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的打击——魏延
沉睡的武侯祠,一片封存的记忆,一个英雄的归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和完美。
十四尊英雄们的塑像,此时,人们正在满怀着敬意的眼光望着他们。然而,有些遗憾,有些愤怒。曾经的那个他,在故事结束的一刻,终究没能跨入这象征荣耀和永恒的殿堂,为什么……
数百年前,一位老人为那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写下了一幅不朽的篇章。于是,历史的真相被浓厚的迷雾笼罩起来,千年的悲哀和冤屈,终究无人问津、无人知晓。凄凉的故事,从此刻拉开了序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伴随着曹操在战事的节节败退,汉中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终于落到了刘备的口袋中。刘备,这位昔日的“织席贩履”小儿,在蜀汉群臣的千呼万唤之下登上了汉中王的宝座。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随之形成。
汉中,带着几丝难以抑制的兴奋,已近迟暮之年的刘备缓缓的走向了正殿。辉煌的时刻,依旧没有让他没有忘记那些甘愿为自己抛头颅、撒热血的人们。于是,刘备开始封赏王朝的战士。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镇守荆州;张飞,右将军,假节,领巴西太守;马超,左将军,假节;黄忠,后将军,关内侯……
没有大多的意外,无论是荆州的“老革命”,还是益州的本土将领,均受到了相应的赏赐。然而……
魏延,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一个“一军尽惊”的选择,至少,陈寿当初是这么说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盟好违损”,刘备派遣黄忠,魏延等“进拒涪城”。十八年(公元213年),刘璋遣刘璝、冷苞、张任等“拒先主於涪”。璋军大败,刘璝、冷苞等战死,张任、邓贤等退守绵竹。刘备挥师南下,军至绵竹,“璋复遣护军李严、费观督绵竹诸军。”不久,严、观二人率其众降备,张任与璋子循又退守雒城。“任勒兵出战于金雁桥,军败,任死。”十九年夏,璋子循被攻破,“备进围成都”。
零星的记录,熟悉的面孔,这就是记忆中那个英勇善战的魏延此前的功绩。没有太多的预兆,刘备在“众论以为必在张飞”的舆论压力下,出人意料的选择了此前在雒城之战中表现出色的魏延出任汉中太守一职。就这样,时任牙门将军的魏延幸运的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颠峰。
轻轻接过了自己主子的赏赐,魏延露出了一丝感激的笑容。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于是,在一次大会群臣的宴席中,激情的魏延留下了这样一句豪言壮语——“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刚刚登上皇位不久的刘备为了报荆州之仇,满腔愤怒的他踏上了生命中最后的征途。战事的结局很凄凉,两鬓斑白的刘备被陆逊的一把大火送往了白帝城。不久,失望的刘备在简单的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那个忠诚的诸葛丞相后,便在仓皇之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刘备的失败,为这段著名的彝陵之战画上了休止符。与此同时,成都城内,历史那位同样著名的“阿斗”也在众人的掺扶下走上了帝王的宝座。自此,蜀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
五月,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作为旧臣,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不久,依靠着参军马谡攻心之策,“不毛之地”终于心悦诚服。五年(公元227年),为了完成先帝生前的意愿。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在向后主递交了那篇流芳百世的《出师表》后,随即率军“屯于沔北阳平石马”。作为朝中的重臣,那个镇守汉中的魏延自然没有被诸葛亮遗忘——“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就这样,带着几丝的兴奋和雄心壮志,魏延随着大军的脚步将北伐的大幕拉开了……
出兵之前,诸葛亮召集众将领商议计策。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时镇长安的夏侯楙是个素无武略、“怯而无谋”的人物。在魏延的眼中,这无疑是个标准的“裙带官”。很快,大胆的魏延便提出了那个至今仍被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子午谷之计。“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是个极具挑战性却又可收到奇效的做法,然而,生平谨慎的诸葛亮终究不肯弄险。不久,蜀汉的首次北伐便伴随着魏、诸葛二人的争论草草结束了。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令魏延率兵“西入羌中”。此次的战役,作为一次单独的军事行动,魏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面对着曾“摧破廖化,擒虏句安”,史称“方策精详,垂问秦雍”的关西重将郭淮,魏延丝毫没有手软。很快,魏延便大破郭淮、费瑶等人。眼前的胜利,使得朝廷再次下诏,英勇善战的魏延被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此后,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继续着未完成北伐的事业,而魏延也随着战事的进行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司马懿从案中道向蜀军逼进,诸葛亮派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前去迎敌。于是,史书上留下这样惊人的记录——“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故事继续发展着,转眼便来到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天,那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季节。无论是对魏延,还是对诸葛亮。
二月,诸葛亮率军屯于五丈原。此时,丞相面对的依旧是那个老对手——司马懿。一次次引诱和挑衅,没有对已在魏国摸爬滚打多年的司马懿产生任何的效果。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不久,悲情的一幕便发生了。病重的诸葛亮点燃了他生命最后的一丝光亮,带着太多的遗憾和失望,他终于倒在了秋风瑟瑟的五丈原之上……
为了防止引起军心的动摇,诸葛亮生前曾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定后事。然而,作为军中的高级将领,魏延却不幸的被排斥在这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之外。“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就是丞相最后的旨意。在诸葛亮的眼中,他始终无法信任眼前这个“勇猛过人”、但却“又性矜高”的将军。于是,忠诚的魏延被残忍的钉在了“抗命”和“叛逆”的十字架上。
能与诸葛亮共事,对所有人来说,这是个无比荣幸的奇遇。然而,这对魏延则成为了宿命的打击。不久,魏延的一席话被那个“志虑忠纯”的费祎和小人杨仪拿去大做文章。蒋琬、董允的“咸保仪疑延”,使糊涂的后主赶忙派遣“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以讨魏延。伴随着王平阵前的那一声怒吼,英勇善战的魏延被暗算了。“夷延三族”,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极具讽刺的一幕。在“叛将”魏延成功被诛杀后,那个自认“功勋至大”的杨仪,以为代亮秉政非己莫属。但很可惜,“吝啬”的后主仅仅赐给了他一个“中军师”这样的虚衔。于是,“性狷狭”的杨仪破口大骂。当后主得知这些狂言后,很快,杨仪便在仓皇之中自杀而亡。就这样,魏延与诸葛丞相之间这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伴随着二人的离去逐渐开始被世人们遗忘……
时间过的很快,公元1963年的某一天,那是不平凡的一天。为了瞻仰那位名垂青史的诸葛丞相,一位伟大的老人来到了武侯祠这个地方。悲情的历史,不朽的英雄。此时,老人莫名的产生了些许遗憾和失望。于是,他留下了这样的见解——“这些塑像,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没有塑像。”
简单的几句,然而,这或许将成为对那位早已逝去的英灵最大的安慰和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