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67|回复: 1

浅论孙吴政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的功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现在也有扩大之说,即将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安徽皆纳入长三角范围。
  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在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这一地区传统上也被称为“吴”、“吴地”。
  商末太伯、虞仲来到此地,受众拥戴,始建“勾吴”,春秋时孙武、伍员等辅佐吴王,吴国与中原交往,成长、发展,后吴为越所灭,但越不改吴文化而是与吴融合,再后越为楚所灭,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故吴墟,吴文化又与楚文化交融。
  吴地在西汉时还相对比较落后,但东汉时就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西汉中后期,北方人民大量迁入吴地(长江三角洲)及江南地区。
  北方人南迁有几种原因:普通民众由于饥荒、破产,官绅、士大夫出于政治、避乱等原因。另外,江南地区虽开发较晚,但土地丰饶,沃野千里,自然条件优越也是吸引北人南来的因素。
  北方移民中的劳动阶层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上层人士则带来了中原高度发展的文化。
  如果说东汉时期是吴地经济发展的量的积累期,孙吴时期就是吴地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期。
  孙氏之据有江东,不仅没有破坏吴地的发展势头,而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此滨海边缘之地建成繁华鱼米之乡。
  孙吴政权之吴国地域辽阔。西接川蜀,南抵交趾,北临长江,东频大海。但其统治的核心区域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吴地(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下分条简述孙吴政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的功绩。
  一、安民政策

  孙策入吴后就严格约束部队,禁止扰民——“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竟以牛酒诣军”(《三国志·卷四十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其后孙权延续此政策。
  二、恰当的对外政策

  相比于蜀、魏那种强烈的、迫切的、有使命感似的统一愿望,孙吴政权逐鹿中原的意愿低了些。
  笔者以为,原因在于:
  孙吴政权的两大支柱——南渡北士与江东大族对北伐的热情都不是很高。
  南渡北士本身就是为了离开中原才来到江南的。他们想在江南安身立命,而不是在江南歇一歇脚后赶紧回北方;江东大族世居此地,也没有逐鹿中原的动力。是故相对而言孙吴政权割据一方的意识是较重的。但这种割据江东、自守一方的作法对江东的发展是有利的。孙吴在蜀魏连年征战的时候休养生息,开发、建设。且不能说吴人就只想割据,抗拒统一。试想,如果魏国大乱或出昏君或出昏招,相信吴国士大夫也不会反对孙权趁势夺取天下;当孙皓无德,朝政败坏时,吴国士大夫就放弃割据之念——司马氏伐吴时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这说明吴国士大夫决定背弃孙皓。而邓士载伐蜀时蜀国士人——如诸葛武侯后人在绵竹是誓死抗拒的。
  三、重视文教、崇文重儒的政策

  吴地自东汉以来即有崇文重教传统,加之南渡北人中有不少大儒,江东在汉末时已是人文渊薮。孙权治吴更加重了这种风气。
  孙吴时期,儒学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继续发展。
  有些吴地大族甚至主要不是凭借政治权势与经济地位,而是人文学养来保有显赫声望。
  如:
  虞氏家族。虞翻在儒学上造诣极高。他所作的《易》注,得到中原大儒马融的高度评价。他还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
  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成就虽较会稽虞氏稍为逊色,但也是世代习儒的文化之家。陆逊虽长年领兵,但儒学颇深;陆绩“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三国志·陆绩传》);陆凯“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其意,以筮辄验”(《三国志·陆凯传》)。
  顾雍曾祖父顾奉专心于学,东汉时为大儒张霸赏识。孙吴时,顾氏家族更成为吴地的文化世家。
  不仅南渡大儒、吴地学人,南渡北士中一些并非以儒为业的人士也在江东有所著述,增益文教。如张昭晚年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经数代人的接力,西晋时,吴地已是中原之外的一方人文重镇了。




上一篇:浅谈我对《三国演义》中武将单挑的理解
下一篇:曹操在官渡为何缺粮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用人政策

  孙策转战江东六郡时,身边除张昭、周瑜、黄盖、程普、周泰等南渡北士外,一批吴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土著人士就开始追随于他。如朱治(丹阳人)、芮良(丹阳人)、虞翻(余姚人)、董袭(余姚人)、凌操(吴郡余杭人)、贺齐(会稽山阴人)、全柔(吴郡钱塘人)。
  孙策临终时,之所以选择孙权为继承人而不是骁勇善战的三弟孙翊,原因正在于他所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此语隐含的意思是希望孙权发挥自身长处,处理好与江东人民、世族的关系,休养生息,力保江东和平发展。
  孙权果然没有辜负其兄的期望。
  孙权所重用之人,除鲁肃、诸葛谨、严峻、步骘等南渡北士外,还有许多江东世族(如顾、陆、朱、张等江东土著大族),如顾徽、陆绩、张允、张温、陆逊、陆瑁、朱恒、吾粲等。
  在州郡政府,孙吴政权与曹魏一样,设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州置大公平(后称大公正),郡设中正。
  孙吴集团励精图治,取得斐然可观的成绩。吴地经济发展,文教兴盛,人民安居乐业,士人心悦诚服。贤者辈出,人才济济。
  人观三国,见诸葛亮舌战群儒,固为刘玄德有孔明而喜,但同时看到东吴人才之多;庞统也和东吴群儒有过交流,互有敬意。
  诸葛亮《隆中对》以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曹丕曾望江南而叹:“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晋灭吴后,吴地士大夫对孙吴政权仍多肯定、怀念之词,认为吴国纯亡于孙皓,如有明君则可以延续。陆机(吴郡华亭人)《辨亡论》即饱含故国之思。
  五、基层政权建设

  基层政权组织,吴承汉制并有发展、创新。
  乡、里和亭是吴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单位。此外,孙吴政权还创造性地设立了“丘”这一基层政权,用以安置南渡的北方流民和吴国境内迁出山区的山越之众(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详见臧知非、沈华、高婷婷著《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第六章)。
  六、发展经济的政策

  (一)农业政策
  东吴广设屯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规模最大。
  孙吴统治时期,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的农业生产水平很高。孙权还令州郡牧守劝课农桑。孙吴政权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句容修筑破冈渎、赤山塘,在乌程建有青塘、皋塘、孙塘等,使大量农田获得灌溉之利(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第四编第十三章)。这一时期,丝织业也开始在江南兴起。
  (二)货币政策
  曹魏一度弃钱用谷,孙吴用钱并铸新钱。
  曹魏在黄初二年(221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三国志·文帝纪》),明帝时才恢复用钱。而孙权并没有停止五铢钱的使用,后来又铸五百、一千两种大钱。孙吴征收赋税时也是实物、货币并举。钱币的大量使用说明孙吴政权控制流通秩序、保证市场繁荣的能力是很强的。这些举措也为以后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航运
  江南运河云阳(今江苏丹阳)至京口(今江苏镇江)一段流经丘陵地带,通航存在困难。吴末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又开辟了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连通,成为三吴至建业间的便捷水道。这一水道成为后来南朝转输的主要内河航道。孙吴时代还曾经开通了从云阳到长江的水路运道,这就是《南齐书·州郡志上》所谓“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张岂之总主编,王子今、方光华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66页)。
  航运业、造船业在孙吴时代发展迅速。《抱朴子》说江东大族有“商贩千艘”。晋灭吴时,接收的吴政府所有船只,有5000余艘。
  综上可见,孙吴政权治理江东、经营吴地,有章有法。后来这一地区逐渐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经济、文化较发达、先进的地区。吴地之建康在六朝时成金粉之地,吴地之姑苏于明清时为商业都会。
  如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是中国工商发展的巨擘、经济腾飞的标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抚今追昔,史迹可考。吴地文明起源于太伯奔吴,接棒于春申门下,而在孙吴时期初具形态。孙吴政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的功绩不可小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0 19:12 , Processed in 1.6548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