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kdy2000 于 2013-12-26 14:23 编辑
此文纯属YY,不喜勿喷啊:P
正文中红色字体部分是采纳网友建议改过的,谢谢大家支持啊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英雄集结,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最让我心仪的是孙策和周瑜,两人均意气风发,实力超群,加上形象好,气质佳,又有佳人相伴,用绝代双骄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两人既是兄弟,又是君臣,还是连襟,这种情况自古以来未尝有也。可惜天妒英才,两人均英年早逝,孙策二十六岁遇刺身亡,周瑜三十六岁病死。否则,天下大势,鹿死谁手,未可知也,残念だ。
孙策篇
一、孙策简历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母亲吴氏。孙策年少时便交结知名,声誉发闻,和周瑜义结金兰。孙坚战死时,孙策年仅十八,只得投奔袁术。袁术将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还孙策统领。孙策在袁术手下立了不少功勋。袁术很欣赏孙策,常叹息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袁术的大将桥蕤、张勋也都对孙策倾心相敬。不过欣赏归欣赏,孙策毕竟是外人,袁术几次对孙策言而无信,没有兑现许诺给孙策的太守职务。孙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在朱治的建议下以帮袁术平定江东为借口向袁术讨回了孙坚的旧部(《三国演义》中说是以玉玺为质)。袁术认为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加上宾客原从者数百人向东进发。到达历阳时,周瑜带兵迎接,兵力达到五、六千人。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先是击败刘繇,入据曲阿,夺取吴郡。孙策又先后击破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等部。后又击败王朗,占据会稽。于是,江东平定。此时,袁术称帝,孙策立刻与其绝交。曹操上表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并力讨伐袁术。袁术病死后,长史杨弘、大将张勋欲率部投奔孙策,不料被庐江太守刘勋截击,全体被俘。而袁术的堂弟袁胤等人,也带领袁术的家小和部曲男女投奔刘勋,刘勋的兵力骤然大增。孙策假装与刘勋结好,劝其攻袭海昏、上缭。刘勋出发后,孙策与周瑜率兵两万进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克,俘虏三万多人。刘勋败逃,投奔曹操。孙策又乘胜进攻黄祖,想为父报仇。交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士卒溺死者达万人,缴获战船六千艘,只可惜黄祖脱身逃走。孙策一鼓作气,东进豫章,豫章太守华歆在虞翻的劝说下举城投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孙策想趁机偷袭许都,迎奉汉献帝。于是秘密训练士兵,部署将领。可尚未出发,在打猎时被故吴郡太守许贡家客刺杀,重伤不治身亡。
详情请见这篇帖子:http://tieba.baidu.com/p/824150036
二、孙策其人
从简历上看,孙策似乎并没有太多亮点,他的魅力究竟在哪呢?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1、孙策的外形高大英俊,威风凛凛。
威风凛凛自不必说,孙策的相貌是否英俊呢?《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孙郎就是孙帅哥的意思。(易中天语)《三国志》则说他“美姿颜”,就是爱美,注重形象的意思,说明孙策还是有打扮的资本的。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孙策爱美:孙策遇刺,被弓箭射中面颊,本来是可以治好的。可他照镜子时发现面容已毁,对左右说:“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吴历》)可能有人会说,建功立业关长相什么事?为什么孙策如此在意呢?只能说明孙策对自己的相貌颇为自得。个人觉得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脸都伤成这样了,建功立业还有什么用呢?”(今后怎样面对大乔呢?不如死了算了!)
2、孙策的性格乐观开朗,气度不凡,魅力十足。
《三国志》中说孙策“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江表传》记载:孙策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后,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在当时应该算是一句黄色笑话了,这句话将孙策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桥公二女皆国色,孙策敢说“亦足为欢”,也说明他有多么自信。至于孙策气度不凡,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一个是孙策创业之初,文武之事,都委托张昭处理。《三国志》记载: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张昭是聪明人,知道作为臣子最忌讳的便是功高盖主,这甚至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进退不安。可没想到孙策却对此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还自比齐桓公,没有广阔的胸怀是绝对做不到的。要是换成孙权,结果就很难说了,这一点下面会说到。另一个例子是孙策和太史慈的典故。《三国志》记载: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太史慈如果舍弃我的话,还能跟谁呢?这句话一方面可以看出孙策和太史慈肝胆相照,惺惺相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孙策舍我其谁的气势。后来太史慈果然按时归来,成就一段佳话。这两个例子同时也生动地体现出孙策善於用人的特点。对于一位人格魅力如此之强的君主,“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就毫不奇怪了。(是我也会)
对于孙策的性格,也有人认为他器量狭小,睚眦必报。理由是他杀了三个人,高岱、于吉和许贡。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人的死因。
先说高岱。《吴录》记载:时有高岱者,隐於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表面上看,似乎是孙策听信谗言,误杀好人,其实不然。首先怪高岱自己没有骨气,想拍马屁不成反被马踢。但这时孙策只是“囚之”,并没有杀他,真正促使孙策起杀心的是为他静坐请愿的人“数里中填满”,这还了得,此人不杀,后必为患。
再说于吉。《江表传》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县首於巿。《搜神记》的记载是:策欲渡江袭许,与吉俱行。时大旱,所在熇厉。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道涂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两书所述不同,但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一样的:于吉幻惑众心,威胁统治。这就好像×××打击×××一样,于吉就是×××。(之前写出名称,居然被和谐了,故此×之)
最后说许贡。《江表传》记载: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於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在孙策渡江之前许贡是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后,任命朱治入吴郡“领太守事”,虽然太守名号仍然是许贡,但已被架空。许贡上书陈述孙策的威胁,无非想重夺太守实权,所以杀他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说实话,许贡罪不致死,孙策一开始也许并没有决心杀他,只是“责让”,告诫他以后安分做人。可许贡这家伙也不知好歹,居然不承认,说没有上表,这可能激怒了孙策。
因此,以上三人之死主要出于政治原因,并非孙策滥杀无辜。
3、孙策军事过硬。
军事方面,孙策以区区数千士兵起家,数年间据有江东,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有三件事可以说明。一是孙策攻打笮融时,《江表传》记载: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因自舆还牛渚营。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将于兹乡策。策遣步骑数百挑战,设伏於后,贼出击之,锋刃未接而伪走,贼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斩首千馀级。策因往到融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贼於是惊怖夜遁。二是孙策攻打刘繇时,与太史慈神亭大战,《三国志》记载: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三是孙策攻打严白虎时,《吴录》记载:虎高垒坚守,使其弟舆请和。许之。舆请独与策会面约。既会,策引白刃斫席,舆体动,策笑曰:“闻卿能坐跃,剿捷不常,聊戏卿耳!”舆曰:“我见刃乃然。”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以上三场战斗,尽显孙策猛男形象。也有不少人非议孙策为“匹夫之勇”,这下面会说到。
孙策作战除勇猛外,也颇能用谋。在平定江东的各场战役中,孙策没有一味强攻,而是采用了运动战的战术,避实就虚,调动敌人,各个击破,简历中提到的打败刘勋就是一例,而进攻王朗时则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因此,孙策总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军队越战越强,物资装备越战越多。
另外,孙策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江表传》记载说: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
综上所述,孙策有勇有谋,治军有方,深得孙氏兵法之妙。
4、孙策懂政治、讲战略。
孙策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比如他处理和袁术的关系。孙氏本来就属于袁术的派系,孙坚征荆州,击刘表就是受了袁术的命令。孙坚死后,孙策也是投靠了袁术,孙策进攻江东也是打着袁术的旗号。江表传记载: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原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占据江东后不久,袁术称帝。(据说玉玺是从孙策手中夺得的)孙策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立刻修书与袁术绝交。一方面向天下宣示自己忠于汉室,在政治上站稳脚跟,争取民心;另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袁术集团的束缚,方便以后大展拳脚。另外,前面讲到孙策所杀三个人的例子也是孙策颇具政治头脑的反映。
孙策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人。《吴历》记载,孙策在江都时曾数次造访张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也就是说孙策早就看准了江东这块风水宝地,之所以投奔袁术就是为了得到袁术的信任后,向其要回先父孙坚的旧部以攻略江东,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孙策一看,机会又来了,于是调兵遣将,准备进攻许都,迎奉天子,从而实现孙策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遇刺身亡未能实现,可孙策的战略眼光着实让人钦佩。
5、孙策的弱点。
前面说了孙策这么多优点,连曹操都常说“猘兒难与争锋也”。(《吴历》语)那孙策的弱点在哪呢?易中天先生说喜欢杀人和死要面子是孙策的致命伤。我不这么看,孙策杀人,但不是喜欢;孙策要面子,但不是死要。
孙策的弱点应该是自负勇力,爱逞英雄。孙策喜欢打猎,打猎时总是一个人冲在前面,随从们全都跟不上。《江表传》记载说: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虞翻曾经劝谏过他,可孙策的借口是“坐久了不利于思考,所以要经常出去走走”(这种借口亏他想得出来,无语),仍旧我行我素。孙策作战总是亲冒矢石,冲锋在前,张紘也为此劝谏过他。《三国志》记载: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原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不过貌似没什么效果。有一次孙策讨伐山贼,斩其首领后,命令所有士兵分成左右两路追击残敌,自己独自一人骑马前进。路上碰到虞翻,虞翻问:“你的士兵呢?”孙策说:“全都派去追敌了。”虞翻又急又气,说:“这太危险了!”赶紧叫孙策下马执弓步行,自己持矛在前面开路。作为全军统帅,居然在战斗中孤身前进,恐怕自古以来未尝有也,分明是江湖侠客的作派。官渡之战时,曹操的谋士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不料一语成谶,孙策果为许贡家客所刺杀。
不过,个人倒觉得孙策的这个弱点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至于孙策之死,虽然与他的这一弱点有关,但也没有郭嘉说得那么绝对。任何人都有被刺杀的可能,美国总统不也被刺杀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只是孙策还得太早了。
三、孙策与项羽
《三国演义》中说孙策是“小霸王”,许贡上书朝廷时也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确实,他俩都是少年英雄,英气逼人,勇猛无敌,身边都有美人相伴。对比两人,性格上,两人都是性情中人,且自负勇力,喜欢意气用事(肯定是A型血),可能孙策的自控能力要相对强一些。军事上项羽更强一些,孙策数年间据有江东,项羽数年间荡平天下。政治上两人更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孙策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项羽则“不做帝王做霸王”。用人方面孙策麾下人才济济,且君臣一心,忠心不二,而项羽手下唯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总体来说,孙策比项羽更强,只是项羽运气更好。
四、孙策与孙权
袁术说过:“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搜神记》记载: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当然,这只是传说,可日、月之间谁更优秀呢? 其实两人完全不是一种类型,应该说各有优点。孙策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句话应该是非常中肯的。 不过孙权有一点让我讨厌,那就是器量太小。就拿张昭来说,孙策和张昭的故事在前面已经说过,而孙权就不一样了。张昭做为老臣,敢于直言进谏,但权不能容。公孙渊反叛魏国,前来称藩时,孙权与张昭发生争论。《三国志》记载: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差点要杀死张昭。孙权设立丞相时,先立孙邵,后立顾雍,就是不用张昭。所以陈寿评论说:“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至于孙权晚年逼死陆逊的事情则更令人愤怒。 个人认为,孙权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孙权似乎始终活在哥哥孙策的阴影之下。孙权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内心深处总想超过哥哥,可实际能力却做不到,因此有自卑感,可又极力掩饰。这对孙权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孙权之所以讨厌张昭,是因为张昭老是说什么“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之类的话,好像张昭之所以效忠他孙权,完全是因为要报答孙策和太后,而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这令孙权很不爽。这一点与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很像。还有,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陈寿认为“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按道理应该追谥孙策为帝,封孙策的儿子为王才对,可孙权没有。连死去的亲哥哥都容不下,孙权的器量之小可见一斑。如果周瑜不是早死,在孙权手下能否善终亦未可知。 其实孙权大可不必如此。有一个这样的好兄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可哥哥是哥哥,我是我。哥哥固然牛B,我也有我的优点和风格。至于谁优谁劣,让后人去评说吧,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何必对此耿耿于怀呢?可惜孙权器量太小,自信不足,是以知权不如策也。
五、身后评价
陈寿: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傅子: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雠,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 陈迩冬,易中天:孙策对其母,不失为孝子;对其妻,不失为佳偶;对其弟,不失为好兄长;对江东集团,不失为好领导。
周瑜篇
一、周瑜简历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孙坚讨伐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孙坚死后,孙策出兵江东,到达历阳时,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当利,又进攻秣陵,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江乘,进入曲阿,逼走刘繇。此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于是,派周瑜率部返回丹阳。袁术想任命周瑜为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建安三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庐陵。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建安十一年,周瑜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建安十三年春,孙权进攻江夏,周瑜为前部大都督,打败了黄祖。同年九月,曹操占领荆州,准备顺流而下,进攻江东。面对这种形势,鲁肃、周瑜力劝孙权坚决抵抗,并率领孙刘联军用火攻大破曹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凭借此战声威大震,名扬天下。战后,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打败曹仁。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这时,刘备势力渐强,周瑜劝孙权软禁刘备,将关羽、张飞各置一方,但孙权没有采纳。周瑜又提出“二分天下”的战略构想:自己与奋威将军孙瑜共同攻打刘璋的西蜀,得蜀后再吞并汉中的张鲁,然后留下孙瑜固守,与马超结援。自己回来和孙权一起对抗操,则北方可图。孙权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周瑜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享年三十六岁。
二、周瑜其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这首词可谓将周瑜的形象捧到了天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面,周瑜的形象是非常单薄的,那就是器量狭小,嫉贤妒能。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心理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除掉诸葛亮。 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1、周瑜的形象可能比孙策更好。
如果说孙策的帅是我们推测的,那周瑜的帅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三国志》中说:瑜长壮有姿貌。也就是高大英俊的意思。对于惜墨如金的《三国志》来说,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是不多见的,应该是实话。孙策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江表传》)。《三国志》还提到: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周郎”就是“周帅哥”的意思(易中天语)。至于后世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就更多了。因此,周瑜百分之百是个美男子。
2、周瑜的气质可能比孙策更佳。
孙策的气质应该和项羽类似,属于很酷很有型的类型,整天一副牛逼哄哄的样子。周瑜呢?苏轼的词中描写周瑜“雄姿英发”应该是很恰当的,孙权也说周瑜“英发”,不过这应该是他在点将台上指挥作战时的形象。生活中的周瑜是什么样子呢?别忘了,周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长,那就是懂音乐。《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自己也说过:“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江表传》)因此,平时的周瑜应该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且颇具艺术气质。试想,周瑜从战场得胜归来,沐浴更衣后,携小乔来到长江岸边,饮酒赏月,弹琴唱歌……(意淫中)
3、周瑜气度恢宏,果敢自信。
周瑜的性格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气度恢宏。《三国志》里描写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至于“与程普不睦”,《江表传》记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蒋幹游说周瑜不成,回去后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刘备与孙权宴会后,告别时曾对孙权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虽是离间之辞,但也说明周瑜气度恢宏,深得人心。不过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证据是周瑜曾经向孙权进言要软禁刘备,分离关张,说周瑜器量狭小,不能容物。个人觉得,刘备之心,路人皆知。孙权之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不够自信,想借助刘备的力量与曹操抗衡。而周瑜则觉得没有必要,所以提出了这个建议,这纯粹是出于战略分析和政治考量,与心胸是否狭窄无关。后来刘备果然养虎为患。
二是果敢自信。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一次是建安七年,官渡之战后,曹操下书命令孙权送人质过江。《江表传》记载: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另一次是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三国志》记载:孙权召集属下,问以计策,很多人主张投降,周瑜反对说:“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这两次事件中,面对曹操这样的强敌,周瑜的主张都非常强硬,意气风发,激烈的言辞中透出强烈的自信。周瑜之所以“雄姿英发”,和他的这一性格是分不开的。
4、周瑜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周瑜的军事才能无需多言,赤壁之战可说明一切。战略上,周瑜的“二分天下”可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媲美。《三国志》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cù]操,北方可图也。”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周瑜这一战略抱负未能实现,孙氏集团也永远地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三、小结
综上所述,周瑜集英俊的外表,超强的能力,完美的性格于一身,又有小乔相衬,他就是那个时代完美的人。本来打算将他与诸葛亮,以及江东另外三名都督鲁肃、吕蒙、陆逊对比一下,无奈篇幅太长,遂留待以后再写。
绝代双骄
一、兄弟
孙策与周瑜同年,自小相识。《三国志》记载: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江表传》记载:策年十馀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可见两人少时便英雄相惜,义结金兰。
建安三年,周瑜从居巢回吴时,孙策亲自出迎,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的职位。《江表传》记载: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可见孙策是把周瑜当亲兄弟般看待的。 赤壁之战前,曹操派周瑜的同乡蒋干游说周瑜。《江表传》记载:周瑜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虽然此时孙策已死,孙权接位,但我相信周瑜说到“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时眼前浮现的肯定是孙策的身影。 个人认为,二人的情谊不逊桃园。 突然想到,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中的莱因哈特和吉尔菲艾斯不会就是以孙策周瑜为原型的吧?
二、命运
人,终究是无法抗拒命运的。孙策周瑜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两人都死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
孙策之死,正好是曹操袁绍官渡相持之时。本来孙策是准备趁机偷袭许都,迎奉汉帝的,从而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如果成功,则天下可定。就在这节骨眼上,孙策遇刺身亡。(阴谋论:孙策之死,曹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是郭嘉派刺客将孙策刺死的。) 周瑜之死,正好是赤壁大败曹操之后,准备收取西川,达到“二分天下”的目的。如果成功,则可能问鼎中原。就在这节骨眼上,周瑜重病身亡。(阴谋论:周瑜之死,刘备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是诸葛亮将周瑜毒死的。) 天要亡我,如之奈何!只是苦了大小二乔。 唯一的好处是,我们永远不用看到他们老的样子。传奇就是这样诞生的。
三、如果
如果孙策周瑜皆长寿会怎样呢?二人齐心协力,一统天下。然后像某游戏设计的结局那样,孙策将帝位让给孙权,绝代双骄带着绝代双娇远离尘世,浪迹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