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得国太易,为避免其他将领效仿自己“黄袍加身”的旧事,所以有宋一朝始终执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在这一背景之下,无数杰出武将就这样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空有才干而无法施展。“建炎南渡”以后,金军并未停下南侵的步伐,就在南宋政权危急存亡之际,岳飞及岳家军横空出世,一举洗刷南宋朝廷在对外战争中曾遭受过的耻辱,还收复了大片失地。正因如此,岳飞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岳飞剧照
奈何好景不长,高宗赵构在南宋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生出议和之心。由此,“主战派”代表岳飞也就成为宋高宗的眼中钉、肉中刺。在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其从前线召回后,奸臣秦桧伙同万俟卨、张俊等人,在高宗赵构的授意之下对岳飞进行攀咬。不久,岳飞死于大理寺狱中,其子岳云与部将张宪公开斩首。结合相关史料,不难发现宋高宗高宗对于岳飞的态度非常暧昧,可谓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他需要岳飞这样的良将来为他阻击金人;另一方面,他又对岳飞的抗命不遵感到痛恨。除此之外,岳飞还犯了一个错误,这才让宋高宗赵构对其生出了杀心。
▲宋高宗赵构及秦桧剧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错误并非所谓的主张“迎回二圣”。子渊之前曾经专门撰文讲过这个问题,“迎回二圣”口号是宋高宗最先提出的,所有南宋高级官员都跟着喊过,岳飞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口号的不妥,非但没有继续使用,反而还是最早停止这一口号的大臣之一。绍兴七年(公元1136年)春天,岳飞上了一道名为《乞出帅札子》的奏折,明确写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园,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此时宋徽宗已经去世,迎回其遗骸并无不可,至于宋钦宗,岳飞将其归入“天眷”之中,只认为他是高宗皇帝的亲戚,压根不承认他是皇帝。因此邓广铭先生曾评价说:“以为岳飞因主张迎还钦宗而遭赵构毒手之说,是完全昧于史实者的一种无稽之谈!”
▲秦桧剧照
那么岳飞的错误究竟在哪儿呢?在于他是个坚定不移的主战派。早在岳飞于临安面圣之时,他便劝谏赵构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赵构对此起先只是听而不纳,再到后面甚至对岳飞生出厌烦之意。据《金佗稡编》记载,秦桧曾秘密与金人会面,金人为双方议和开出了明确条件:“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秦桧在请示过赵构之后,便开始对岳飞的构陷之举。
▲今人仿建的大理寺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月,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审讯途中,岳飞袒露上身,露出身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宋史》之中为“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在场众人无不为岳飞的忠心感到敬佩。主审此案的御史中丞何铸大为震动,将岳飞冤情一一查明,禀告给秦桧,却不料后者冷冷说了一句:“此上意也!”随即秦桧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古代牢房遗址
在此情形之下,岳飞“莫须有”之罪被秦桧等人强行坐实。在大理寺狱中,性情耿直的岳飞拒不认罪,还一直高呼自己无罪。直到狱卒叹了口气,对岳飞说了九个字,这才让他彻底安静了下来。说来讽刺,狱卒对岳飞说的九个字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话一出,岳飞这才明白了自己的境地。以他忠君爱国的思想,此时彻底放弃抵抗。不过岳飞却一直坚持没在认罪书上签字画押,只是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朝廷无声的控诉。同年十二月,岳飞被冤杀于大理寺中,消息传到金国后,金国众人皆酌酒相贺曰:“和议自此坚矣!”
参考文献:
《宋史·岳飞传》《金佗稡编·鄂王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