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被曹操击败的吕布势穷来投。虽然明知吕布为人反复无常,但为了应付两线作战的局面,刘备还是收容了吕布。兴平二年(195年),吕布趁刘备和袁术作战的时候突然袭取了下邳。当时留守下邳的张飞御下无方,激起了刘备嫡系部队和原陶谦系将领的内讧,遂使得吕布轻易得手,不仅占了徐州,而且“虏先主妻子”。此后吕布出于现实考虑,又反过来收容刘备,让他屯兵小沛,重新给自己做了外藩,刘备的家眷也被放回。不过,这个合作并未持续很久。由于刘备的力量增长过快,引发了吕布的忌惮,双方终于在建安二年(197年)爆发了军事冲突。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击败刘备,并“复虏先主妻子”。无处容身的刘备转而投奔了曹操,曹操随之攻灭吕布。第二年冬,刘备袭取徐州,竖起了衣带诏讨曹的大旗。但建安五年即被曹操击破,曹操“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一无所有的刘备转而投奔了袁绍。 年轻的刘备容不得一个督邮,但中年的刘备却已经能够在吕布、曹操与袁绍这三位敌手之间,一次次地虚与委蛇,等待时机。但刘备性格中的刚强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潜得更深了。正因为潜得更深,所以耐力才更久。 从建安四年刘备在徐州竖起反曹大旗,到长坂坡死里逃生,刘备的经历可以说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刘备从不屈服,而且任凭曹操如何使尽手段,都从来不曾消灭刘备,甚至从未能消灭刘备的核心班底。相反,刘备却在屡战屡败中声望日隆。当袁绍决定与曹操摊牌时,排在陈琳讨曹檄文第一位的就是刘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而之前当刘备势穷投袁时,先是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步骑迎先主”,到平原后,袁绍又“遣将道路奉迎”,自己也出城二百里郊迎,他们看重的正是刘备的政治声望与号召力。 这个政治声望与号召力当然首先源自刘备的亲民风格,其次则来自于刘备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 就第一点来说,早在平原时期,刘备就在“人民饥馑,屯聚钞暴”的环境里,“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至于第二点——所谓兴复汉室云云,恐怕更多的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至于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抗曹,更多的似乎仍然是一种性格使然。 当建安三年刘备投曹之时,曹操待之以非常之礼,但是,非常之礼背后往往隐藏着非常的危机。事实上,当刘备势穷来投之时,曹操的智囊团就已经分裂为主杀与主留两派。到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刘备后半生如果想继续留在曹操手下,必须十二分地夹起尾巴做人。甚至即便如此,多疑残杀的曹操是否能容得下刘备,都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刘备的本性恰恰是宁折不弯,只不过是经验和惨痛的经历教会了他忍耐。也可以说,刘备的忍耐是非本性的,是为了更高层次的不忍耐。 宁做四处被追打的斗犬,也不当寄人篱下的哈巴狗,这就是刘备的人生信条。所以他敢在当安喜尉的时候鞭打督邮,也敢于在兵不满万、将只关张的情况下挑战举世无人敢惹的曹公孟德。虽然一次次被击败,却又总能一次次逃脱,一次次卷土重来。如此反复,终于有了三顾茅庐的机遇和火烧赤壁的奇迹般转折。 陈寿给刘备的评语是:“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很是切题。 一顾茅庐可谓刘备的转捩点。三分天三下的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刘备集团第一次拥有了明晰的发展战略。诸葛亮与鲁肃联手促成孙刘联盟,则使这个战略具备了可行性。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到建安二十四年夺取汉中,这Il年堪称刘备的全盛时期。从屡战屡败到连战克捷,从无立锥之地到跨有荆益二州。历史的激流旋转得如此急速,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而新的剧变就潜伏在这一帆风顺的辉煌之下。 当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际,为了牵制曹军在汉中方向的集结,关羽的荆州军在中原战场发起了一连串的军事行动,从策反曹军边境守将直到双方正式开打。本来只是一个有限的牵制行动,却因为过于顺利的军事进展而一步步失控,最后演变成曹刘之间的一场主力会战。关羽太过专注于军事斗争,而忽略了外交战场的暗潮涌动。就在他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达到一生军功的顶点时,却突然遭遇了吕蒙白衣渡江的袭击,并最终在曹、孙两军的夹击下全军覆灭。 荆州的丢失和关羽集团的覆灭,对刘备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并非致命一击,如果继续忍耐,逐步恢复和孙权的联盟关系,没有了曹操之后的中原,究竟鹿死谁手实在尚未可知。更何况此时又发生了曹丕篡汉的事件,这对一向标榜匡扶汉室的刘备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可是,刘备并没有全力对付靠篡汉新成立的曹魏政权,反而决定东征孙权,夺回荆州。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