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一决策的失策之处,当年赵云就已经分析得很明白:“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正是基于这段分析,颇有一些后人觉得刘备口口声声宣扬的匡扶汉室,不过只是一个宣传口号而已。从而觉得刘备这个人就是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是否如此呢? 首先,如果刘备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伪君子,他就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与孙权开战,姑且不说这个时候他攻击关中,是否能成功,但至少他抛开曹魏而攻击孙权,必将使其一贯的政治声望遭遇一次重大打击。 其次,从外交上讲,国际政治斗争,本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黄初二年,魏、吴之间已经因为襄阳、樊城归属问题发生军事摩擦,这个时候刘备要做的绝对不是伐吴,那只能是把别人的架抢过来打,而应该继续静观其变才是。 最后,从军事学的角度讲,老于兵事的刘备也不可能不知道,丢失荆州之后,孙刘之间隔着的是三峡。谁先进攻,谁就要先穿越数百公里的峡谷。沿途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多雾少饮水,谁先动手谁不利。除非是趁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可是,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被杀,曹丕第二年篡汉,是为魏黄初元年,又过了一年,也即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的七月,刘备才出兵伐吴,夺取巫县后又暂停行动,直到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的二月才又发起全面攻势,突然性早已不复存在。 当然,也有人认为刘备的军事才能本来就不高。博望坡之战,汉中争夺战,可谓刘备集团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两场很出彩的胜利。在《三国演义》中,这两个胜利都被归入了诸葛亮的名下,可历史上,这两仗都是刘备亲自指挥取得的胜利。博望坡之战时,诸葛亮还在隆中高卧。而夺取汉中时,诸葛亮被留在了成都,负责为前线运输兵员、粮草。这又怎么能说刘备军事低能呢? 可以说,刘备的伐吴在政治上、外交上和军事上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疯狂行为。解释这不可思议的答案,其实早由敌国的一位智囊答出了。 关羽死后,魏国内部曾发生一场关于刘备和孙权是否会开战的大争论。刘晔认为一定会开战,其理由就是: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而以刘备的为人,不可能不给关羽报仇。 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就在于刘备已经老了。人一老,往往不讲理,更何况刘备本来就是一个极有个性而且重人际感情的异类政治人物。 但刘备毕竟是个政治家,是一国之君。诸葛亮、赵云的反复劝谏,诸多重臣的坚决反对,不可能不对刘备的决策产生影响。这或许就是刘备拖了三年迟迟没有发起进攻的一个主要原因。偏偏就在这个微妙的当口上,张飞又被暗杀,而凶手又投奔了孙权。这一事件最终扼杀了诸葛亮与赵云阻止刘备东征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铸成了刘备和蜀汉政权最大的一个悲剧性事件。 刘备的一生也就不免要在火烧连营的灰飞烟灭,与白帝城托孤的凄凄冷冷中落幕了,留在史书中的刘备,既不是演义中的忠厚傻二哥,也不是奸诈伪君子,而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不屈灵魂。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