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350|回复: 0

[杂谈] 三顾茅庐之毛遂自荐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可以算做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功劳。罗贯中用了洋洋洒洒6000多字的篇幅来描绘这段被后世誉为千古佳话的故事,写的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意境深远,令人难以忘怀。
罗贯中采用的这个“三顾茅庐”故事出自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诸葛亮曾在出师北伐之前向后主刘禅上过一篇《出师表》,在其中诸葛亮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写的是一清二楚,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把自己给请出来的。很明显,西晋史学家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就采用了《出师表》中三顾茅庐的说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正史当中的记载,也就是三顾茅庐说。
不过在比陈寿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也叫做毛遂自荐说。据三国时期魏人鱼豢所撰《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也就是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显然裴松之是赞同三顾茅庐说的。
近几百年来,关于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就这个问题争论的相关范围越来越广,说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甚至认为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兼而有之。针对这些争论,笔者想结合毛遂自荐说的主要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毛遂自荐说认为《魏略》是一部良史,记载真实可信,因此毛遂自荐说是准确无误的,这种说法欠妥。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提法,部分原因是因为《魏略》已经失传了,我们无法完整地了解《魏略》。我们现在了解的该书的片段都是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做的注中,它是不是良史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个问题,就算争出了一个结论也说明不了什么。要说良史,《三国志》的成就一直为后人所称赞。《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在我国二十多部纪传体史书中,“前四史”被公认为其中之冠冕,其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就这么一部史学名著,也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失和遗漏,更何况《魏略》之类的野史。《三国志》流传以后,如《魏略》、《魏氏阳秋》、《江表传》、《吴录》之类著作就逐渐失传了,这不能不说与这些著作的弱点有关(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既然总体质量不能相提并论,就比比具体事件、人物记载的准确性。可以这样评价:无论是《三国志》也好,还是《魏略》也好,都对有记载对的和不对的地方,不能武断的说谁对谁错,因此也就没有了可比性。有人说陈寿是西晋人,鱼豢是三国时人,当然是鱼豢的记载比较准确,这种观点也有问题。且不说陈寿在蜀汉刘禅手下做过观阁令史,鱼豢对蜀汉的人物、事件的了解比之于陈寿有着天壤之别之外,鱼豢的毛遂自荐说资料是收集或者可能是道听途说来的,而陈寿的三顾茅庐说则出自诸葛亮。尽管鱼豢是三国时人,而诸葛亮则是当事人,谁更准确可信是可以明显区分的。至于说到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反倒可以用上时人与后人的说法了。
2.毛遂自荐说认为:以诸葛亮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性格看,诸葛亮不可能躲在家里等着刘备一请、二请、三请,因此诸葛亮会主动去找刘备。这种说法应该说也不能作为否定三顾茅庐说的依据。就这个说法,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发表了大量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结果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笔者认为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想想,有没有一种既不违反毛遂自荐说的诸葛亮的性格又按照三顾茅庐说的发生三顾茅庐事件的可能性。可能有两种:第一,刘备去了三次,但前两次去出了一点小问题。也许第一次去,因为有事情发生,中途回来了;第二次去诸葛亮不在;第三次才遇见。第二,诸葛亮的确想主动去投靠刘备,事前还利用司马徽、徐庶为自己做了做宣传。谁知道刘备一听司马徽、徐庶的介绍后,马上就急不可耐,立即去找人了。而诸葛亮此时又外出云游,没想到有这么快,所以出现了三顾茅庐的事情。至于有学者提出的既有毛遂自荐又有三顾茅庐的提法,这明显是个折中的提法,不合乎情理,似乎更加经不起推敲。

3.毛遂自荐说认为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说法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编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就很有问题了。首先,编故事要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和什么人。诸葛亮上《出师表》的时候,虽然刘备已死,但很多同刘备、诸葛亮一起从荆州到西川的大臣都在,这个瞎话编出来是自取其辱,以诸葛亮的智慧,不会那么愚蠢;第二,在三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敬仰,虽然他在治国、用人、用兵等方面有着一些弱点和缺陷,但这丝毫不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可以这么说,就算没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的渲染烘托,也无损于诸葛亮成为一代伟人而被后人所称颂、效仿的事实。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做出为了抬高身价而编造谎言的事情,怎么还会有后来那么崇高的声誉?
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的争论,是针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辨析,但经过种种分析以后,可以这么总结:想否定三顾茅庐的说法,还太早了一些。想通过否定三顾茅庐而贬低诸葛亮,还太幼稚了。




上一篇:细数三国时勇猛突围的故事
下一篇:红颜自古多薄命 英雄自古多悲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5 17:47 , Processed in 5.3635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