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是演义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我若崇祯
有人说过:“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接受教训。”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努力接受着教训。由于大多数教训不是在事情的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所以必须将历史记载下来,使后来者温故而知新,正所谓:“前人吃一堑,后人长一智。”当今的社会节奏很快,而且成功的机会又很少,不少人已经饱受来自生活、事业和情感的巨大压力,多多少少都会对现实产生一些不公和不满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也信心不足。然而再懦弱的人都有坚强的一面,即使努力逃避也是一种抗争的行为,以此证明:人是不会逆来顺受、坐以待毙的!因此,对于独特成熟的东方文化的缔造者——中国人来说,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无疑,最文雅、最积极、风险也最低的方式就是读史,中国人通过读史以期能吸取教训,预知未来,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开启自己或者是后代美好人生的钥匙!
可以说,我从小就泡在浩瀚的史海里读热闹,一直读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才浑身湿漉漉地上岸。在近些年来的读史潮中,我也跟着大家重新跃入水中,拜读现代人所写的新风格古代史。我喜欢看带有调侃意味的说史,但我本人却不太具备调侃的功能,同时看多了相同风格的说史,也有点审美疲劳。我个人崇尚真实、系统、客观的说史方式,而且最好不要添加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要引用前人所下的定论,争取让每一个读者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基于这个理念和追求,我决定走自己的路线,尝试着写下了这部《三国不是演义》,以后一边连载,一边完善,力求把真实的三国时代显现给大家。我的目标是:让每个看过这部书的人,等同于仔细看过《三国志》的每一个字,但除了那些太过于玄乎,以及明显有后人添加成分的内容。
为了能方便大家阅读这部基于《三国志》所写的书,请允许我说清五点注意事项和阅读方法:
一、不同的史书中,自相矛盾和有出入的地方很多,因此一切有争议的地方都以《三国志》为准。在《三国志》内自相矛盾和有争议的地方,则以陈寿所写的为准,不考虑书中所加的注。另外,黄巾之乱和何进除宦,相比之下《后汉书》更符合时间发展顺序和逻辑,因此这段时期以《后汉书》为准。
二、光是一味地去照抄和陈说,就好比享用一桌盛宴,而不用美酒相就。因此,当我在书中发表我个人的意见时,我会加上“也许”、“大概”、“可能”、“估计”、“可以想象得到”等字样。但是我殷切地期待,当谈到某些热点时,大家能在回帖中各抒己见,让我从中能有所启发,吸取更多的营养。
三、凡是正史,记载的方式都是将人物分类立传,自顾自地从姓名、籍贯一直写到死,因此读者想连贯地掌握某段时期的历史,则有着诸多的不便。我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方式来说史,而是按时间顺序让人物依次出场,再按照史书详细介绍完他的家史和以前的经历后,就切入当前的时期,继续说他在目前事件中的具体表现。不过有时在介绍个别人物经历的时候,会不得不扯得太远,然后再拉回来,希望大家能够习惯和谅解,我也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人物的家史和以前的经历我用褐色文字表示,不想详细了解《三国志》和只想看情节的朋友,可以跳过褐色文字不看,这对阅读不会有影响。
四、近些年我在网络里读史过程中,心里有点小疙瘩:有的作者写一些重要的大事不写全,省略了很多关键之处。不仅如此,对于一些重要而又精彩的人物对话和文书,有些作者就直接复制粘贴,很多深奥难懂的语句让那些非古文爱好者望而却步。而我在这部书中,打算矫枉过正,也就是几乎要翻译所有的传纪、对话和文书的内容,包括所有的注,因此其中不免有错误,甚至是闹笑话,希望大家把觉得不妥的地方及时回帖提出来,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讨论,更重要的是给大家看。
五、对于书中有些过于冗长繁琐的个人小传,不是三国发烧友的人可以一目十行,或直接跳过去继续看事情的发展情节。
在前言的最后,我要声明以上所提及的所有观点,都是我个人的见解。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入这段原汁原味的三国之旅,也许它会比演义更精彩,更会使您对某些三国人物有新的认识和看法。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二日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