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075|回复: 3

综合归纳:曹操北征乌丸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问题的提出
  史载:
  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颖,封都亭侯。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
  ——《三国志·张辽传》
  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袁谭出战,土卒多死。太祖欲缓之,纯曰:“今千里蹈敌,进不能克,退必丧威。且县师深入,难以持久,彼胜而骄,我败而惧,以惧敌骄,必可克也。”太祖善其言,遂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尚与蹋顿将众逆战于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其首。其余遗迸皆降。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夏五用,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觽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觽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一]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三国志·武帝纪》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蓚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三国志·田畴传》
  ▲大问题一
  辽西乌丸蹋顿究竟是由张辽临阵斩杀,还是因为由曹纯所统领的骁勇虎豹骑所擒?
  所谓的"蹹顿"和"蹋顿"是否是同一个人呢?他们如果不是一个人为什么都是单于呢?
  由此,一个十分简单的矛盾浮现水面:武帝纪、乌丸鲜卑东夷传与张辽传里用的都是“蹋顿”
  而惟独曹纯传用的是“蹹顿”。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在哪里?
  ▲大问题二
  这也是曾经谈论及此的一个非常让人容易疑惑的地方——田畴其人,我们知道在建安十二年帮助了曹操作为北征的向导,但是他究竟是自己毛遂自荐的(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武帝纪》),还是由曹操征辟的呢(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田畴传》)?
  总而言之,田畴此举均出自《三国志》,但前后矛盾之处仍须做分析讨论。
  ※问题的分析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在这里逐次分析:
  首先请看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一书中所表明的观点:
  ……曹操想对乌桓用兵,左右有许多人反对,曹操一概不管。在(易县一带与河北省怀来县一带的)上谷郡的乌桓领袖,名叫难楼,有九干多个部落听他指挥。在(河北北部)右北平郡的领袖,叫做乌延,有八百多个部落。在辽西郡的领袖叫做丘力居,有五千多个部落。在(辽宁省)辽东郡的领袖,叫做苏仆延,有一千多个部落。献帝初平年间,丘力居的侄儿蹋顿成为辽西、辽东三个郡的乌桓的领袖,苏仆延与乌延均和他一致行动。他帮助袁绍打公孙




上一篇:孙尚香因何没给刘备生孩子
下一篇:罗贯中写三英战吕布的实际意图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瓒;袁绍“承制”以献帝的名义把他与苏仆延及乌延,都封为单于;也把上谷郡的难楼封为单于。
  袁熙与袁尚二人跑到柳城,去投奔蹋顿,不是没有理由的。曹操想进军到柳城,不是容易的事,那时候,从河北省到柳城,没有公路,也没有所谓“驿道”。所有的,仅是山中的小路,而且又要穿过长城。普通的商人、小贩,要走这些小路已经很难,
  何况大军?至于输送军粮,那更是不能想象了。曹操用脑筋想了一阵,决定开两条渠,用水道运粮,把粮食从今天河北省的中部,运到河北省的东部。这两条渠,一条叫做平虏渠,从呼拖河(滹沱河)到弧水;另一条叫泉州渠,从坻河到潞河。这泉州不是福建的泉州,而是位于今日武清县南的汉朝的泉州。换句话说,平虏渠在今日沧县之北;泉州渠在宝泃县东南。
  潞河是今天的白河,因汉朝的潞县而得名,潞县在河北通县之东。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四月间到达无终县(河北玉田),七月间遇到大雨,许多河流都泛滥了,海边陆地的水也积了相当深,曹操原意想沿着海岸绕到今日辽宁省锦县一带,再向北转往柳城,由原意想沿着海岸绕到今日辽宁省锦县一带,再向北转往柳城,由于这“傍海道”不通,就办不到了。
  本地有一位了不起的人,姓田名畴,聚集了若干家老百姓,移居在山地里避乱。他本可以不管曹操与乌桓之间的事,却感觉到这是汉族的自卫问题,义不容辞。他向曹操毛遂自荐,作曹军的向导,领曹军由一条叫做“卢龙道”的小路走,由蓟县之东,穿过喜峰口经喀喇沁左旗,直抵柳城之西,全长五百多里(汉朝的里,比现在的华里短)。曹军于八月间在梆城附近的白狼山,与蹋顿等人的兵作遭遇战,获胜,杀了蹋顿,收降了胡人汉人二十几万。袁熙、袁尚与苏仆延,逃往辽东,投公孙康….
  ——《细说三国乌桓》
  读书至此,不免彷徨。黎老没有对辽西乌丸单于蹋顿的死因做过多的分析,而是近乎一笔带过,原因很简单,《细说三国》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大众化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至于史书摩擦之处自不必细谈,只须知道蹋顿在此战中阵亡就是。然而我们读书仍须弄明三分真意,饶是兴趣使然,也不免漏回俗气,偏钻个牛角尖,看看这其中分晓。
  注意到黎老在此阐述的关于田畴之举是:
  “本地有一位了不起的人,姓田名畴,聚集了若干家老百姓,移居在山地里避乱。他本可以不管曹操与乌桓之间的事,却感觉到这是汉族的自卫问题,义不容辞。他向曹操毛遂自荐,作曹军的向导…..”很显然他个人是倾向与这一毛遂自荐的观点的。然我以为,《三国志·田畴传》的说明较为详细,我们可以从这里寻找突破口,也就是说,田畴在建安十二年这一年里所做的事情可以理清楚出来,然后再分析其中缘由。
  《武帝纪》建安十二年春二月,曹操在邺城“大封功臣二十余人”,夏五月,至无终;那么《田畴传》里的“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这个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大概的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二年春二月之后夏五月之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田畴传》后面还有“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再准确点说,曹操“遣使辟畴”这件事应该在春三月,因为邺城距离无终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那么曹操和田畴在什么时候会面的呢?大概在夏四月吧,曹操见了田畴说了句“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也就是说田畴这个人有大才,做我曹司空的官吏太委屈你了,于是“举茂才,拜为蓨令”让他做了大汉朝的命官,但是曹操并没有让他回到许昌任职,而是让他随军北征。接下来到了建安十二年秋七月,此时“大水,傍海道不通”,于是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武帝纪》),这与《田畴传》里“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
  一言以蔽之,田畴在建安十二年春二月与五月之间被曹操征辟为官,而在秋七月曹军北征路途受阻的时候,又自请为向导为曹操开辟前进的道路。
  又据《先贤行状》曹操表田畴语:
  “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於抚下,慎於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於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及袁绍父子威力加於朔野,远结乌丸,与为首尾,前后召畴,终不陷挠。后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田畴请为乡导和《田畴传》的记载似乎并没有舛误的地方。也就是说,田畴在做着汉廷“蓨令”的时候为曹操当了一次向导,献了计策平乌丸。至于黎老为什么会单说田畴毛遂自荐呢?个中原因当是史书记载问题。《三国志》通篇文字言简意赅,该叙述简略时毫不留情一笔带过,该详细时便描写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史书的魅力之所在。陈寿在《武帝纪》中所言“田畴请为向导”是一句简要概括,概括在建安十二年中田畴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在《田畴传》中详细的说明了那一年详细事情,是为了突显田畴而不是曹操。
  综上所述,大问题二中所言田畴前后举动可以说并不自相矛盾的,只是事件前后发生的逻辑顺序与记载事件的详略程度使我们进入了疑惑的误区。
  对于大问题一,某不才先查阅了网上的资料,官方资料显示:
  蹋顿,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乌桓王。相助败给曹操后逃往北方的袁熙、袁尚兄弟。曹操听郭嘉之言北征乌桓,蹋顿率兵阻拦,被曹操大将张辽所杀,卒于207年。
  资料上所引,自然是我们现在对此的一般说法,语在《张辽传》,《武帝纪》。那么《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对于曹纯所督虎豹骑擒获的单于“蹹顿”,首先就是此处单于的名字与前有所不同。(可能史书记载的字体存在差异,这一点黎东方的书中也有说明,也就是说史官超错了字)还有,以上的前三个传都是说"蹋顿"被临阵斩杀,可是曹纯传里却是被擒获.
  注意到当时曹纯和张辽的官职,不难看出前者显然凌驾于后者之上.
  曹纯: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
  张辽:荡寇将军都亭侯
  并且前者带兵力要强一些.在当时张辽很可能是曹纯的部下也说不定!纯传里说虎豹骑擒获单于,而张辽临阵斩单于,如果说张辽当时是曹纯的部下,这一点就说的过去,也就是说,张辽将单于擒斩,由于史书的言简意赅性,武帝记里的记载自然就更为简单了!
  然而,没有相关资料记载张辽当时是曹纯的部下,也更不可能说明张辽当时是隶属于虎豹骑所督。于是有人怀疑所谓的"蹹顿"和"蹋顿"是两个不同的人,或言此必是史官之谬!
  某以为前者之因的概率微乎其微,遍阅整个《三国志》找不出其他地方还有说辽西单于是蹹顿,包括《乌丸鲜卑东夷传》里所述,并没有提及关于存在“蹹顿”的任何字句。由此推断,“蹹顿”和“蹋顿”应该所指是同一个人。至于后者之言,也纯属推测,我也可以说是印刷之过。
  对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虎豹骑: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魏书》
  作为曹操的亲卫骑兵,虎豹骑无不是百里挑一的天下骁骑,装备精良,数从征伐,威名远播。虎豹骑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除了拥有超凡的战斗力之外,更因为每每临阵,均凭借其无坚不摧的实力直捣黄龙,以摛杀敌方主将为第一要务。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虎豹骑打仗时就一定是冲着敌方的主将而去的,但翻看曹纯的传记,我们会发现,虎豹骑不但曾经擒杀了袁谭,俘获过蹋顿,在平定荆州时还奔袭刘备并抓获了刘备的二个女儿,这三件事如果放到一起来看,确实颇有值得玩味之处。
  史料不充分,因此能够得出的结论便是如此。曹纯所督虎豹骑擒获的肯定是单于蹋顿,鉴于史书中为言明张辽是否临阵斩杀单于,《武帝纪》、《张辽传》、《郭嘉传》中均言:“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这类词语,所以细细品位一下,当有如下解释:
  张辽与另一名担挡先锋的将领张郃率本部人马首当其冲,杀入敌阵时,立足未隐的乌丸军顿时便陷入混乱。而此时曹军的第二波攻势又接踵而至,这其中就有曹纯所督的虎豹骑。所谓摛贼先擒王,虎豹骑一举击溃乌丸的亲卫部队,俘获了蹋顿(于俘获后斩之),乌丸军彻底崩溃。
  也就是说,为什么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张辽是亲自在阵中斩了蹋顿而不是曹纯所督虎豹骑擒获,原因之一便是后来的张辽威名显赫,威震敌国,终是三国一代名将,比之默默的曹纯确实如皓月与萤火,不可同日而语,为彰显其能,再加上史书措词字句不明,自然更加肯定张辽的此番战绩,并拿来与关羽的万军之中刺颜良的壮举相较。
  总的说来,张辽未亲自斩杀蹋顿又何妨?这并不影响其在曹营首屈一指悍将的地位,且在诸将中品质颇高,在此次北征中,他的挺身而出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以至于曹操也深受感染,甚至将自己手中的令旗都授予了张辽
  一、蹋顿之死
  孰斩蹋顿
  斩杀蹋顿至少有以下三处记载:
  1.《乌丸传》:「太祖登高望虏陈,(柳)〔抑〕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2.《武帝纪》:「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3.《曹纯传》:「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蹋顿。」
  三者分别是曹操、张辽及曹纯部骑,随便择一武断,都能得出片面某人斩获蹋顿,但是三传综合,判断当应公正。此即曹操为将领、张辽为先锋、曹纯部骑则为兵卒,此为上下领导关系,以曹操命令张辽、张辽指挥曹纯部骑,刚好为长官率领属下。
  否则就会出现「蹋顿」一人被曹操、张辽或曹纯部骑「三斩其首」的奇怪现象。
  二、田畴为向导
  自荐或受命,也有以下记载:
  1.《武帝纪》:「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
  2.《田畴传》:「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
  光看田畴自请为向导,以为与曹操令田畴为向导不符,其实两则并不矛盾,毛遂自荐往往受以重命,相同的情形还有赤壁战前东结孙权。
  1.《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
  2.《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当然是孔明先自请而刘备后遣命,逻辑非常通畅,除非执着于孔明开口请求,误以刘备任命必有冲突。因此读史绝对不能只信一面之词,或者坚持执着于某一史料汲汲填膺,若放不开孔明请命,致无法结合刘备遣亮,其实史料本可互补参见,另外也有以引注解释的作法。如果坚信曹操临阵斩首、曹纯部骑获首、张辽先锋斩首皆为真实而不能互为补充,那蹋顿之首得被俘斩三次。田畴自荐或曹操任命,即有双方当事人,自然结合彼此传记互参,一方自荐、一方受命,所以综合归纳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9 07:55 , Processed in 0.1202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