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 魏国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又可分为中军和外军,归朝廷直接指挥。中军是朝廷直辖的卫戍京师,保卫皇帝的精锐部队和战略机动的兵团。驻守在皇宫内和京师周围。魏国建立后在曹操宿卫军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曹操在迎献帝入许都时又仿汉制建立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等内,外禁军。由中领军、武卫将军和中护军执掌。由于与汉制相仿又称作南北军。魏国中军不同于汉,不仅卫戍京师,还充当国家的战略机动兵团对外作战。 外军是朝廷派出的中央军,相对驻守京师的中军而称之为外军。是由朝廷直辖的为防备吴,蜀两国守备沿边各辖区的中央军。外军部署一般归结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统军将领的官职也相应为东、南、西、北四征、四镇将军(二品)、四安、四平将军(三品)官号。将军官号标明镇戍的区域作战的方向。领军的将领需加都督职。通常四征、四镇将军都兼有都督官职。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将领张颌当时的官职是左将军,魏明帝“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临时给张颌加官位授都督职,统领中军在街亭击败马谡。张颌后拜为征西车骑将军,说明他此时的作战区域在西线防备蜀汉。 州郡兵又称作边兵,是由各地州郡统辖防御敌军,维护治安的地方军。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主薄司马朗向曹操建议,建立州郡兵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曹操采纳,除内地司州,冀州,豫州,兖州未设州郡兵外。边境八州二十个郡都设置州郡兵。州郡虽然领兵,但是中央军优势巨大,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魏国刺史,州牧,郡太守主管民事,加将军称号领军职的可领州郡兵。不加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地位较轻。每郡设都尉一之二人,专职军事。边郡设长史,为武职兼领郡丞之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