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带来一个问题,领导能力太强大,工作忘我,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而且喜欢一竿子插到底,那对诸葛亮的下属还有蜀国小朝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后世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议,人们世代敬仰诸葛亮,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下属会很省心,不会迷失方向,更不容易出错。但面对这么能干的领导,做起事来也难免束手束脚、唯命是从,遇到困难总想等领导给个“锦囊妙计”,时间一长,就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得不到锻炼。一旦领导不在,就如同主心骨被抽掉,整个金字塔轰隆隆倒地。 这种矛盾也贯穿在诸葛亮用人上。 作为蜀国“总理”,诸葛亮选人还是比较公正的。他重视官员德行,选贤任能,礼贤下士,而且不拘一格。比如蒋琬在刚入蜀时只是个县级小官,刘备发现他啥事不干,整天光知道玩乐,就想把他处理掉。可诸葛亮很理解蒋琬,说他“非百里之才,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蒋琬放在这里是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很不开心,才对政事不感兴趣。这也是诸葛亮的慧眼识人之处,后来蒋琬被诸葛亮连升几级,成为他的接班人。 但蜀国依旧无法阻挡人才凋零的大势,就连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即使诸葛家族的人,有投奔东吴的,有去曹魏的,却无人来投奔他们最为推崇的诸葛亮。尤其是诸葛亮死后,西蜀一蹶不振。上千年后,蜀国关于人才问题就演化为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洪钊在《诸葛亮十讲》中总结,蜀国人才之败,败在领导者的定位。“《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然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让别人沿着梯子而上。”所以世人称项羽为英雄,而称刘邦为成功者。 如果放到现代,人们会这样比喻CEO和一家企业的关系,在创立之初,企业往往呈现一个三角形状态,领导人是处于顶端的将军,发号施令,强力推动企业前进。但当企业日趋成熟,组织就应该变为一个同心圆,领导人隐含在这个圈中,成为“主心骨”宛如灵魂一般,虽然弱化了自己,但组织更强大了。 以诸葛亮之智,未必会想不到这一点,但他没有做刘邦,也没有做松下幸之助。也许是诸葛亮太爱自己的这份事业,太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了。理想,对知遇之恩的回报,就像两道枷锁,紧紧套了他一生。当听说司马懿对他“其能久乎”的评语后,诸葛亮也仰天长叹:“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话中,透出了一位英雄人物深深的无奈。 这种悲情,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长空,至今仍让我们惋惜和琢磨。 其实,诸葛亮也曾想过脱离“公务员”队伍,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耕田人。在离开隆中时,他曾经充满矛盾地回头张望身后渐行渐远的茅屋,“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可世间并没有从此多了一位隐士高人,而是多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诸葛亮死后,诸葛家族增加了一条家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从南北朝以后,诸葛家族已很少再出“国家高级公务员”,反而行医者多了起来,至今,浙江兰溪诸葛村都以中医和药材闻名。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