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73|回复: 1

荀彧究竟是忠于曹操还是忠于汉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国演义》开始于汉室衰微。这一衰微,使得各路野心家都感到有了机会。由于顾忌师出无名,许多人打起“匡扶汉室”旗号:董卓及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无不如此。刘备更是以皇叔名义争夺“匡扶”的正统。在各路豪杰中,小说作者也只认同刘备这一路。虽然作者倾向鲜明,但透过还算比较客观、基本忠于史实大致脉络的艺术描写,读者还是感到:刘备“兴刘”虽真,“扶汉”却假:他内心真正想的是自己做皇上,他觉得皇位其实是给自己“留”、给自己“备”的。他的忠实臣属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其实也是忠于刘备远胜过忠于刘协。而为“汉室”而死的董承、吉平等人又都有心无力,显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三国》有实力的重要人物中,真正忠于汉室的,似乎首推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
  荀彧在曹魏的位置,应该相当于诸葛亮在蜀汉。只是曹操这人远比刘备显得强势,重大事情往往自作主张,不太放权,加上罗贯中拥刘反曹的立场,导致《三国演义》中荀彧的形象远不及诸葛亮突出。
  事实上,荀彧对曹魏贡献很大。举其要者:
  1)他最先提出“奉主上以从民望”。在“英雄”们都视百姓为草芥的乱世,他仍认为民心是执政的根本。
  2)他提醒曹操建立巩固根据地比一味攻城略地重要。若非这一重要提醒,曹操就可能变成李自成式流寇,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估计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时,从荀彧这些论断中获益匪浅。
  3)在与袁绍决战前,曹操心烦意乱举棋不定时,是荀彧为曹操作了独到深刻的战略分析,为其指出了袁军的强中之弱和曹兵的弱中之强。由于荀彧来自袁绍阵营,对袁绍的性格弱点及袁方文臣武将特点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的判断并非盲目乐观,而有充分现实依据。
  4)是他推荐了郭嘉和荀攸、钟繇等人。他推荐的这些人才各自为曹魏贡献了重要力量。
  但是,荀彧的结局却既出人意料,又令人遗憾。
  对于荀彧之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所述不尽一致。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写的是:长史董昭建议曹操称魏公、加九锡,以有别于众臣。荀彧对此表示反对,说:“丞相兴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扶汉室,应该保持自己忠诚谦恭的形象与节操。”曹操听罢勃然变色,从此恨上荀彧,觉得荀彧不肯帮自己,不是自己人。建安十七年冬天曹操兵发江南,让荀彧同行。荀彧知道曹操有了要杀自己的想法,就谎称有病,停在寿春不走了。忽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一个食盒,盒上有曹操亲笔写的封条。荀彧打开盒子一看,里面却什么也没有。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就服毒自尽了,死时年仅五十岁。荀彧的儿子给曹操报丧,曹操闻讯很懊悔,命令厚葬了荀彧。
  《三国志》也讲到荀彧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持否定意见,曹操为此不高兴,但没有说曹操送给荀彧食盒,以及荀彧见后自杀的事。只说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以忧薨”,就是因抑郁而死。
  两书的意思却是一致:都表明荀彧之死与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有关。
  《三国演义》中每个重要人物的死死因都明明白白,唯独荀彧之死给读者留下一些谜团。
  首先,曹操送给荀彧那个空盒子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人解作:我这里已经没有你的饭吃了。
  其次,按今天普通人的思维,我们可以问:荀彧要是假装看不懂,就是硬赖着不自杀,曹操难道真的会派人来杀他?
  第三,如果只因不赞同老曹给自己加官进爵,荀彧马上写封信,表示自己想通了、赞同了,不就完了?难道非要为此送命?
  不明白荀彧的为人,这些问题就不好回答。
  曹操手下另一位重臣华歆在这类事上的表现,与荀彧形成对比。
  华歆与荀彧年龄相仿,后来接任荀彧的尚书令之职。按《三国志》所写,两人都为官清廉、不贪财:荀彧“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华歆“禄赐以振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就是说,他们都不是想趁着做官多存款,而把多余的工资、奖金散给亲戚朋友,家里没什么积蓄。就连两人死后的谥号都一样——都是“敬侯”。
  两人的最大区别,从表层看,就在于对待曹魏凌汉、篡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上。
  与荀彧不同,在华歆在这件事上扮演的是急先锋角色。《三国志》虽然对此没有记载,但也为此留下了叙事空间:曹丕称帝后华歆封侯拜相,大受重用,肯定是立场坚定,站对了队。而《后汉书·献帝伏皇后传》明确写到,华歆作为郗虑的副手带兵进宫,亲手将伏皇后从藏身的夹壁墙中拉出。
  《三国演义》不仅对华歆捉伏皇后具体详细描绘,还写到曹操死后曹丕篡汉时华歆的表现:




上一篇:颜良之死留下的反思
下一篇:关于正史中的曹操武力记载汇总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替曹操捉伏后,华歆是“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
  为曹丕称帝,华歆屡次带头见献帝要求“禅让”。见献帝磨磨唧唧不肯让位:
  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帝战栗不能答。
  献帝最后被迫答应,华歆又与司马懿及贾诩配合,导演了一幕“三辞三让”的戏剧:司马懿在那边提醒曹丕:别人家一让就要,要推辞一番。华歆在这边警告献帝:别人家一辞就接受,要再次禅让!
  刘协第二次“禅让”时,曹丕一下子心领神会。不等臣下提醒,自己就说:“虽然有了两次禅让诏书,还是怕后世的天下人说我篡位。”贾诩马上建议:先把印绶再次退回,让华歆命令献帝建造一座受禅坛,举行盛大仪式接受“禅让”。
  “受禅”那天,又是华歆“扶献帝跪于坛下听旨”,并且用剑指着献帝,厉声说:“拜完了快走吧!不招你不许入朝!”
  看这华歆,真的是毫无顾忌!他认定曹氏父子胳膊腿比刘协的腰都粗,胳膊粗、腿粗就是硬道理,死死抱住准没错!为了帮着曹家欺负刘家,他动脑、动口又动手,且声色俱厉,可劲儿折腾、变着法折磨皇后与皇帝的身体或神经。
  在今天来说,这是最会来事儿的人:领导的心思他揣摩个。,领导不好亲自说的话,他替领导说出;领导不能亲手做的事,他抢先一步去做。他绝不会像荀彧那样为一个抽象原则送命。
  由于作者的正统观念,《三国演义》对荀彧与华歆的褒贬迥异:对华歆严厉谴责,对荀彧,则是有保留地肯定,即,称赞其才华、认同其阻止篡汉,却惋惜其“失足在权门”。
  本人以为,他们二人的根本差异却是:荀彧表面是为维护汉室而抗争,实质却是为曹氏父子名声;华歆表面是为曹氏父子宝座,实质却是为自己名位!
  前面说,荀彧似乎是为忠于“匡扶汉室”的宗旨而死。但我们别忘了:他其实一直是在为曹操谋划,而不曾单独接近献帝,为其献策。当初曹操向荀彧征询迁都许昌的意见时,荀彧赞同的理由是:按五行说,汉属火命,曹是土命,火能生土,而“许都属土,到彼必兴”——其目标显然是为让曹“兴”,而非为汉“兴”。
  荀彧与曹操的分歧主要在于:荀彧将“人心”和“道义”看得很重,而曹操只看重实利。因此,荀彧提出的“奉主上以从民望”,到了曹操那里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天子哪怕是表面的恭敬尊重都没有了,“民望”在老曹内心深处更没有位置。刘备就看出曹操这一弱项,而尽力去迎合“民望”。
  荀彧的理想是帮曹操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事业,想让曹操做个名传后世的能臣加贤相。他不愿看到主公不顾自己名声,越过雷池,彻底废掉名义上的天子。他认为那样会开不好的先例:你突破了底线,暂时得到实惠,但以后别的人一旦有了势力,就也可突破底线,废掉你的后代!这样,天下就会一直乱下去。
  曹操不以荀彧的意见为然,可后来司马氏凌魏和篡魏,真的就如法炮制了曹氏的凌汉和篡汉!
  老曹当时想的却是:荀彧你个腐儒、你个豆腐乳!你不想想,我不封魏公、魏王,取得至高无上权位,将来我的孩子怎么安排?生逢乱世,找个工作就那么容易?我辛辛苦苦打下江山,难道就为让他刘家人世世代代一直做皇帝?我的孩子能力不如我,我若只是个普通丞相,将来皇上一旦羽翼丰满,或者别人势力超过我,我的孩子怎么吃饭?
  老曹的想法自有其道理。但他看得还是不够远:他的儿子曹丕固然做了皇帝,但也引起兄弟萁豆相煎,而且重孙辈的曹芳、曹髦过得还不如平民舒心。曹髦甚至为那个最高“公务员”位置而不得善终。他自己则因突破了道德底线,后半生一直疑神疑鬼,以致得了脑病,临死也不得安宁。命人设七十二疑冢,正是因对身后事没有自信,怕人掘坟鞭尸。
  荀彧这样的人是不肯为活命而放弃自己做人原则的。他的死如同王国维之殉清,其实殉的是原则。
  华歆极力助曹篡汉,倒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没有荀彧那样帮曹操艰苦创业之功,却由于关键时刻站对了队且表现突出,曹丕称帝后他果然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但,他最终也走向自己宗旨的反面:他本人不贪财,图的是名,后来却恰恰留下骂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22:36 , Processed in 0.47891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