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612|回复: 4

缠绕清东陵的疑问:乾隆棺椁为何神秘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陵,即坟,又称冢,现代人叫墓,人死后埋葬的场所;陵墓则指帝王及后妃、子女死后埋藏的地方。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庇。清东陵作为皇家陵墓,其内涵早已不仅限于此,封建统治者已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重大工程。
  清王朝历经数代,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建成了这座雄伟壮观又精美绝伦的皇家陵墓———清东陵。
  580多单体建筑组成了清东陵庞大的古建筑群,不胜枚举的历史瑰宝汇集于此———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五间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孝陵主神路、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
  在这些庄严肃穆的建筑内,在那些威严狰狞的镇墓兽的看护之下,清东陵变得越发神秘莫测,无数未解的历史谜团吸引着我们走进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地。
  ■顺治帝为何把关乎大清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皇家陵寝建在河北遵化?
  ■清朝开国期间的风云人物孝庄文皇后为何没有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
  ■乾隆帝的巨大棺椁为何会抵住地宫石门?裕陵地宫惊现一百五十多年仍面带微笑的女尸,究竟是谁?
  ■传说中的香妃究竟身葬何处?为何她的陵寝中有椁无棺?


清东陵选址之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略谈黄巢起义失败的五大原因
下一篇:《水浒》疑案考证:晁盖之死背后的阴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的一天,清世祖福临(顺治)携大臣、侍从来到遵化的马兰峪境内狩猎。此次顺治皇帝的出行,名为狩猎,实际上却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它关系着未来大清王朝的基业江山———就是为自己,也为未来的大清帝王,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造一座皇家陵园,让大清龙脉延续,一统江山万年。</p>  那么,顺治帝为什么到河北遵化的马兰峪选择陵址呢?清东陵陵址的确定,历史上公认是顺治皇帝所为。但顺治帝为什么选这里营造陵墓,史学界莫衷一是。有野史记载:顺治帝福临在一次狩猎中,登上郁郁葱葱的昌瑞山,向北极目远眺,群山蜿蜒起伏,林荫繁茂,生气盎然。转身南望,群山之中环抱着一块坦荡肥沃的土地。东西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世祖福临凝神片刻,心中大悦,欣喜之言脱口而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随即从马鞍上摘下一件佩饰,顺势将佩环滚下山坡,说:“佩落处定为穴”。众大臣跟踪寻觅,打桩为记,遂修筑了清东陵第一座陵寝,即孝陵。
  原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徐广源先生认为:“这种认为是机缘巧合造就了清东陵的传说,细想确实有点不可信,堂堂一位大清皇帝,而且是选取墓地这样一件对皇家江山至关重要的大事,他肯定不会如此儿戏。所以必须从历史记载中寻找清王朝在此建造皇陵的蛛丝马迹。”
  查阅一些历史资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早在明朝的时候,堪舆学家就发现了马兰峪昌瑞山一带是块做皇家陵园的“风水宝地”。但当时,明朝的皇帝在北京昌平找到了比它更近的地方,故没有选择这里。有人推测,顺治皇帝是从明皇帝的那里得了个顺水人情,才有目的地到遵化昌瑞山一带来打猎,并考察帝陵地址的。



                                                                                                        孝庄陵寝之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清东陵一百多座陵寝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陵寝,即在清东陵陵寝围墙(风水墙)之外有一座宫殿式陵寝,这里葬有一位特殊人物———与姑姑、姐姐三人同嫁皇太极,后又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为稳定清朝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堪称清朝开国期间的风云人物。然而按照清朝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死于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p>  可是孝庄文皇后为何没有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为何她的陵寝安葬于围墙之外?野史、正史、传说,众说纷纭。
  在前人著述的清朝野史中以及今人的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里,都这样解释:孝庄本是蒙古科尔沁草原一个部落的格格,号称满蒙第一美人。13岁嫁给皇太极。与此同时,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深深地爱上自己的嫂子。当皇太极暴亡,宫廷中开始激烈的皇位之争时,孝庄采纳汉臣洪承畴的建议,利用多尔衮对她的感情,使他退出皇位的角逐,并拥立自己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继承皇位。在顺治年幼执政期间,孝庄一直是他的拐杖,周旋在顺治、多尔衮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并依靠多尔衮稳定政局。
  徐广源认为:“孝庄文皇后并没有下嫁。第一是孝庄文皇后的墓建在皇陵附近。第二是她仍被尊称为文皇后,既然称为孝庄文皇后,就说明清朝的皇帝都承认她。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下嫁观点,但是我认为最起码没有举行正式的婚礼,而且现在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件非常令人信服的她曾下嫁的依据。”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5年之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至今也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据有关历史记载,孝庄文皇后曾立下遗嘱,表示过不与皇太极合葬之意。其大致的意思是:太宗皇帝(皇太极)已经安葬多年了,她死后再去打扰先人是不好的。而且她心里牵挂顺治、康熙,想把自己安葬在遵化清东陵,这样也好看顾儿孙。现在的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孝庄为自己与多尔衮的特殊关系而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找了个台阶。
  这个遗嘱给康熙出了个大难题。康熙只好命人把在紫禁城中为祖母建的一个寝宫拆了,全部移到清东陵,并选择在大红门左侧重新拼装起这个宫殿,把孝庄的棺椁安放在大殿里,还起了个名字叫暂安奉殿。雍正三年,把它改建成“昭西陵”。
  但昭西陵为什么不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内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徐广源解释说,“清代皇后陵没有自己单独的名称,孝庄的昭西陵也是取了她丈夫陵墓‘昭陵’的“昭‘字,位置又在昭陵的西方而命名的,但它和昭陵是一个体系。如果把孝庄文皇后葬在风水墙内任何一个地方都比她后代的地位低,这就不可能葬进去,所以就葬在风水墙之外,通过一墙之隔划分出两个体系来。”
  传说将孝庄葬在大红门旁是要让她为后代看门,对此说法,徐广源持否定意见。他的理解是:“据说,清朝大臣们到祖宗这儿谒陵必须经过大红门,先从辈分最高的陵祭拜,孝庄文皇后地位最高,所以第一个就得到昭西陵祭拜。在大红门这儿极其方便,而且古代以左为贵,大红门东方即左方,是比较尊贵的位置。由此说来,把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建在大红门的左边是最佳的选择。”


                                                                                                         裕陵地宫之谜
    清东陵中建筑最华美、最精致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裕陵历时9年,共耗银203万两,是在清朝国力鼎盛时期修建的,其质量实属上乘。其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扑朔迷离的地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后,寄居在天津的清废帝溥仪派遗臣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进行善后处理,将抛出的遗骨重新进行了简单殓葬。
  当他们清理裕陵地宫时,在棺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了一具奇异的女尸:她身穿黄色龙袍,皮肉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腐烂。两腮和嘴下多皱纹,牙齿没有完全脱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龄约在50岁左右。
  裕陵地宫共葬5位女姓,这具女尸是哪一位呢?据年龄推断,最有可能的就是孝仪皇后,她是嘉庆帝生母,死于乾隆四十年,卒年49岁。但是,为什么同葬一个地宫,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其他四具女尸都已腐烂,只有她的尸体不腐烂?
  查找史料,在清代,皇家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皇帝、皇后的外椁虽然漆饰了49遍之多,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贵。帝、后、妃死了,少则停灵数月,多则数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后、妃,即使葬入了地宫,石门也不关,墓道口也不封,以待皇帝入葬,所以有些帝后妃尸体在地宫封掩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可是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直到乾隆帝死后才将地宫封掩。而在她死后153年后,居然尸体不烂,面目如生,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裕陵时,有记载称,盗墓者顺利地打开了前三道石门,第四道石门却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他们无计可施,一怒之下,便用炸药炸坏了石门。他们进入金券后发现,原来是一口巨大的棺椁在后面顶住了第四道石门。经后来考证才知道这口棺椁就是乾隆帝的棺椁。是什么力量移动了棺椁?
  帝、后、妃的棺椁四角都用巨大的龙山石(卡棺石)固定,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用铆榫方式相连。龙山石的下棱压住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这样棺椁十分稳固,丝毫不能动弹。再者棺内除尸体外装满奇珍异宝,异常沉重,加之有龙山石的固定,棺椁的移动显然没有可能。
  有人说棺椁是被地宫渗水浮起来的,但是裕陵地宫中有六具棺椁,以乾隆帝的为最大、最沉。地宫里的水是静止的死水,不流动,为什么偏偏最大、最重的乾隆帝的棺椁浮起,漂到棺床下面,顶住了石门?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成为难解之谜。
  乾隆十七年,孝贤皇后于裕陵完工的当年就葬入了地宫。在入葬前,竟然发现地宫有渗水。乾隆帝命有关大臣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很快就排除了渗水。一直到嘉庆四年,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也未再出现渗水。这说明上次的排水措施很成功,行之有效。那次到底是采用了什么补救方法,直到现在也未查找出来。
  据说,孙殿英盗陵后,载泽等人到东陵处理善后事宜时,发现裕陵地宫里的积水有四五尺深。裕陵地宫清理后,从墙上的水痕看,水最深时竟达六七尺。它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渗水?同是一座地宫,为什么从乾隆七年以后47年里不出现渗水,以后从何时大量渗水的?是什么原因?至今也未找到答案。
  据徐广源回忆,裕陵地宫自1792年开放以来,每到阴雨连绵的夏季,地宫里都有大量渗水,一天不抽水,就积水尺余,几天不抽水,则可没人。

                                                                                                          香妃陵”之谜
  在风流的乾隆皇帝的后妃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香妃”了。因为围绕这位女子的传说太多了,也产生了无数谜团,如:身份之谜、身体有没有香味之谜、文字之谜,葬身地之谜等。但史学界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位奇女子的原型就是乾隆帝时的一位普通的妃子———容妃。其实,容妃死后并没有葬在裕陵,只是葬在了裕陵西侧的裕陵妃园寝中,但是因为香妃的知名度高,这里便叫“香妃陵”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10月2日下午,一座妃子陵墓月台前的石踏跺处忽然出现一个大洞。经过申请,10月6日文物工作者开始正式勘察地宫。
  第一批进入地宫的人有6个人,徐广源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从洞口放下一个长木梯子,上面留下几个人守候洞口,大家依次而下。由于地宫里积存有十几厘米深的灰浆,大家就沿着行进的方向,每隔半米左右摆放一块大砖头,再让洞口上面的人递进几块脚手板,搭放在砖头上。这样边走边搭,一直铺到了金券内的棺床下。
  地宫是四券一门,金券就是真正的地宫。当他们踩着脚手板进入金券以后发现这个棺床上有一具棺椁,棺床的西北角有一堆没有燃尽的松枝、松塔,说明当年盗墓贼是靠这些东西照明的。棺床上胡乱扔放着许多糟烂的丝织物,同时还发现棺床上扔了许多人的肢骨,但没有找到头颅骨。既然遗骨尚存,为何不见头颅骨,难道身、首分葬在两地?
  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徐广源不死心,在地宫内的各个角落继续搜寻,仍然没有结果。于是又抄起一把尖锹,站在棺床下的脚手板上,在灰浆里慢慢试探。突然间,尖锹触到一件硬物,于是他双手伸进灰浆,将此物慢慢捧出。在场的人都目不转睛,尔后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头颅骨!”大家纷纷凑到徐广源的跟前,盯着他手中的头颅骨。这枚头颅骨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它无可争辩地证实香妃就葬在清东陵,而非喀什。通过对头颅骨的鉴定,可以进一步证实她的民族、年龄……
  徐广源回忆说:“在椁的四周我们还发现了用金水手写的阿拉伯文字,这种文字我们当时都不懂,当时临摹下了一段,后经北京有关专家、学者鉴定,认为此文字就是古兰经的第一句话‘以真主的名义’,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死者信奉伊斯兰教,是少数民族。”
  “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一条长85厘米的发辫,头发已经花白。同时发现一些残存的遗物,比如死者戴的一个吉祥帽,就是一个帽衬。棺里还发现了猫眼石,证明死者身份起码是妃子。另外,在遗物当中也发现的一些文字,在哈达的一个机头上里边有‘江宁制造臣成善’等字样。经查史料,这些人就是乾隆时候的官员,说明这位妃子死的年份,应该在乾隆六十年左右。”亲历这次文物清理全过程的徐广源列举出诸多实物证据,以证明这位妃子的身份。
  “通过出土的这些实物考证,死者是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年代与历史记载的香妃年代基本符合。证实了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的乾隆皇帝的容妃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此次勘察还有一个奇怪的发现———棺床上的这口巨大的棺木朝南的立帮上,被砍出一个长175厘米、宽60厘米的大洞。从洞口往里观察,里面空洞洞的,竟然不见内棺,只是一具外椁。清朝皇家制度,无论皇帝、皇后,还是妃嫔,其棺木皆为标准的“葫芦材”,一棺一椁制,只是尺寸、颜色、纹饰、漆饰遍数有所区别。而这里的棺木,却只有外椁,而无内棺。难道是盗墓贼盗走了内棺?
  但是,在已清理的所有清东陵的地宫中,还没有盗走内棺的例子。盗墓贼盗窃的是珍宝,在他们眼中棺木并无价值,况且也不便携带。“我们遍查地宫,也没有发现内棺残片或其他可疑痕迹。椁帮上虽然被砍出了一个长方形大洞,但从这个洞中是绝对取不出内棺的。除此之外,香妃的椁既没有被拆散,也不曾开启椁盖。这些迹象表明,香妃入殓时就没使用内棺。”徐广源如此断定。
  为什么不用内棺?“乾隆皇帝一向尊重香妃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由此可以推想,在香妃入葬典礼上,乾隆也一定会尽量尊重其民族传统。”面对史学界对香妃“有椁无棺”谜团的种种解释,徐广源认为信仰不同才是导致这一谜团的真正原因。徐广源说,这只是他个人的分析和推断,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考证,也有待于文字档案的证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8 02:12 , Processed in 0.0937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