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240|回复: 16

从头到尾分析一下吕布(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吕布。姜姓(不确定)字奉先,五原(内蒙包头)人。武学为【骑兵突击】,生的孔武英俊、力大无比,身手出色。弓箭精熟、骑术了得。号称“飞将”,和李广相似。

惟其如此,被当时的并州刺史(在朝廷里的官是骑都尉)丁原看重,留在身边,十分亲近。
在当时,平民想当官的主流路线是“举孝廉”,与后来的科举一样,几乎是唯一的路线。(不绝对,东汉还可以买官,但估计吕布那时候也没什么钱)

吕布没有通过这一途径,而是“以骁武给并州”。仅仅凭着出色的武功,就在并州当值(不是当官)他的位置是主簿,相当于丁原的秘书。吕布虽说会写几篇文章,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陈琳、杨修那种文人的。如何做的了主簿?所以,名为秘书,是为保镖、司机。

据我所知,现代的许多黑老大的贴身保镖对外都叫秘书。

说白了,吕布这时候不是官,只是内吏。只要是人,就想升高身价,就“终不能居人之下”,何况此人还是吕布呢!?而吕布此时一个小吏,就这样一直干,很难得到“转正”做官的机会。所以,必须要等局势有变,才有升迁的可能。

什么叫局势有变?比如黄巾起义,用人之际。朝廷不得已,以官爵诱惑,招募乡勇。刘备、孙坚,都是靠这个起家的。吕布没赶上这个机会,就只有等下一个。好在东汉末年,乱世序幕已经揭开。山雨欲来,机会,很快就要来了。

众所周知东汉是外戚、宦官轮流专权。转折点在哪里呢?就是老皇帝死的时候。

老皇帝死了,小皇帝还不懂事,权利就落到太后手里。太后一介女流,无法主持大事(窦太后那种的太少了)就得提拔她的父兄来辅政。一般封为【大将军】,这就是外戚。
时光流逝,小皇帝一点点长大,不满外戚权利太大,就提拔身边的太监做官,制衡外戚,这就是宦官。

除了争斗不休的外戚和宦官,朝中还有一群吃不到肉可怜虫,人数虽多,却无实权,这就是文武百官。

PS:文,以袁隗、王允为代表,地位很高,没有实权;武,以曹操袁绍袁术为代表,地位不高,但有一定的军权(隶属于大将军的麾下)。

这些文武百官的实力跟外戚宦官相比都差得太远,所以几百年来,都被压得死死的,几无翻身的机会。好在几百年来,百官当中终于出来那样一个能人,以一人之力,从最弱势的角度,在外戚宦官这两个猛虎之间挑拨斡旋,推波助澜。终于彻底推翻了外戚和宦官,终结了那个时代。

此人正是:中军校尉、袁绍

前面说过,外戚和宦官的转折点就在老皇帝驾崩。

汉灵帝在世时,包括临死之前,一直都在重用宦官,打压外戚。

他组建了西园新军,置八校尉,大太监蹇硕为首(上军校尉),权力极大。八校尉自袁绍以下,都要听蹇硕调遣。甚至大将军何进都颇为忌惮。

PS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偶尔也有以下犯上的情况发生,曹老板执法严厉,曾经把蹇硕公公的叔叔胖揍一顿,而因为曹老板自己也算同样是太监家属,才不了了之,未受到惩罚。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灵帝死去,临死之前还要降诏骗何进入宫杀害。这也是每届皇帝必做的事,然而皇帝驾崩以后,他的败家媳妇(还有败家妈)就要重用外戚。

何进没有上当,蹇硕震恐。再次假传圣旨,招何进入宫,企图暗杀。

何进此时也打算派兵杀太监。这时手下有不同意见,曹操主张只办魁首,袁绍主张全部杀光。

因曹操的计策有私心(太监如果全杀了,无人能牵制大将军,故只能杀一部分,让他们慢慢斗),所以何进采用袁绍之谋,派5000羽林军给袁绍,令他入宫杀尽太监。

袁绍看似鲁莽,但事实证明其和曹操想法一致,所谓“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也只不过是骗取何进信任的口头表达而已。袁绍进宫,只除掉一个掌握兵权的蹇硕就出宫了。

可以看出,袁绍其实并不卖力。

(也不能说袁绍比曹操聪明,因为还有种可能,就是袁绍优柔寡断,本来决定好的事情,真的执行起来又犹豫了。不过LZ还是认为年轻时代的袁绍是很有英雄气概、做事考虑也很周到。老三国把早期袁绍给洪宇宙演,和周瑜相同,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蹇硕被杀,大太监张让、段珪怕步后尘,就先去求已经失势的董太后,结果当然失败。

而后又重金贿赂大将军的老妈、妹妹和弟弟,让他们从中阻挠。

大将军碍于后者情面,决定放太监一马,太监们见危机解除,便不再想什么毒计去和大将军斗。这样下去,太监势力迟早要被大将军蚕食掉,大将军一家独大。这是群臣不想看到的结果。于是这时袁绍又跑出来献计: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简单地说,就是招来外兵,让太后等迫于压力,不敢阻挠。

这时候曹操又站出来反对,表示对付太监用不着那么麻烦(但付一狱吏足矣),招来外兵声势太大,恐走漏消息,让太监有所警觉,铤而走险。料其必败。

岂不知,袁绍正是要借外兵声势,敲山震虎,迫使太监们重新团结起来、赶在外兵进京之前先动手除掉大将军!果然,太监们使了个小计策,骗大将军入宫,将其杀害。紧接着,早就等在宫门外的袁绍、曹操,还有袁绍的弟弟袁术(后期重要人物),率兵一拥而上,争先恐后的杀进宫来,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曹操之前不主张全杀,可这时丝毫不落袁绍之后,为什么?因为太监和大将军两股势力已经是两败俱伤,文武百官的机会已经到来!此时不杀何时杀?放过一个就是留后患!

一时宫中大乱,大将军的部下、还有之前辞官的、罢免的赋闲官员全都赶来助战,杀了太监全家,再杀大将军全家。一夜之间,纵横后汉数百年的外戚和宦官势力,灰飞湮灭。成为永久的历史!袁绍,功不可没!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何进在时一共招来四路外兵
第一路,东郡太守桥瑁;
第二路,河内太守王匡;
第三路,武猛都尉、并州刺史丁原;
第四路,前将军、西凉刺史董卓。

三国志没找到地方,只看见丁原、董老头子这两路,并且是丁原来得早。但肯定还有别人。
按说四路外兵,再加上鲍信等募兵回来,几股势力错综复杂,但实力相若。虽然陈琳说“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必生乱也”但如果控制得当、没有较大的实力倾斜,还是不容易打起来的。从董卓刚进京时表现出很惶恐就能看出,各路诸侯都没有胆量作乱。不过董卓有董卓的狡猾之处。他命令士兵趁夜出城、第二天白天再大张旗鼓的开进来。本来他带来的兵也不足十万(共20万,女婿牛辅领至少一半兵在凉州防守韩遂和羌胡),但这样一来,大家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兵。然后趁着时局还不明朗,混水摸鱼,将原来大将军人马都收拢麾下。此时外兵之中董卓独大,实力已经不均衡。袁氏的机会可以说已经失去了。

为保险起见,董卓还要吞并丁原的军队。而丁原不肯轻易就范,加之并州兵战力也不比凉州兵差。董老头子开始筹划贿赂丁原的手下暗杀丁原、并其众。

此时,吕布,以丁原秘书的身份,跟随丁原进京。他同样一直在等待、寻找升迁的机会

吕布为何杀丁原?

据三国志所说,赤兔马本来就是吕布的。并非董卓赠与。貂蝉是虚构的,即使有原型,跟老王头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吕布看做见利忘义的好色之徒。他背叛主上,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的,吕布此时是小吏,虽然在丁原军中地位不低,而且“大见亲侍”,但是并无官位。人总是向上看,吕布一直等着升官的机会。而董卓手中最不缺的就是官位。因十常侍、大将军已灭,原来由他们的亲信占据的大量官位都空了出来。董卓因地位、兵力综合起来实力最强(他除了并州刺史还是前将军)成为新的权臣,有权利代皇帝执行官职分配。

其实起初,董卓看重吕布的还不是他的武勇,而是因为他是丁原的亲信。只要是能成功杀死丁原、带着丁原部下的军队投靠自己的人,不要说是吕布,就算吕旷吕翔,董卓也会重用的。而吕布看重董卓的也不是赤兔马、金银珠宝,而是董卓手中的职位。只要能给他官做,不要说名马、金珠,就算是倒贴钱,他也愿意做!

另外还有原因就是吕布觉得跟着董卓混很有前途。董卓现在如日中天、丁原与之相比逊色不少,虽然也是兵强马壮,但只能保证不被马上消灭而已。两路都是外兵,丁原是无根之水,董卓是如鱼得水,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一点,没前途的人,就是能给你再多的钱、再大的官,那也没的考虑。出价高低只在两方实力相若的时候起作用。譬如袁术被刘备率军击破以后的最后时光,他就算把皇帝让给你,你敢做么?

董老头子上台,首先提拔一些以前被太监和大将军集团迫害的官员、文人名士。让他们身居高位。而他的亲信李傕等人则官位偏低。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三国志11吧有人说这是董卓无私的一面。在下不敢苟同。虽然可能确实有,但是更多的还是政治手段。说白了类似于收买人心。首先,蔡邕等人是当时的名流,影响力很大,但是实力非常有限,根本对董老头子构不成实质的威胁(包括对后来的老王头)。重用这样的人,有利无害,他的影响力就会为你所用。

真正对董老头子产生威胁的是京城的那些“校尉”,就是武官。代表人物曹操和二袁,前面说过,这些人职位虽然低,但是控制着整个京城的兵权。兼之袁、曹杀宦官有大功,如果留在身边,还要给他们论功行赏,威胁极大。所以董老头子玩了一招:易主、换皇帝。少帝被废了,校尉们为少帝立的功劳也算是废了,一切重新开始。结果,袁绍、袁术、曹操惊恐不已,唯恐董老头子拿自己开刀,先后逃离京城(曹操跑之前还不忘先笼络一下王允)。

他们一走,空出来的位置自然就换上了董老头子的亲信。

先打击小部分有威胁、有军功的武官,再提拔大量之前不得志的文臣和有影响力的名士。这一手,使受益人成为多数,非但背美名,并且换来众多人的支持。此可谓一举两得也。

同时。对吕布、张辽这些来投靠的人,也都大加提拔。特别是吕布,“誓为父子”,还给他做了将军。表面上看来,相处的非常融洽。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吕布投靠董老头子之后,其实并不甚受重用。

先是封为骑都尉,后迁中郎将、都亭侯。官倒是有了,可是名不副实。名为将军,其实还是保镖。几乎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董老头子每次不高兴,都对吕布发脾气,而且动手就打,根本不拿吕布当人看。吕布这个将军在西凉军团中也只出征过一次,而且董老头子不放心他这个外来人,派西凉系的胡轸(胡文才)与其同去,互为掣肘。结果显而易见,不能战胜孙坚,无功而返。除此之外,吕布就只负责董老头子的安全工作、或者帮他看看家(可能是防止下人和小妾私通),可董老头子没想到,吕布近水楼台,抢在那些下人之前先把婢女(也可能是小妾)给潜规则了。
PS试想吕布高大健壮、勇猛过人,雄性激素肯定过剩,加之门卫工作每天闲着,也没有仗给他打。。而董老头子每天进宫夜宿龙床,奸yin宫女嫔妃,回家的次数绝对有限(不然绝对没必要让吕布帮他看家),董老头子的小妾正当如狼似虎的年纪,双方干柴烈火,自然就一拍即合。这就三国演义“吕布戏貂蝉”的真相,历史上是没有貂蝉这个人的。

并州军和凉州军之间其实矛盾重重。
下面说下吕布在董卓手下唯一一场参战。(肯定不如三英战吕布精彩)

孙坚讨伐董卓,行军到梁县这个地方,董老头子派出步骑共5000人去打阻击。

从后面可以看出,5000人中(包括军官)还是以吕布带来的并州降兵为主。董老头子不放心,又派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监督、牵制吕布,位置在吕布之上。西凉军与并州兵矛盾重重,互相都不客气。胡轸出征前就发誓,要斩一个高级将领的头回来。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1上阵作战斩一个敌军的将军的首级(孙坚,或者韩当、祖茂之流)
2以军法处斩自己军中的将军(吕布)

两种意思,并州军听着都不会舒服。前者太狂妄,暗含蔑视吕布等人之意,后者更不必说。所以大家都很讨厌他,又恨又怕。暗中谋划破坏他的计划,让他出丑。(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

胡轸行军到距离孙坚城池10里的地方,人困马乏。本来董老头子的计划是在这里驻扎休息、然后夜里出发,天亮到达,突袭攻城,打孙坚一个措手不及。而吕布等人谎报军情,说孙坚已经从梁城撤走了,胡轸是个急性子,不顾军马疲惫,继续奔袭前进。岂料到了梁城后,见城中有人把守。再加上这时天已经黑了,胡轸无可奈何,下令停住。这时军队体力已到极限、饥渴难耐。没有力气安营扎寨,就地解甲休息。这时吕布等又喊:“城中贼军出来了!”军士恐慌,争相逃窜。等到天亮了发现没有追兵,胡轸再率军攻城,孙坚已经有了准备。城上防守森严,胡轸攻不下来,只有撤军。

由此看来,在关东诸侯内讧之前,董老头子这边已经开始不团结。

董卓对吕布,采取的其实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控制手段。

封为骑都尉、迁中郎将、都亭侯,是恩惠。也算是安抚一下随吕布一起过来的并州军。同时也做给别人看。鼓励更多的人来投降。除此之外,董卓时常故意对吕布发点脾气,这是一种警告和震慑。警告吕布不要得意忘形,同时也警告那些外来人,别动歪脑筋。从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吕布投袁绍、刘备等处都曾经得意忘形过,怠慢其(主公的)手下诸将。而在董卓手下老老实实,也不能不说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长此以往,吕布对凉州人又恨又怕(畏恶凉州人)。如果说董老头子初期打压吕布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他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佐证如下:

吕布拿出诏书诛杀董卓,董卓随口就骂了他一句。大概是“狗奴才安敢如此。。”找不到了。可见董卓后期平时一天要欺负吕布多少遍。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只打骂吕布,其他人呢?答案是与他为敌的人都直接杀了,他自己人大多不在身边。吕布是保镖、李儒是幕僚,这俩人比较倒霉一些。

后来,袁绍等组织联军攻董。董卓保守起见将洛阳的军队、辎重和百姓全都迁到长安。一把火把洛阳烧成白地。这一举动后来臭名昭著。其实刘备和曹老板后来就做过同样的事。当时土地和人口都是重要资源嘛。土地不好守得时候,把人口撤走,后来的人也是很难受的。只有一个人坚决不肯用这一招,就是刘璋。这是个真正的仁义之人,可惜这也没被后人赞颂过。只知道他暗弱无能。

PS刘备火烧新野,携民渡江。曹老板汉中争夺战用过。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董老头子这一手在军事上很漂亮。放弃洛阳,集中兵力。而联军如果追击,战线就会拉长,补给线也异常困难。用游戏解释一下。假如迁都剧情发生以后,洛阳没了。你打董卓会否费力许多?路上消耗的粮食就很坑的。

迁都以后的事吧,董卓和孙坚打了几仗,互有胜负。这里要说一下之前被传的很神的徐荣。徐荣打孙坚,是奉董老头子之命,和李蒙(他的基友不一直都是元芳,额不、王方么?)一同出城烧杀抢掠,侦查军情(未必)这时候遭遇了孙坚。几千打几万这个没依据的。之前董老头子派出胡文才和吕飞睿去突袭孙坚,也就给了5000人而已,而且胡大都护自信满满,还要带个人头回来,最后没赢也是因为窝里斗、人家有城池,有准备。而且就算那样人困马乏,孙坚也没出来趁火打劫一下。可见孙坚的人也不会太多,可能他经常亲率前哨部队出来吧。总之就是一场局势很不明朗的遭遇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徐荣比孙坚“勇”,这是能看出来的。但是必然不会像传的那么变态、

董老头子因为袁家势大,老袁头的官位又高(元老,董死了就轮到他了)。所以斩草除根,把老袁头给杀了。然后迁都避联军锋芒,几仗下来互有胜负。总之是守住了。

这时候联军出现内讧,各自退兵,外部压力解除。内部也暂时没有压力,袁太傅死了,元老变成了老王头。此人非常听话,无威胁。董老头子修建楣邬,在那里花天酒地。几乎不问朝政。

殊不知,这个表面上异常恭敬、奴颜卑膝的老王头,也怀有把持朝政的野心。他找到了吕布(两人可能是同乡)又开始策划暗杀了。

上次找的曹老板,被骗去宝刀。这次不长记性,最后连命都丢了

说说装备。虽然我个人也很喜欢方天画戟。但吕布有时候会用矛。董卓掷他的,还有他后来射的,可能都是手戟。就像甘宁太史慈那种的。当时比较常用。

再说说赤兔马。应该是【赤菟】,二声“涂”,老虎的意思。。但是不确定。
个人的猜测,呵呵 赤虎,不是赤兔

老王头找到吕布,商量除掉董卓,瓜分他的财产和权利。

可以确定吕布处境不妙。有名无实,和自己并州集团的属下基本无法联系。(并州兵被董老头子收编了,吕布在他家里给他当保安,怎么指挥?)

除了偶尔有几个MM让他潜,经常躲董老头子的飞镖、受董老头子的气,吕布的处境和在并州时并无改变。这时候时局的变数是:

西北基本稳定,没有战事。朝中罪的的威胁被剪除
1.董老头子不用再担心朝中有敌对势力企图暗杀自己(明反都死了,小内暂时还不敢跳)
2.吕布王允如果代替董卓,不用担心战时的朝政管理问题,简单地说,此时上位把持朝政比期初容易得多(其实董老头子在管理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很多重要决策都非常英明,吕布比不了,老王头更加不行)

第一条意味着,对董卓来说,吕布没用了。
第二条意味着,对吕布来说,董卓也没用了。
如果拒绝王允这样继续下去,董卓也不会重用自己,更可能排挤自己。潜规则董老头子府上婢女的事情如果东窗事发,后果也难以预料。

但如果采取行动,成功之后会带来大利!最艰难的工作董老头子已经做完了,自己只要稳稳当当的接手胜利果实就好。

但是,跟老王头合作,也存在危险。

这还要从曹将军(眼皮一眨老母鸡变鸭)说起。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文章。说的就是老曹去刺杀董卓。

1起初一共两种可能:曹操捅死董卓,或董卓掐死曹操
2假使董卓被捅死了,吕布进来,两种可能:吕布擒住曹操,或曹操砍死吕布
3假使曹操非常幸运,变身李元芳,吕布死了,还有变数:曹操逃脱董府,或曹操被追杀
4假使成功逃脱,回见王允,还有两种可能:王允重用曹操,或王允以刺客罪名除掉曹操,独享胜利果实。






上一篇:汉朝叛将李陵子孙唐朝认亲 为吉尔吉斯人祖先
下一篇:是强烈的权力欲望让诸葛亮累死于五丈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个阶段,各有两种变数。简便起见,假设概率都是50%
那么曹操成功率就是50%的四次方,也就是十六分之一,6.25%
太低了,(实际上比这个数低多了)所以曹操没做,直接跑了。

现在,刺客变成了吕布。我们再算一下。
1吕布持画戟刺董卓:吕布刺死董卓,或者董卓掐死吕布
2西凉军、卫士围攻吕布:吕布杀退众军,或者众军杀了吕布。
3老王头走过来:老王头以天子名义封赏吕布。老王头以刺杀大臣罪名处死吕布

概率为八分之一,12.50%,略大于曹操。

刺客和保镖是同一个人,这就加大了成功率。而吕布有办法防止每步失败的可能。

1他武功好,又出其不意。这是先天素质。
2拉进来天子,谋划诏书内容,承诺只杀董卓一人,其余不问。作恶多端、鱼肉百姓的众军见不追究责任,不会作乱。
3还是拉进天子,天子知情,事后不怕老王头反悔。
同时还找来了在董卓势力不受重用的李肃。李主任刚出场就是主任,现在仍然是个主任,再跟着董老头子混已经没前途了。再加上吕布威逼利诱,也同意参加。

就这样,由汉献帝、司徒王允、都亭侯保安队长吕布、虎贲中郎将宪兵队主任李肃四人(还有个士孙瑞,和老王头是一党)组成的暗杀团队,正式成立了。

会议决定,由李主任去楣邬把董老头子骗出来,待走到皇宫,守卫全换上吕布的人。由吕布动手杀人,然后去楣邬查抄董老头子的财产,最后上报天子,论功行赏。老王头什么也不用做,坐享其成。

李主任轻车熟路,去楣邬骗董老头子说天子得了不治之症,晚期。要禅位于太师。

董老头子大喜,穿戴整齐带着护卫驾车前往皇宫。(正史上说天子大病刚好,召集群臣,吕布和李主任一干人马换上御前侍卫的衣服埋伏在宫门外)

董卓在路上发生了几件怪事。先是有个老道,在布上面写一个【吕】字。故意让董卓发现。
后来一群儿童,在唱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董老头子大惑不解,问道,“元芳,你怎么看?”

大将军王孝杰替他回答说:“这是刘氏当灭,董氏当兴之意也!”

董卓大喜,加速前进。

征兆有很多,为什么单说这两件?因为只有这两件是人为的!说明什么?王允集团里有知情人在给董卓通风报信!究竟是谁,已不可考。但是可以看出,董卓并非众叛亲离。还是有一群人,一直到他死,就算自己不便出面,还在暗中帮助他。

董老头子太过自信,待到发现事情不对,已经被一群武士砸下了车,胳膊受伤,勉力支撑。
大叫:“吾儿奉先何在?”
吕布取出诏书,道:“吕布在此!”
卓曰:“快来救我!”
布曰:“元芳,你怎么看?”
芳曰:“像他这样的人会改变吗?答案是不会,只有死!”
吕布曰:“奉旨杀贼!”一击刺中咽喉。
李主任补上两刀,算是争功。
权倾天下的董卓,就这样在绝望中死去。
吕布又说,只杀董卓一人其余不问。这样,打击对象只在少数,董卓的随从们就放弃抵抗了。
紧接着吕布和李主任去楣邬查抄家产,董老头子家属全部问斩。
董卓的老妈求饶道:“奉先哪。。饶我不死吧。我伺候你一辈子”
吕布恶心倒了:“去你的,你当我是曹老板啊?我喜欢的是下人!”
话没说完,李主任一刀把老夫人砍死,“哎呀奉先哪,这都什么时候了,你就别解释了!”
吕布还想解释,,早被李主任拉去回见老王头。
这新一代的权臣,会如何处置吕布呢?

PS因为这段太耳熟能详了,故写的搞笑一些。见谅
“诶,不是。我这。。。”
“哎呀奉先那,你快别解释了!”

老王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显得很大方。以天子的名义加封吕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

老王头的同谋、三公提名候选人士孙瑞,在朝中人气极高。这次被迁为大司农,为国三老
悲催的李主任,忙了半天,老王头也没怎么搭理他。

另外一个主任李儒,被诛。

董老头子的心腹,李傕郭汜等,听到消息,率领飞熊军出逃,投老巢西凉而去。吕布还没来得及收编,自觉放虎归山,好不郁闷。

董老头子死后,朝中形式一片大好,如果老王头处置得当,(只要别做的太差)顺理成章就能成为周公式的人物了。挨骂的事董公都替他做完了。可惜,他做的太差了,甚至不如残暴不仁的董老头子。

老王头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名士蔡邕的身上。这把火,纯属出了是心中不平之气。我王允拍了太师这么久的马屁,他也只不过口头嘉奖一下。你何德何能?什么都没做就被提拔?现在那老家伙死了,你还敢哭?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司徒大人么?可见,老王头很不平衡。

可无论你怎么不平衡,也不能总计较已经过去的事啊。人总要向前看,你王允是打算好好做一代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好听点匡扶汉室),还是只想出气?

如果是想匡扶汉室,那杀这个构不成威胁的蔡先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前面说过,名流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你杀了他,天下人都骂你。董老头子好杀平民,老王头好杀名士。都是对弱势群体下毒手。区别就是:董太师尽量克制、杀影响力小的,王司徒肆无忌惮、专杀影响力大的!不仅如此,老王头还禁止史官修书。明说是怕天子受蒙蔽,实则是怕真相流传后世,受人耻笑。

老王头认为: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蔡邕像司马迁那样,毁谤和诬蔑幼小的天子,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

你看,说到最后,还是怕名声受损。而且这老王头比汉武帝还狠,人家只是腌史官,他直接杀史官了。弄得天下寒心,他又无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被推翻是迟早的事。大家都在笑看他何时会死。

“王公所为,其无后乎!善人,国之所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看,直接骂他无后之人,不能长久了。

还是人家老王头自己总结的好,这一回,他的【禽兽】本质暴露无遗

毁史诛儒杀名士,禽兽不如老王头。

LZ以前对王允印象不错,自从万恶的新三国开播,就觉得王允不像好人。

那演员,加上服装(没有不合格的演员,只有不合格的导演)再加上那段鬼畜的

“叉下去!叉下去!叉叉叉叉叉下去!叉下去,叉下去,叉叉叉叉叉下去!”

还有不久之后更为鬼畜的“禽兽论”完全颠覆了老王头在LZ心中的高大形象。

两面三刀,不露声色,阴险狡诈,诡计频出。。。这就是他前期表现的概括。把持朝政后,在加上一句“衣冠禽兽”,应该不为过。

三11技能给的好。“诡计”,小伎俩,呵呵,很配他。不过以上过激言论皆依据三国演义和新三国。改日查查正史,希望他表现的能正直一些。

整体说说王允。这人年轻的时候也曾被评价成一日千里、王佐之才。曾经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发现了书信往来和大太监张让有点关系。于是借题发挥,像皇帝举报。这时候太监正如日中天,怎么可能有效果呢?

弱势的非外戚宦官一党的文武官员单独攻击最强的太监,就是以卵击石。后来张让恼羞成怒,一直找机会收拾他。关了他好长时间。按说张让不可能通黄巾。汉朝被推翻了,张让也没好处的,最多和现在一样,还是个太监。而且风险巨大,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收收钱有可能,不会真的替黄巾做事。后来董卓进京,提拔了好多下狱的赋闲的职务不高的官员,王允也在其中,被封为温侯。

后面计谋部分按照三国演义说:

起初提议换皇帝的时候,董卓丁原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要拔刀相向。
王允恰到好处的说了一句:“废立大事,不可酒后相商,还是改日再议。。”
立场尚未表明,骑虎难下双方都已经对他存感激之心。事后还各自拉拢他,左右逢源。

后来袁绍跑了,丁原死了,老王头自然而然的就站到董老头子这边,废立大事全票通过了。
这期间老王头还不老实,在家秘密集会,招募死士刺杀董卓。可一次都没能成功,为什么?
事败,刺客死。事成,王允获利,谁会和他合作呢?所以曹操也只是说说,关键时刻没有下手。

此后,老王头多次劝董卓称帝,董老头子假装谦虚一下,最后许诺说:我若称帝,你为元勋。

后来,老王头找到了吕布,请到家里要吕布“上座”,吕布也不谦虚,直接坐了。接着,以女儿的身份将歌妓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还没感觉到事情不对,喜出望外的答应了。

直到这个时候,吕布看到的只是王允在拉拢自己。他只要接受,就是司徒的女婿、太师的干儿子双重身份了。吕布将会成为后辈中最有前途的人,将来一定轮得到他把持朝政。

再后来,老王头又把董卓请到家中,以歌妓的名义把貂蝉送给了董卓。这次是歌妓,不是女儿。因为以董卓的高位和年纪,并不需要政治联姻了。许诺你开国元勋还不够,你还要当我的老丈人么?所以这次没说是女儿。(新三国那种神逻辑就无视了吧,记得董老头子语重心长的对自己的女婿说,李兄弟,你真是个好兄弟)在董老头子眼中,貂蝉就相当于一堆货物、几串金珠,就是王允送他的礼物。这种礼物也不知收过多少了,收了也没关系。
老王头这两步,看不出任何异常。

最没把握的是第三步,就是对吕布撒谎,说你的义父已经把儿媳接到府上去了。等良辰吉日就结婚!这一步是有风险的。但是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吕布担任着军职,并非天天给董老头子看家,他们见面机会其实不多。否则如果像《三国志》那样朝夕相处、经常躲避董卓暗器,那么事情早就穿帮了。

后来大家就都知道了,吕布发现貂蝉被董老头子抢先了,安安怀恨。貂蝉趁机煽风点火,挑拨他二人关系,使吕布达到了《三国志》里“布由是阴怨于卓。益不自安 。。”的处境。

这时候老王头再出手,顺理成章的诛杀董卓。

如果说,老王头阿谀谄媚、两面三刀的手段是出于匡扶汉室,那么可以说没什么过分。甚至是忍辱负重。可是实际上,掌握大权之后,他和董卓也没什么不同。既没有封赏官员,也没有巩固皇帝的势力。皇帝什么好处都没得到,董老头子的财产全被老王头霸占了,一个子都没往出分。并且居功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上任第一天就开始整蔡邕。等到蔡邕死,老王头气也出得差不多了,又开始后悔了。

他后悔把吕布提到了一个能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老王头又琢磨着借刀杀人了。

吕布武功非董卓可比,所以刺客是行不通的。老王头决定玩大的。

吕布找他商议赦免凉州兵的事,老王头起初是要赦免的,可是后来又犹豫不决。他认为,公布了董卓的罪行,再赦免李傕等,他们不会相信,还是会反。料定会反,你倒是采取行动啊。有人劝他派皇甫嵩执掌凉州军权,徐徐安抚、削弱。老王头还是反对,主张再招一次外兵稳定局势——招山东诸侯勤王!

但是,这一主张,还是没有实际的实施(以上出自《后汉书》)
为什么老王头这一回变得这么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拖泥带水呢?

因为他在等、等李傕郭汜先反!反了来打吕布!等吕布被打跑了我再招袁绍他们回来!

只要吕布一天在长安,王允就一天不会采取行动。或者说,王允只采取了一样行动:

四处扬言:“可大赦天下,独不赦此一枝军马!”

看看,看看!目的还不明显么?!这样说话,还用得着贾诩分析?无需任何分析,凉州兵一定会反!(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无视他吧,罗贯中的原意都没了)
就这样,李傕郭汜等聚众十万,杀气腾腾,奔长安而来

董卓死后不久,李主任不辞辛劳,受吕布之命前往董老头子女婿牛辅处传旨诛杀牛辅,接收他的兵力。本来顺理成章的事,李主任也就没带多少兵。不料老王头“独不赦此一枝军马”还真起了作用,西凉军异常团结,牛辅反过来攻击李肃,李主任见势不妙,逃了回来。吕布大怒,这点事都办不明白,留你何用?!遂杀之。

直到现在,吕布还被蒙在鼓里。

李傕等逃回西凉,牛辅已被叛徒所杀。李傕郭汜纠结大军,杀向长安。

老王头水来土掩,先派出董卓的旧将胡轸、杨定去探探虚实。同行的,还有曾经击溃过孙坚军、传为战神的徐荣。他们在路上遭遇了西凉大军,与战不利。魔鬼般的徐荣,这次估计是开挂被西凉的马化腾查出来了,没能抵挡李傕等人的进攻,被斩。

胡轸见势不妙,举手投降(其实本来出征也是做做样子,其实是回乡召集部曲相应李傕,这次交火只是误会,所以只是死了个不知情的徐荣)两军并于一处,逼近长安。

老王头的计划如期进行着,该派出吕布去送死了。

接下来的计划是:派出吕布,扼守险要,老王头加紧联系关东诸侯,带兵西进。

无论吕布、李傕这两方谁胜谁败,关东联军来了都要杀尽剩下来的,扫清障碍。

但是,王允。还是不懂吕布。

吕布出城,被几伙人围着打,数面受敌,欲战不能。
这时候,吕布凭借着他军事上的习惯——照例进城了。进城了。。。

扼守险要,那就不是吕布了。

集中兵力,屯于城中,就算是孤城又有啥关系?总之就是进城了。

老王头欲哭无泪,死的心都有了。

“奉先哪,咱们不是说好的吗。你在外面先顶一阵,我再想办法。你不好好守住要道,回城干嘛啊?”
“诶不是、你才给我5000人,对面十多万呢。能守住么。。”
“哎呀奉先哪,你不是号称飞将吗?你难道没听说过【当道下寨,胜十万精兵】?”
“不是。。他们人实在是太多。。”
“哎呀我说奉先哪,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跟我解释。。”
“不是。。我这。。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也都是这么。。”
“哎呀奉先哪,你快别解释了!”
老王头,伤心之余,开始感觉到绝望了。长安一座孤城,虽然坚固。有岂能久守?关东诸侯,还会来吗?支持着他的,只剩这一个信念了。死前还不忘念叨一下。

吕布解释半天,也没解释明白。

他当然解释不明白了,根本不知道真正让老王头绝望的是什么。
守不住长安,吕布除了,老王头也跟着完蛋。守住了,吕布依然还是个威胁。这仗不白打了?

吕布索性也不去想,针对目前兵少的现状,决定扬长避短——单挑!

这次对手,张掖人郭汜,一名郭阿多、郭小四,字敬明。

时有“(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之说,可见郭汜不再徐荣之下。

郭汜这人也比较崇尚传统的军威战(单挑),一看对面是单挑王吕布,抖擞精神,把兵都排在后面,自己出来和吕布单挑。却如何使吕布的对手?吕布这“飞将”可不是白叫的,用长矛将郭汜刺伤,郭汜背后的军队上前营救,双方各自罢兵,吕布小胜一阵。

这是正史记载的,吕布首次和别人单挑,伤敌告终。可惜呀,如果能刺死郭汜,没准儿还能收其兵、并其众。

长安城坚固,本来可守数月。可城中有些兵马耐不住寂寞,里应外合,把城门打开了。(演义说的李蒙王方)

吕布失去屏障,带百余骑兵出逃。这时还有点时间,可以选择带点什么。

排名分先后:
1家小(何润东就是这么干的)
2老王头(再无利用价值,可带可不带)
3董老头子的人头(没什么大用,证明下自己过去的功劳,但毕竟是过去的事)
4汉献帝(最大资源,护驾有功、独揽朝政,逃到哪都有人愿意要)

吕布这时在对待家小方面和刘备相似,怪不得后来能结为兄弟,根本没考虑。最应该带的汉献帝,因为和吕布没有私人感情,也不考虑。这是最大的失误,李、郭,杨奉之流都懂得的道理,就这么被他无视了。吕布和老王头有私人感情,所以在极度紧迫、危急的形式下,反复劝他跟自己逃跑,“公可以去”“司徒快快上马”根本就不知道眼前那些敌军是谁弄来的。而此时老王头抱有侥幸心理,还企图瞒天过海,在李、郭手下蛰伏一阵等待机会。如果跟吕布走,那就彻底沦为吕布的属下,再无翻身余地。所以老王头说什么也不走。还不忘叮嘱吕布:“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这个时候还指望山东诸侯来救他。岂不知此时袁绍正在防守公孙瓒、曹操还在募兵,袁术正在疯狂开扩地盘,乱成一片。谁会来管他、有什么好处?

见王允不走,吕布只好带上了董卓的人头出城,带比不带,总有好处。

这个决定,毁了吕布后半生。

曾经掌控天子,却不知善加利用,后来被曹操挟天子发号施令,这才后悔不已。

此后,一直在不利的局面中挣扎,能撑那么久,已经很不容易了。

后面辄有小的失误,都不是上级根本的重大错误
大家都以为吕布后期不利是小失误(加上反复无常)积攒而成,
其实不利的局面,始于他放弃皇帝。

大错一次,无法挽回

吕布弃天子,打马出城。

此后,吕布弑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反过来,换成主公提防、暗杀吕布。吕布,一介小吏,做上大官掌握实权仅仅不到60日,就又被打回原形。

吕布的仕途,走过顶峰,该下山了。

有必要交待老王头的结局、

“允穷逼出见傕”可见,王允其时非常窘迫,非常尴尬。
代替董老头子成为权臣不到两月,竟弄到这步田地。
李傕问:“董太师何罪恶,你设谋而杀之?”
王允没证据,一时间还真答不上来。
允曰:“董贼之恶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岂得无罪耶?”
呵呵,答非所问。
李傕:“太师有罪,我等有何过恶,不蒙赦也?”
说过,这是他借刀杀人之计,当然答不出原因。
允曰:“王允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理屈词穷,直接承认自己该死。
(通俗演义强一些,没有“有死而已”这句话)

就这样,这个善于诡诈阴谋、领政无方的老臣,龌龊不堪的禽兽。带着无数的不甘和侥幸,死于西凉军复仇的刀下,结束了诡计频出的一生。

史官有诗赞曰: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宋贤有诗赞允曰:   
    屈膝家妓为汉君,宣平楼下毁奸臣。可怜定国安邦志,血污锋芒哭万民。   
又后人哭允诗曰:
  
    历睹兴亡事,无如汉献时。虽居宫阙内,好似棘荆围。   
    董卓持权日,生灵欲倒颓。貂蝉思报效,王允立朝仪。
  
    天意无私曲,忠奸如槿枝。何期贼李、郭,兵犯凤凰池。   
    帝主临轩顾,忠良楼下支。片言分善恶,一死万民悲。
  
    英气光山岳,芳名播四夷。至今千载下,莫不纪余思。   
后人又诗赞曰:
  
    四海瓜分汉世倾,天生董卓起嚣尘。罪盈恶贯迷声色,积玉堆金作富人。
  
    报主貂蝉真义烈,匡君王允实忠贞。贼徒李、郭恣横日,廊庙惭无死节臣。   
又诗赞貂蝉曰:
  
    养育人才扶致治,令人衣禄报人恩。汉朝累世簪缨辈,不及貂蝉一妇人。
  
论曰:
  士虽以正立,以谋济。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间而敝其罪,当此之时,天下悬解矣。而终不以猜忤为畔者,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间不为徂诈。及其谋济意从,则归成于正也。
  
赞曰:   
    陈蕃无室,志清天罡。人谋虽缉,幽运太常。   
    言观殄瘁,曷其云亡?子师国难,晦心倾节。
  
    劝全无丑,身残余孽。时有隆夷,事亦工拙。   

  王允被害,宗族数十人斩于市。城中老幼但知者,无不下泪。

吕布带着董老头子的人头逃出京城,首先投奔淮南的袁术。
这时候,几路诸侯之中,袁术最为强大。

却说当年董太师换了皇帝,直接导致袁氏兄弟连夜外逃。
袁绍向北跑,袁术向南跑。
这俩人脱离京城,对董老头子的威胁解除,又成为被拉拢的对象。
董卓表袁绍为渤海太守,让山东原有势力感到危机,最好窝里斗,消耗干净。
(袁绍因为这个差点和韩馥打起来,后来用一招联盟讨董化解了)
又封袁术为后将军,地位在袁绍之上,使二人兄弟失和。
袁术逃往南方发展,并没有袁绍那样险象环生(绝其哺乳,立可饿杀)而是顺风顺水。
当是时也,南方还不很发达,盘踞在南方的势力,都没有北方凶悍。
从划分上就看得出来,北方兖州、冀州什么的分的非常细,竞争激烈。反观南方,一个州就是一大片。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比较容易收拾。
所以,袁术凭借后将军的官位,四世三公的显赫身份,还有他京官的经验掌故,在南方“山中无老虎”的环境中几无阻力,直线上升,成为最先崛起的一路诸侯。
先是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引大军来投奔术。接着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于是术跨有荆、豫。参加了反董卓联合军,使孙坚为先锋,屡立战功。
当曹操忙于募兵、东山再起;袁绍刚刚谋取冀州、和公孙瓒分赃不均、兵戎相向时,袁术已经有了稳固的地盘和军队,单南阳郡就有“数十百万”人口。气焰直逼最强大的西凉军团
按说,袁术和董卓矛盾最大,实力也最强。投奔袁术是最好的选择了。

吕布来见袁术,以帮他报了大仇的恩人自居。举动非常有派、非常能装。
可能他还不能那么快适应角色,他还以为自己是朝中大员呢。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个流亡政府。
或许流亡政府都算不上,因为皇帝没带在身边。
袁术本来也是个自视甚高的人,见吕布如此不客气,心里很窝火。
心想老子四世三公,现在也算割据一方了。你是个什么东西、充其量一剑客耳。敢跟我这样装?也不看看我袁术是哪个!
于是,拒之不纳。本来嘛,有孙坚了,不缺你一个吕布。
吕布又北上投了袁绍。此时的袁绍摆下的【强弩先登】、【大戟士】两棵植物,已经把公孙瓒的第一波僵尸【白马义从】成功消灭了。
现在,正在围剿地面上残余的黄巾军和黑山贼。
当时,北方虽然不像南方那样宗贼横行,但也不是没有。
鞠义,就是个典型的宗贼。
什么是宗贼?就是盘踞在地方上面的土势力、豪强。他们大多没有正规的官位,但在当地一代,极有威望,说话非常管用。也有自己的私兵,一般称为“部曲”、“宗兵”。
韩馥的冀州,不是自己攻打下来的,而是朝廷任命的。来到冀州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官位,就要结交当地豪强,任命他们为将军。麴义,就是这样当上了冀州将军。
麴义,凉州人。少好弓马,结羌中豪帅,晓习羌斗,所部宗兵以骁锐闻。
张教主造反时,麴义跟随皇甫嵩到冀州剿灭黄巾,后来皇甫嵩奉诏还都,把麴义和千余宗兵扔到冀州不管了。此事从始至终,麴义没得到任何朝廷封赏。于是和一千号多人在冀州定居下来。收入来源不详,大概官府会管饭。
后来,御史中丞韩馥受董老头子提拔,来冀州上任。麴义就做了冀州的将军。
“义留,属冀州牧韩馥。”
再后来,袁绍谋取冀州,凭借四世三公,海内人望。冀州豪强皆有意投靠之。麴义率先叛馥,韩馥见外有公孙瓒内有麴义,里应外合,非常难受。便不得不请来袁绍帮忙,袁绍一来,直接把冀州接手了。韩馥跑路,麴义受到重用,多次击败公孙瓒。
(这里面还有很多故事,但和主题无关,就先不讲了。)
但是,不久后麴义发现,自己还是劳而无功。没有得到重赏。遂起反叛之心。
麴义,跟吕布一样,也喜欢背叛。(吕布是想升官,麴义是嫌钱少)。
但最大的不同是。吕布的手段是直接刺杀你本人,而麴义,是对家人下手。
初平四年三月,麴义趁袁绍外出,联合黑山贼于毒,将兵数万攻陷邺城,杀死郡守。差点就把袁绍的家给抄了!就差一点!后来袁绍领着大兵杀回来了,麴义在城里像没事人一样。说:“额,我见城内火光冲天,就来把贼人打跑了。”这谎言漏洞百出,但袁绍还是相信了。为什么?现在还是用人之际。还要用他剿黑山、灭公孙瓒呢!袁绍这人非常宽宏大量。就算麴义真的把他家给抄了,他也不会嚷嚷着复仇(参见董老头子杀叔)。袁绍,是做大事的人。
但是。有这么个危险分子在身边,无人能制得住,袁绍还是非常头疼。
正巧,另一位危险分子,天下无双的吕布,度过黄河,千里迢迢前来投奔。
袁绍眼前陡然一亮!

吕布到了冀州,收到了袁绍的欢迎。用他来制衡、压制宗贼麴义,再好不过。
袁绍请出吕布攻打黑山贼张燕。
据不完全统计,这是史籍记载吕布出道以来第一场漂亮仗。
张燕,本姓褚,号称飞燕。吕布号称飞将。呵呵,分庭抗礼。为常山定真人,赵云同乡。
剽捍捷速过人,非常敏捷、打起仗来灵活、善于剽掠,来去如风。
有句话说的好: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张飞燕就走的这个路线。
张教主**军刚刚起事,他便拉起一万多人助威,招兵买马发展到一百多万,称为“黑山”。
皇帝无力剿灭,无奈给了他一个官做。袁绍公孙瓒相争,他支持公孙瓒。
一个白马,一个黑山。有点互相吸引的意思。就这样,张燕成了袁绍的猎杀对象。
吕布背指派去冲击张燕的骑兵队伍。对面是张燕的万余精锐步兵、数千黑山飞骑。黑压压一片
吕布这边呢?兵力和逃出长安时没什么增长,大约还是几百人。但是,这几百人,都是从并州到洛阳、从洛阳到长安,经历了董卓、李傕郭汜接连大乱,仍然坚持跟在吕布身边的老人。可以说个个身经百战,都是上阵杀敌的精锐骑兵。
如果说张燕是一只飞燕,那么这边,就是数百飞鹰!飞虎神鹰!
数千农民军骑兵,在吕布严重,根本就是乌合之众。
随着吕布一声令下,并州飞虎团迅雷不及掩耳冲入敌阵!
人中吕布、马中赤菟!吕布乘着赤虎宝马,左边骁将成廉、右边亲随魏越,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谁能当我!?”张燕的骑兵队伍,还没反应过来,吕布的飞虎团,像一枚枚炮弹、一记记重拳,相继捅进黑山骑兵的战阵中!
这些马背上的步兵,顶多也就见过胡人来无影去无踪的剽掠战法,而且攻击方式多以弓箭为主。何曾见过如此骑兵结阵、陷阵突击?黑山飞燕,很快就被冲散。
然而张燕毕竟人多,步兵逼近,渐成包围之势。
这时,地平线上烟尘突起,袁绍军的大队人马,趁其阵型不整,发起冲锋。
麴义,又当了一把先登死士。
这一战,黑山军元气大伤,队伍被冲散不少,张燕的锋芒,也隐淡了下去。直到曹老板后来平定中原,北上争霸,黑山飞燕才再次浮出水面。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战,让袁绍见识到了吕布的恐怖之处。
界桥战后,袁绍自恃有“晓习羌斗”的麴义相从,再也不把骑兵放在眼里。
黑山军,只靠麴义对付,也是有胜算的。用一下吕布,只是想用用外地人跟张燕耗一下。
顺便看看吕布的能力有多大。想不到这一战,令袁绍彻底吃惊。
他也想不到,不是所有骑兵都是像羌军、胡人那样作战。
骑兵,也可以冲锋进入敌阵硬拼,这是中原战法。但是你要保证你的马够快。-1马。
如此战骑,诱敌近战、强弩雷发还管用么?扬尘大叫,能让赤兔受惊乱窜么?
袁绍没自信了。
这时,吕布得意洋洋的找他要兵。请求扩充军队、补充兵员。
雇佣军帮你打完仗了,报酬还没给呢。你不给,我就抢。纵容兵马在你冀州地面上闹事。
袁绍更不淡定了,颇有恐惧之意。
吕布见总也要不到兵和钱,袁绍的脸色一次比一次难看,心里也明白了七八分。于是又想换地方了。袁绍心中一惊:你跑到公孙瓒那边去可怎么办?两个骑兵行家研讨一下各自的缺陷,公孙瓒是法人,吕布担任总教练,再练出一班辽东飞骑卷土重来怎么办?不行!
袁绍心中尚自疑虑,对面吕布还在不停的解释。袁绍烦了,决定采用暗杀的手段,让吕布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在冀州,岂不是更好?
这种事情袁绍不是没做过。可以设想一下,某天,吕布没带随从、没带兵器,自己偷偷跑出来找小姐。酒至半酣,“碰”的一声,门被踹开,进来两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吾乃董太师家将也!”乱刀砍死吕布。把责任推给董老头子的爪牙,自己也不用背害贤的骂名了。(袁绍很看重这个)
于是,袁绍秘密找人策划暗算吕布,吕布寄人篱下,处境非常危险。


起初,吕布没带上皇帝,导致处处处于被动。现在有点后悔了,向袁绍请辞,企图杀回洛阳,那里暂时不是战略要地,没有人争,吕布在那也算经营了很久,还可以召集并州旧部出兵长安,再和李傕郭汜一决雌雄。抢回天子,然后盘踞在天下中心无人占领的司隶,重建神都,匡扶汉室(就是独揽朝政、号令诸侯)。
这时候袁绍杀心已起。假装答应他,表面上也作出了要送行的样子。出发的前一天,送给吕布30名卫士。三十人,全是刺客。
吕布突然感觉到事情不对!这事情进展的也太顺利了!先前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后来说了要走,一下子表奏自己为司隶校尉,又送30名卫士,他想干什么?吕布的兵再少,也不差这30个人啊。而且,他们跟着吕布,左右不离。吕布凭借着数次暗杀别人的经历和多年的军旅生涯,已经练出了第六感。这次正是这第六感救了他。
吕布和董老头子到底还是不一样,董老头子不信邪,连人为传给他的信号他都置若罔闻,导致惨遭暗算。而吕布,只凭借冥冥之中微渺的预感,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以说,吕布要小心得多。后来,吕布在多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都准确的预感到了危险,不能不说这时个奇迹。
单说那三十名卫士,跟着吕布走到了帐篷门口,想跟进去,被吕布轰出来了。
“去去去,我要换衣服,不要偷窥额。。就在门外守着吧。”
众人无奈不敢硬闯,这毕竟是吕布的军营,大白天的还真不敢明目张胆的进去刺杀。
于是,三十个人,两步一岗,绕着吕布的蒙古包围成一圈,偷听里面的动静。
过了良久,帐内响起丝竹之音——有人在弹古筝!
众杀手冷笑,心想你吕布可真有兴致。死到临头了还不知道,还有心情弹琴。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太阳下山、太阳下山 ,冰激凌流泪。。”
——我嘞个擦!王菲的《催眠》!
吕布有没有兴致听歌倒无从考证,众杀手倒是听得入迷了,太阳真的下山了,冰激凌也没流泪,杀手却已经昏昏欲睡。
等到天彻底黑了,琴声一停,众杀手才恢复状态。听听里面没什么动静,估计吕布睡着了。三十名杀手同时冲入帐中,在吕布的床上一顿乱砍!成功了!KO了!
杀手喜滋滋的回去找袁绍报信,说吕布已经被解决了。袁绍大喜,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第二天一早,袁绍就听说吕布营中照旧升帐,丝毫不乱,有细作看见,吕布还活着,而且非常活泼,活蹦乱跳,身上连处伤没有!而且,据说,吕布非常愤怒,要伙同麴义杀进城中,去抓袁绍的家小!袁绍吓坏了,怕吕布孤注一掷,赶紧下令把城门关上,所有人不准出去!——这正中吕布下怀,吕布比袁绍还害怕,他还怕袁绍出城追杀他呢。一见袁绍关了城门,他就率兵一溜烟的跑了。
袁绍听见人报吕布逃走,这才反应过来、对呀!我怕他作甚?这是我的地盘!再下令去追,将军们带兵呼呼啦啦出城,眼看追上,却停住了。
吕布手执画戟,胯下赤菟马,站在队伍的最后不动,双眼通红(昨晚没睡好呗),盯着面前的追兵,一言不发。吕布身后,成廉、张辽,也都红着眼睛,严阵以待。
吕布这时,已是穷途末路。 穷寇勿追。
虽然吕布最终肯定会被消灭,但是最先上前的几百人一定会死。
谁先上,谁先死。
众将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敢带头冲。
吕布的马队缓缓撤退,这次,追兵全部驻足不追。

吕布逃出生天。
最后的镜头,和张飞怒吼长板桥异常相似。
“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
但是,吕布的逃生能力,张飞学不来。
张飞,死于暗杀,夏侯惇,被歹徒挟持过。
这两个以勇烈著称的悍将,都有耻辱的经历。
我可以告诉大家,吕布最终被擒,其实是因为早就想投降曹操。
而且,他和刘备有着某种默契,笃定刘备会帮他说话。
吕布的生存和逃生本领,万人敌的张飞学不来,逃犯出身的夏侯惇也学不来。
吕布的武功(杀人技术)不一定是三国最好的,
但他的险地生存能力,当之无愧全三国第一。
逃生能力排第二,第一是他的义弟刘备

吕布逃出冀州,投奔河内的张杨。
西凉军的李傕郭汜等不放心,悬赏千金要吕奉先的脑袋。
张杨麾下众将都有些蠢蠢欲动。
吕布对危险的感觉异常灵敏,这次也一样。用狄大人的话说:
“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
于是,吕布索性把话挑明,去找张杨解释了。
“我是你的老乡,你把我杀了,未必就能真的得到封赏。”
“况且军中少了我,实力就大打折扣了。”
“不如留着我,先答应他们。或许这样还能被朝廷赏赐。于己无损。”
这一番解释起了作用,张杨等没有动他,并且一直与吕布保持良好关系。
李傕郭汜,见这招没用了,又开始企图拉拢吕布,以朝廷的名义封他做了颍川太守。
颍川太守。呵呵,放在战国,就是韩王了。
张杨的地盘,也就是一大部分的韩、周,还有些许魏国的边角。
一山不容二虎,这计策歹毒,吕布不走,迟早会内讧。
就算张杨不杀他,张扬的部下也说不定的。
所以,河内,并非久留之所。
吕布很快就做好了脱身的准备,同时准备带走一部分愿意追随他的人马。
其中一支兵马的统帅,叫“好萌”,号称三国最萌的郝萌
PS听着演唱会写,有点穿越。。。

此时,可以将大汉江山粗略的先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北是凉州军,天子所在。战事少一些

西南是南下的刘焉,几乎与世隔绝,正在努力发展人口,劝课农桑。

东部,则分为南、北、中三部分。

南边,以袁术势力最大,北边,以袁绍势力最大。

这时候孙坚已死,袁术刘表已经翻脸,和曹操的战事也一触即发;袁绍,面对着公孙瓒、张燕的进攻。

这对分别为南北霸主的亲兄弟,为了扳倒对方,都在用“远交近攻”之策,与对手背后的势力相联合,两面夹击。【游戏里的局势掌控者】

而夹在两者之间的东方中部,则是介于两股势力间的缓冲地带。地理位置如下:

兖州 青州

豫州 徐州

称为“中部四小州”

吕布逃出京城之后,大家都在干嘛呢?

这几个部分,先从西北的凉州开始讲起。

李傕郭汜冒死一搏,大赚一笔,非但保住性命,还把持了朝政,权倾天下。

关东诸侯原来是打董老头子的,现在董老头子死了。他们就得承认这个朝廷,李傕郭汜发号施令,可以说比董老头子更加有效。

但是,有人眼红了。谁?马腾!

马腾,字化腾。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原来官位比李傕等大的多。现在被比下去了,想想李、郭的成功经历,无外乎以“清君侧”名义杀进京城,挟持天子把持朝政。

于是,马化腾妒由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发动了绝技——山寨!

也学着李傕郭汜的样子,宣称朝中有奸佞,起凉、羌大军十万,杀奔长安。

枪刀如雪霜,旗幡飞锦乡。

这一战,传说中的弗洛伊德贾,为李傕军团的主要军事顾问。

我们来看看贾诩是如何谋划的。

“马、韩二军远来,利在速战,若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彼兵不过百日,粮食尽绝,自然循去。却引兵自后追之,二将可擒矣。”

简要的说,敌军大老远的杀过来,肯定是务求速战速决。我们不能对方得逞,所以不要急于进攻,要等对方没粮了,再出击。

至于说百日之后,出击可擒拿马腾韩遂,那明显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后来二将一个都没被抓住。这么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李傕等采取他的策略。为了建议能被采纳,当然要将可以预见的利益吹到最大化。其实,就算没擒住二将,李傕等还是很佩服他。

另一方面,西凉军打西凉军,总体实力受损,关东诸侯趁机杀来,那就玉石俱焚了,不好玩。所以能不打,尽量还是不打。

这时候有人(就是前番当内应为李傕郭汜开城门的两人)自告奋勇请求出战,

贾大师说:“若战必败。”此言无任何依据,乃是故意激他二人立下军令状,出城死战。

其实二人一出长安城,就再也回不来了。想回来都没人给开门。

这就是新三国“多砍几个兵”的策略。

二人出城死战,一万五千人马拖住敌军十万多人。

李傕郭汜的主力大军,却在长安城西一处险峻要塞屯扎。按兵不动

同时樊稠、张济,各守险要,遥相呼应。

众人都躲在工事之中看热闹,没有人会援救。

果然,李蒙王方二将被马超所杀。果然未及两月,羌兵退去,追之,大获全胜。

从这里就能看出贾诩比吕布、老王头高明的地方。

其实,两次长安之战,贾诩和老王头的战术是差不多的。

那贾诩高明在哪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李傕等进军长安的情形。

老王头先一反常态和颜悦色的请出胡轸、杨定,带着徐荣出战,其实是去送死。

结果是徐荣战死,胡轸率众投降

接着有派出吕布出战,吕布还没怎么打,就领兵回来了。

这就有两个错误要指正:

1派出去送死的人,必须和敌军水火不容才行。不然投降是很正常的。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后期的袁绍身上。张颌身为一代名将,没必要功不成名不就的死在这里。和老曹又无仇隙,很自然的就投降了。

2这些人出城以后,立刻扼守险要之地,不单防敌军,也不允许出城死战的部队回来,置之死地,必然拼死杀敌。

另外,“多砍几个兵”只是辅助,守住才是王道,所以假使没人出头请求出战,这招没必要用。可见,老王头铲除异己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反观贾诩。首先,确定了明确的大战略:不急于进攻,不火拼消耗。

这时候有人说打,好,打也有打的办法。只要不违背大方针,搞点余庆节目也不是不可以。

首先,贾诩说了句“若战必败。”这句话毫无根据。虽然赢面比较小,但总不至于是0.

这么说就只有一个原因,激怒他们,来打这个赌。

先前说“二将可擒”把结果吹到最大,然后说“若战必败”把结果吹到最惨。

这样做,李傕郭汜更相信他。李蒙王方则更不信邪,主动立了军令状,出城死战。

老王头还要温言软语的劝,贾诩一句若战必败,一盆冷水,对方就主动死战。

孰优孰劣,立时分明。

另外,李蒙王方和先前的李主任相似,靠不住的。早晚都要被排挤和铲除。

难得主动请战,只要出城,无论胜负,都不可能回得来。所以才说“必败”

贾诩的谋略和言语,经常根据结果推过程。而且,可以说所有的计策都是从大的战略出发。

其实看穿了,也就没那么神了。本来么,真正好的谋略都是朴实无华的。

不像刚出道时候的诸葛亮,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所谓“妙计”,其实都是些违背大方向的馊主意。

你别看刘备装模作样的“兄弟基业,何忍叛之”,

张飞说而最实在:“诸葛亮,你要敢再出一条馊主意,信不信我非TM砍死你。”

马腾的山寨行动没能成功,被人告了,匆匆撤回西凉打版权官司不表 (被追击,大败)

单说李傕郭汜。也就是汉朝中央政府。

这时候,朝廷又接到了关东的报案。

青州,张教主的余党,聚众起义。

用流行的话说,又来送经验了。。。

李傕郭汜不可能派自己人去剿灭,因为“越国以鄙远”还没到呢就必然被山东诸侯消灭。

于是他们选择了曹操。因为给二袁送经验,都不合适。此时的曹操,势力较小,选择让他崛起,成为山东第三大势力,这是“制衡”的手段。

于是,朝廷下旨,令曹操去青州剿贼。

曹操,姬姓(吴志上说姒姓),汉相国曹参之后(吴书夏侯婴之后)。魏书上说跟黄帝有关。那么估计那个偷看晋文公洗澡的曹共公也是他的远房亲戚。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

从洛阳逃出后,先跑回家乡陈留。

陈留,姓陈的比较多,为什么?外地姓陈的来了以后都留下了呗。

联络富商卫弘,双方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发矫诏于天下。这就组成联军。

后来董老头子烧毁洛阳,诸侯逡巡而不敢进。独曹老板慷慨陈词,乃自追之。

尽管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却没怎么得罪人。

袁氏感激他。“只有曹操是朋友,这样替我报仇。”
诸侯钦佩他,“只有曹操最正直。” 赚足了人气。

然而,老曹说追击,其实他这一路人马是打不过董老头子的,只追不打,却安全得多。
(参看正史上华容道)

然而董老头子老谋深算,中道设伏,曹操险些被杀,五千只剩五百。

曹老板第一次创业,以破产告终。

好在,这次机会又来了。

奉旨前去青州剿贼。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

操因得贼作前驱,马到处,无不宾服。

不到百余日,操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到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起初,老曹打黄巾的时候,都是不留俘虏,采用灭绝政策,以震慑其余百姓不敢反叛。

其实那时候,他兵员损失都有国家报销,所以根本看不上俘虏的。

这次手头紧,所以纳降,收为青州兵,交给夏侯惇统领。

形势不同,手段不同。

魏武之强,自此开始。

“中部四小州”当中,曹操本来控制了兖州,这次又奉命收了青州,而豫州在袁术手里,此诚不可与争锋(以后解释)。曹老板想扩张势力,必然要吞并徐州。

徐州的陶谦,联合袁术以拒袁绍。

曹操和袁绍比较亲近,正好帮着袁绍去打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

曹操也不着急,回到兖州等下次机会。

不想没过几个月,曹操的父亲在徐州被陶谦害死了!这次陶谦玩大了,老曹,彻底怒了。

不存在演义上老曹想打徐州出师无名,拿父亲的死当借口。曹操和陶谦,原本就是死敌。

此事,只能算是曹操倾巢出动、疯狂进攻徐州的原因。

一时失去理性的打,反而给了吕布机会。

我们的主角,终于等到了自己割据的机会。

为什么说曹操这次失去理性了?

本来曹操打陶谦,是不紧不慢的打。

那时候陶谦非常活泼,联合自称皇帝的农村人阙宣,四处侵占。

曹操不甚扰之,拔了十多个城,见陶谦不敢出战,也就没有再进攻,春天回兵。

注意,是春天。

春天回师,证明原计划是明年再打。而父亲一死,彻底激怒了曹操,刚到夏天就动兵了!

打仗,都是一步步有计划的,整体节奏被破坏,很容易引起人心不稳、本阵空虚之类的连锁反应。就算吕布不来,可能还会有别人。

说道袭取兖州这段,不能不提两个人。

其中一个是张邈。曹操割据兖州时,此人作为陈留太守,自然而然的隶属于曹操麾下。

曹操非常器重他,甚至把全家都托付给他。

然而这让一个人非常不高兴。谁?袁绍。

早年孟津会盟讨董的时候,曹操轻兵冒进,众诸侯观望。

袁绍因此受到过张邈的训斥,故怀恨在心。近又听说张邈和河内的吕布往来甚密,窃惧之。

因袁绍刚与吕布结仇,张邈又很得曹操信任,袁绍害怕曹操与吕布(张杨)联合,加入袁术对自己的包围圈,所以他反复的劝说曹操杀掉张邈,而曹操不听。

然而张邈听到消息,在曹操手下越来越害怕。没等曹操想杀他,他就先做了吕布的内应。

另一个人外号陈歪脖子。陈宫,字公台。为什么叫陈歪脖子呢?

陈宫第一次出场实在中牟县,捉放曹。

其实正史上这件事不是他做的,原型在此:

“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按照新三国的说法,他后来又到京城求官。

当时,吕布正值貂蝉被董老头子霸占的时光。极度的空虚、无助,就在这个时候,王允把陈宫介绍给了吕布。暂时充当貂蝉的替代品。

这也是诸多三国故事中,陈宫加入吕布军团最早的版本了。

其实陈宫早年追随曹操,做到东郡太守,喜好结交名士

因曹操杀的众多兖州名士当中有很多都与他亲善,怕受到牵连,另外不满曹操杀降屠城的政策,遂说服张邈等,响应吕布进入兖州。

这一次,曹老板几乎无家可归,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机立断决定撤军。

回到兖州,只有三座城还没有失陷,成为曹操翻本的最后筹码。

吕布急攻其中的鄄城,却没攻下,于是老毛病又犯了。

——吕布华丽丽的进城了。

他又进城了! 真的!

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

对此,曹操一番评价,分析的极为透彻。

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简单地说,曹操认为:分兵扼守险要之地,比集中兵力进城打防守反击更具优势。

因为尽量少打就能让敌军无法通过才是上上策。迁延日久,敌军粮尽,又无法战,自然溃败

而吕布的布置,明显还是想打!不然他集中兵力干嘛?就等曹操来了好打防守反击呢!

只要是打,就把必胜变成了可能胜。胜率降低,所以曹操说他“无能为也”

但是,吕布这个战术还是比较争气的。因为一开始打赢了。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 。”

但是,我们要说,赢得侥幸。只要是打,就有输掉的概率。

而扼守险要,若没内奸,几乎就是不败的。

幸好,吕布赢了这次,事情还有转机。但是,他能每次都这么幸运么?

吕布出城突击青州兵,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

他的骑兵擒住了曹操,却因为不认识,把曹操放跑了。

后来,双方继续互相攻伐,战平,谁也胜不了谁。

这时,两边都没粮了。打不下去了,各自引去。

这一年的下半年,都在闹饥荒,人相食。兖州出奇的平静。暂时没有大的冲突。

等到第二年,战端又开。形势急转直下。

“会吕布至,又击破之。”

“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

“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 ”

兵败如山倒。

这里面就看出一个问题,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曹操这般生猛呢?

“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

又是袁绍。按照上面的话说,曹老板当时已经没有军粮了,为此,他还解散了一批新募来的兵马。他既然听从程昱的计策,拒绝与袁绍联合,那么后来哪来的粮食军资?

呵呵,不可说,不可说。正史记载的很模糊,我们也不能妄加猜测。

这里面曹操的战法很先进,破了吕布也正常。

我们只说袁绍。从他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

袁绍与曹操,其实关系很好.这并不是伪装的.

起初,曹老板之所以能在兖州立足,和袁绍就有很大关系.

当时,袁术的势力急速扩张,直接控制中部的豫州.

南面通过占据南阳郡而间接控制了荆州,东南的扬州也在日程范围内.

北面,宛,洛也已在其势力笼罩之下,袁术的兵锋,直指兖州,陈留.

而当时的曹操,刚刚从丹阳招募了一千多新兵,立足未稳.

就是袁绍派兵过来支援,曹操得到这些生力军,才得以打跑了袁术, 从兖州一直追到九江,势如破竹. 如果没有袁绍相助,曹老板是很难在兖州站稳脚跟的.尽管当时公路后将军犯了兵力分散的错误.

二袁之争,局势掌控者,对立势力如下:
1南派:袁术,盟友:
公孙瓒(袁绍的死敌,有共同的敌人就可以是朋友) 陶谦(不合作很快就会被消灭,而袁绍够不到他,可以随便活泼,随便作) 张燕(支持公孙瓒)
刘备(公孙瓒属下,单算不上独当一面)
孙策(和刘表有仇,和袁绍暂时无冲突)

北派:袁绍,盟友:
刘表(以前也是支持袁术的,后来不知为何翻了脸,但态度暧昧,尽管本土作战能力强,可无力出征)

很明显,在河北,袁术的盟友对袁绍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孤立冀州.

而在淮南,袁术根本没面临任何威胁!

袁绍这时候可谓亚历山大.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尽快在河南的"中部四小州"中培植一个倾向自己的势力.

最佳人选就是曹操.

首先,曹操从小和自己玩到大,从小就是自己的跟班.

其次,曹操的职位很低,比较容易控制和拉拢.

再次,曹老板虽说兵少,但曹氏集团(全称曹尼玛卫生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高层员工的工作能力非常强.能帮自己挡住袁术的扩张之路.

更重要的原因是,以曹操目前的实力,对袁绍造不成任何威胁.

请不要以后来的事情来否定这一点.此一时彼一时.

后来崛起的那几路枭雄,当时除了刘经理之外,曹老板混的最差.

于是,袁绍出了大笔资金,入股曹氏集团,全力支持曹老板生产卫生巾.

袁绍没有失望,曹尼玛卫生巾,远销海外,最适合八零\九零后使用了!

打跑了袁术,扫平了兖州地面的各路贼寇,后来又收了30W"青州兵",

曹操,终于成为关东诸侯的一颗新星.

看着曹氏集团股票一天天涨价,袁绍心里这个美呀.

好!我没看错你小子!

有人问,袁绍坐视曹操做大,怎么不控制一下?

无需控制!最好的结果就是曹操势力强大到袁术那样的程度,然后两家火拼,(上次其实没死几个人)他再来收拾残局.

所以说,曹操越强大,袁绍越高兴.

就在这时,出现了意外 吕布袭取了兖州!曹操无家可归!这可是晴空霹雳!

自己好不容易在中部培植的势力,眼看就要打水漂了!

袁绍能做视不管么?不能!

分析一下兖州归吕布的后果。

吕布刚和自己结仇,他得到兖州。肯定马上站在袁术那边。

那么以前的半包围,现在就是全包围!

再者,东部诸侯的爵位,没有比吕布更大的。

吕布是朝廷里的奋武将军、温侯。威胁太大了!

而且,袁绍眼中,曹操还真不如吕布。

别看曹操说什么吕布是丧家之犬。

他对自己真正忌惮的人,从来都是口头渺视的。

还是审配说的中肯:吕布,豺虎也,若得兖州,必图冀州!

这时候,对袁绍来说,曹操构成的威胁,还没有吕布大。

所以袁绍肯定要帮曹操一把。

置于曹操接没接受,不知道,还是接受的可能性大。

对老程头说的,大概只是敷衍。毕竟不能驳下属的面子。

不要白不要嘛。

曹老板实力大增,两年间尽收兖州诸县,把吕布给打跑了。

这里吕布有很大责任。虽说曹袁两家存在联手的可能,但吕布一开始选择进城,就已经被动了

无奈,西、北、南,都不欢迎他,中间又没守住,只能往东跑了。

吕布东奔徐州,投靠了徐州的新主人刘备。

在吕布的故事中,这才是刘备第一次出场。

按照惯例,介绍一下。

刘备,祁姓,刘氏,字玄德,武学为【遁逃秘术】

生得面如冠玉,大耳垂肩,人称“通臂猿”

按照本帖每个人都有绰号的优良传统,我们这里姑且叫他刘大耳朵、刘大胳膊

刘大耳朵不甚好读书,喜欢听歌,唱卡拉ok。闲暇的时候出去骑骑马,溜溜狗,打打猎

演义上记载,刘大耳朵人长得很帅。因为人靠衣装。

据说先主特别喜欢打扮,每天穿一身名牌,干干净净的。

那个时候,穿的整齐,再有几分风度,基本就算帅哥了。

据我分析,吕布这个当兵的,外貌可能真不如刘备。

因为长得好,娶了当时的绝色甘夫人。

声色犬马,人家刘大耳朵年轻时都占全了。

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多夸夸刘备呢?因为截止到他出场,他的优点可能也就只有这些了。

刘备刚得了徐州,就遇到了麻烦事。

兖州失利的吕布来投靠他。

纳,还是不纳,这是个问题。

黄巾起义时,刘大耳朵就拉起了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配合地方军镇压**

由于手下有号称万人敌的关张,所以刘大耳朵的部队还算比较精悍,数有战功.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却一直在换工作.当上安喜尉没多久,就借故打了上级一顿,弃官亡命.

然后带着他的兵,换个地方再镇压起义,再战胜受封,最后再弃官逃走.周而复始,辗转去了很多地方,都莫名其妙的有始无终、不了了之了.

最后,"为贼所破".

我们不能不讨论一下为什么.
为什么刘大耳朵已经得到朝廷赏赐的官职,却好好的官不做,偏要频频跳槽、颠沛流离呢?
他最后又是怎么为贼所破的?

挺多人觉得,刘备因为心性不定,脾气也不好.这才总是瞎折腾,最后兵败也源于此.

今天说说我的看法.个人认为:

如果刘大耳朵得到了官职就在那兢兢业业好好干的话,那他可能早就为贼所破了.

刘大耳朵靠什么当的官?靠镇压**.

那么朝廷给刘大耳朵做的官是干嘛的?当然还是镇压**.

但是,朝廷却不给他任何的兵员补充,这个官职,其实还不如说是"任务"更为贴切

刘大耳朵手下一共也就那么几百人,黄巾军可是动辄上万.况且这几百人也在不断减少.

就算是关张再怎么万人敌,毕竟不是吧李元芳,次次开挂.

这次侥幸没被消灭,还会有下一次等着你来送死.这根本是个死局.

刘大耳朵正是要摆脱这种困境,这才频频的换工作.

但是,各地的政策都相同,他始终还是摆脱不了的.

兵败之后,大耳朵痛定思痛,意识到不走关系,是没什么前途了.于是投了河北,找到当年求学时的师兄公孙瓒.这是刘大耳朵的第一个大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后台就是不一样,刘大耳朵在河北混的不错。

受公孙瓒之命协从田楷对抗袁绍,"数有战功"

后来为了实现关东众诸侯对抗曹操袁绍的统一战线,被派南下支援徐州的陶谦

这时候,陶谦已经快顶不住了。

刘大耳朵来徐州,其实也没打算真的跟曹操拼命,只是混混名声。

他先给曹老板写了封信,恰巧曹老板后院起火,兖州失陷。卖他个面子,回去收拾家务了。

这么一来,一直默默无闻的刘大耳朵人气飙升,火了。

陶谦一直以来比较看好公孙瓒,所以临死前,决定把徐州划入了公孙瓒的名下。

刘大耳朵,作为公孙集团的特派员,顺其自然的接掌了徐州。

这就是之前刘大耳朵的简历,说实在的,还看不出什么闪光点。

相比纵横捭阖、突飞猛进的曹操,大家看完三国志都觉得他更像是在混日子.

但是请注意:他们的起点同样不可同日而语。

当刘备苦于无力扩军时,已经是骑都尉的曹老板抓住俘虏直接杀,看都不看一眼;

当刘备还在庆幸这次又以少胜多\没被消灭时,曹老板正在京城跟着袁绍带兵诛杀宦官,叱咤风云。

曹操的确很了不起,但若与刘备易地而处,他又能如何呢?

创业之初,先天条件总是比后天素质更具优势。我没有贬低曹老板的意思,只是相比刘备,他的机遇总归多些.

总而言之,刘大耳朵初期的业绩不怎么样、太一般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出众的人,接管了徐州,成了吕布投靠的对象

吕布一来,刘备就提出把徐州让给他。

陈宫暗示吕布不要答应,因为刘备可能可能是在试探。

吕布这时候学的聪明多了,比较知道好歹。没敢要。这是演绎上的说法。

其实这个时候,徐州已成众矢之的。

南边的袁术,本来一直指使陶谦给曹操和袁绍制造麻烦。徐州就相当于他的势力范围之内。

然而陶谦死后,却将徐州交给了公孙瓒的属下。术、瓒虽是同盟,但毕竟并不亲密。此举令袁术非常反感,此后一直对徐州不怀好意。

东边的曹操,一直想将势力扩张到徐州来,结果半路杀出个吕布,弄得不得不停止计划。

现在,反而让草根刘大耳朵轻而易举的捡了个现成便宜,曹操也很恼火。

刘备目前的实力,其实是守不住徐州的。(防袁术,曹操得;防曹操、袁术得)

现在,徐州就像是猎人在树洞里放的苹果。小猴伸手进去,握住苹果就抽不出手来;不取出来又可惜。就这样一直迟疑不决,等到猎人出来就能抓获。

现在,刘备就像是小猴,曹操、袁术就像猎人,一直虎视眈眈。

这时候,来了个大一些的猴子,小猴便主动交出苹果。指望大猴子先和猎人拼一下试试看。

吕布这大猴子没上当。虽然奋武将军比平原相的职位大了不知多少,但也没见他去争。

反而,吕布非常亲切。与刘大耳朵兄弟相称。

《三国志》上说,刘备表面答应,其实心里很不高兴。

“先主外然之,而内不悦。”

三国志的作者在记述这件事时,显得很“主观”。

为什么说史书总有作者的个人感情在里面呢?说的就是这种心理活动。

史书中,心理活动,都是作者个人的推断。

实际发生的事是,刘大耳朵“然之”。默认了吕布称兄道弟这件事。

为了说清楚一点,我们不妨引用《三国志》的另外一个故事。

《诸夏侯曹传》,也就是记载“八虎骑”那一篇,提到了技能为【名声】的夏侯玄。

玄字太初。不看别的,名字起的就很大、很霸气。

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太初,指盘古出世,创天辟地。

如此命名,隐然有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全宇宙唯我独尊之气概。

连武则天的“曌”字恐怕亦难望其项背。就冲这个霸气的名字,我们且称他为太初君。

(难得有人摊上个好听点的外号)

太初君属于很清高、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那种人,很古典的君子。

他20多岁的时候,在饭局上和魏国一个姓毛的外戚坐在一起。

“玄耻之,愠形于色”

这种表现,楼主就非常佩服。不为别的,就是觉得很有性格。

在饭局上,连虚头巴脑的客套都没,不简单。

这样记载,就没有问题。脸色难看就是难看了,我就是瞧不起你,怎么样?

这是事实发生的事,并不是心理活动。

而且所有人也都看到了,这就是君子。反之陈寿那样写刘备,反倒显得像个小人。

口蜜腹剑,心里恨得要命,嘴上还必须附和着,应付一下吕布。

“外然之。”对压根儿瞧不起的人,也得假以辞色,装装,不敢明说。

有人说,先主喜怒不形于色(参见新三国淡定哥于和伟),“内不悦”是看不出来的,这是刘大耳朵的修养,不是的。

喜怒不形于色,真的能做到确实是过人的本事。但是,这绝不等于,面无表情就是在怒。

下面,我们将“内不悦”去掉,来读一下。

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然之。

怎么看,怎么正常。也很融洽。

刘大耳朵白占了徐州这个强敌环饲的是非之地,苦于实力不足。这时吕布以奋武将军的官职带着一支精悍奇兵来投奔他。并且既没有要强宾压主,也没有盛气凌人。

——让徐州,吕布没有要;面对比自己级别低得多的草根诸侯(刘大耳朵现在注册的官职还是区区平原相),吕布也没有摆任何架子,反而对刘大耳朵非常尊敬。

然后对大耳朵诉苦,埋怨众诸侯忘恩负义,现在他落难了,都不管他,反而欲杀之而后快。

潜在的意思是,只有你肯收留我,只有你最正直,仁人!

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边地人,也就是小地方出来的人,普遍比较正直,没什么花花肠子。吕布这样说,明显是在拉关系。吕布这个人,越是往后就越聪明,现在他已经很具有说话的艺术了。可惜被评为“语言无常”。

再然后,带着全家人请刘备吃饭,感谢他收留之恩,两人称兄道弟。

吕布和刘备,是真正的难兄难弟。

一个是在政变中逃脱的落魄大臣,一个是常年创业失败偶尔侥幸成功却得到个烫手山芋的草根诸侯。

他们分别是最高和最低级别的人,因缘际会混到了同样的位置上,在夹缝中求生存。可谓是患难之交。

二人四目相对,心中百感交集。

这种感情,旁人是难以体会的。

说道喜怒不形于色,恐怕刘大耳朵满口答应“兄弟”的时候,心里还是喜的成分比较多。

毕竟用人之际,吕布的骑兵入股,大大增加了徐州的军力。

吕布和曹操又有仇,可令其防守西部,不敢说称霸一方,起码刘大耳朵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三国志》为什么要那样写。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为了抹掉后面刘备背信弃义的劝曹操杀吕布背后的用心,而简单地把动机归结为个人感情的问题。

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刘备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吕布,中间恩恩怨怨,加上吕布反复无常。

刘备建议除掉吕布的这个“不仁”的举动,就升华为大仁大义。

因为对“坏人”讲仁义,你本身就是个小人(这句话是曾仕强说的)

三国志就从这里开始,在刘备心中把吕布定义成了一个坏人。

这样,后面的背叛,顺理成章。

后人没有人会怪他,反而会称赞他的仁义是“真仁义”。

但是,作者还是忽略了两点。

1,表里不一的人,同样也是小人

2,刘备因为个人感情和追求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仁义”,中了曹操的奸计。

(这两点后面白门楼部分会详细说,先点到为止。)

总之,楼主个人认为,先主然之而内不悦,其实是个败笔。

刘、吕二人结盟,东方暂时无事,曹老板刚收回山东,正在养精蓄锐。

袁术这时正策划着像东南的扬州扩张,也无异动。

镜头,由此再次指向了西北,长安城内。

这几年过去,小皇帝慢慢的也长大了。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加上耳濡目染,老王头死后,人家自己就能策划阴谋了。而且精密无比,就算事败,也无杀身之祸。这个小皇帝,可比老王头精明得多。

李傕郭汜被离间,天天在宫门外单挑,众大臣来劝,郭汜把他们全都抓起来。

李傕挟持天子,郭汜挟持公卿,每天布阵厮杀,死伤无数,贾诩心寒,投靠了小皇帝。

贾诩设计,最终皇帝落入董承、杨奉手中。逃出长安,径回洛阳。

PS董承,国舅,武则天的侄子。杨奉,西凉将军,李傕的下级。他手下有个金牌打手。人称“及时雨公明哥哥”,后来位列五子良将,壮侯右将军徐晃是也。

这时,长安的李傕郭汜听说走了皇帝,这才暂时和好,衔尾追来。

董承不得已,招募山贼为将,令其保驾。小皇帝同时发下诏书,招山东最近的曹操前来救驾

这时,皇帝和山贼之间又有了矛盾,李乐反水,投了李傕郭汜,与皇帝为敌。

杨奉命令徐晃出战,斩了李乐。李傕郭汜越追越近,眼看洛阳已不可守。董承、杨奉保着皇帝,慌忙出逃。

这时皇帝绝望之中说了一句:“派出去的信使恐怕还没走到兖州呢,不如我们去投曹操吧”

话音刚落,但见尘头蔽日,金鼓喧天,无限人马来到。帝战栗不能言。

忽见一骑飞来,到车前便拜,视之,乃山东使命。问:“来军何人?”使命曰:“曹将军尽起山东之兵,前来保驾。听知李傕、郭汜犯洛阳,先差夏侯惇为先锋,引上将十员,精兵五万,前来保驾。”

历史上谁跑的最快?曹操!说曹操曹操到,跑得比谁都快!

后期的李傕郭汜,少了贾诩的谋划,就像是两条瞎眼的疯狗。

没人指引就没法继续生存,结果可以预见,不但不能害人,反而随时在奔跑中撞死。

却说杨奉、韩暹两个商议:“目今曹操成了大功,必掌重权,如何容得我等?不若奏过天子,只做赶傕、汜为名,引本部军屯大梁,看机而变。”因此二人要去,献帝阻当不住。

起初,董老头子进京,直接导致二袁和曹操逃离京城。

这次曹操可能本无此意,二将惊恐,自相逃去。

看来权臣接手天子,必拿原来的功臣开刀,这已成了惯例。

然而二将逃走后可能又有些后悔和不甘,曹操移驾许昌,他们拦住去路厮杀,还是舍不得皇帝

许褚战徐晃不下,曹老板惜才,派满宠去说降。徐晃考虑之下答应了,毕竟势单力孤没必要为他们卖命了。只是坚决不杀杨奉。

这就和吕布形成了对比。众所周知,吕布为了取信董老头子,杀了丁原,带着他的人头和并州的一部分兵马来,董老头子喜出望外,誓为父子。

徐晃这一手,就显得很忠义。

其实楼主认为吧,两者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对方的目的不同。

当年的董老头子看重的,暂时还不是吕布的勇武,而是“见信于原”,引诱吕布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丁原的人头。

而曹操不同,杨奉军已经是掌中之物了,曹操的目的,当然是看重了徐晃,打算把他挖过来。至于人头,可带可不带,可能带了还不如不带。不带,还能给老曹留下忠义的印象,就算这家伙有天背叛我,我人身也是安全的。

第二,双方实力对比不同。

丁原虽势力不如董老头子大,但是还未到速败的地步。吕布割下丁原的人头,可以说直接导致了董卓的胜出。对整个战局有很大作用。而杨奉,这时候已经远不如曹操。“虎无爪,鸟无翼,不久被明公所擒耳,无足介意。”实力相差太悬殊,就算徐晃不叛,曹老板拿下他们也是易如反掌,恐怕到时候徐晃还得给他们陪葬。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说徐晃就一定比吕布忠义。徐晃可以不带人头去投降,但吕布不行。

徐晃投了曹操,二将被杀得大败,带着少数人投袁术去了。

曹操于是顺利将天子迎到许都,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廓府库。

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操手下将士,各各封官。

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出入长带铁甲军马数百,朝中有事先禀曹操,后奏天子。

此时,曹操已经具有了名垂青史的条件,但据说,他没有安分守己,做好分内的工作。

妄想成为天子,结果遗臭万年。

这种论调,大家可能听多了,相反的驳论,大家也听多了。

但是,在下还是要说一下。毕竟说到这了,不提一下,说不过去。

台湾的曾仕强讲话了,曹操做得很好,但他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据说台湾人普遍喜欢刘备、讨厌曹操,这跟政治上也是有关系的。台湾就像是刘备,“我们虽然小,但我们是正统。”而大陆从毛主席的时候就开始提倡曹操(记得课本里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精),一直到后来的易中天,等等,其实和政治立场也有关系,那就是力强者胜,胜者为王。这就不必多说了。只是分析和推测一下,他说的“更好”是指什么。

老曹屠戮过百姓,杀过战俘,虐待过名流。这和董老头子、老王头相似。但个人认为目的有天壤之别。董老头子好一些,杀百姓属于聚敛财富,可能存在“杀良冒功”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你从表面上根本抓不到他把柄。老王头前面说过了,杀蔡邕纯属为了出气,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

但曹老板不一样,真心不一样。

老曹杀“名流”、杀“百姓”都是在巩固他领土内绝对的统治权。前面的帖子也有吧友回复过。盘踞在地方上的土势力非常猖獗,根本不必听你一个地方长官的命令。“世家”,都是指比较聪明的,既能牵制你,又不跟你直接起正面冲突。而野蛮一些的,都不叫世家,都称“宗贼”了。这两样,本来没什么区别,世家,就是文明点的宗贼罢了。

对付宗贼,曹操、孙策等,用的都是法家的严酷政策。制定法令,违反就杀。(说得难听点叫苛政,我定什么规矩你都必须遵守,大家自己理解)

而刘表和孙权相似,用的是儒家的制衡、封建政策。拉拢、给一定的好处,加以利用。(刘表刚开始也杀人,孙权是他哥帮他杀完了)

前者,在初期,极为不利,本土作战能力弱,人心不甚附之(参见陈宫张邈助吕布袭取兖州),也背骂名。而后者,本土作战能力极强,在初期相对也比较团结,管理轻松。但旷日持久,孰优孰劣,大家自己比较吧。

曹操,杀平民豪俊,是出于政治需要,杀战俘,是维护国家尊严,以免更多的人造反。相反的,曹操治屯田,收流民,统一中原,安定百姓,就不是这些人考虑的了。

其实以上说的这些,和有些人黑曹操根本没关系。这些事,很多“忠臣”也做过的。我提一下,只是免得被说片面。他们贬曹操最关键的理由其实仍然是:

曹操独揽大权,没有还政于皇帝。

这就是为什么曾教授说,曹操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事。

那么,在下斗胆,今日就请曹老板还政于帝,来看一看是什么结局。

请问:小皇帝掌权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恭喜你答对了,杀权臣。不过既然是忠臣嘛,君叫臣死,没什么好留恋的,曹老板死了,到下面卖卫生进去了。

再请问:小皇帝靠谁的力量杀权臣?

额。后来出来个国舅董承一党,伏完(话说那货不就是司马懿吗)、吉本神马的。总之,老王头这种和皇室没什么关系的人小皇帝是绝不敢再用了,原因么,董老头子,老王头,李傕郭汜,杨奉,董承,李乐,曹操。。。换汤不换药,杀了还会来新的,没用。

用谁?外戚呗!都有亲戚的,谁背叛他们也不会背叛。

再问:要是国舅大将军权利太大了呢?不用担心,皇帝身边有一批从小看着皇帝长大的人呢。尽管半男不女的,毕竟亲近、信任,皇帝看着也顺眼。

于是,一群杀猪的、不认字的、人妖,轮流在朝廷发号施令。

于是,贤路阻塞、政治黑暗,尔虞我诈,腥风血雨。

于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于是,颗粒无收,人烟稀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这就是曹操,“本来可以做到更好”的事。曹操是个大奸臣,所以没有去做。

大奸臣曹老板现在要考虑的事,是皇帝在手中,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迎接天子时,比较着急,还没想那么多。“恐人先我而为之矣。”

——怕别人挟持天子号令他。

被人挟天子号令,曹操是得到过好处的。他的“青州兵”就是李傕郭汜以天子名义让他收缴来的。但是,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好处,所以老曹当机立断,先迎接天子再说。

被别人号令的危机解除了,曹老板又开始得寸进尺了。想看看天子有多大威力。

曹老板“发迹”了,找他以前的老大袁绍炫耀一下,以天子的名义封他为太尉地位在曹操之下。结果袁绍没给面子。不肯受。

小样的,每次有困难若不是我救你性命,你早玩完了,你还敢号令我?翅膀硬了是吧?!给这么个芝麻官,不干!

曹操一看皇帝不好使,也不敢翻脸,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做,他自己变成“司空”

“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

后来曹老板想明白了,天子,也就只能号令一下势力比他小的诸侯,动袁绍,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曹老板又打起了徐州的主意。

按照正史就简单多了。袁术不允许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发生。从陶谦把徐州划给公孙瓒时,袁术就感觉不对。而且袁术对刘备印象也不好,不知道刘备是不是能像陶谦那样臣服自己。间接控制,怎么也不如直接控制,再加上曹老板通过天子封刘备为镇东将军,袁术眼红,于是起兵准备吞并徐州。

袁术志在必得,刘备想讲和,估计是行不通了,只有迎战。

刘备错在,本应该指使吕布去迎战。

身为领主,动辄亲征,是何道理?而且吕布来时,刘备看重的也是他的军力。希望借助吕布的实力保住徐州。那徐州有敌人,就该让吕布先去打!

再者,吕布和曹操有仇,被袁术拒绝过,但是还有暧昧。派吕布去,顺便还能让吕布和袁术结仇,此后只能死心塌地的帮助刘备。

有人会问:吕布既然可能和袁术有暧昧,派吕布去打会不会发生类似胡轸反水的事情,吕布袁术合兵一处打刘备?

应该说有可能,但是不怕。而且这样的话更应该叫吕布去,而不是自己去。

刘备亲征,袁术、吕布两面夹攻,刘备马上就完了。

让吕布去,吕布反水,刘备固守徐州,曹操肯定要来救他的!你信么?

徐州归刘备,并不碍事,曹老板随时不怎么费劲就能打下来。

而归袁术,对曹操将是个巨大威胁!

所以,曹操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刘备被吕布、袁术联手消灭的。

而刘备亲自出城,徐州失陷,直接投入袁术的怀抱,曹操想救都来不及!

正史分析,就这么多。徐州空虚,已经埋下祸根。刘备自己失误,可怨不得别人。

这段演义写的挺有意思。LZ觉得有引用的必要。

刘备的徐州得而复失,很可能是曹老板暗中使坏。但《三国志》中,并没写这是曹操的阴谋。

因为这件事,曹操其实也是个受害者。

演义中,却是曹操的著名谋士荀彧,给曹老板出了两个声威赫赫的妙计。

“二虎竞餐”、“驱虎吞狼”。

吕布、刘备都是虎,袁术是狼。

这两个计谋好不好先不说,就共同点来看,都是在试验他们手中的天子的作用有多大。

挟天子令诸侯,总有个成长过程。现在属于初期试验阶段,号令袁绍失败,就拿实力不如自己的徐州先试试。

先说二虎竞餐之计。老曹通过皇帝加封刘大耳朵镇东将军之职,领徐州牧。(到现在为止刘备这个平原令占着徐州都是不合法的) 附加条件:密书一封,叫他除掉吕布。

荀彧的如意算盘:刘备答应了,和吕布火拼,徐州削弱,最好;如刘备不答应,吕布有自疑的毛病,就算刘备没动手,而且主动把真相告诉他,吕布同样会和刘备翻脸。

刘老板接到圣旨和密书,很为难。他当然知道不能和吕布闹翻,主要担心的是如何让吕布心安的问题。于是找到几个重要干部和董事们,召开董事会讨论。

张飞曰:“吕布无恩之人,杀之何碍!”

玄德曰:“他人志极事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大不义也。”

张飞曰:“好人难做。” 玄德喝退张飞而起。才说了几句,就不欢而散,看似没谈出个所以然来。可是大家已经心照不宣,都明白该怎么做了。

第二天,吕布听说刘总正式上任了,前来祝贺。刚一进院子,张飞拿着佩剑从屋里跑出来,来“杀”吕布。吕布大吃一惊,又开始解释了。。

“诶不是我这。。。这又咋的了?”

“曹老板叫我哥哥杀你!”

“不是,我这也没怎么。。。不是,我跟你没仇啊。。”

“奉先呀,先别解释,来我给你看样东西。”

张飞下去了。

这一回张飞的表现,就很让人怀疑。看电视剧演的更明白。看张飞的架势,绝不像要吕布的命!如果要杀吕布,廊下就该埋伏杀手。好吧,你说张飞目空一切,自己就能解决,那好,既然急切之间不是吕布对手(通俗演义说枪法散乱,罗贯中为准),那更应该用自己趁手的兵器——丈八蛇矛!而不是用剑。虽然用剑武学的最高境界,可那个时代中国武术的系统还没形成呢。况且你有剑,吕布也带了剑!(他那个画戟是别人给抬着的)就算不用矛,射箭行不行?呵呵,张飞更像是想和吕布打一架

其次,张飞晚上商量的时候只说“吕布无恩。”这是他对吕布的印象。

可是第二天他是怎么说的?曹操说你无义之人!曹操叫我主杀你!

多明显的暗示。

张飞夜里说的“好人难做”,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刘备是个好人,那么张飞就是个恶人。这与人性的善恶无关,只是你说话、做事的方式差别。什么是好人、仁人?就是像刘备那样,喜怒不形于色,不怎么会得罪人,但是,如果他想杀你,一般来说你是完了,因为等你知道他要杀你的时候,刀就已经架在你的脖子上,没有一点征兆。所以,从另一方面看,无论刘备怎么说,吕布都不会相信他。

这就是为什么好人难做,好人的保证,你最好不要相信。

吕布不相信刘备,但吕布相信张飞。因为张飞是个典型的恶人。

想杀吕布,又不做周密准备,打不过吕布,还总要单挑分出胜负,一根筋。这种人,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别看演义上总写吕布有点怕张飞。其实他最不怕的就是张飞,张飞这个恶人不会撒谎,而且是他“说走嘴”的事,百分之一万是真的。

好人难做,是因为有人要配合他做恶人。

刘备自己不方便说的话,全让张飞告诉吕布了。

德共吕布同入后堂,告诉前因,就将曹操送的密书与吕布看之。
吕布看毕,泣曰:“此乃曹贼令我弟兄不和也!”
玄德曰:“兄长无忧,刘备对天发誓,决无此意。”

吕布大受感动,刘备也捏了一把汗,看着危机解除,顿时轻松不少。

这对难兄难弟,在这时方才开始互相信任。 刘备撕了密书,二人抱头痛哭。

当天,两人跪在关羽面前,刺破中指,滴入酒中,歃血为盟。

“关公在上!兹有吕布、刘备,披肝沥胆,义结金兰。

“今后生死相托,吉凶相罩。福祸相依,患难与共。

“为徐州安定,为共拒强敌,为匡扶汉室,为天下太平。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沧海桑田,永不离弃。

“若违此誓,人神共厌。军败身亡,不得善终。

“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

“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谨序。”

“诶,不是,我这也没准备好。。。”

“大哥,以后你我兄弟,无须解释。劳烦大哥屯兵小沛,以防曹操恼羞成怒偷袭徐州。日后县中如少粮草,小弟一一应付。”

吕布拜谢之。这患难之交,终于结为兄弟。

老荀头二虎竞餐之计,宣告破产。

PS这段纯属杜撰。也算楼主一个猜想、心愿。其实,吕布和刘备这对兄弟结义,要比所谓的“桃园三结义”牢靠很多,毕竟,此时二人站在同一条船上,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张飞受了董卓的气,也曾经拿撤股来威胁刘备。关公就更不消说了,危机解除,跨有荆益之时,他就一直对刘备不满。就算没有吕蒙渡江,关公拿下襄樊,刘备集团就会分裂。

荀彧这个大谋士,一计不成又升一计。驱虎吞狼。

光明正大的以小皇帝的名义给刘备下诏书。令其讨伐袁术。再给袁术送信,说刘备垂涎袁术的地盘,矫诏来打他。

荀彧的计策,在方向上,很朴实。都是不违背大的战略方针的。

不像诸葛亮,战略有眼光、妙计有水平,但两者方向相反,故多不能得逞。

计谋的目的,是得到徐州。得到徐州的目的,是遏制袁术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消灭袁术。

原来的二虎竞餐,擒虎,驯虎,再吞狼。还不如直接驱虎吞狼。

徐州兵只要和袁术开仗,徐州是不是曹操的,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因为曹操得到徐州以后,同样会打袁术。所以,从根本目的出发,想办法让徐州兵打袁术,这在大的战略上肯定是对的

问题是,驱虎吞狼,破绽太多。

袁术会不会中计?刘备会不会中计?最糟糕的,万一刘备把吕布留下,自己打袁术去,后果是什么?“两边相拼,吕布必生异心”老荀头为什么想让吕布生异心?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

额,让刘备这个软的、无名之辈,会不会打仗都不知道的人占领徐州。你觉得就这么打下来没意思。非要兵强马壮、打败过曹军的吕布来当徐州的家,普通难度立即上升到勇士难度,最次也是冒险。你真当这是网游呢?难度越大,给的经验越多?掉的金币越多?掉传承史诗领主粉的概率越大?做梦呢吧!

再者,吕布和袁术近来关系暧昧,本来徐州是中立的,这下可能直接变成袁术的!

本来以为《通俗演义》没“两边相拼,吕布必生异心”这句话,是《坑爹演义》从结果推过程硬加上去的,一查,《通俗演义》居然也有这句。可能LZ才疏学浅,还是理解不了罗贯中的用意吧。不去想它。

老荀头的妙计进展的非常顺利,袁术、刘备在前线交锋,徐州城内张飞请众将喝酒,徐州将军有个酒精过敏的曹豹,是吕布失散多年的表弟。后来吕布到徐州时相认,吕布串门时窥见曹豹之女,孰视之,乃殊色也,遂纳之为侧妻,两人亲上加亲。
可惜吕布这个表侄女身体单薄,架不住吕布神勇,嫁过来没多久就死去了。
(不理解的情节参见新三国)

曹豹仗着是吕布的表弟加岳丈,顶撞张飞。张飞大怒,打了曹豹,曹豹怀恨,连结吕布,月夜谋取徐州。吕布有意,迟疑不决,亲善袁术的陈歪脖了用跳槽威胁他:“今若不取,宫必去矣”吕布这才下定决心,里应外合拿下徐州。 然后进城安抚居民,令军一百守把玄德宅门,诸人不许进入,此是吕布弟兄之情也。

徐州易主,马上占到了袁术那边,一致对抗曹操。老荀头第二条妙计,再次失败。

二虎竞餐、驱虎吞狼,这是在初期不多见的非常出彩的计谋。但是,为什么这么好的计谋却都没有成功,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讨论一下。

就从荀彧的家乡——颍川说起。

为什么颍川多谋士

这要追溯到五百多年以前。

战国之世,百家争鸣。南边的楚国以道家治国,北边的燕国以儒家治国,东边的齐国、河北的赵国是兵家治国。更多的主流,则是法家治国。

法家治国由魏国开始,李悝、吴起两代变法,以魏国为首的三晋横扫中原,几无匹敌。

后来,法家思想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从魏国传播出去。

一派往西面传播,由一个相府的中庶子带到了形同戎狄蛮夷的诸侯国,废井田、开阡陌,立法度、促农战。最终在那个国家发扬光大,统一了中国。

这一派,刚正激烈,阳谋春秋。富国弱民,扩地强军。乃是法家之大道,称为法治派。

另一派往南面传播,通过一个亡郑“贱民”求学加自学得知。传入三晋之一的诸侯国,变法数十年,铁军强弩,终此人一世,无人敢来侵略。

然而这一派,远没有法治派的正大光明,而是专靠阴谋算计、研究人的心理、关系,层层制衡,计算利弊而形成的学问。这就是法家的分支:术。

这位郑之贱民,名叫申不害,这个诸侯国,叫韩国,韩国就是颍川。

“颍川,韩都也。士有申子、韩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

由于国家重视术治,故全国上下尚“术”成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个有特点的地方,韩国谋士众多,王族中就有不少是术治大家。这些人每天谋划算计坑害别人,然而到最后受到损失的反倒是自己。

长平之战前夕,韩国向秦国割让上党一地,却暗中致使太守冯亭投降赵国。导致秦赵对峙,两败俱伤,双方都伤亡惨重,此计不可谓不毒。但是,整个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韩国未能幸免,也受到战火波及,吃了个哑巴亏。

后来,韩国割让土地给了野心勃勃的西周君(还是东周君,忘了),结果引起秦国重视,直接灭周,土地又白丢了。

再后来就是世人皆知的“疲秦之计”。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修水渠,打算拖垮秦国的军力,结果是:秦国消停了没几年,水渠修好,农业更加发达,国力突飞猛进,没过多久韩国就被灭了。

这就是最早颍川谋士的阴谋了,非常精彩,后果却都是失败的。

失败的原因,不想多讨论。总之就是这特点:经常害人害己。

后来秦始皇晚期,韩国的又一位谋士崛起,他叫张良,辅佐汉高祖建立了基业。后来,三贤被害,张良用上各种手段,却得以独善其身。

传说中,他帮着汉皇打天下用的是那个石桥上让他等人的老头子传给他的《太公兵法》,而后来用以自保的,就是韩国流传了百年、土生土长的“术”。

PS韩信虽然叫韩信,却是楚国人,姓芈不姓姬。当时还有个姓姬的韩信,逃到匈奴去了。也是个韩国人。

术,阴谋,个人来讲很好用。但是用在大处上,往往会弄巧成拙。

颍川谋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故事,后面会一一拆解。

这里只先说腹黑的荀彧。

二虎竞餐,进行得很不顺利。被张飞看似鲁莽的行刺给破解了。

驱虎屯狼,过程进展得很顺利,结果其实是出乎预料的。因为徐州兵马最后并未和袁术火拼,甚至几乎没消耗,反而和袁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共同对付曹操。

曹操很头疼,也没责怪他,毕竟是大功臣、元老嘛,只不过后来荀彧就很少出什么主意了。正如人言,荀彧是领政大才,对这些阴谋诡计还是不大擅长的。

或者说,单靠阴谋,其实很难得逞。

再说一下老荀头,老荀头貌似也是姬姓,是晋国大族荀氏的后人。和韩非子的老师荀子、水淹晋阳的智襄子,都有些血缘关系。

刘备走后,留守城中的徐州本土势力:下邳相曹豹,开始不安分起来。

起初,陶谦将4000多丹杨兵交给刘备,他死后,丹杨兵就在曹豹帐下。

此时刘备一走,曹豹立刻变得非常活泼,与张飞相争,不利,退守下邳。

(根本没什么喝酒的事情)

还是张飞比较猛,打破了防御工事,杀了曹豹。也没多想,收了他手下的丹杨兵。

这时,本来就空虚的城中一片混乱,丹杨兵人人自危。

消息传递出去,吕布接到了情报的同时,徐州北部的泰山诸宗贼:臧霸、孙观、尹礼等等,也蠢蠢欲动。刚刚平静不久的徐州诸郡,同样,耐不住寂寞了。

吕布早先,也接到过袁术的密书,准备比较充分,所以他抢先,趁着月夜攻进了徐州。

丹杨兵畏恶张飞,比较崇拜吕布。这就在城中内应,迎接吕布。

吕布进城后,迅速采取措施,将带头闹事的丹阳军马全都控制起来,以防再次作乱。同时,出榜安民,及时制止了徐州空虚和骚动。

最重要的,是“令军一百守把玄德宅门,诸人不许进入。”此是吕布弟兄之情也。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总归刘备的亲眷被照顾得很好。不存在“把你的家人全都关地窖里去”那种事。

演义中,刘备自己不好意思问,就由关羽开口,二位嫂嫂现在何处?刘备虽然说女人如衣服,但是“衣服”并不在场,怎么说都可以,其实还是很关心的。后来虽然说相信吕布不会怎么虐待他的家人,可也是出于安抚人心,刘备心里其实一直七上八下的。

等到刘大耳朵回到徐州,听说妻子无恙,心里一定是松了一口气的!不管怎么样,吕布这点做的很好,有大哥的样子,刘备一定也很感谢他,并非恨得要命。

刘大耳朵回来后,吕布对他说:“我见城中混乱,恐怕徐州有失,故来守城、平息了叛乱。现在贤弟归来,徐州的大印还是要交还与你,我要回小沛去了。”

备曰:“哎呀奉先大哥呀,你快别解释了,还是我防守小沛去吧。”

从前面的事可以看出,吕布这段话并没有说谎,是刘备心虚,不敢要。再说,去防守小沛,对刘备也有一定好处。小沛在徐州西北,连接曹操,和袁术并不接壤。

从曹操加封刘备开始,刘备和曹操亲近;从刘、袁交兵开始,袁术和吕布日渐亲近。
地理位置如下:

曹操——刘备——吕布——袁术

曹操碍于刘备,不好意思越过刘备去打吕布。
袁术碍于吕布,也不好意思越过吕布去打刘备。

PS曹操打吕布,最终目的是袁术,袁术打刘备,最终目的是曹操。
刘吕二人互相作保,不管是灭他们哪一家都不再是易如反掌的,所以如果曹、袁两个强势方再揪住他们不放,那无疑是舍近求远。谁在徐州继续纠缠,谁最终就会失败。

这样一来,徐州就可以免于战火。曹袁在徐州打不下去了,就一定会去开辟其他的战场。两大势力火拼,徐州可以趁机发展坐大。

刘备只占小头,看似危险、吃亏,但此时徐州整体仍然处于最弱的不利位置,要想生存下去,兄弟二人必须精诚合作。别看好像闹翻了,其实团结着呢。

可以这样说,刘备换防小沛,和徐州兵变虽然有很大关系,却不是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此事,刘备自己迟早也会派吕布到南部去防守袁术,而派关羽、张飞他们去防守小沛。

区别只在:刘备没有听老陈头(不是糜竺)的劝阻,贸然进兵,导致被动,所以只能拿到小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地理位置却是有利的!故刘备一去小沛,就开始积极地征兵屯粮不表。

单说吕布。此时吕布算是彻底“缓过来了”,继老王头死、形势急转直下以后,终于再次崛起,从一个逃亡者变成了割据一方的一路诸侯,吕布军的气焰,再次达到顶峰。

因前因后果之中,唯独此时吕布的兵威最盛,现正式介绍一下吕布帐下的诸将和兵力配置。

1陈宫, 字公台。人称陈歪脖子
大将,原为兖州宗贼,后为曹将,最后追随吕布,亲善袁术。为人刚直,喜好结交名士
武学为【犄角之术】

2高顺。
【陷陈营】团长,武学为【吴子兵法】。容貌威严,为人清白。不饮酒、不受馈遗。性情极为正直,后来多次谏言与吕布。因此人原来从未出现过,故猜测为徐州将军。因手下兵士骁锐,被吕布任命为都督,目前无战绩,作战能力不详。

3成廉。
并州人,一位从丁原时开始就一直追随吕布的老兵,吕布亲自指挥骑兵作战时,廉常为裨将,精通骑战,史称“骁将”(可以认为是演义里郝萌的原型)。曾经协同吕布打破黑山的张燕军。和吕布一样,武学为【骑兵突击】

4张辽。本姓聂,大刺客聂政的远亲。字文远,《水浒传》中人称张三
并州人,最早是吕布的同事,生得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后来与吕布一同随丁原进京逼宫,被大将军何进委派到河北募兵,募得千余人。等回到京都,丁原的兵马已经被董老头子接收了,于是投靠了董老头子,这时位置在吕布之下,但有兵权。后来长安攻破,吕布率百骑出逃。张辽也就率军离开长安,辗转寻到吕布,从此效命于吕布,此时拜为鲁相。应该是防守徐州北部的一座要塞。
张文远,武学为【急烈奋强】
值得一提的是,《演义》中的张辽早期一直是高顺的跟班,很少单独行动,名字写在高顺后面。经常是“高顺、张辽如何如何。”我这样说并不是表示张辽一定不如高顺,而是猜测罗贯中的用意:他认为、高顺要是活下去,成就决不在张辽之下。而后来毛氏父子却认为高顺愚忠不可取,故在《坑爹演义》中将两人重新分开、捎带把高顺弱化了。

5臧霸,字宣高。谥威侯
原为逃犯出身,后成为徐州将军,陶谦死后变成徐州北部的新宗贼,称为“泰山寇”。性如烈火,体若奔狼。此人并不完全算是吕布的部下,而是形同合伙人。军力较强,对吕布很是忌惮。
武学为【轻兵突袭】

6郝萌 ,号称“三国最萌”
河内人,吕布从张杨治下的河内进入兖州时率河内兵马追随吕布,在军中有一定的势力和威望。武学为【卖萌之术】(胡诌的)

7曹性,字射睛,人称“性公”
河内人。郝萌部下的部曲私兵,低级军官。《演义》中夏侯惇的眼睛就是被他射瞎的。不过正史上没说他善用弓箭,兵器估计是刀、斧一类。武学为【天外流睛】

8魏越
和魏续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人,骑佐。并州老兵,和成廉一样,协从吕布为骑军副将。曾与吕布、成廉一同大破黑山的张燕军,昙花一现。武学为【骑兵突击】

9魏续
步将,后为【陷陈营】政委,与吕布有“外内之亲”,武学为【裙带之术】

10秦谊 ,人称“秦宜禄”(秦谊绿),字绿帽
以前是李主任的部下,宫门刺懂时助攻,用长戟将董老头子打下车去。后来跟从吕布。其子秦朗后为魏国将军。此人能力不详,只知道他的妻子非常漂亮,是吕布军团家属中的第一美人。很多关于貂蝉的传说,都是以秦谊的老婆为原型的。

另外,八大健将和其余诸位譬如宋宪侯成许祀王凯目前无作为,李封薛兰张超死得早,在这里就不提了

吕布在徐州与袁术联合,这就又回到了陶谦在世时的局面。只不过陶谦换成了吕布,和袁术统一战线一齐对付曹操。而曹操的地盘相比那时并没有变大,只是手中多了个天子。

袁术越来越觉得这样间接地操纵周边的州郡,并没有直接控制来的保险。因为他之前“委任”出去的荆州和扬州越来越不听话,执行力逐渐衰弱,渐渐呈现独立态势,愈发难以控制。所以袁术现在考虑要不要把分出去的权力收回来,这就先拿吕布开刀!袁术发动了“妙计”,暗中联络吕布的军中大将,要对吕布下手。

但是吕布,那是这么容易就能给暗算的呢?

这个过程,我们来讲述一下。

就在曹操迎天子改元的那一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初夏之夜,河内将军郝萌与袁术相约,以陈宫为内应,尽起所督河内大军,趁夜开进了下邳城。
PS下邳,徐州治所之一,重镇。
郝萌进城之后,便猛攻吕布的住处:厅事合。不料,此处城防异常坚固,一时间攻不下来。

PS郝萌这人脑子有点毛病,一个夜袭战、让他打得大呼小叫的,水平还真是差劲。不仅惊动了目标,还暴露了自己。什么?你千万别说你是为了壮胆。。擦,行了别卖萌了。

这时候,估计吕布应该在做大保健,听到外面杀声震天。这时候,任何人都跑得了的。根本不用动用吕布的第六感,所以这次其实看不出吕布有啥过人之处,都是郝萌水平太次。吕布衣服都来不及穿,牵着同样衣衫不整的小姐翻墙跑了。

你们千万别告诉我那是他老婆!吕布前几次逃命,状况都没有这次危险,前几次不那么危急,他尚且丢下老婆不管,这次命悬一线,怎么反而想起来要带上老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打死我都不相信那是他老婆。

也许有人质疑,说也许这次他恰好和老婆一起住,在身边,这才能带走。那问题又出来了,这是哪里?厅事合。办公的地方,吕布带自己的老婆来这打野战,他有病啊?!此人肯定不是他老婆,所以他在不回家住的真正原因。。不可说,不可说,大家自行理解哈。

吕布在非常慌张、根本不知道作乱的人是谁的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狼狈出逃后直入高顺营中求救。
高顺者,时吕布之都督也。听到有人咣咣砸门,开门一看,吕布和一个性感的MM,正衣衫不整的站在门外。

单开一楼说下陷阵营。

如果说吕布军团,骑军中首推吕布为飞将,那么步卒当中就公认高顺为战神。

为什么之前说高顺武学为吴子兵法呢?因为他所将之兵怎么看怎么像魏国武卒。

先秦之世,孙、吴2位兵家大师见解其实是不甚相同的。吴起不太注重战争本身,而是侧重军队的培养。倾向于“强兵之策”。而孙武认为,强兵只是打好仗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孙子更倾向于战场决策,战术。关注战争本身。但是不可忽略孙武子练兵的能力,人家只不过一会儿,杀了两个人,就把一队女兵管得服服帖帖。

高顺的战争理念,就是“强兵之策”。 不是说高顺指挥不行,而是对他而言,相对于战场外的充分准备,临阵的指挥真的就没那么重要了,实力摆在那里,怎么打都能赢,选择多多,占据主动。所以“陷阵营”每次出击没有任何花巧的战术和精妙的战法,就是一味的猛攻,却无往不利(也不是说指挥一点都不重要,否则后期打仗也叫魏政委带兵上好了,干嘛还要换上高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 ”

——“所将七百余兵,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号为陷阵营。”

“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

——“每所攻击无不克者。”

很形似,有没有神似不好说。因为吴起的武卒属于军制,一旦入选待遇很高的。

武卒的入选标准为身负重甲“日中趋百里”然后能力可投入战斗。如此强悍的身体素质,现代社会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得到了。
陷阵营是精兵,却兵不过千,推断起来入选应该也很严格,兵员不详。估计不是谁都能进的,后来的虎豹编制,要求也很高。

呵呵,一点猜想,陷阵营会不会是吕奉先趁夜夺徐州,从收服的4000丹杨兵中则其健壮者组建而成的精锐新军?应该说还是有这种可能性。

“不是。。我这。。其实、真是。。误会、误会。。”

高顺帐内,吕布坐在将军大位上,结结巴巴的解释。解释什么?高顺这个正直人,最看不得别人玩物丧志了。。。

那个美女战战兢兢,不时点头配合一下吕布。

“我这。。真是偶尔。。偶尔。。真的,爱卿”

“。。。”高顺一言不发。

“哎呀奉先那!你让我说你什么好!。。”

这时候,闻讯赶来的陈歪脖子,一进门就开始数落吕布了。 进门看清楚吕布身边的美女之后,陈宫脸色陡然一变!

“奉先哪。你。。你。高将军,你看他,奉先哪,你这也太不像话了!”

“。。。”

“哎呀奉先那,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美色误人,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你!”

“诶不是我这。。先生,这女人不是你托人送来的么。。。”

“哎呀奉先那,你快别解释了!你。。你赶紧给我率军出城!”

“。。。”一直默然不语的高顺,这时候,抬头看了一眼陈宫。

敌人怎么会知道主公不在家,在办公室?刚才主公又说。。莫非?

二人从此,生出嫌隙。

可是吕布光顾着解释,也没细想这里的原因。。

因陈宫来了,吕布解释的越来越欢了。

一直一言不发的高顺,冷不丁来了一句:“将军有所隐不?”

吕布曰:“河内儿声!”

高顺:“想不到事情的真相,竟然会是这样!”

陈宫:“大人,您想到了什么?”

高顺:“此。。郝萌也。”

陈宫:“大人真乃神人也!”

“元芳,你怎么看?”

“此事背后一定有个天大的阴谋!”

简短的对话,胜于吕布的一切解释、说辞。可是LZ一直没搞明白,那个“隐”是什么意思。

结合上下文,大家推出是听得意思,“大人,您刚才可有听到了什么?”

可是这个字本身并没有这个意思,一般来说译为隐瞒、藏匿比较多。但是吕布又不可能故意隐瞒他听见叛军的口音,如果真是这样,高顺问他他也不会说的。那么只有引申一下,既问吕布还有什么重要信息给漏掉了,忘了说,让吕布冷静的想一想。

“元芳,我们似乎漏掉了一个关键的细节。你好好想一想,如果。。、”

以LZ的水平,只有这种翻译最合理了。但是不敢确定,在此求教于各位。

高顺推断了叛军的身份,就立刻带兵平乱去了,留下兀自喋喋不休的吕布和陈宫。

“不是我这。。。我也没想到是他啊。。”

“哎呀奉先哪,你快别解释了!”

。。。。。

据说,一直到高顺回来,吕布还没有解释完。

装备精良的陷阵营,悄无声息的开进下邳。此时的河内叛党,还在全城搜索吕布的行踪。猛然间,箭如雨下。河内兵马军纪很差,争先恐后的逃命,全无章法,自相践踏,伤者甚众。

郝萌喝止不住,连忙带兵逃出下邳,刺杀失败了,只有一条路:投奔袁术。虽然没有吕布的人头,可兵马尚存大半,想必袁术还是要接纳他的。郝萌率军逃命,等到天亮的时候,逃回自己的驻地大营,准备收拾一下马上逃到淮南去。却发现自己命令留守此地等消息接应的人马,在营门口严阵以待,不放他们过去。留守大营人马的统帅:曹性。

并不是说曹性对吕布一定有多忠诚,而是利益驱使。如果曹性继续跟着郝萌去投袁术,自己的位置不会有变化,仍然是郝萌手下的低级军官;但是如果反了郝萌,那在吕布军中就会成为功臣,很有可能接郝萌的班,统领全部河内军。再者,曹性自诩武艺不在郝萌之下,应该忍郝萌很久了,根本不把郝萌放在眼里。

果然,两人单挑,半斤八两,都受了重伤。细算起来还是曹性武功高些,虽然被长矛刺得重伤,却砍下郝萌一条胳膊。这时候,陷阵营从后面赶上来,高顺手起一刀,砍下了郝萌的脑袋。这时候,曹性再也支持不住,倒栽下马去了。

高顺不夺曹性之功,把郝萌的首级装起来送给曹性,自己就等于半分功劳也没。
其实高顺完全可以捎带着消灭曹性的,一来独享平叛大功,二来消除后患,毕竟曹性拖到这个时候才反水,很可疑。然而高顺是个正直人,没有那么做,反而把功劳让出,其人清白如此。

这一大段故事,历史记载就那几个字:
“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 ”

高顺安抚了其余的河内军,用担架把功臣曹性抬了回来。吕布还在和陈宫解释。

“主公,别解释了,知情人在此。”

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

谋者悉谁?——陈宫同谋!

萌常以此问,性言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不意萌狂惑不止。

这段话,可以看出,曹性不但是整个阴谋的知情人,而且还是参与者、策划者! 这件事的始末缘由,所有有干系的人物,曹性都一清二楚。曹性为了升官,拍了吕布的马屁,还咬出了陈宫。

然而,对于曹性和陈宫这两个同党,吕布的处置很令人费解。

布谓性曰:“卿健儿也!”善养视之。创愈,使安抚萌故营,领其众。

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而对于真正的功臣高顺,吕布却“更疏之,悉夺顺所将兵。”

我们要问,这吕布的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怎么用这么奇葩的奖惩方式?

在下认为,吕布还不至于笨到听曹性几句话,就把河内兵赏给曹性,然后反过来跟高顺过不去的。任何看似不合理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个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这要从吕布军内部的派系说起。

徐州方面,永远存在两个派系,一个亲善袁术,一个亲善曹操。从大处上说,吕布是亲善袁术的,刘备则亲善曹操,这个前面提过了。

小沛的刘备,占的股份较小。其实他起初是亲善袁术的,老陶头儿死后,他就提出过自己不行,要写信让袁术来接收徐州。后来曹操迎天子,袁术势力又太大,出于自保,刘备就改变方针,和曹操搞好关系。但是由于刘备只占小头,故刘备集团内部相对比较团结,都是心向曹操的(汉贼不两立,那是后来的事。)

而占着大头的吕布则不同,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以陈宫为代表,亲善袁术。一派以陈珪、陈登父子为代表,亲善曹操。是以三国里面这两方水火不容。

现在,问题出来了。陈宫有谋反、做袁术内应的嫌疑。吕布如果将他处死,那么就等于和袁术结了仇。就算没那么严重,陈宫死了,内部不平衡,陈珪陈登就会坐大,吕布也必然会和袁术结仇。和袁术亲善不下去了,吕布肯定要投靠曹操的。

前面我们说过,当时的地理位置如下:

曹操——刘备——吕布——袁术

就算没有月夜夺徐州的事情发生,刘备自己迟早也会派吕布到南部去防守袁术 。前面说过,这种地理位置,徐州是有优势的。但是,如果吕布改投靠了曹操,这种优势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吕布投靠了曹操,袁术马上就会过来打吕布。

简单地说:结对不能和自己的敌对势力接壤。

原来的地理位置就严守这一点,刘备挨着曹操,吕布挨着袁术。吕布刘备虽然接壤,但是前面说过,他们表面上闹翻了,其实还是很团结。不会互相攻击。

在这里提一下袁术和曹操的差距吧。大家可能玩三国杀的时候见过这种张角:谁杀我,我就劈谁,根本不问动机,头脑简单得很。楼主想说,袁术如果会玩三国杀,用张角也一定会这么用!儿白!

时下,袁术真正的敌人是曹操,但是袁术一直没有真正攻击过曹操,曹操驱虎吞狼,袁术就傻乎乎的陪刘备打,而且是主动发兵去徐州打刘备。前车之鉴,吕布是真的不敢投靠曹操,就算假装,或者有投靠的嫌疑都不行!因为一投靠曹操,吕布马上会变成第二个刘备,被曹操利用、和袁术火拼!不是吕布怕袁术,而是如果和袁术打起来打起来,徐州就完了,最大的赢家是敌人曹老板。

吕布对这个陈歪脖子,还真是没法下手。没了他,怎么和袁术搞好关系?后面的故事还写道吕布和袁术联姻,都是陈宫帮着做中间人的。

所以,布以宫大将,不问也。不能问的。

然后吕布又厚待曹性,就算给他找回一些面子。顺便也暗示他,我已经心知肚明了,以后不要再乱说话、将此事到处张扬。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

矛盾么?不矛盾。为什么听起来矛盾?因为“疑”并非用人的关键。

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呢?其实和你怀疑不怀疑,关系不算太大。就算有关系,那也要问:为什么怀疑?怀疑一个人有什么标准?

用人真正的标准是:那人你是否能驾驭得了。

千里良骥,要能驾驭才是好坐骑。你能驾驭的人,就算你不信任他,也可以用。因为他就算造反,你照样控制得住局面。而你控制不了的人,就算你再怎么信任他,还是有可能背叛你!

用人,不是信任不信任,而是假设他背叛,会是个什么后果。你能承担、能解决,能负责的,那就尽可以相信。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他也不太可能背叛。因为对方也不傻,也知道背叛的后果是什么。

现在,我们看一看,吕布军中,高顺是步兵战神,实力仅次于吕布,或者说并不次于吕布。让这种人掌兵,吕布才是真正的不会用人!

就算高顺再忠诚、吕布再知道他忠诚也不行!这不是信不信任的事!

我再强调一遍:不是说高顺不够忠诚,而是忠诚都是史书写的,也就是后人发现和评价的,在他死后总结一生得出的结论。而在当时,这不是用人的标准。

也只有这种说法,你才能解释“布知其忠然终不能用”。否则,只能得出“吕布脑袋有病”的结论,非常武断。我们说过,三国乱世大浪淘沙,能活到现在的,都是人精。没谁脑子有病。你要是觉得谁的脑袋有病,那只有一个解释:你自己的脑袋出问题了。

“自郝萌反后,更疏顺。”这个更,不是译为更加,而是变得。否则解释不通。郝萌反叛的事,其实也没有多大,一夜就平息了,三国志给写的那么详细,肯定是有原因。在下抛砖引玉,得出结论:此事同样属于吕布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吕布不信任任何人。

郝萌厉害不厉害?一点也不厉害,只是势力颇大,甫一造反就把吕布弄得狼狈不堪。反的要是高顺呢?某某某年十二月二十一号,布都督高顺反,严兵入布所治下邳府,以弓弩并射布众,布骑乱走,布将宋宪、魏续等生缚布。。。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让这样可怕的人身居要职,我想谁都做不到吧。曹操?呵呵,你别看他要招揽天下英雄,真正来了他控制不了的狠人,他可也容纳不下。

吕布信不信任高顺呢?应该说还是信任的。否则也不会“不知反者为谁”就跑去高顺的营寨。区别在哪?这时,吕布是以逃命为第一目的的。作为个人,他很信任高顺。但是,请注意,作为全军的领导,却是不能这样信任下属的!那就是不负责任的领导!

有人说吕布是一切随性格来,用人惟喜。我要说,他要是把个人的信任用在“公”上,那才是真正的“惟喜是举”。

吕布是全军的主公,当然要对整体负责,是以绝不能重用高顺。就算你多信任他,那也只是“你自己的信任”。你无权把全军的安危都压在你的“信任”上。

这一点,陈寿没看出来,老罗没看出来。毛宗刚么。。无视他好了。

大家会觉得高顺委屈,其实,古代的吴起,同样委屈。

近代的韩信、英布、彭越(分别曹操孙权刘备前生)也承受了这种委屈。

当代的于禁、荀彧,周瑜、陆逊,诸葛亮、魏延,也都承受了这种委屈。

身为名将,这是难免的悲哀。

此楼,单敬战神。

吕布从萌反后,不敢任用猛将。尽启用一些平庸的人。

比如魏续、曹性。

曹性虽然号称银河射手,但其实武艺平平,顶多也就和郝萌半斤八两。任用这种人,应该比较安全。魏续和吕布有亲戚,不知道是娶了吕布家的女人还是嫁妹妹女儿给吕布,总之就是“外内之亲”,你别看他后来反了,那是已经走投无路,那种地步就算亲爹也没用。平时来讲,吕布还是很放心的,让他当了陷阵营的政委(生活上说了算,意思就是拥有非战时的指挥权)。

魏政委这个人没什么别的成就,能力也是有限。“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是演义杜撰的。他也没和颜良单挑过。。不过演员貌似是《家有儿女》里的夏东海。(或者是宋宪)

就这样,袁术策划的一场阴谋,吕布这般处理,其实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陈歪脖子没被问罪,对外也没有声张。势如古井不波,就看袁术的反应了。

袁术见吕布不予追究此事,暗自庆幸,意识到吕布不是他能设计暗算的。

想当年,李傕郭汜总兵围剿,照样让吕布跑了,郭汜还被吕布一矛刺中菊花;他哥哥袁绍,派出三十位披甲带剑的杀手,对睡梦中的吕布一顿乱砍,却被吕布神秘的逃脱了,甚至他是怎么躲过刺杀的直到现在还是个谜。那个董老头子,天天拿吕布练飞镖。。。

小样的,刺杀我??也不看看我吕布是哪个!

袁术见不能顺利的把徐州的统治权巩固到自己手里,就退而求其次,算计怎么将徐州变成最可靠的盟友,这样还实际一些。

袁术想到了结亲。

袁术派使者提亲。吕布答应了,算是让袁术放心。你不懂事,我可不能跟你一块不冻死,要不咱俩全完蛋了。

但是,袁术,他真的懂事了么?未必。鲸吞不行,我就改蚕食。暗暗联合徐州北部的总贼臧霸等人,自己进攻小沛,要对吕布形成一个包围圈,那时顺水推舟,直接把吕布吸收了,温水煮青蛙。不由吕布不从

可是这次妙计,再次被识破了。明上啊,你可长(zan**心吧!

这个“妙计”,是被吕布识破的,吕布,越到后来,就越聪明。

“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 。”

陈歪脖子习惯性的说了一句:“哎呀奉先呐,你快别解释啦。”

高顺见陈宫又帮袁术说话,瞪了他一眼。

其实,前面说过,吕布不可能让袁术跨过自己去打刘备,刘备完了,吕布也完。吕刘互保,这是徐州势力的优选策略。不可能违背的。袁术企图直接攻击刘备,根本就是行不通的。就算没有“辕门射戟”,吕布也会弄出一些别的事,阻止刘备被灭。

这才是“辕门射戟”的根本原因,其余的花巧,都是绣花枕头。包括吕布的射箭技术,也不是最关键因素。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战略。

不过,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都描写的如此生动的详尽过程,无论如何也不能略过不写,尽管此事的过程已经根本不重要了。

袁术企图来打刘备,然后包围吕布。刘备求救,亲善袁术的陈歪脖子献计:刘备久后必为大患,不如不救,借袁术之手除之!

此非好计。若成,袁术获利。吕布未采纳,而是假装答应袁术,实则出兵准备救刘备。

(新三国是陈歪脖子怂恿吕布去救,毫无动机,前后矛盾。。看似抬高陈宫品格,实则侮辱其智商)

袁术的大将纪灵听闻吕布出兵干预,不敢擅动。给吕布写了封信,意思是咱们先前说好的,你可最好不要毁约。吕布未置可否,只是请他来赴宴。

吕布见到刘大耳朵,言道:“吾今日特地解你危难,汝日后得志,不可相忘。”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废话。刘备若要相忘,你就算说这句话,也是没用的,说了估计还不如不说。

何况吕布此时哪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要靠刘备来救呢?人们说吕布最容易得意忘形,他可不是个居安思危的人。
吕布这句话真正的用意是:我肯定不会消灭你,也不会看着别人消灭你,你没事的话别总疑神疑鬼,影响兄弟感情。——吕布是真怕有天他带兵出征时老巢让刘备端了。

刘备连连答应,这时候纪灵来了,刘备“大惊”就想跑,可见当时他没几个兵。纪灵看见吕布和刘备坐在一起,也觉得自己被耍了,抽身便回。左右留之不住。吕布向前扯住纪灵之臂,如提童稚。纪灵走的时候不慌不忙,并没有刘备那种反应,人家可是有实力的,不行就打呗,也没太把吕布放在眼里。

纪灵从前和关公单挑,没被秒,按说也是有两下子的。一条山东大汉,就这么被吕布像抓小孩似的扯回来,可见吕布的力量。 纪灵来时带了三万人,吕布就带一千二,就吓得纪灵等“皆敛兵不敢复攻”。吕布神武,可见一斑。

其实吕布无论带多少人,只要表明个态度,就表示袁术的“妙计”失效了,袁术想强取,就要好好考虑。

“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

吕布说自己不好斗,我觉得有道理。不是说武功高的就一定好斗。吕布虽然能打、有些痞气,可终究并非董老头子那种嗜血残暴喜欢杀人的人。自己带兵以来,也没见他闻战则喜,挺多时候本来可以打的,他都没有去打,而且战端一开,吕布就玩“进城”,都进习惯了。说吕布“好斗”的人,恐怕你还真找不到依据。

吕布设宴,双方“各不自安”,纪灵的智商也真是低。就带一千二,还问吕布是不是要杀他。真要杀他的话,带1200怎么都是不够的。我估计这么问的意思是:你是不是不想跟袁术合作了?含有一定威胁的成分在里面。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来看,纪灵并不害怕吕布。

吕布提出“天意决定”,因为他之前已经答应袁术,此时不好直接出面帮助刘备。尽管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既然靠天意,则肯定是些高难的小概率事情,才显得公平。也更让人相信

有些人认为,真的是天意帮助刘备。因为演义中提到过一句诗:

“射戟万年夸吕布,谁知天佑汉中王。”

其实楼主挺同意这种说法的。不是迷信,而是概率论。射击不比举重,成绩浮动很大,何况举重跑步这些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不是我否定吕布神箭手,概率再高,也不是100%。放在古代的弓箭工艺再加上环境因素(风速什么的),其实想命中的话肯定是要有点运气。

这样说,不是说吕布是蒙上的或者超常发挥。我一直坚信如下理论:世上没有超常发挥的事,你能发挥出超常的实力,原因只有一个:你本身就具有超常的实力。既然吕布敢拿出来射,说明他对自己的射术有信心。平时练习,就算不是99%,至少80%肯定是有的。

说这么多,就是要说:吕布这样干,其实含有很大的或然率。并不是100%能成功地。不过,他做了,无可厚非。因为事情是允许他射不中的。前面说过,重点在于大战略,吕布不可能眼看着袁术灭掉刘备,这就够了,至于怎么样干预,其实不重要,就算射不中,吕布还有后招。我们这样假设:假如曹操抓住吕布后给他两个选择:
A.辕门射戟,射中就表他做大将军
B.和叛将宋宪单挑,只要打死宋宪就复吕布奋武将军的本职。
你猜这时候吕布会选哪个?不用猜,肯定选B啊!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大家以后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学吕布,一则你没人家那个身体素质,二则概率这东西太坑爹,一定要做尽量稳健和把握一些的决定。
后面的帖子会讲到,诸葛亮就很喜欢玩概率,所以刘备得到荆州以后就再也不敢用他了。这年轻人啊,太浮躁,不知道深浅,这样玩下去,早晚老本赔光!一直到刘备快要死了,觉得诸葛亮成熟得差不多了,这才敢委以重任。就算这样,刘备还是不放心,借着说马谡含沙射影的提醒和警告诸葛亮,不要凡事都靠概率、一定不能弄险。结果,诸葛亮不负重托,终其一生,小心谨慎,稳扎稳打,让危如累卵的刘禅政权维持了40多年之久,终其一生,再也没出过一条的馊主意。

我就简单写下吧。
刘备这次真是触及了死亡的边缘。他已经向吕布求救了,说明他根本抵挡不住纪灵的进攻。双方实力压根儿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刘备甚至决定如果吕布不来就去投曹操。可惜纪灵来得太快,措手不及,估计刘备是跑是能跑(这是他强项)但是难以全身而退,妻小和军队估计又要报销了。
吕布说非吾则弟危矣,并非在吹牛或者讨人情,而是实话。刘备这次的处境基本和白门楼的吕布相同,已经是袁术砧上之肉,若没有吕布说句话,刘备可能真的完蛋了。
再多说一句:历史上没有你他日得志不可相忘、非吾则弟危矣这两句话。
罗贯中加上去,意在前后呼应,表示吕布就刘备、保护刘备家小并未一味为了兄弟之情。他更是为了有朝一日他落到曹操手里刘备可以出面保他。由于是罗贯中写的,LZ也就不敢说这样写好不好了。见仁见智,至少强调了吕布还有兄弟之情,写写另一面,也可以接受。(至于毛本。。。我现在都懒得抹黑三国演义了)
总之刘备这时候心里,劫后余生的高兴劲儿正浓,还不至于挑吕布的理,嫌他说话盛气凌人。
话说纪灵灰头土脸的回去,又向袁术献出“疏不间亲”之计,让吕布嫁女儿过来给袁术当太子妃。吕布欣然,陈歪脖子当然更高兴,吕布就派他去促成联姻,如此两家就是一家人,吕布不用担心袁术再设计点阴谋来暗算他,袁术也不用担心吕布日后像孙策一样变得不好控制。
两家皆大欢喜,可是这时候,有些人就不高兴了。谁不高兴?
下一贴揭秘:本贴中最最小人、也是最最无耻的一对父子——陈诡计和陈言毒。

术与珪皆公族子孙。

袁术和陈言毒,都是公族的子孙。公就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袁术四世三公,又是司空的嫡长子,身份高贵,官二代一枚,这就不多说了。陈珪,能与袁术并称,足见出身也不低。他是太尉的外甥,也属于“公族子孙”。

前面说过,大将军,一般指外戚。现在纠正一种谬论:有人说,三公一般都是驸马爷,尚公主才叫公,公主嘛,就是公的主人,所以陈珪袁术他们都是汉朝公主的后代。

这种说法,LZ查了半天,应该是可以排除,不可靠的。先说说公主,究竟是不是“公之主”。公主的意思,要从周代说起。是指周天子的女儿。
最早,公主还不叫公主。叫王姬。(各位看官留意,不是演电视剧的那个阿姨)为什么叫王姬呢?周天子的女儿,肯定出生在王室,肯定姓姬。在古代,女人的姓和英语里一样,是放在后面读的。所以称为“王姬”,意思是王的女儿。
封建之世,天子身份是何等尊贵?嫁一个女儿,是绝对不能亲自出面的。否则你一个天子,给底下的诸侯主婚,成何体统?于是,就要让天子的本家来主婚。主婚人也是姬姓,故一般都是公爵。

结婚时由公爵来当主婚人的女人,就是“公主”。

但是,不是随便一个公就能主婚的。也要看你是哪国的公。
如鲁庄公姬同,他就可以当主婚人,给他舅舅主婚。而秦穆公嬴任好、宋襄公子兹甫这些异姓的诸侯,是不能给王姬主婚的。
等到宋朝的时候,公主又不叫公主了,改叫“帝姬”。这种改法,就很不伦不类。以前叫王姬,是因为公主姓姬。现在皇族是赵氏,嬴姓,要改也应该改作“帝赢”才对。不过话说回来,此时的公主,恐怕结婚时也早已不是“公”“主”了吧。。

呵呵,扯远了,总之,大臣尚公主后一般被封为三公,这种说法不靠谱。

袁术陈珪更加不是什么皇亲国戚。

陈珪这个人,在历史上应该还是比较正直的。袁术用他儿子胁迫他,他没有就犯,反而怒斥袁术。他儿子陈登、单纯从史籍上看,也还算比较正直,“名重天下”。这对父子居住在徐州,当着不大不小的官,对袁术的野心很是反感,故规劝吕布不要联合袁术。

正史上,陈氏父子做的事尽管对曹操有些帮助,却简单得很,并没做出过什么缺德事。这个必须强调一下,黑他俩,LZ只限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这对父子被委婉的批评一番。前面说过,罗贯中还是很欣赏高顺的,从著作中可以看出,罗非常讨厌陈氏父子。故他二人在演义中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反复无常,最后陈登那么一种死法,可以说就是报应。
在下的看法么,大概和罗贯中相同。也喜欢高顺,看不上陈登。故在后面,写他们的故事时,以演义为准。诸位见谅。

陈珪是绝对看不得吕布彻底联合袁术的。

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 。

不为别的,连接袁术,吕布军团内部陈宫就会独大,陈珪,仍然啥也不是。这才是根本的原因。谋士们作出相反的谋划,背后都是为了自己。你甭管后来田丰鲁肃蒯越张昭,都一样的。只是有的你看不出来。

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陈珪只能和陈宫走相反路线,劝吕布亲善曹操,这样才有机会得到重用。别看他说得好听,为了保护刘备,保护汉室,其实都是幌子,还是为自己。

陈珪来劝吕布,怎么劝呢?他给吕布分析袁术称帝后势力究竟会膨胀还是缩小。
袁术如果称帝,势力会大会小,这个没做之前谁都不能确定。你不要看最后失败了,如果袁术做好了,还是有可能成势的。

陈珪当然要捡称帝的坏处说,首先说,袁术之所以初期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就是因为他是汉室的忠臣,董卓改立皇帝,袁术逃出京城起兵讨董;袁绍企图改立皇帝未遂,袁术怒斥袁绍,与之断绝关系,号召天下诸侯孤立这个盟主。现在,袁术自己却要称帝了,那么就不再是忠臣。孙策、刘表这些曾经的下线,本来不好意思直接和他翻脸。这下,都有了理由。袁术虽然强,却苦于四面受敌,对徐州的压力肯定就会减轻。

本来,起初中部四小州的形势,吕布应该和势力小一些的曹操联合。之所以联合袁术,主要是怕袁术恼羞成怒过来揍他,曹操又不肯出兵帮忙。
现在,袁术如果称帝,那么这种威胁就不复存在了,称帝树敌太多,袁术应该没有心情再想徐州的事情。如此,吕布站到曹操那边,就没什么危险了。况且,吕布如果已经投靠曹操,那刘备那些人在曹操看来就相当于没什么用了。吕布不用担心曹操鼓动刘备暗害自己。

于是,陈言毒进言成功,吕布决定投靠曹操,下令追回女儿,并打算好好批评陈宫一番。

布大惊曰:“陈宫误我也!”急唤张辽引军追赶三十里,取女归于后堂, 大骂陈宫曰:“你欲令我受万代之骂名! ”

就在这时。一件非常奇怪、极为诡异的事情!
陈歪脖子也一脸痛心疾首的表情。。像换了个人一样,脖子也不歪了、不歪了!!

而且,通过两段简短的对话,吕布发现陈宫好像失忆了!

他失忆了!真的!

“哎呀奉先那!我这才刚走了几天哪?你怎么给我惹出这么大的祸来你??!”

“诶。。不是,我这又怎么了?”

“奉先哪,你还不承认,我听说你要跟袁术去结什么儿女亲家?”

“不是。。这事不是。。”

“奉先哪,你知不知道,袁术称帝就是篡汉,你难道要当反贼的帮凶吗?”

“不是。。”

“奉先哪,你看你还跟我解释。我且问你,你是不是趁我出城之后,穿越到我出城之前去让我和袁术结亲?嗯?奉先哪,你怎么如此糊涂啊!你怎么能趁我不在就和袁术结盟呢?”

“不是。。先生、这不是您主动要去结亲么?你这次出城本来不就是为了结亲去的么?”

“奉先哪。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跟我解释。我怎么可能去找袁术结盟呢?是不是陈珪陈登他们俩说的?这俩大伪似忠的小人。。”

“不是。。不是我这。。先生你真想不起来了么?”

“哎呀奉先哪,你快别解释啦!”

就这样,本来怒气冲冲的吕布,就让陈宫一个失忆给弄灭火了。要知道,陈宫这次处境是很危险的。先前做内应,被曹性咬出来,好在吕布还要跟袁术搞好关系,所以暂时没有追究。这次主张结亲,被陈珪破坏,吕布已经打算联合曹操了,陈宫真是性命不保。

好在陈歪脖子比较机灵,及时装傻,引诱吕布解释,吕布一解释起来就会忘了本来目的,耽误大事。所以陈宫才得以糊弄过去。

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假如陈宫的失忆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确有其事。那该怎么解释呢?

这其中的原因,就要从另一个时空说起。此中的奥妙,并不是吕布那个时代的人所能触及的。此次陈宫失忆,始作俑者是两个人,来自近2000年后的朱苏进和高希希。
具体他们两个是怎么把上千年前的陈宫搞得失忆的,大家看看新三国,也就都明白了。实在不行,今晚的《走近科学》也会为您解答。

我个人,还是相信陈宫确实是真的失忆了。各位以为呢?见仁见智了。

故事开始时,徐州刺史注册的是老陶头的名字,他死后,平原相刘备接管了徐州,相当于不合法的黑户。过了不久,曹老板迎接天子,朝廷的诏书下来,把刘备这个黑户给转正了。成为正式的徐州牧、镇东将军。

后来,京官奋武将军吕布打跑了张飞,夺得徐州,成为新的黑户。与之前的黑户刘备不同,人家刘大耳朵是代表公孙瓒暂时接手,老陶头儿、徐州众官员一致同意的。吕布呢?直接把现任的徐州牧撵到外县小沛去了,犯罪情节极其恶劣。

所以,吕布很希望能得到朝廷的公文,给他这个黑户也来个转正。

这点袁术满足不了他,或者说不愿意那样做。袁术也就是想把吕布当个外戚养起来。曹操呢?肯定有这个能力,可吕布不确定曹操愿不愿意替他办这个事。

陈言毒提出派他儿子陈登去许昌出使,找找组织,送送礼,看看有没有眉目。可是吕布对曹操总有点不放心,毕竟以前自己差点杀了他。。于是犹豫不决。正在这个时候,朝廷搬下旨意:加封吕布为左将军。

吕布大喜!这说明曹老板有门儿!!于是,同意了陈珪的建议,派陈登为全权特使,带着吕布抄掠而来的大笔财物,出使许昌。

卑鄙无耻的陈诡计到了许昌活动频繁,四处花钱,不知花了多少力气才打通关节,见到了曹老板。然后又献上重金,求曹老板给办事。
大家可能觉得这段写的有点匪夷所思,但是,确实就是这么回事。东汉时期卖官粥爵(那个粥字肯定打错了,谁能打出来?教教我),是合法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曹老板眯着眼睛,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啊,请问元龙所来何事?
其实心里清楚:不就是吕布求徐州牧那点破事么。。。只是要装一装。

然而,这次曹老板真是猜错了。

——陈登是拿着吕布的钱,给自己买官!

——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
——太祖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

这就是此事的经过结果。陈登回到徐州,吕布气疯了,用手戟砍桌子、再加砸东西。骂道:“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卿为吾言,其说云何?”
其实,吕布派陈登进京给自己求官,曹操没答应,反而看上陈登了,给了陈登一个官做。这很正常。其实曹操给陈登封什么官,都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顶多是工资多一些。广陵太守谁来当,还是吕布说了算,陈登回来该是什么还是什么,仍一宗贼谋士耳。

既然这很正常,那吕布如此盛怒,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了。“卿为吾言,其说云何?”

你是替我说话的,你怎么跟曹操说的话?
其实吕布是不好意思说,你替我办事,把我钱都花哪去了??

只能这样解释,否则怎么都说不通为什么曹操封陈登个太守就激怒了吕布。

只有这一种可能:陈登是带着吕布的钱去的。

起初。曹操刚刚迎接天子的时候为了稳住吕布(想拉拢他),也拿了一些钱,这下可好,吕布为了买官连本带利的送回来了,事情还没办成,反倒让陈登白捡了个现成便宜。

陈登借曹操嘴说出了“养虎养鹰”的理论。
中心的意思就是:没帮曹老板做事之前,暂时还不能给什么好处。

言下之意,只要吕布表示一下,协助曹操对付袁术,朝廷肯定会把徐州牧送给他。之所以现在暂时没有给,只不过是曹操怕吕布不干活而已,吕布这个官,等于是已经买到了,只不过还没验证交付。“布意乃解” 。吕布不生气了,只是因为他知道他的钱还没白花,要么陈登学的曹操的话是假的,要么现实如此,最重要的是吕布现在相信他的钱没白给。

否则,你陈登莫名其妙的抛出一番新奇的理论,可根本没法转移吕布的注意力!

曹操和吕布达成协议,袁术大怒,连结之前劫持献帝的韩暹、杨奉,派大将张勋发兵二十万,直扑徐州而来。这时候吕布军中,陈歪脖子已经不甚受重用了,因为现在要联合曹操(汉庭)故要用亲善曹操的人。所以吕布问计于陈珪,陈珪献出反间计,联合韩暹杨奉,许以重利。二将突然倒戈,张勋军大乱,落水、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要说胜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袁术和吕布都在用的分封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委任,各个大将的兵都是属于私兵,袁术军中,大一些的,刘表、孙策,势力非常大,他们自己本来也是一方诸侯。小一些的,也有自己的私兵和地盘。
吕布也一样,任用宗贼一大批,陈宫、陈珪、陈登、陈纪、陈群、臧霸、孙观、尹礼、昌郗、吴敦,甚至张辽也是。

在对外战争中,分封模式的军队很难取得胜利,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盘已经足够了。对外打仗,能争取到的地盘有限,私兵死了却没人报销,大家各自为政,难免就会出现叛徒。
但是,分封制的本土作战能力极强。
因为你打到宗贼们的地盘上,这其中盘根错节、宗贼们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他们为了自己的财产,必然会奋起反击。

参看后来,吕布大获全胜,追到两方交界的时候,他也没敢渡河去袁术的地盘攻击袁术。道理一样。他之所以能赢,很大程度上靠的手下宗贼们为了自己的利非常团结。但是过河之后,己方的宗贼们打仗就会变得不卖力,而敌方袁术手下诸将迫于压力就会很团结。想继续赢就很难了。而且,吕布也不敢离徐州太远,别忘了刘备的徐州是怎么丢的。

下面根的家分享一段原文。个人认为吕布这段话解释的非常装比、非常活泼、非常欠揍。

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闲,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闲,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远,可复相闻。

就这样,吕布打退了袁术的进攻,还抢了大笔财物,满载而归。

但是,新的矛盾出来了。徐州内部不和,皆由一箱子切糕引起。

吕布接管徐州之后,徐州诛郡县皆伏之。唯独莒城的萧建不与之通。

莒城,可是历史悠久,最早春秋的时候是个诸侯国,后来被齐国兼并。乐毅伐齐大战中,齐国临淄被攻破,全国淹没在燕军复仇的火焰中。唯独莒城、即墨尚存,当地古风犹存,十分顽固。吕布这时候成长的还可以,知道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布平生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并不是一句空话。

萧建,是莒城的一个土财主、宗贼。颇有家资,在莒城中囤积着大量切糕,自守不与布通。

吕布对这些切糕很是眼红,总捉摸着把这些巨额财产弄到手里,他写了一封信,引经据典。意思是指,我吕布虽然不是乐毅,可总也差不多的。你自以为比那田单如何?天差地远吧。。
话就说到这,你自己看着办吧。

“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

结果,萧建害怕了,进贡良马五匹,呵呵,五辆宝马。算是投降。投降以后,莒城就算是吕布旗下的产业了。萧建放松警惕,城防宽松,让徐州北部的宗贼臧霸看到了机会。

臧霸也一直垂涎萧建囤积的切糕呢。这次见萧建疏于防范,就引兵攻破了莒城,把城中的切糕都拉走了!吕布听说大怒!我少有的用过一次计谋,好不容易眼看要成功了,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不行,软的不通,我就要来硬的!布闻之,自将步骑向莒。

这里面,你就能看出吕布这人还是缺少帝王之器。
正好电视在播楚汉,不妨比较一下。

楚汉之争,本来站在天子那边的齐国,被俪生一番说辞,给说到蜀国(还是汉中国?)那边去了。齐国,由于和天子所在的楚国不接壤,所以投降蜀国之后就放松警惕。

这时候,已经率大军吞并了燕国和三晋的韩信在蒯通的怂恿下,趁齐国防御空虚,突然发起进攻,灭掉了齐国,坐拥东海之地,像自己的老板汉中王刘邦勒索代理齐王之职。

刘邦听说后,几乎气疯了。可是张良只是给了个暗示,刘邦就立刻装出大度的样子:大丈夫何必称假呢?直接封韩信为三齐王,并敦促他尽快南下合兵灭楚。

韩信的政治值其实很低,估计也就不到40。其实他攻击齐国的时候,齐国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他这个时候进攻齐国,实际上根本不是挣不挣功的问题,进攻刘邦的地盘,就等于像刘邦开战了。就这件事,刘邦不可能永远都不追究,暂时隐忍,是为了用人之际赶紧灭掉强大的楚国。韩信居然相信刘邦不会追究他这次的责任,政治上真是低能的很。

而切糕事件中,吕布就相当于刘邦,臧霸就是韩信,萧建就相当于齐国。三国志在写吕布的那封信时,反复将莒城比作孤弱的齐国,不是没有暗示的。我们看看吕布的处理方式:自将步骑向莒 。全完了。之前那么精彩的一封信,就这么一沉不住气,都前功尽弃了。

高顺劝他说:“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

我来解释一下这番话。其实最近很多人,都把高顺抬得太高了。我看过百科、贴吧,人人公共主页,还有好多地方的翻译,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
最主流的解释是“劝吕布珍惜名声,实则劝他不要贪图小利。”
亲们,你们完全曲解高顺的意思了!
这么说吧,当一个人被传得很神、传的比他本身厉害得多的时候,这个人就最好不要再有所行动了。因为各种关于你的恐怖传闻,早已胜于你一切的安排。

比如说,一个很能打的杀人犯,就算放出来以后70多岁了,几乎手无缚鸡之力,也没人敢惹他。道理是一样的。长勺之战的曹刿大夫,帮助鲁庄公赢了一战,谋到了官职,之后就再也没见他出过什么主意。很简单,万一倒霉、出了个馊主意,不是要被罢官么?何必呢?

我这样比喻,大家明白了吧?不是说吕布不行,我相信吕布要是真的恨得咬牙切齿非杀臧霸不可,那臧霸就很危险了。但是,凡是战争,不确定因素太多,其实谁也没把握百战百胜。但是,以吕布的名声,对付臧霸这种人,绰绰有余。——不战,必胜。

如果吕布冷静下来,在像上次一样,给臧霸写封书信,勒索威胁、吓唬一番(说的不太好听)臧霸就会乖乖地把切糕分一大半送出来,送给吕布,吕布还是能不劳而获。

高顺并不是在劝吕布不要贪图小利,只盯着这几块切糕不放。而是在给吕布支招!告诉吕布怎么不费事就把切糕弄来!
“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

你什么也不用做,根本不用打,打不是上策,万一运气不好没打下来,以后你再想用这招吓唬别人,可就吓唬不住了。大家会说,原来吕布也不是如神一般。。。你向本地宗贼勒索财物,可就难了。

可见,名气越大,越不能轻易动手。否则吃亏代价太大。黑帮上层的大佬们,已经不打打杀杀了。人,要学会拿名气赚钱。

吕布着急,没有听,结果臧霸据城而守,不出战,吕布没奈何,引退了。臧霸主动联系吕布,送了几块切糕,两家和好,相安无事。

好久不说曹老板了。曹老板自从“驱虎吞狼”失败后。就一直在做一件事:
那就是继续驱虎吞狼。

指使徐州兵和袁术耗,是很优势的做法。曹老板自己的部队,其间没空管徐州,都在同联合刘表的张绣纠缠。几番大战后,张绣熄火了。徐州的吕布也杀了一些袁术的人,这时候,曹操掉过头来,重新盘算起对付袁术的事。

这期间,袁术僭九五之位,自称皇帝。

这个做法惹了大祸。先前分封出去的下线诸侯们,袁术称帝没有给他们什么好处,于是,全都翻脸,以帮朝廷打反贼的名义打袁术。

跟着你这个冒牌皇帝,既没见加官,也没见加薪。估计得到好处的时候,已经是干掉曹操袁绍以后的事了,(因为现在土地不够分的)预期太远,还危险,不划算。还不如现在直接杀你这个反贼,还能抓三张牌呢。

于是,孙策带头声明和袁术断绝关系,各地诸侯、宗贼纷纷响应。袁术分出去的那些土地,一夜之间,就彻底成为敌人的了。袁术实力急剧弱化,领土只剩下他直接控制的寿春郡,还有一小部分豫州。实力已经在曹操之下。

这时候,吕布做了个大家理解不了的决定: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

其实,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必须见风使舵、左右逢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弱势方联合稍强的一方,共同对抗最强的BOSS,但是,敌人一旦被打得大败,弱势方又要私自毁约,放过BOSS一马。让其有喘息之机。要不然盟友独大,自己就要被消灭了。

这是对吕布如此奇葩策略的一个稍微合理点的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不断地帮弱一些的,去削弱强一些的。等到头上的两家都削弱、和谐的差不多了,弱势方不再弱势,才能出来收拾残局。

话虽如此,不过在下还是认为吕布趁此机会去消灭袁术、或者说多抢袁术一些地盘、多捞一些立足之本。这种做法才更占优。毕竟,打反贼袁术是天下潮流,你吕布非选在此时逆流而上、和天下人为敌,纵然合乎弱势方生存原则,也是不可取的。

呵呵,一点愚见。

接下来,战神登场,造就传奇时刻。

当高顺从魏政委手中接过陷阵营时,应该可以想到,这应该是自己最后一次出征了。

与先前讨伐郝萌有所不同,刘备和夏侯惇都是天下名将。(大耳朵后来才是名将现在么。。呵呵呵,还是比较好打的)刘备破黄巾、挫败过袁绍的进攻,再加上后来的火烧博望、吞并巴蜀,能征惯战自不必说。夏侯惇更被曹操评为“天下奇才”军事、武功、政治、生产、谋略样样精通。每一种才能虽然相对都不是最顶尖的。却因为平衡、平均而不凡,绝计不是平庸之辈。

再看双方军力的对比:刘备占据小沛城池地利,先主投靠曹操之前有万余人。后被吕布首次击溃,联合曹操后收集散兵,应该不少于数千之众。这支队伍中,有轻捷刁钻的乌桓胡骑,有徐州勇猛的丹阳兵,更有关张两位力敌万人的猛将。(数据出于三国志、刘二牧传)夏侯敦部下之青州兵虽然军纪涣散,但毕竟是曹操军中第一支生力军,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必然不弱。

然而,陷阵营一战攻破小沛,掳刘备妻眷,再战夏侯惇,至其伤残(除了三国演义,貌似没看到确定夏侯惇是这场战役中渺了一目的证据,总之在下是没查到,欢迎大神补充)规模虽小,其战况之惨烈、实力之恐怖,足以让天下诸侯不敢正视!当然,既然演义中有“拔矢啖睛"性公射夏侯的情节,说明作者怀疑曹性的河内军可能同时参战,不一定绝对是以少胜多。况且,陷阵营在此战之后便在史书上销声匿迹,估计同样伤亡甚众。是元气大伤,还是全军覆没?不得而知也。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关系在三迷眼中一直低调平庸的高顺,在千年以后能以真实形象再次出世,的确让大家眼前一亮。高顺的骁勇、高顺的自律,高顺的忠诚,高顺的智慧,都是那个时代的表率,也必然是历史上天下敬仰的璀璨明星。

战神不朽!

提一下,936那个夏侯惇来助战是作态,应该是没依据的。

刘备那个英雄,是曹操包装出来的,曹操没必要费那么大周折、宁肯首战失利,就是为了堵刘备的嘴。
何况当时徐州名义上已经投降曹操了,吕布是突然反水,但刘备和袁术是死对头,不可能跟着吕布胡闹。刘备之所以后来又能在小沛,又领豫州牧,都是曹操出钱出兵扶植起来的。曹操不可能眼看着自己的部将刘备被吕布灭。尽管刘备很可能是曹操用来吸引吕布、袁术的火力的。

就算是打算借吕布手抄刘备家,遏制其发展。那听之任之也就是了,反正刘备从小沛逃跑,还是要来找自己的。干嘛还要派夏侯惇去救呢?而且故意失败。?!不救的话,刘备敢说什么?丧家之犬而已,承曹操大恩,才得以割据城池以为安身之处,然则居然没守住?!把城给丢了,还敢回来见我?曹操不怪罪刘备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怕刘备挑理?

何况,高顺此战之后,再有记载就已经是被俘了。陷阵营此战可能真的损失惨重,入军规格又高,一时难以补充兵员,一支精锐步兵,就这么销声匿迹了。

总之,我是不相信夏侯惇在做样子,他肯定是在真打。

前哨战失利,曹操亲自出马。徐州实力和曹操还是有差距的。再加上吕布后期多疑反复的性格,不敢信任猛将、不能御制部下,搞得下上离心,故节节败退。再加上其逆天行事,助袁术为虐,徐州宗贼反的反、跑的跑,在当地也失去了支持,吕布进退维谷挣扎到下邳这个地方,拒绝了陈歪脖子的犄角战术,他,又进城了。

大家可以看出来,吕布再次叛变投靠袁术后,之前失势的陈宫,还有许泗王凯,再次被重用。而先前颇为受宠的陈诡计陈言毒父子,就又被冷落一边。这都是有原因的。
后者见在吕布那里得不到什么好处了,便尽起族兵、鼓动徐州的其他宗贼一并站出来反对吕布,他们的军队,走在曹操讨伐军的最前列。

吕布在下邳,孤立无援,她的妻子又来添乱,吕布是心烦意乱,集结了他最精锐的骑兵,出城迎敌。这估计也是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反抗了。

下邳地势低洼,骑兵出城就是仰攻,兵家大忌。城外高坡之上,曹军旗帜翻飞,严阵以待。

吕布面色肃穆,下令:“第一队,冲!”

一支百人的队伍,动势如风,激起大片尘烟,结阵向高处冲去。

对面没有多余的话,弩箭其下,骑兵们全成了活靶子,有几骑马快,冲到阵前,敌军阵势一变,那几名精锐飞骑也消失在视野中。

“第二队!” “诺!”
“第三队!跟上!” “诺!”

蹄声如战鼓,更多的骑兵冲上去,然后阵亡。
无奈,仰攻这段距离,曹操掌握得恰到好处。吕布心急如焚。
“将军,让我上!”吕布回头,看见了从一开始就追随自己的老兵——成廉。

成廉忠心耿耿,多年来随侍左右,从无怨言。此时,已然髭须满面、两鬓斑白。
“我也上吧,将军!” “好兄弟!”
成廉骁勇善战,率领梯队避开箭雨的攻击,冲到曹军阵前。吕布眼前一亮:
“剩下人准备!杀——”

话音未落,曹军的阵法又是一变。。。

“成廉!!!”吕布绝望的呼喊,为此战画下凄惨句号。剩下的人马也没有孤注一掷。吕布知道,再打下去也是送死。时局如此,并州铁骑又能怎么样呢?大错已经铸成,翻盘无望。任谁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了。

此战,可以看做是吕布的最后一战,以惨败告终。

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 。

说说吕布为什么后来败的那么快、

《三国志》给的解释是:
“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堑围三月,上下离心。”

但是我们看到,吕布从之前混得不错的时候也是“无谋而多猜忌”的。甚至到了后来反而尝试着去用了一些谋略,效果还不错。并没有像三国杀说的,损失了“暴怒标记”。

那么,为什么以前同样无谋的吕布,却能逡巡天下、割据一方呢?究其愿意,疑并非“无谋”之说,还是看天下大势。。

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众矢之的。
同义词:贼、反贼、送经验的。。。意思就是树敌于天下的人、诸侯们的公敌。

起初,张教主仓促起义,虽说响应者众、势力骇人。却终究是个送经验的,遭到各方势力的围剿,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长安宫变,董老头子进京,表现不好,“祸加至尊,虐流百姓”。以残暴的理由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成为众矢之的。

再后来,山东诸侯和西凉军胶着对峙,冀州牧和盟主袁绍共谋立汉室宗亲幽州刘虞为皇帝,借此脱离朝廷的控制。可惜被袁术钻了空子,冠以“大不敬”之名,袁绍虽然架空了韩馥,却树敌于河北,被山东诸侯所孤立,处境很尴尬,于是在中原扶植了曹操,在南方结好刘表,以缓解压力。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袁绍还有被他拉下水的曹操,其实已经站在正义(大多数人眼中的)的对立面,成为新的众矢之的。

再后来,曹操迎接天子。打起了一面“尊王”的旗号,这才摘下了反贼的帽子,各方的反对势力也就没那么严重了。可也是因为如此,他和袁绍之间,开始了貌合神离。

现在,袁术称尊号,宣布汉代已经结束,他自己是新的天子。这做法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袁术成为众矢之的。

PS袁绍和曹操两人,是极为少见的树敌于天下,成为众矢之的,最后却自己撑过危机的人。袁绍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中最后打跑了公孙瓒,曹操在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最终消灭了袁术,他两个人,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黄金,都无愧于强者的称号,鼓掌!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吕布是怎么站队的。
1吕布是并州地方的小吏,黄巾爆发时,没有投身**。
2董老头子把持朝政时,被山东诸侯讨伐,吕布奉命出征,却不卖力,坑害西凉集团的主将胡轸,讨伐孙坚无功而返。后来奉密诏刺杀董卓,信大义于天下。
3袁绍孤立,扶植曹操,曹操打袁术集团的陶谦打得很是生猛,吕布袭取曹操后方,兖州土势力、宗贼、名流们尽皆响应。几乎把曹操灭掉。
4袁术实力坐大,意欲称帝。吕布带头反对他,袁术来攻,被吕布打得大败。
5袁术称帝,实力急剧缩小,吕布联合之,攻伐刘备,破之。曹操亲征,吕布一败再败。

看懂了吧?古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以前看书总是不知道所谓“天时”是什么。现在看来,大概就是这么个类似公道、潮流的东西,而且,逆天时者,一般必失人和。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吕布刺杀董卓的影响力。虽然传的有水分,但是说一句威震天下,也是不过分的。吕布,初期一直站在“正义”的一方,支持者不在少数。而那时真正的“国贼”是袁绍和曹操。这俩人得罪了一大批人,走到哪里都担心宗贼们造反。

不要说吕布打仗不行,客观的说,这时候正是吕布兵威最盛之时——就敢只派一个高顺去消灭刘备、迎击曹操,说明吕布对自己的军力是很信任的。

然则,军力,并非一切。魏之武卒使梁惠王奋,然一败于桂陵、再败于马陵。被秦军败于少梁,丢失西河之地。

齐之技击以齐闵王时为最强,齐王奋二世之余烈,诸侯争相附之。齐王自比龙神,僭号称帝。东方不败,天下无敌。然而正当东帝大军攻灭棒子国(桀宋),扩地千里,志得意满之时,被乐毅、苏秦里应外合,五国联军攻破临淄,楚将淖齿杀齐闵于莒(就是萧建藏切糕那地方),国破身亡。

军力再强,战场之外的因素,就不重要了吗?

吕布失势,根本原因还是最后关头站在了天下公义的对立面,与已经成为公敌的袁术联合。

(再再重申一遍:吕布之前联合袁术时,袁术还是个大忠臣。)

如此,徐州宗贼在陈珪、陈登的怂恿下,全部起来反对吕布,吕布先失了天时,这时又丢人心,节节败退,退守下邳。下邳低洼,又失地利。这时候,打是肯定打不赢了。吕布无奈,派人去袁术那里求援。

这次派去求援的使节,就是绿帽将军——秦谊。

秦谊去了许久,也不见消息,吕布是盼星星盼月亮,却终日等不到回音。原来,这秦谊娶了个大美女,他自己想必也是个美男子。来到寿春拜见明上(就是袁术),袁术是个酷爱做表面功夫的人,这点比他哥哥有过之而无不及。见那秦谊貌比潘安、气度不凡,就有了相惜之心。说道:“将军在吕布那里,不是太屈才了?跟着朕干吧,朕保你荣华富贵!”

秦谊心想,我这还有个娇妻在下邳呢,我要是就这么留下,主公(吕布)那个制服控,说不定会打什么主意。袁术看穿了他的心思,说道:“蠢!大丈夫何患无妻呀?寡人再赐你一桩姻缘便是!”

说罢,拿起传国玉玺,办下圣旨:

奉天承运,明上诏曰:。。。此处省略若干字,反正就是强把以为刘氏宗亲的汉朝公主嫁给秦谊,以安其心。就这样,秦绿帽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他的妻子杜氏,在下邳成了弃妇。
这个与吕布、关羽、曹操都有点绯闻的女人,我们暂且称她为:貂蝉。

话说这貂蝉美貌,吕布早就对她垂涎三尺,说不定已经得手了。这次不派别人,单派秦谊去求救,就是方便他和貂蝉私会。这不,秦谊一走,吕布就住进了他的家。过了数旬日,秦谊还不见回转,吕布一面派许泗、王凯再去寿春求救,一面干脆把貂蝉接到自己家来,省的偷偷摸摸、有违自己的英雄风范。

时候久了,秦谊久出未归的消息从下邳传了出来,传入了曹营。听闻此事曹操很开心,关羽也很开心。但是,这两人开心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原来,起初吕布来到徐州投刘备的时候,貂蝉就和关羽搭上了。关公孔武雄壮,仪表堂堂,比诸秦谊那种小白脸另有一番魅力。二人男欢女爱,遂成苟且之事不在话下。

这不,关公听说秦谊在寿春二婚了,喜出望外,因为这样自己就有机会得到貂蝉又不受骂名。于是,在一个人少的机会,关公悄悄单独去见曹操,把刘大耳朵和张飞瞒得死死的。

“欧?关将军,快快有请。。嗯。找我有什么事么?”曹公表现的很礼贤下士。

“额。。那个。。”关羽还有些腼腆 。

曹老板大笑,以安其心。关公遂言:“吕布派去求援的秦谊,他有个老婆,那个。。生的十分美丽。。额。我想请丞相。。”

曹老板听了大喜!心想这关羽真是心有灵犀,居然知道我的爱好!?不过也难得他一片好心。“你别说啦,汝意吾已知矣!呵呵呵呵。。”

曹操和关羽同时猥琐发笑。。

“既如此。。关某告退。”关羽心想这曹老板真是聪明,居然能看出我的爱好和需要,真是不简单!比我那不解风情的大哥强多了。早知道跟他干好了。

“关将军放心,以后绝不会亏待你!”

这二人,都以为对方了解了自己的意思,其实都是自作聪明。两个人,都想拧了。

曹操整天神神叨叨的,再加上关羽腼腆,才铸成了这场误会。

撇开曹营不谈,单说吕布派出的第二批求援的使臣,许汜、王楷 ,抵达寿春,向袁术求救。
看着已经站在袁术众臣当中的秦谊,二人心中不是滋味。
没想到,袁术又说出一番奇葩的话来:

前番没好意思直说,吕布居然又派人求救,真是厚颜无耻!

袁术忘不了他称帝以前吕布刚刚答应结亲,紧接着就翻过脸来把他和亲使臣绑了送到许昌的那点不愉快。

我要说一句,袁术的心胸,还是窄了。

吕布之前叛袁术投曹操,是因为当时袁术声势太强,若助其灭曹,吕布最好的结果也只是留在袁术身边当个没有实权的外戚。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袁术称帝,众叛亲离。只有一个吕布来帮他,袁、吕两方,是此时天下仅有的反贼,吕布灭了,袁术将失去徐州这座屏障,易攻难守的寿春郡就会直接暴露在曹老板的数十万大军刀下。

而袁术拒绝发兵的原因,也就只有一个吕布曾经背叛过他。而且那一次,还是袁术先动的手,吕布只不过是自卫罢了。

现在的吕布,还有没有可能背叛袁术呢?

在下分析,应该是不可能了。

吕布如果要打袁术,最佳时机就是袁术刚刚称帝的时候,那时动手,尽管灭不了他,只略一些地盘,还是轻而易举的事,袁术也无暇反击。吕布没有在最佳时机动手,反而去消灭刘备,这就证明吕布根本不想打袁术。做看着袁术被消灭,吕布紧接着就会被曹操灭掉的。同理,袁术强时,吕布也阻止他攻击曹操。

第二,吕布(徐州)阵营中,亲善曹操的人,都已经不在吕布身边了,吕布现在只能用袁术那派的人。刘备素来亲近曹操,被高顺打跑了。陈登受了曹操的官印,反投曹营做先锋去了。陈纪、陈群,和曹操可能有些暧昧,这爷儿俩也弃官亡命,跑到乡下养猪去了。

吕布身边现在都是些什么人呢?
陈宫,以前把守曹操后方,趁曹操不在时献出兖州,几乎陷曹操于绝境,按说曹操最恨的就是他。
高顺,曹军名将夏侯惇那次车祸致残的肇事者,夏侯一系对他恨之入骨,水火不容。
张辽,演义上说差点要了曹操的命,曹操一见面就想杀了他。张辽投降那是后来的事,总之不会闲的这个时候劝吕布联合曹操。
如果硬算的话,貂蝉后来嫁给曹操,有点关系。但此时貂蝉不知道曹操看上自己了啊!吕布的大老婆严夫人是个虚荣的人,据说听说袁术要称帝了,就急着联系袁术,一直站在袁术这边说话。
至于宋宪、侯成之流,也并非亲善曹操,只是后来形势所逼,再加上地位不高,不可能闲的去劝吕布投降。

吕布的可用之人,没有亲善曹操的。

以袁术的智商(袁术不傻),应该可以分析出来吕布不会这个时候突然再倒戈背叛自己。那么他之所以不救,就只有一个原因:记仇。

袁术忘不了,吕布是怎么把他的和亲使臣解送许昌的,也忘不了吕布的骑兵在阵前气自己的得意表情。更忘不了吕布那封信。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闲,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闲,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远,可复相闻。”

就拿桌游举例。内奸吕布跳反,拆了主公袁术两张桃,过了一会儿,一个忠臣掉线了,另外一个忠臣是刘亦菲,杀了反贼换了身份,变成了反贼。几个反贼围着内打,内奸濒死,主公有桃不救,还打字骂内奸。。。

袁术就属于这种主公,太记仇。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我想说一句:明上啊,你可长点儿心吧!

这时许汜、王楷说出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袁术这才稍微冷静一点,点起兵马出城。可这其实也是做做样子,才带一千多人够干嘛的?

曹操听说袁术来救,就派出探子打探,果然,袁术的这支小股部队只是走到半路上,就停住了。曹操看得明白,于是下令进攻,挖开河道,放水淹了下邳。吕布自以为天险的泗水,却加速了他的败亡。

这时,河内太守、大司马、吕布以前的同事张杨,见吕布危机,玩了一招“围魏救赵”。张杨出兵东市,与吕布遥相呼应。

起初,曹操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就是张杨的部下,或者说合伙人,趁兖州空虚,从河内出发抢了曹操的地盘。这次张杨故伎重演,应该说曹操是颇为忌惮的。屯兵在曹操的后门口,就是不打,的确是很高明的招儿。

可惜,这么做,和吕布响应袁术、击破刘备一样,犯了逆天而行的错误。直接站在了天下人的对立面,失了天时,成了众矢之的。很快,张杨就被手下杀死,河内军团从此乱成一锅粥,再也成不了气候了。

吕布再也没有外援,为今之计,只能想着怎么牵线投降曹操了,可是,如今,降曹已经变得难比登天。

说说吕布的禁酒令。

演义上说,吕布是退守下邳以后,每天醉生梦死,导致容貌憔悴枯萎。于是下决心不想放纵下去,这才戒酒。

各位看官留意:这里吕布戒酒,和张飞不同。吕布是从现在做起,说戒就戒;张飞是戒酒之前要先痛饮一顿,其实还是放不下。要戒掉什么毛病,就应该学习吕布,这样还有可能成功戒掉。如果学张飞,今天推明天,明天还会有“最后一次”,一辈子都戒不了的。

演义中,侯成不知道吕布已经下了禁令,按说不知者不怪,要怪也怪你没通知到人家。吕布却打了侯成一顿,这显得吕布很无理取闹、也很神经质。可能也是要突出吕布每天紧张兮兮、疑神疑鬼的心情,这才导致脾气暴躁不分是非。

但是看看《三国志》,其实根本是两回事。

正史上,也没提什么吕布照镜子以后下令禁酒,只是说:“布禁酒,卿酿酒,诸将共饮食作兄弟,共谋杀布邪?”骂完了也没有打他。

没有什么铺垫和原因,就直接说吕布禁酒。这只能说明:吕布在军中一直是禁酒的。

起码打仗的时候,全军自吕布以下,都不许饮酒。这应该也是吕布军团的特色了。诸将平时有没有偷着喝,这个不知道。而像侯成这样明目张胆的,恐怕还是第一次。只能说侯成喜出望外,忘了现在正在打仗,全军戒严,要么他就是新来的。

这条禁酒令,遵守得最好的,应该是高顺。历史上是提到过的。

兵败被擒

吕布被攻打甚急,就想到了投降。可是陈歪脖子自知罪孽深重,所以极力阻碍吕布投降曹操。还有吕布那个老婆,每次吕布出城打仗之前都在说三道四,哭哭啼啼。按说古代将军战死沙场,那是很光荣的事,出征之前,心情也很重要。作为将军的妻子,不像个样子,还目光短浅,屡次搅乱吕布的思维。对于这种女人,我只想说:

奉先哪,摊上这样的媳妇,白瞎你这个人儿啦!

这时候,吕布手下的将军们,为了保全性命,决定铤而走险,一起反叛。目标是三位高层人员:吕布,陈宫,高顺。
陈歪脖子是个文职将军,很轻易的就被抓住了。高顺纵然骁勇,可是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也被抓住了。吕布呢?本来也想投降,却碍于陈歪脖子总是捣乱,故干脆让他们绑走了陈宫,吕布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反抗,直接被带到了曹操面前。此事张辽没有参与,他先走一步,直接带着本部人马出城投靠曹操去了。

提一句,本人认为,吕布想跑,肯定还有机会。前面说过,吕布是个生存能力超强的野战军人。那么多大风大浪都没把他怎么样,怎么可能被手下轻易抓住呢?他背着女儿去找袁术,曹军箭如雨下,虽然过不去,可也没被伤着。

下邳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被围得水泄不通。南面的路被堵死了,还有东面、北面。曹操放水淹城的时候。侯成还能出城去原始森林里打野猪。这说明曹操不可能把城四面围定,以吕布的本事,一旦进入丛林,曹操再难抓到他了。

吕布不走,就是想投降。因为他还有最后一张底牌——义弟刘备。

吕布来到曹操面前,又开始解释了。

“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尔。”

后面那句对,这些人之前无论吕布怎么折腾,都一直跟着他。可能没有高顺那么忠诚,但如果不是太危急的时候,肯定不会背叛的。

但是吕布说平时厚待他们,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可以确定的是,吕布不特别信任大家。这个《三国志》中总结过的。不再赘述。

曹操挺烦吕布解释,板着脸说道:“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

吕布不做声,不想解释了。

在这回答吧友问题,吕布背着妻子和手下的老婆胡搞,历史上没有直接说过。但是《三国志》中,可以捕风捉影的找到依据。

对待女人方面,刘备喜欢美女,周瑜孙策喜欢小美女,曹操喜欢大美女(少妇),而吕布,则有些偏好制服诱惑。他喜欢下人(统一服装、伺候别人的)、地位比自己低的女人。

给董老头子当门卫时,吕布就和侍女和小妾乱搞。后来占据徐州,夜里背着老婆偷偷摸摸的在办公室和某位美女私会,再后来徐州危急,他派秦谊去求救,趁机霸占秦谊的老婆貂蝉

说吕布背妻爱诸将妇,还是很可能的。只是没写在明面上而已。

吕布吧有人对这句话有另外一种解释。LZ觉得有些道理,也引用一下。

这句话被怀疑有字序排版的错误,原句应该是“卿背诸将,爱妻妇,何以为厚?”

这种说法,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说法相同,就更好理解了。
“听妻言,不用将计,安以为厚也?”——侯成

这时候,众人押着高顺上前。主簿王必进曰:“此高顺也。天下战神,忠心不二。不似吕布之反覆难养也,乞留用之,必建功业。”

前面说过,夏侯惇最大的外貌特征,眇了一目,就是高顺那场战役打的。夏侯惇虽然公私上应该分得清,却终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就算夏侯惇可以不计较,曹操也不能不考虑兄弟的感受。为了一位懂的练兵的强将去得罪自己得以凝聚全军的铁杆家族势力,怎么说也是不划算的。所以曹操只是随便问了一句:“汝有何言?”高顺自然也明白曹操的心思,索性一言不发,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后世司马光评价高顺和陈登时说,高顺虽然终于吕布,可是就汉庭而言,吕布是反贼,所以高顺不忠于汉庭。他的忠诚是舍本逐末,不可取的。反观陈登,虽然对吕布、曹操都两面三刀,做尽了缺德事 ,但是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终于汉朝为前提的。所以说,陈登这个佞臣其实才是真正的忠臣。

对于这种论调,我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司马光说那番话,也一定是出于当时的某种政治目的。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只是说说这个观点本身。

照旧,引用春秋战国的史料进行类比。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个名叫要离的刺客。然后就对此人没有跻身五大刺客当中而耿耿于怀。觉得司马迁太小气,要离也算是忠义,比诸屠岸夷、朱亥之流不可同日而语,刺客列传,怎么能没有要离的位置?

过了很多年,重读史记,列传中的豫让让我肃然起敬。三家分晋,赵襄子嬴毋恤联合韩、魏两家诛杀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说出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公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遂决定刺杀赵襄子。可是豫让运气不好,两次都被发现了,赵襄子敬重他的忠义,没有为难他。他的朋友劝他说:“赵孟(赵老大)如此欣赏你,不如你假装投入他的麾下,他必对你亲近,你再趁机杀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得手。”

豫让怒斥朋友说:“为臣者就当对主公忠义、不怀二心。我若像赵襄子投降,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可以在怀着二心想要害他。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报仇,虽然难以成功,总归是光明正大。若是诈降,违背了为臣之根本,就算报了仇,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段话,扇了要离一个大耳光。
也诠释了为什么要离进不了《刺客列传》。在豫让的信念中,诈降刺杀目标的要离就是个猥琐小人。就算成功了、他自己也自杀谢罪,还是无法改变着一点。

我们再回来看陈登。他就是那种典型的豫让瞧不起的人。在吕布手下怀着二心,后来在曹操手下还是怀着二心。当然,说的是演义,历史上陈登反对吕布,做的光明正大,值得称道,和演义里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陈登在吕布手下给曹操通风报信、坑害吕布是因为忠于皇帝,那么他之后做的事情就没法解释了。后来刘备逃出许昌,反了曹操,成为反贼。来到徐州之后,陈登还是第一个响应,而且配合关羽杀了当时的徐州刺史车胄。

请注意!陈登肯定不知道衣袋诏的事!当时曹操是汉朝丞相,刘备是京官左将军,逃出许昌他就是黑户了,陈登这个时候帮着刘备坑曹操,能说是忠于皇帝?

陈登这种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行为,究其原因,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了徐州百姓。说的难听一些,其实是为了保护本地宗贼的利益和安全。徐州后来出了很多世家贤才,为魏国的政治改良做过诸多贡献。徐州本地的风俗和文化也没遭到任何一个强大势力的破坏(孙策直到最后也没能祸害徐州),这不能不说是陈登的功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正史)。

但是,陈登的手段太过阴损,伤天害理。善恶到头终有报,在他35岁的时候,吃海鲜吃了一肚子寄生虫,得了不治之症。神医华佗为之诊治,也未能根除虫患。仅仅续命三年。三年过后,陈登以极其恶心的死法,痛苦的死去了,年仅39.

古人留下的书记都在告诫我们,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不要辜负别人对你的信任。

后话不提。单说高顺被押下去之后,陈歪脖子被押上来,自知活不成了,请求曹操善待他一家老小。曹老板这时感慨万千,答应了。下令:怠慢陈宫家属者斩! (毛本坑爹演义黑曹,把这句话省略了。)

趁着曹操处置高顺、陈宫之时,吕布悄悄的叫住刘备。
“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虏,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前面说过,刘备和吕布是难兄难弟。夹在袁术、曹操两大势力中间,是可以互保的。袁术要消灭刘备,就由吕布出面。曹操要消灭吕布,就由刘备出面。
刘吕二人从来没有真正闹翻过。前番吕布之所以派高顺去攻打刘备,不单是因为高顺能征惯战,还因为高顺治军严整。不至于威胁到刘备家眷的安全。每次刘备兵败出逃,他家人的安全都由吕布保护着。再者刘备此次失去了边城小沛,却被曹操加封为豫州牧,因祸得福得到豫州。现在吕布遇到危险,两人心照不宣,没有太多的话,该刘备来一次辕门射戟,出面保吕布了。

“大哥放心,你只需记住曹操最烦别人解释。你一会儿千万别解释,一切有我呢。”

“嗯,我记住了。”

不一会儿,曹操果然回来问他了。“奉先还有何言啊?”

吕布不做声。曹操心疑:“嗯?——”

吕布小声嘟囔一句:“不是。。。不不让说么。。”

曹操哈哈大笑,吕布吓坏了,刚才高顺就是没说话才被杀的。吕布还是有点不太相信刘备,赶紧解释道:“不我这。。我不是不想说,主要是。。那个,不是。。。那个,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以服,天下不足忧矣。明公为步将,令布为骑将,则天下不足虑矣。。”

这时候陈宫刚刚走上刑场还没行刑,朝楼上喊了一句:“哎呀奉先哪,你快别解释啦!”

曹老板眉头一皱,顾先主曰 :“吕布欲如何?”

对曰:“明公不见丁建阳、董老头子乎?”

操遂令牵布下楼缢之。布回首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操大笑。

吕布又骂:“是儿最无信者!”

刘备突然情绪失控,跑下来指着吕布骂道:“你居然还怪我?!你刚才答应什么来着?啊?告诉你见到曹公千万别解释、千万别解释,你听了么?!!现在怎么样?不解释能憋死你不、能憋死你不??”

吕布此时几乎被缢死,听到刘备这番话,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


“能。。能憋疯!”

后记:现在来分析刘备不保吕布的原因,也是大家很感兴趣的。

首先,刘备没有实力阻止曹操。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刘备对杀不杀吕布这个问题,没有决策权,充其量只有建议权。当年吕布阻止袁术,那可是有本钱的。就算袁术翻脸来攻,吕布有能耐把他打得大败而回。而此时刘备,只有一个豫州,这还是曹操送给他的。

诸位须知,曹操每次决策,其实早已想好了答案。故意去问身边的人,若不合他的意,就问下一个,也不让人难堪。知道有人说的合乎他原本的想法为止。万一到时候出了问题,就会都怪在下属头上,其实都是他自己的主意。

你别看曹操敬重谋士、不耻下问,那都是表面上的。若真的下决定之前自己没有选择没有思路,那么只会像袁绍那样,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好。

所以,就算刘备说放,这时也是杯水车薪了,杀不杀,最后还在曹操。
倘若刘备建议放掉吕布,曹操一定会沉吟一会儿问下一个人,知道有人说杀为止。

若不信,请看:
曹操由是顾先主曰 :“吕布欲如何?”
对曰:“兄长之能,十倍于备。河北诸将闻布之名皆胆颤。明公得其辅之,何惧袁绍耶?”
操曰:“奉孝,玄德之言如何?”
嘉曰:“使君之言甚善!高顺世之战神,吾已失之交臂。何能再失去吕布?”
操曰:“文若乃吾之张良也,今请教我。”
荀彧对曰:“奉孝之言是也,吕布诛杀董卓,克袁术于淮上,汉之功臣也,当重用之。”
。。。。。
最后,曹操问道:“元芳,你怎么看?”
只见曹操背后转出一人,头戴葛巾,身穿布袍,器宇不凡,乃颍川许昌人也。姓陈,名纪,字元方。乃是陈太丘之子、陈群之父、陈泰之祖父也。其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其人正直如此。
元方曰:“像他这种人会改变吗?他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死!”
曹大喜,曰:“善!”遂令牵布下楼缢之。
吕布大怒曰:“逆贼陈纪!曹公左右皆保举布,独汝欲杀布也!汝乃小人。得无不怕吾作厉鬼取汝性命乎!?”
元方正色曰:“我不怕死,你呢!!?”
遂杀布。

刘备建议曹操杀吕布,最根本的原因,是即使刘备说要用,曹操也不会听他的。
刘备说杀说留,都不算数。最后的决定还是要看曹老板的。

那么我们继续往下分析:刘备为什么建议除掉吕布?

刘吕二人还有个人感情么?应该还是有的。至少吕布觉得刘备不会恨他。

从哪可以看出来?吕布如果知道刘备恨他入骨的话,就不会去求刘备。就算是直接求曹操也比求自己的仇人强啊。吕布既然能开这个口,也能证明两人关系不错。

但是我们说过,刘备此时说杀说留,已经没有意义。不过就吕布的角度考虑,死马当成活马医,求求自己的兄弟给说说好话,总还是比等死强。

然而就刘备而言,吕布死了肯定对自己有利,吕布活着,却阻挡了自己的仕途和发展。

吕布若死,徐州八成也会交给刘备管理。因为刘备在徐州很得人心,徐州的大多数宗贼都支持他。这一点,是曹营诸将都无法比拟的。刘备横跨徐州和豫州,如果好好发展,很快就会成为新的袁术(势力上),而曹操和河北袁绍的矛盾越来越重,刘备可以趁机做大,南下平定荆州和扬州。
而事实上,吕布死了,刘备确实得到了好处——接任了吕布左将军的官职。

而吕布若活,显而易见,吕布留在徐州继续防守来自南方的攻击(以前是袁术,以后可能就是孙策了),刘备,则继续留在豫州吸引吕布和刘表的火力。吕布若反,第一个还是打刘备。刘表若有北上的野心(或者说实力)也是第一个打刘备。

显然,就刘备的私心来讲,肯定希望曹操处死吕布的。

但是,那条最根本的原因——曹操不会真的听从刘备的建议,刘备知道么?

刘备肯定是不知道的。否则他就不会那么急三火四的去落井下石,要杀吕布了。
——大家记住:当自己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决定权时,不要轻易的狐假虎威、说坏话!对你没好处。就算成功了,真正受益人也是你的领导,你被人说品质不好,其实是被当枪使了。

刘备这时候应该劝曹操惜才留着吕布才是。

因为,刘备根本不知道曹操是怎么想的,曹操整天神神叨叨的,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大家想想如果刘备说杀,结果曹操留用吕布、而且让他当刘备的领导,那么刘备将何以自处?

所以说,曹操的想法,刘备其实还是不知道的。他以为曹操真的会听从他的建议,却上了曹操的当。吕布,就这样被曹操借着刘备的手除掉了。

天下人说这件事时,不会说曹操嫉贤妒能,只会说刘备出卖兄弟。而曹操依然是礼贤下士、招揽天下英雄的明君。


曹操借刘备之手来杀吕布,这点已经不是秘密。

台湾的曾仕强先生就曾经分析过。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解读。

但是,他后面的话很带有个人情感在里面。
给大家分享:
曾仕强认为,以刘备的精明,肯定识破了曹操的诡计。但是为什么反而不想对策,轻易的中计了呢?

他给出的解释是:刘备看似急功近利、背信弃义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把他的“仁德”的表象揭穿,反而升华为大仁大义。

因为:仁义要有对象。滥好人做不得。

所以在曾的书中,刘备、陈登之流都是不拘一格的大英雄。
再温习一遍曾老先生的招牌理论:

“跟坏人讲仁义,你本身就是小人。”

但是说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有标准么?没有。

曾仕强的那本书,分析的依据是以94年的老版《三国演义》为标准的。而老三国的蓝本就是毛氏父子所编纂的《坑爹演义》。这个版本中,人物的定格就很清晰、很脸谱化。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董卓、曹操、吕布、袁术他们,从生下来开始就是天生的坏蛋,甚至出生的时候都是有预兆的。而刘备、关羽之流,生下来就够意思、仁义。就算是有不光彩的轶事,也都能自圆其说。诸葛亮,从出山起就神机妙算,横扫一切智者,玩弄曹操于股掌之间。在荆州出的那些让刘备哭笑不得的馊主意,反倒全都成了妙计。。。

所有人,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样儿,一成不变。

我想说,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吕布还真是一个坏人,刘备这么做,倒也没什么。
但是我们不妨换个标准。吕布真的是坏人么?

说过若干遍,不要小看吕布刺杀董卓的影响力。倘若董老头子不死,恐怕山东诸侯中的很多英雄人物都难有出头之日了。
不管怎么看,吕布此事,被天下人奉为大快人心的义举。后来吕布不管走到哪里,基本上都有人出来响应他。后来曹操因为袁绍的关系,孤立于中原,不得已采用严酷的政令,屠杀、镇压宗贼名士,搞得人心不附。又是吕布响应了民意,抄了曹操的家。

这些前面已经分析过,吕布大多数做的事情都很可圈可点,唯有最后一次联合称帝的袁术,犯了政治错误。可是那一次,也仅仅是出于自保。因为吕布生怕袁术被灭了曹操会捎带着灭了自己。
再者,吕布联合反贼,也只能说有嫌疑,或者有动机。却未构成犯罪事实。或者说,没有证据。为什么?吕布的女儿刘亦菲(灵雎),还在下邳城内,并未和袁术的儿子成婚!

袁术在吕布那么危急的情况下,还拒绝出兵,反而索要吕布的女儿。多半也是因为这个。
女儿嫁过来,两家正式结亲,到时候铁证如山,吕布相当于正式和汉朝结仇,不可能再回头帮着曹操(汉献帝)来打自己了。

既然吕布只是有嫌疑,没正式犯罪,那为什么是坏人?

在儒家的逻辑里,很多逻辑关系都是倒置的。(因果关系等等)

譬如说“仁者无敌”,这是孟子说的。可是如果我们都照着做,都去仁义,我们真的就都无敌了么?显然是不能的。那么这句话道理何在?

它真正的意思是:只有你先天下无敌了,你才能施行仁政。

天下无敌的人或国家去施行仁政,那必然是无敌的。他无论施行或不施行仁政,都已经是无敌的了。所以说,“仁者无敌”。
因果倒置,就变成必然的了,孟老夫子玩了个文字游戏。

再说“坏人”的定义:括极大多数的最终失败的人。
——还有一小部分,虽然最后成功了,中间做的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被曝光(或诬陷)的人

我这样说,是为了严谨。如果为了简便起见,那么干脆说:最终失败的人,就都是坏人。

儒家将仁者无敌,但它同时也讲胜者为王。

一般我们的逻辑是:一个人做的不好,那他很有可能失败;如果做得没什么毛病,也未必能成功。 而儒家讲:如果你失败了,那一定是你没做好。

别看什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讲什么虽败犹荣、死得其所。那都是骗人的。你要是真的为忠孝仁义礼智信献身了,那文人也未必说你是殉道。反而说你是奸臣!是恶棍!

《赵氏孤儿》里面的屠岸贾,几千年来以奸臣的面目示人。但谁能记住他的忠诚呢?忍辱负重,为晋国姬姓公族的国君晋灵公申冤,将不可一世、横行朝堂的外姓权臣——赵氏家族依法惩办,这岂不正是遵照了孔孟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史上,是赵盾指示他堂弟赵穿杀害了晋灵公,弑君大罪)

所以说,儒家文人论事,每每以成败论英雄。吕布最终兵败被俘,曹操拒绝其投降而杀之。于是吕布就成了坏蛋。
——这和吕布杀丁原董卓、突袭刘备,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之所以说他坏,就只是因为他失败了!
这么看来,曾老先生说吕布坏,刘备故意上曹操的当,建议曹操杀吕布,就真的是大仁大义,整个因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楼主不是儒家夫子,对每个角色都尽量不带偏见(就算是王允、陈登之流也是尽量找优点),所以,本帖的观点,还是刘备没有识破曹操的计策,急功近利的进言要除掉吕布。

其实这也不能说是曹操的计策、阴谋。只能说是曹操的一个习惯而已。整天神神叨叨,什么想法都借别人的嘴说出来,让身边的人根本无法了解他真实的性格、爱好,也就更难以发现他的弱点。——这正是法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说,吕布求刘备出面保自己的时候,曹操正好看见刘备在点头,“知其意”,这才询问。

结果刘备说完曹操颔首、大笑,证明曹操所料不差。

刘备急吼吼的建议杀吕布,上了曹操的当,给曹操传递了两个信息:

1,刘备有野心。
2,刘备没什么心眼儿,容易控制。

结果曹操做了决定:封刘备重官,拉拢刘备;把刘备留在身边,便于控制,防止造反。

就这样,刘备继任了吕布左将军的官职,被曹操带回许昌,混成了京官,过上了吕布生前梦寐以求的生活。处死吕布的当天夜里,下邳。关羽偷偷的从住处跑出来,摸到貂蝉的绣楼,却发现府门口已经有人把守——许褚。这才得知曹操正在里面享受,心中愤恨不平,没奈何,次日只有跟随刘备进京。从此常有刺杀曹操之心。

刘备进了京城,先是被汉献帝称为“皇叔”,加封宜城亭侯。又被曹操请去喝酒,口称刘备是天下仅有的英雄。两边都在拉拢他,刘备很为难,觉得京城太不好混,既不愿得罪曹操,也不愿得罪皇帝,于是决定出逃,回徐州去。

曹操没多想,让他去了。本来嘛,刘备这个“英雄”是曹操包装打造的,他有几斤几两,曹操还真就不看在眼里。正好来个欲擒故纵,试试刘备的真心。

这时候原来吕布手下的将军秦谊,在袁术处娶了个汉室的公主,不想公主是个悍妇,过得不幸福。分外想念失散的貂蝉,于是径投许昌。不料物是人非,昔日的娇妻已成为曹操的小老婆,儿子秦朗被曹操收养,成了曹操的干儿子。秦谊心如死灰,见刘备出差公干,也想跟着散散心,曹公许之,可能也是觉得有点对不起人家。

但是,秦谊出城后,在半路上反悔,说要回许昌偷偷将貂蝉拐出来。可是刘备心里有鬼,此时万万恐惧秦谊回去给曹操报信,遂假意答应、暗示张飞除掉之。张飞追至半路,还没赶上,秦谊已被妒火中烧的关羽所杀。

刘备到了徐州,在宗贼臭不要脸陈登的怂恿下,与宗贼们里应外合,杀了曹操的部将、新任徐州刺史车胄,正式反了曹操。

曹操兵发徐州,刘备的军队被打散,家小落在曹操手里(没有吕布,后果很严重),张飞进山当了土匪。关羽找了找门路,投降了曹操,因为给曹操推荐过貂蝉的原因(当然是曹操自己以为的),所以曹操对关羽很不错,又送车又送房又送名牌大衣,还上表加封汉寿亭侯。

刘备孤身一人打马奔逃,渡过黄河投袁绍去了。

坑害义兄忙活了好一阵,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徐州这辈子也没落到他的手里。

话说曹操亲自发兵夺回徐州之时,陈登这个墙头草又投降了曹操,这个不消说了。

后来袁绍和曹操的大战爆发,大将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攻打甚急。曹操遣宋宪去救,被颜良斩杀,魏续带着“陷阵营”的残余力量跟着迎击颜良,同样不敌被斩。

臧霸自从吕布死后,怕被曹操惩办,躲进了深山。后来被朝廷免罪,曹操重用之,让他在青、徐二州防守袁绍。臧霸比宋宪魏续要聪明得多,避开河北兵的主力,专打薄弱环节,颇有成效。臧霸后期和张辽一样,都很受曹操的赏识。与张辽防守孙权东方一线的进攻,加封镇东将军、执金吾。无疾而终,谥号威侯。

宋宪魏续战死、臧霸投降之后,吕布军团的归宿也就差不多交代清楚了。

吕布,从一介小吏开始,在官场上探索着前进。靠着刺杀对他非常信任的领导,从吕秘书、吕都尉,干到吕将军,吕温侯。也算是步步高升,若非乱世,或许会位极人臣、前呼后拥的做一辈子京官。可惜生不逢时,不好斗的他偏偏又从权利的中心跌下来,过上了割据一方、南征北讨诸侯的日子。从此一直在被动的情况下挣扎,也曾积极活动,花钱买官,征伐不臣,可惜大势已去、最后站错了队,再也翻本无望了。又因威名太盛,曹操自思不能驾驭,最后惨遭缢杀(刘备进京、许田围猎、衣带诏的事情如果换上是吕布,曹操真是性命攸关)

吕布的死,也标志着群雄割据的时代正式结束,同年,公孙瓒兵败阵亡。

袁绍统一了河北,曹操统一了中原,互相阻挡了发展路线,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大霸主之间的兼并大战,一触即发。

从此,三国时代进入了新纪元——霸主时代!

天下,始终未能太平。


(完)
发表于 2013-11-1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转到历史区,联系相关版主@一刀刀  @rex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斯艾夫 发表于 2013-11-18 22:28
可转到历史区,联系相关版主@一刀刀  @rex

soga...主要是转的,所以凑合仍这吧,算一家之言,就是有点长~
发表于 2013-11-1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移过去哦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x 发表于 2013-11-18 22:51
我来移过去哦

也好,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3 22:41 , Processed in 0.9893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