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2500|回复: 3

在曹操幕僚中,预料到孙策死期不远的当不止郭奉孝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以上这段记载是说:孙策在建安初年扫平吴会,尽有江东,当时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孙策调兵遣将,要偷袭北方,曹操众将惶恐,而“天才”的郭嘉越众而出,侃侃而谈,豪言“孙策必死,不足为惧”。结果,真如其所料,孙策“临江未果”,遇刺身亡。
       《三国志》作者陈寿著书从简,稍有可疑的史料一概拚弃,而关于这段“神乎其技”的论断,却赫然昭之于世,裴松之作注时,对于这段记载就颇有微词,他认为:“(郭)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裴松之的观点是:一、郭嘉铁口判命,判死孙策是“明于见事”;二、非为“上智”,因为郭嘉虽然判定孙策死于“匹夫之手”,却料不定死于何时,也就是说,如果孙策晚死几年,在官渡大战时出兵北进(孙策死于建安五年四月,同月,曹操支援白马,官渡大战全面爆发),那么这个“神算”就没有意义了。
        那么,究竟是陈寿记载的选材问题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抑或是有当时人都明白,只是我们后无法看到的原因?
        话说建安元年,汉天子东归,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招揽名士,壮大声势,如孔融等人皆应~招而来。与此同时的江南,一场巨大变革也正在进行。孙策出兵江东,转斗千里,攻破吴郡、会稽等地,声势日隆。
        孙策虽然在形式上尽有江东之地,但仅仅是在“形式上”。东汉末年,构成统治力量的并非汉中央,也非官派郡守,而是那些握有兵马、称雄一方的士族豪强。孙策对于当地豪强采取的是高压政策,不断打击和杀戮,孙策此举目的是在打击当地的“地头蛇”、“土皇帝”,进而全有江南,保有长江。但是,“英气杰济,猛锐冠世”的孙策似乎不明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在孙策的高压政策下江东士族和地方豪强联合反抗,而且十分激烈。江东孙氏割据势力和当地“地头蛇”关系相当恶劣。
        据史料记载,孙策当政时期,被他杀戮和迫害的当地豪强、郡守、头目人数非常之多,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前吴郡太守盛宪;现吴郡太守许贡;扬州牧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匪首严白虎;乱贼许昭;太平道首领于吉;陈登的叔父陈瑀;以及当时寄寓江东,后来官至蜀汉太傅的许靖。
        当然,他们之所以如此激烈的反对孙策,除了孙策的残酷镇压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孙策系出袁术一系,而袁术称帝于建安二年,所以郡守、名流、士族对于孙策自然不会待见。
        无论怎么说,孙策与江东豪强的关系势同水火,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郭嘉与孙策素未谋面,却知道其“轻而无备”,那么想来这个结论知道的恐怕不是他郭嘉一个人。郭嘉据此两点断言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倒也不算神乎其技。真正的神奇是:郭嘉预测的时间是在建安五年二月到四月间(二月曹操东征刘备胜利,回师官渡,到四月北援白马,之间是所谓的“相持于官渡”),而孙策竟然离奇的死于此时!这才是真正的“铁口判命”,裴松之将这一现象解释为“此盖事之偶合”。
        但是,真的仅仅是“偶合”吗?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这段记载在讲一件事情: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杀害,在孙策落单期间,许贡的门客暴起刺杀了孙策。时间就是建安五年。
        孙策之死,与郭嘉的预言有什么因果关系?他的死与那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官渡大战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统观全局,纵横比较,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些别样的风采。
        建安十三年,曹操做了一件“好事”,他把远在塞外的蔡琰重金买了回来,蔡琰就是著名的蔡文姬。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蔡琰的父亲与曹操是莫逆之交,此人就是汉末著名的文学家蔡邕。
        蔡邕早年任职中央,后来官运不济,远走江湖,离开了庙堂。他去了哪里呢?他去的地方就是江东,吴会之地。在那里他一住就是十二年,直到汉初平六年,他才离开。这十二年间,他与当地文士、郡守、士族交往颇深。(注一)
       这位蔡邕大人与曹操关系莫逆,他与孔融也是好朋友(注二),而孔融与孙策迫害的盛宪是拜把子兄弟(注三),这样的关系虽有点复杂,但也不费解,想来看官您应该可以从中看到曹操与江东的那点渊源。
        当然,如果说凭这点东西不能断定孙策得死与北方曹操集团有什么必然关系,我也赞成,毕竟互相交往不能说明政治利益。既然如此,那我们就看看下面一则故事:
        一个人的祖父官至吴郡太守,汉末大乱,他远避吴郡,在太守舍中,他看到了祖父的画像,结果当场大哭。
       这个“好孩子”是谁呢?他就是曹氏的“千里驹”,曹休同学!
       或许曹休的祖父做吴郡太守已经“年代久远”,无可考证,但是,他与当时在任的吴郡太守盛宪或许有某种关系(他们也许是曾经的上下级,正如盛宪与许贡)否则在太守官邸何须悬挂前任太守画像?
        在此,还有个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番:曹休北归的时间《三国志》的记载或许有误。《三国志》称: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休的北归时间应该是初平元年,因为那一年曹操正式“举义兵”。但我认为,不对!
        曹休的北归时间应该是:建安年间。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曹休若在初平元年北归,何必“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他何不直接取淮南,走豫州,唯一的解释就是:淮南不通。而淮南不通的时间恰恰就是建安年间袁术称帝时期。其次,《三国志》既称:“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那么我们看看初平元曹丕多大,那一年“伟大的魏文帝”不到三岁,我更愿意相信建安年间十岁的曹丕和十余岁的曹休“同止”。最后,其实有许多记载在孙策到江东前,名士是趋于南下的,反而在孙策袭破江东,袁术称帝后,一大批名士选择了逃亡。比如许靖逃到交趾、徐奕更名换姓、何夔仓皇归乡等等,曹休很有可能也是在孙策袭击江东期间逃到北方的。后来,韩当的儿子韩综就是投降了曹休。当然,曹休何时北归并不影响本文的论证。此处权作一番探讨。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北方的曹操集团,与江东的士族集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靖寄寓交趾,发书结曹(注四);许贡曾献计曹操整治孙策(注五);这中间的林林种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完的。
        如果说这一切还不足以说明曹操集团和孙策之死的联系,那么下一条历史记载则表达的更加直观:
      《江表传》记载: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至此,我们可以几乎可以下断言:即使曹操集团与孙策得死没有直接关系,但其预料孙策之死的准确度几乎可以精确到“月”,江东豪强与江北曹操集团的联系不可谓不紧密,而这一情况的导演很可能就是“间谍卧底”高手陈登!
        历史已经远去,记载也大都湮没,留下的只有后人无尽的唏嘘,我们或许还在叹息,“小霸王”死于“匹夫之手”,未能在建安五年的中原逐鹿中与曹操一争雄长。
        但是,笔者却认为曹操很可能事先已作安排!
        曹操听闻孙策袭取江东,常常叹息:“猘儿难与争锋也”。他先后以汉朝听的名义赐予孙策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又与孙氏结亲,目的无非是一个:“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这种招抚的手段到了建安五年的关键时刻失效了,那一年的二月,袁绍合并十万骑万匹,气势汹汹,直扑黄河渡口白马,曹操在那里只有于禁和乐进苦苦支撑,直到建安五年四月,曹操才北进支援白马。两个月在官渡的无所作为原因恐怕就是在防备背后的孙策。(注六)
        而也正是此时,曹操幕僚商议对付东吴的策略,于是就上演了郭嘉“神机妙算”的那一幕。现在我们看来,那与其说是神机妙算,但不如说是“既定方针”。
        君不见孙伯符陨殁未几,曹操立刻北进白马,其无后顾之忧以至于此。
        孙策死后,反应最激烈的是两个人:孔融和孙权。
        孔融与孙策不沾亲不带故,孙策死他何必惊慌?因为他知道他的拜把子盛宪活不成了,所以他上书,求曹操营救盛宪。(注七)
        但孙权的反应比他还快,当即灭了盛宪。孙权继位后一改孙策的高压政策,对豪强采取怀柔手段,但惟独不放过盛宪,其中原委恐怕不难体会。杀死孙翊的妫览、戴员就是盛宪旧部。
       十余年后,《檄吴将校部曲文》称:“盛(宪)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
        孔融举荐给曹操人才没有个得到善终(注八),而盛宪的儿子却位至“征东司马”。
        孙权日后处处与江东豪强周旋,最终,晚年他大开杀戒,终于将对孙氏集团构成威胁的江东豪强诛戮殆尽,免除了心腹之患。比如虞翻,他与孔融、王朗、盛宪等人交往甚厚,最终难逃劫难。
        综上所述,孙策杀戮豪强、轻而无备固然是他遇刺的内因,但曹操指使的陈登起到的外因,看似是必然中的“偶然”,其实却改变了历史进程。郭嘉的“铁口判命”离开了陈登高超的“卧底暗杀”技术,没有任何意义!
        退一步说,即便不是曹操指使陈登暗算孙策,从江东豪强与北方曹操集团的联系来看,曹操集团事先对于孙策的死有所预感也是十分正常的。在曹操幕僚中,预料到孙策死期不远的当不止郭奉孝一人。
     ——————————————————
     (注一)《后汉书·王充列传》注引袁山松《后汉书》:“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
     (注二)《永乐大典》(残卷):孔融与蔡邕友善,邕卒后,有虎贲状貌类邕。融每酒酣,引与坐曰:虽无老成,且有典刑。
     (注三)《永乐大典》(残卷)盛宪为台郎,尝出逢一童子,容貌非常。宪怪而差问之,是鲁国孔融,谈接知其不凡,便结为兄弟。
     (注四)《三国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靖与曹公书曰:“(略)”。
     (注五)《江表传》: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於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注六)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注七)《会稽典录》曰:宪字孝章,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初,宪与少府孔融善,融忧其不免祸,乃与曹公书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由是徵为骑都尉。制命未至,果为权所害。子匡奔魏,位至征东司马。
     (注八)孔融推荐给曹操的人才包括祢衡、谢该、郗虑、赵岐、边让。




上一篇:于禁是三国以后的历史我少见到这样高尚品德的将军
下一篇:起兵讨伐董卓的究竟有哪些人?
发表于 2014-3-1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啊,研究生
发表于 2014-3-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现在的话说,与其把可能性(官渡之战时,被孙策袭击后方)放在别人手里,不如自己把握住(暗杀掉孙策,让江东陷入内乱,无暇袭扰曹操后方)~
发表于 2014-3-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分析的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0 11:57 , Processed in 1.1040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