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75|回复: 1

从“进典辽皆素不睦”起谈李典在曹操阵营的特殊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合肥之战不单在后汉三国的历史中值得重视,而且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应当大书特书。这一战张辽以八百敢死之士与孙权十万大军奋战半日,面对层层包围的敌人,张辽两番突围、威镇吴军;此后张辽、李典、乐进坚守合肥使得孙权无法攻破只得撤退;后又在孙权撤退时进行有效追袭,几乎生擒孙权。张辽、李典、乐进三人的优异表现,使曹军在一场原本不利的防守战中占尽地利、人和,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也就难怪战后张辽晋为征东将军,乐进增邑五百户,李典也增邑一百户。直到黄初六年,魏文帝曹丕还挂念着已经故去的张辽、李典,下诏“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可见这一战胜利的辉煌。

  在这里我需要插一句的是,曹丕的诏书未免有些夸张:一者,孙权发动合肥之战的总兵力未必达到十万;二者,《三国志-魏书-张辽传》明确记载“(曹操)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可见八百这个人数仅仅是张辽、李典坚守合肥之前与孙权交战的兵力,而绝非整个战役中曹方所投入的总兵力,而且也并没有达到“破贼”的效果。

  虽然是这样,合肥的战果依然很了不起。

  不过,在这一战之前,在曹方守军内部却有一小段不和谐的插曲,即《三国志-魏书-李典传》中写到的“进典辽皆素不睦”。

  不知道有人想过没有乐进、李典、张辽何以不睦呢?

  首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这句话的写法。文言文史书原本是没有标点的,若寻一部《三国志集解》来便可以印证这一点。因为没有标点,这句话就可以有多种理解了:可以认为是乐进、李典、张辽三个人都互不和睦,也可以认做是乐进、李典两人与张辽不和睦,还何以理解为乐进与李典、张辽两人不和睦。究竟是哪个意思呢?

  答案还是要在《三国志》里找。我们仔细看看李典与乐进的关系,《三国志-魏书-李典传》中记载“(李典)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可见李典与乐进是一对老搭档了,而且两人的合作成绩还是很突出的,所以他二人之间按照常理讲应该不会存在什么矛盾。

  所以答案似乎是乐进、李典两人与张辽不和睦。咱们不妨再仔细分析一下,“进典辽皆素不睦”一语不是按张辽、乐进、李典这样的历史排位顺序排列的,李典处于张辽之前,单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不睦的原因是指向张辽的。

  那乐进、李典又何以与张辽不睦呢?

  《三国志》中留下了曹操的一份“贼至乃发”的“合肥密教”,内容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里的护军是曹操从汉中派来的薛悌。)李典在接到密教时表示服从张辽指挥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可见两人间之芥蒂。
  
  两人矛盾在哪儿呢?当时乐进的官职是折冲将军,李典是破虏将军,张辽是荡寇将军,表面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张辽却在天柱山击杀陈兰、梅成后得到了假节的荣誉。而乐进、李典在曹军中的资力是深于张辽的,乐进大致在曹操入东郡时就是曹军一分子,李典也自曹操与吕布征战时就在帐下效劳,可张辽却是在下邳吕布败亡之时才投降曹操的。可是张辽后来居上先是得到假节的荣誉,后又在合肥之战中作为总指挥,可以调遣进、典两人的部队。

  不错,当时乐进、李典在曹军中的资力比张辽老,但这绝不是李典与其不睦的根本原因。史载“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就是这么一个谦恭儒雅的人因资力名分与张辽不睦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况且张辽征袁氏、破乌丸之功是实实在在的,岂由李典不服?那么合肥战前李典对张辽所言“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其中之“私憾”又私在何处呢?

  至今没人给出过明确的答案。

  我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仔细研究了一下,结果却是勾出一大堆李典乃至李氏家族的问题。李典是曹营中很独特的一个人物!
  我们不妨将李典与张辽矛盾的问题上溯至吕布夺取兖州的时候。当时李家军的统帅是李典的叔父(或者是伯父)李乾,山阳巨野人,史书上称李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可见李氏家族是山东西南部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豪强,他们活动的乘氏就是现在的山东荷泽一带,而李氏故地巨野则就在今山东荷泽以东不远。李乾“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可见李氏武装系完全依附曹操阵营无疑。后来吕布在张邈、陈宫的合作下夺取兖州,李乾受曹操之命回乘氏“慰劳诸县”,吕布也想拉拢李氏的力量,吩咐其任命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投效吕布。李乾坚持不肯背叛曹操解雇被薛、李二人杀死。至于李乾是被薛、李突袭暗杀的还是在与吕布军队作战时战死的就无法考证了。总之,李乾为曹操尽忠了。此后曹操任命李乾之子李整继续统领李氏的这支部队,成功击败了吕布的这支部队,并杀死了薛兰、李封。

  好了!李典与张辽之间的“私憾”似乎已见一斑了,张辽的故主吕布是李氏的仇人,张辽是吕布杀害李典叔父的帮凶!

  然而关于李氏武装以及李典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李氏武装有多大的力量?这支武装力量有什么样的重要性?李氏武装后来又是怎样成为曹氏的嫡系部队的呢?李典又是怎样成为李氏武装的新领导人的?他在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想请大家注意,《三国志》第十八卷的全名是《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这一卷以李典冠首,之后是李通、臧霸、文聘、吕虔、许禇、典韦、庞德、庞淯、阎温。许禇、典韦、庞德之流仅以勇武著称排于领兵为将的李典之后似乎没有什么争议。可是李通为汝南太守,其内压豪强、外御孙刘功绩显著;关于臧霸史书中更有“(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之言。李典一生何以位居李通、臧霸诸人之前?

  这就很值得注意了。

  李典是在李乾之子李整死后才正式统领李氏武装的,而到其去世李典年仅三十六岁,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什么大事使得曹操另眼看待、史家加以推崇,又何以得“长者”之评?

  话还是要从曹操与吕布在兖州的斗争说起,李氏武装在把吕布赶出兖州一事中起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兴平元年曹操在得知吕布袭取兖州后迅速从徐州回军在濮阳与吕布连续交战,此间曹吕双方互有胜负,直到“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请注意后面有一句话,“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地点是乘氏——李氏武装的根据地!领导人是李进——又是李氏武装的一分子!也就是李氏武装的这一仗迫使吕布东退,进而造就了曹操袭取定陶、扭转整个兖州形势创造了条件。我甚至怀疑吕布所设治中李封原也是乘氏或巨野李家一分子,吕布或许就是利用这层特殊关系拉拢李氏的。

  《三国志》作为记传体史书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叙事不能从全局上达到连贯,所以我们往往要把几个人的传记合起来看才能明了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与《三国志-魏书-李典传》合起来看就明白了:曹操从徐州回军在濮阳与吕布交战相持百余日并未获得胜利,正逢虫灾爆发,两军避荒就粮。吕布军南下至乘氏被留守的李氏武装将领李进重创,被迫转而向东。当时曹操避灾于鄄城,他听说了李氏武装的胜利叫李乾回去慰劳,就在这时吕布部下薛兰、李封来拉拢李乾,李乾拒绝被杀。曹操获知让李整继续统领李氏武装,击杀薛、李,并袭取定陶扭转了与吕布的战机。李整此后不久去世,李氏武装的指挥权就落到了李典手中。

  李乾、李进、李整、李典为代表的李氏地方武装对于曹操收复兖州的功劳极大,甚至可以说不仅有功,而且有恩。

  兖州平定,曹操奉迎汉献帝,李典从中郎将、颍阴令升迁为离狐太守。

  多少年来广大历史爱好者甚至某些史学家都认为李典任离狐太守是曹操奖李氏之功而特为李典加此官的,诚如黎东方所言“因人设政”。论点主要有三个:一,离狐本为济阴郡的一个县,特意改县为郡;二,李典此先并无大功可言,仅以颍阴令晋升;三,李典于官渡战后去职升官,离狐复县再不为郡。

  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我觉得离狐建郡不单为曹操奖功报恩之举,更是当时曹操稳固兖州的重大举措,李典居此位也并非享虚荣而已。

  这就得从兖州的建立说起了。





上一篇:谁应该为东三郡的先后叛变负责?
下一篇:驳所谓“偷袭荆州后,吴断送了南方统一希望”的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地理志》提到西汉建立刺史部,以山阳、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为兖州,治所设在濮阳。虽东汉时治所转移至昌邑,但濮阳依旧是兖州之重镇,时为兖州政治、经济、农业的重中之重。后至黄巾起,刘岱、王肱败亡,曹操重创黄巾白绕部于此,曹操征陶谦留夏侯惇坐镇兖州既不以治所昌邑为重,也不选择安置家小的鄄城,单单屯兵濮阳作为守备之地;而后吕布入兖州又以濮阳抵御曹操。此足以见濮阳为兖州首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就是这个重要的濮阳,也是当时遭战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先是黄巾的占据,再是曹操破黄巾的战场,又是吕布、曹操僵持作战之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献帝春秋》曰“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闲,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可见濮阳在当时所受到的破坏。

  后来就是那场大规模的蝗虫灾害,濮阳在连续几年内接连遭受战乱和灾害,这意味着农业经济的破坏,也就难免有大批的百姓死走逃亡。而离开濮阳最近的逃亡地点之一就是离狐,而离狐又与李氏保护下的乘氏毗邻,此当为流民迁徙避难首选之地。
 
  我有一位朋友曾对我这个观点提出过两点疑问:一,难民为什么不向北面、西面逃亡,而偏偏向东南;二,离狐即现在的山东省东明县,虽近于濮阳但与之有一黄河相隔,两地隔河相望也是咫尺天涯。

  至于这两个疑问都可以解答:

  关于第一点,我觉得友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责任其实在陈寿、范晔身上。如果陈寿能在《三国志-魏书-张燕传》中将黑山军的情况记录得详细一些,或者范晔不吝惜笔墨能再写一卷《黄巾黑山列传》,那一定不会又人再奇怪流民为什么不向西北逃亡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传记,我们就只有从《三国志-魏书-袁绍传》里找答案了。《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注引《英雄记》中记录了魏县兵变,还有“(袁绍)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之语。可见当时濮阳以西以北冀州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掌握在黑山起义军的手里,流民逃进这些亦兵亦匪的人手里岂不是还不如留在兖州?

  至于第二点,这点疑问其实是不存在的。原因是黄河分隔濮阳、东明(离狐)是现在的河道,可黄河故道是在离狐、乘氏以南的!当时的濮阳、离狐、乘氏、巨野四地紧紧相连。

  现在咱们来看看这四地的联系:濮阳为兖州之重镇;离狐为流民逃难之地;乘氏为李氏武装活动的根据地;巨野为李氏发源故地。

  曹操奉献地至许,军事基地也转移到了许,而兖州旧地特别是濮阳重伤之地的善后重建就成为了一大要务。在濮阳附近建立新郡安定难民与百姓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办法。

  试想要于濮阳毗邻建立新郡首选离狐,而要安此间人心当首选李氏,然统李氏之人首推李典。可见离狐太守之职非李典不可!而李典任离狐太守绝非轻闲虚荣之职,实是一方之重任。

  至此我们对于李典的认识可以下一个定义了:李典是兖州地方的豪强首领,有独立的军队和领地。但是李典若仅仅为一方豪强就不会根本上融入曹操阵营,最后的结局至多像臧霸一样被曹丕解除兵权、架空于虚职,而李典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他的特殊之处。

  这要从李典在官渡之战的突出表现说起。有人说李典在官渡之战中并无功劳,其实不然,我们仔细看看《三国志-魏书-李典传》。“时太祖(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请注意“典率宗族及部曲”这几个字。要知道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胜利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袁绍军粮的破坏,这样的行动不止火烧乌巢一次。火烧乌巢之前就有“袁绍运谷车树千乘至,公(曹操)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关键问题是袁军多曹军数倍却不能成功袭取曹操的粮队,这就不能不说是李典的功劳了。“典率宗族及部曲”说明李典的周全与竭力。为了确保粮食的供给李典将李氏武装和宾客族人全部发动起来,率合族人马武装起来奔赴官渡保证补给,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功劳!</p>  单此一举就足以令曹操另眼相看了。

  在曹操平定河北之后,“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这是自请解除家族势力的举动。于是就有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谈话:“太祖(曹操)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耿纯之事见于《后汉书-耿纯传》“是时郡国多降邯郸者,纯恐宗家怀异心,乃使、宿归烧其庐舍。”当时汉光武帝刘秀与王郎在河北交战,耿纯一族归附刘秀,耿纯恐怕宗族中人投靠他人,焚毁了宗族的住房以断绝族人贪生后退之念。曹操在这里比出耿纯,是嘉奖李典的用心忠诚。
  
  我们不妨从李典的角度分析一下:此举一者解决了宗族占据地方与中央产生的矛盾;二者化解了自身握有地方实权带来的不自安;三者使自身的武装力量融入曹操的嫡系;四者使宗族得到肯定为宗族的未来考虑深远;五者充补了邺城的居民这对后来魏郡的壮大、曹魏的建都打下了一些基础。

  至此李典的特殊性我们了解了,李典的所作所为是地方豪强势力向中央政权靠拢、向曹魏势力结合的典型事例。

  实际上曹魏政权就是基于李氏家族这样小的豪强势力的支持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对于李典的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将领或豪强,他是两者相互结合的特殊分子。

  最后我顺便谈谈我对于另外两个与李典有关的问题的看法:

  一.合肥密教的理解问题。

  关于曹操合肥密教的理解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裴注引晋人孙盛的评论我实是不能接受!

  孙盛曰: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而必固。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夫矣!

  此言论的后半部分我赞同,所不能接受的是“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惧心难保”八百人的合肥奋战参与者是张辽、李典二人,“勇者”指的无疑是张辽,那“怯者”指的岂不就是李典?李典岂是怯战怀惧之人?

  史书上明确记载了李典以船运粮至黎阳,未请曹操令随机攻破袁尚部下魏郡太守高蕃的事迹,这决不是怯战之人所为。

  孙盛之言不妥。

  史书另载李典在叶县识破刘备佯退诱敌之计、援救夏侯惇的事迹,足见李典用兵谨慎持重。

  所以我的理解“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是曹操所看中的就是张辽之英勇善战和李典谨慎持重,两人如果抛弃私怨相互配合就可以攻退自如减少闪失;但退一步讲就算张李二人失败不能顺利退入合肥,以乐进之坚毅加以薛悌的辅助也可以确保合肥的安全。

  二.曹操处死吕布的深层因素。

  曹操该不该杀吕布是千百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我的结论是吕布该杀,原因很多,我在以后的文章会专门写到。但在这里我仅提出一点:就是基于李典为首的李氏豪强与吕布的仇恨。

  吕布拉拢李氏未成而杀害李乾,吕布至乘氏而败于李进;至于合肥之时李典、张辽尚且不睦——此结怨何等之深?
 
  况曹操与吕布久战兖州,郡县毁坏、豪强受损、百姓流亡,曹操不杀吕布何以慰州人之心?

  由此观之,吕布岂有活命之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9 06:27 , Processed in 0.1064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