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是说这刘繇一点本事都没有。他19岁的时候,一个堂叔被盗匪(那时盗匪可真多)抓去当人质。不给银子就撕票。刘繇带几个哥们装作混混去盗匪那里,说咱没饭吃了来投靠大哥。大哥很高兴,把他们都留下了。然后他们夜里动手把大哥杀了,救出堂叔。这事一时传为美谈,那时要是有CCTV估计这事都能上新闻联播。实际上连朝廷都听说了这事,因此还任命刘繇做了个刺史。这故事虽然跟官渡之战那些不能比,可是在县里,这个无间道前传还是很脍炙人口的。太史慈大概因为这个就觉得刘繇是个大牛,于是就去投靠。刘繇有玩无间道的胆气,但是用人真算不上高明。他没觉得太史慈有本事,没给他重要职务,只让他到各处负责侦察敌情。也幸亏如此,才让太史慈跟孙策有了那场直接交手的机会,让孙策发现了这个人才。
当时刘繇正试图占据曲阿。可是曲阿是吴景的地盘。吴景是谁?吴景是孙策的娘舅。所以孙策一听刘繇到曲阿搞事他就领兵来帮舅舅打架了。
太史慈因为没给重用,很是郁闷。那天他都懒得带部下,就只领着一个背饮料的勤务兵,独自出城上了城外的神亭岭。你说让咱侦察,行那咱上山侦察一回吧。他本来也没打算能侦察到啥,就是想上山散散心。没想到有这么巧,正好孙策带着十三个手下也来到神亭。孙策带的这十三个人可不是等闲之辈,里面有黄盖、韩当,那都是当时天下一流的战将。可是太史慈看到孙策的旗号,管你多少人他冲上去就直奔孙策。孙策很够义气,说我不倚多为胜。你要跟我打架对吧?我自己跟你打好了。别人不许帮忙。帮忙的是小狗。
咱看三国特别能记住太史慈,基本就是因为他跟孙策打的这一架。太欢乐了。总体感觉有点像俩小孩扯衣服打架。开始在马上打,还算有几分绅士风度。打了几十回合就开始乱了,两人互相揪住对方的兵器不撒手,结果一起掉下马来。这就跟王嫂吴妈打架揪头发相当的近似。其实我基本肯定当时这两位就是在揪头发。太史慈比孙策会揪,直接揪中孙策头部。不过孙策好像早防着太史慈这一手,头上戴着头盔呢,所以太史慈一揪,头发没揪着,揪下了孙策的头盔。孙策呢也想揪头发,可是准头差一点,一把抓住的是太史慈背上背的一把短戟。两人各拿到对方一件物事,都很开心,手里的枪都扔了,孙策是拿着太史慈的短戟来捅,太史慈就拿孙策的头盔来防。想象当时的情形可能跟苗族人捣年糕差不多。您没见过捣年糕?就是把糯米放在一个钵子里,然后用一根杵来回往里面捣,把糯米捣成一团糊糊,蒸熟就是年糕(不是切糕。是16元一块的年糕)。
当时是太史慈持钵,孙策抡杵,你来我往捣了小半个时辰,正捣得融洽,双方的救兵同时赶到。太史慈是系统训练过的武士,孙策更是有江东小霸王的名声,都必须考虑形象,两军对垒之下继续捣年糕太不严肃,只好收兵回营。
所谓不打不相识。孙策跟太史慈捣了一回年糕之后就喜欢上了他。这人胆子够大,我这十几个威震一方的猛将,他一个人就敢上来挑战。本事也不差。我小霸王出道五年了,在我这支枪下送命的好汉不是一个两个,每次我都能把这枪使得有模有样,人挑了,他那边的同伙还得夸我招式漂亮能上杂志封面。这太史慈是头一个能让我端不住架子只好扯头发的。今天没打出个高低,不过瘾。下回找机会还得再打一场。
太史慈是刘繇的手下,孙策又一直在跟刘繇干仗,照说他们应该还有机会交手。不过这刘繇真的是有眼无珠,一直都没给太史慈做前锋的机会。最后别的大将都打没了,只好跟太史慈出去打。可是智谋又不敌孙策,中计大败,连太史慈都给人捋走了。
孙策听说活捉到了太史慈,赶紧让人带进来,上前解了绳子,说上回打架真没打过瘾,一直就想能再见面。没想到还真见着了。你跟我说实话,要是那回你真能打赢我,你会怎么样?会把我杀了不?太史慈没服软,翻着眼睛说那可难说。孙策说刘繇不会用人,你何必跟他混。要不你跟我混吧。我知道你的本事。到我这你肯定能施展。
孙策计收太史慈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太史慈活到如今除了帮孔融去找了一回刘备,别的就没见过什么成名人物,眼光一直局限在东莱,觉得刘繇就是个人物了。刘繇人不坏,在当地也有清廉无私的名声,可是看人确实没眼光。太史慈在他那儿一直就是给当个预备队员用。着实埋没一身武艺。这孙策谈吐之间透着有见识,而且气场逼人,隐隐然有帝王之风。太史慈看了是当真服气,于是就跟了孙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