,培养好的意志情操,多学习,多接世。比如他的一封《诫子书》就这样说:“君子为人,总是以心静来修养自身,以俭朴来培养美德。不淡泊寡欲就不能使心志明确如一,不是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境地。”又说:“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不要放纵怠惰,偏险浮躁,放任年华流逝,“如不趁年轻时努力,会成为无用的枯枝,长期地不投身社会接触实际,只是困守家中,将来后悔也来不及。”
他还有一篇《诫外生书》,也反复强调这些。他告诫说:“志向应当高远,向先贤学习,抛弃琐碎的情欲,不要犹豫疑滞。”“如果志向不强毅,意趣不慷慨,只是忙忙碌碌地拘滞于俗务之中,默默无闻地为情欲所束缚,长期地窜伏于凡庸之中,就只会使自己成为平庸下流的人。”
从诸葛瞻等人后来的情况看,诸葛亮严于教子是很有成效的。诸葛乔的为人是一个例子。诸葛乔三兄弟:兄诸葛恪,弟诸葛融。诸葛恪和诸葛融一直在东吴,最后都以“谋反”罪而被诛。乔后生子诸葛攀,因诸葛亮已有嗣子,而诸葛瑾其他子女都被诛,因此仍旧让诸葛攀做了诸葛瑾的后代。诸葛乔虽然年仅二十五岁就夭死,没有显示他的才能,但这三兄弟,当时人的评论是,诸葛乔的品德和学业都要超过他的哥哥。应该说,这与诸葛乔在诸葛亮身边受到言传身教、严加管束是分不开的。
诸葛瞻后来的作为更能说明这一点。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拜骑都尉,后来为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直到为行都护卫将军,和董厥一起并为平尚书事。诸葛亮死后,他在蜀汉百姓中也有一定声誉,据史载,每当朝廷有什么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诸葛瞻提出来的,老百姓也都要奔走相告:“这是诸葛侯所做的好事。”这一方面是由于诸葛亮的声誉,由于人们追思诸葛亮;另一方面也说明诸葛瞻自己为人清正有父风,有一定才干。最为动人的是诸葛瞻的死。当魏将邓艾领兵入侵西蜀时,诸葛瞻在前锋受挫败退的不利条件下,在绵竹顽强抵抗。这时邓艾派人送来一封劝降信,并许愿,只要投降,一定保举他为琅琊王。诸葛瞻丝毫不为所动,先斩来使,以示决心,然后引兵出战,最后壮烈地战死阵前。他以死报国,也以死表明他未辱父风,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教诲。
由于家教严格,诸葛亮的两个孙子、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诸葛京也很有出息。诸葛尚在绵竹和父亲诸葛瞻一起为国壮烈殉难。诸葛京随才署吏,先为县令,晋尚书仆射山涛说他“治自复有称”,认为应该提升。诸葛京靠自己的能力,官至江州刺史。他们都不辱诸葛一门家风。
《三国演义》着力写三国政治、军事大事,对诸葛亮教子没有直接描写。但却有间接反映。前面提到的卧龙岗诸葛草堂中门上的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志”,就是根据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两句话提炼而成的,这既介绍了诸葛亮的为人,也间接反映了诸葛亮对子女家人的要求。第一百一十七回,写诸葛瞻、诸葛尚之死,也着力渲染他们父子的忠贞壮烈:先写诸葛瞻看罢邓艾的劝降书后“勃然大怒,叱武士立斩来使”,到决战时,又写诸葛瞻奋不顾身,冲入敌军重围,接着“中箭落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当以一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最后是写诸葛尚,见父死于军中,勃然大怒曰:“吾父子祖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我何用生为”,于是“策马杀出,死于阵中。”毛本引诗赞美他们说:“当年诸葛留嘉胤,节义真堪继武侯”。从这些描写中,人们完全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子女的影响,感到诸葛亮的家风、家教。
文章摘自 《解秘历史还原真相:正说三国》 作者:卢盛江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