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单刀会”!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是东吴四英将中排名第二。他出生时,父亲就已去世,从小跟祖母一起长大。家里异常富有,但因祖辈无人出仕为官,总是进不了士族阶层,充其量只是地方上有点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怀壮志,爱击剑骑射。后周瑜带兵路过他家门口时,向他提出借粮要求,鲁肃慷慨地将家中两囤米中的一囤全给了周瑜,使周十分感激,后就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也十分器重他,常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曾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提出要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得到孙权赞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榻上策》的故事。 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鲁肃力挺主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促成孙权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赞军校尉”。 210年,周瑜临终前,向孙权力荐鲁肃继任他的水军都督职务。鲁肃接任后,刘备取西川成功,他就开始与关云长就荆州归还问题展开斗争。在鲁肃有礼有节的积极斗争中,最后既妥善解决了荆州的归属问题,又维护了摇摇欲坠的孙刘联盟关系,从而有力地抑制了曹操想独霸天下的野心。 在孙刘联盟的全过程中,惟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因此王夫之曾说,鲁肃坚持孙刘联盟“守之终身而不易”,使中国历史方有宝贵的“三国时期”。因为鲁肃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鲁肃死后,孙权就派吕蒙去袭取荆州,导致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结果蜀、吴都被曹魏各个击破,最终灭亡,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平时作战时,鲁肃总是“手不释卷”,完全是一副儒将的身风。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吴书》中曾评论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这个评论是颇为得体公允的。 鲁肃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行动证实,他不愧是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与关羽的形象,把鲁肃描写成一个胆小怕事、缺乏谋略的懦夫,成了罗贯中笔下的又一“冤大头”。因此有学者曾这样感叹说:“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与历史事实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不幸卒于军中,享年46岁。孙权曾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亦发唁吊丧。孙权一生始终不忘鲁肃对东吴的重大贡献,在他称帝登坛祭天那天,还深情地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遗腹子鲁淑长大后,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夏口督等,一生也治军严整,有才干。274年病逝,由其子鲁睦承袭爵位并统领兵马。 鲁肃的墓地至今说法不一。据《帝乡纪略》、历代的《泗州志》、《泗虹合志》的记载:“鲁肃临淮人。《三国志》‘隶卒于临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殁后,归葬故里,这属常理。”现在史学家们根据旧志推论,鲁肃墓已没于泗洪县临淮镇南境的洪泽湖中了。现在临淮镇粮管所院子内,还保留着一口“子敬泉”古井。该井位于池塘正中,上置角亭,井水高于井外池水二尺许,为一奇观。 另一种说法是,鲁肃的墓是在武汉汉阳的龟山南麓。这里古称大别山,后因纪念鲁肃改名为鲁山,到明朝才改成龟山。1955年,因修建长江大桥,鲁肃的墓被迁至龟山山腰的鼎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