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438|回复: 1

[其它] 从第一谋臣到受辱灭族:崔浩之死是千古奇冤还是自取其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郊刑场,一队全幅武装的士兵正押着一辆囚车缓缓驶进。囚车上,是一位年约七旬、头发花白而凌乱的老人,车子的颠簸,使他的身体不住地摇晃,呆滞的目光难掩心中的惊慌、恐惧和无助。

道路两旁,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不时传来低低私语:“知道吗?这个人几天前还是我们大魏国的司徒,现在落到如此下场!”

“听说,朝廷已经下令,不但处斩他的家族,连他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要灭族呢!啧啧,全是高门大户哩!”

“知道是因为什么吗?”

“你没看到天坛路边碑石林上刻的《国书》吗?就是他安排人干的,把皇上祖宗八代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全刻上了,惹恼了皇帝呗!布告上说就是因为这个。朝廷里的事,谁说得准呢!”

“快看快看,那些士兵在干什么?”

顺着目光望去,只见刚才还全幅武装的押运士兵,纷纷解开了裤子,一边朝老人身上撒尿,一边大呼小叫地嘲笑起哄。骚臭的尿液将老人的全身都湿透了,口里发出阵阵呕吐和惨叫声,不少围观群众下意识地捂住了口鼻,甚至不忍直视地转回头去。

不多时,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一切都归于平静······


这不是小编杜撰的故事情节,而是有史为证:“及浩幽执,被置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北史》)

这位受辱而死的老者就是北魏大名鼎鼎的第一谋臣崔浩,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历经三朝,官至三公之一——司徒。

作为北魏的一品高官,崔浩之死,创造了一个历史之最——宰相级别的大臣,被杀并受辱,他是最惨的一个。“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魏书》)

从第一谋臣到受辱被诛,崔浩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他的死因真的是因为“《国书》事件”吗?为什么“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要弄清这些疑问,不妨先大体了解一下崔浩的人生经历。

一、 谋略盖世,自比张良,无愧北魏第一谋士

崔浩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出身名门世家——清河崔氏,其七世祖就是三国曹魏时的高官,其父崔宏从小就有“冀州神童”之称,历仕前秦、后燕,北魏时任吏部尚书、天部大人,累封白马公。

崔家与当时的高门大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世代联姻,崔浩的母亲出身范阳卢氏,是西晋文学家卢谌的孙女,崔浩本人前后两任妻子,皆为太原高门郭逸之女,崔氏家族连姻皆为高门士族。


长江后浪推前浪,相比其父,崔浩更是才貌双全。史载其“纤妍洁白如美妇人”,“才艺博通,究揽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魏书》)——当时的人没有赶得上他的。刚满二十岁就入朝为官,担任直郎,因才能突出不断升迁。道武帝拓跋珪时期,崔浩和父亲崔宏同朝为官,父子二人经常跟随道武帝并驾齐驱,羡煞众人。

崔浩最大的功绩是帮助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期间,他为拓跋焘出谋划策,在北魏灭胡夏、北燕、北凉,征柔然、吐谷浑等割据势力时,舌战群臣,力排反对势力,为拓跋焘出谋划策,显示了超常的智慧谋略,为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混战局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北魏第一谋臣。


太武帝拓跋焘对崔浩极为信任和倚重。攻灭北凉后,曾当着被俘国君沮渫蒙逊的面,夸赞说:“这就是崔公,谋略出众,当今无人能比,我的军事大计,都要先听他的意见,成败都取决于他。”还曾当着几百名降俘的高车首领,指着崔浩说:“此人身材纤弱,不能拉弓使枪,但他胸中所藏的东西,比甲兵还厉害!”

崔浩以自己的才能谋略赢得拓跋焘的宠信,拓跋焘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都会询问他的意见。曾命令众尚书:一切军国大计,你们做不了决定的,都要向崔浩请示再执行。崔浩也颇为自负,经常自比张良,并声称自己在研究古事方面,还超过了张良。“常自比张良,谓己稽古过之。”(《魏书》)


二、奉诏修史,受辱身亡,“国书事件”惹祸端?

关于崔浩之死,史书中记载比较明确,即,崔浩奉命修史,对北魏皇室先人的事迹写的过于详细,并将史书刻在石碑上,被认为是故意显露皇室丑陋之事,引发众怒,被太武帝下令处死。

“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 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北史》)对此,《魏书》和《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后世采信,认为“国书事件”只是引发崔浩被诛灭族的导火索,小编也持相同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条一条来反推。

首先,前车之鉴,崔浩不可能不吸取教训。北魏史书此前已经进行了多次修撰。第一次是拓跋珪时期的邓渊修撰《代记》,作为北魏第一部史书,难免要追记北魏皇室拓跋先族的事迹,而邓渊就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代记》只修了十卷,还没完工,邓渊就稀里糊涂被赐死了,史家多认为邓渊是因为如实记录了拓跋先族的某些“丑事”,触怒了拓跋珪,便找了个借口将其处死。


其时,崔浩之父崔宏正在朝中为官,和邓渊是同僚,对邓渊之死肯定心知肚明。事情仅过去几十年,作为一个熟读经史的文臣,崔浩对此岂能不知?所以,他对史料的删减留取,定会仔细斟酌。

第二,崔浩有过修史经历。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焘曾命崔浩牵头续修国史,编写班子就有邓渊之子邓颖,经过一班人合作编撰,编修《国书》30卷。这次的编修,肯定对拓跋先族的史料进行了整理取舍,也得到了拓跋焘的认可。不然,崔浩早就惹祸上身了。

另外,崔浩惨遭灭族时,距他修完史书已经过去了五六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对史书的重要章节,太武帝能不审阅?如果存在“备而不雅”问题,崔浩能安然无恙吗?


第三,崔浩性情机敏,聪明谨慎。他身历三朝,对皇帝的喜好、性情极为了解。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的机敏。道武帝晚年猜忌心重,滥杀大臣,朝臣都人心惶惶,躲着道武帝。崔浩却忙于政务,有时整天都不回家,从未触怒过道武帝,相反,道武帝还经常派人给他送粥。

崔浩对拓跋焘了解更多,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就是崔浩极力进谏的,拓跋焘和崔浩相互欣赏,君臣相得,皇帝喜好什么、厌恶什么,聪明的崔浩自然了然于胸,不太可能如此大意,将皇帝不喜欢的内容编入史书。

所以,国书事件,绝不是崔浩之死的真正原因。

三、恃宠而骄,积怨甚多,蛛丝马迹探死因

“国书事件”引发的崔浩惨案,作为北魏乃至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历来被认为是一桩“冤案”。关于其真正死因,后世学者多有探讨,主流看法是崔浩崇尚汉家儒学,掌权后采取的灭佛政策、重视士族门第、重用士族汉人,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引发了鲜卑贵族集团与汉人士族集团的矛盾,太武帝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不得不将其诛杀。


这些无疑是崔浩之死的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综合史料记载和崔浩的人生经历,其受辱身亡的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如前面提到的宗教之争、鲜卑传统与汉化文治的民族矛盾和利益之争;也有其自身为人处事、性格特点的原因。

不管是深层的社会原因,还是自身性格、处事不周等原因,归总起来,就是积怨甚多,引发众怒。

我们通过散见于各种史料中的蛛丝马迹,来看看导致崔浩是如何引发众怨的。

性格特点:锋芒太露,树敌太多。崔浩历经三朝,早在道武帝时就深受宠信。明元帝时,又经常出谋划策,协助明元帝攻城掠地,屡立战功,获赏无数,史载两人经常谈到半夜,备受信赖。


有才华,出身好,受宠信,常立功,所有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难免引起同僚的妒忌。而崔浩恃才傲物,性格直露,得理不让人,更容易引起同僚的忌惮。史载太武帝即位时,朝臣就忌惮崔浩性直刚硬,一起排斥诋毁他,拓跋焘虽然知道他有才能,但碍于众人的一齐抵制,只好暂时将崔浩免职。“太武,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帝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浩以公归第。”(《北史》)让他以白马公的身份回家待命。

但鉴于崔浩的才能突出,太武帝不久就重新起用他。在配合太武帝东征西伐中,崔浩出谋划策,虽然立下了大功,但也因为多次和反对出战的保守派当面辩论,得罪了一大批皇室贵族和汉人士臣。

崔浩害死李顺就是例子。高平王李顺很有才华,也是北魏名臣,崔浩和李顺还是亲戚,但在出征伐北凉的问题上,崔浩支持,李顺反对,两人多次在皇帝面前辩论。


史载崔浩做梦都想将李顺致于死地。后来,终于让崔浩抓住了李顺接受北凉贿赂的把柄,在太武帝面前奏了一本,不久李顺又因处事赏罚不公,被太武帝新帐旧帐一起算,砍了脑袋。

除了李顺,当时的朝臣大将因为意见不合,被崔浩怒怼结怨的还有好多,如长孙嵩、奚斤、刘洁、公孙表,等等。其中既有鲜卑贵族,又有汉人士族。

为人处事:恃宠专权,目中无人。才能突出、皇帝宠信、地位提升,使崔浩的性格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处事小心谨慎的崔直郎了,而是恃宠而骄,独揽朝中大权,除了皇帝,谁也不放在眼里,哪怕是太子。“魏司徒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资治通鉴》)

崔浩曾不经任何程序,一次将几十个士族子弟直接提拔为冀、定、相、幽、并五州的郡守。当时负责监国的太子拓跋晃说:“地方主官管理百姓,应由有经验的人担任,这些新提拔的,应该先做郎吏,而将那些长期任职没得到提拔的人担任郡守。”但崔浩不听,仍然让他推荐的人前去上任。


中书侍郎高允听说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浩就要惹祸上身了!为了自己的私心而与殿下争胜,将来怎么能保全自己呢?”

辅政倾向:偏袒南朝,屡阻南伐。崔浩辅佐北魏朝廷,统一北方,功绩赫赫,但细读史书,不难发现,虽然在北征柔然、胡夏、北凉等割据政权中,出谋划策,甚至不惜为此得罪朝臣,但对北魏南伐刘宋,明显表现出消极倾向。

据粗略统计,崔浩至少先后六次力劝北魏朝廷出征南朝。虽然有些劝阻理由,不无道理,但事后来看,未必尽然。

比如,听到南朝刘裕死去的消息后,明元帝拓跋嗣想趁其内乱攻占刘宋洛阳、虎牢等军事重镇,崔浩引经据典,据力劝阻。后来明元帝执意出征,崔浩又建议只夺取土地,不攻占城池。但明元帝和朝中大将坚持攻占城池,亲自率军出战,果然攻占了洛阳、虎牢、滑台等军事要地。

崔浩多次劝阻南伐,难保不引起太武帝的怀疑。《宋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魏河北太守柳光世是崔浩的姐夫,公元450年,拓跋焘南征时,崔浩“密有异图”,柳光世组织河北部分义士作内应。后来事泄,崔浩被诛,河东柳氏受牵连被诛杀了很多人,柳光世南逃幸免于难。明确指出崔浩之死是因为“密有异图”,事情泄露,招致被诛身亡。


因《魏书》《北史》等史料没有相应记载作佐证,后世史家多认为不可采信,但联系到崔浩生前屡阻南伐,又觉得不无道理。

崔浩之死还有一个原因是贪腐不廉。崔浩被捕后,太武帝亲自审问,崔浩承认自己接受贿赂。而太武帝一贯倡导清廉节俭,严惩贪官污吏。崔浩“牛羊盖泽,赀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梁肉。”(《魏书》)而太武帝生性节俭,一贯严惩贪官污吏,崔浩的巨额财富和奢侈生活,与太武帝的要求反差太大,更何况他自己承认收受贿赂。

太武帝晚年多病,脾气反复无常,经常滥杀大臣。崔浩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包括太子、鲜卑贵族、汉人士族、普通百姓在内的一大批人。虽然从单个事件看,罪不至死,但积少成多,积怨成深。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攻击,再加上太武帝晚年的暴躁多疑,崔浩最终受辱被诛,虽然令人扼腕叹惜,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取其祸。

(参考史料《魏书》《北史》《资治通鉴》《宋书》)






上一篇:谢谢论坛吧主的各类游戏更新
下一篇:“功盖诸葛第一人”,公认的五胡十六国第一智者
发表于 2020-6-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感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3:20 , Processed in 0.0896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