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338|回复: 2

解读中国古代军队的发展(3):中央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般国家总是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国家主要的战略方向,中国历代也不例外,但是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地方上部署的军队实力不应超过部署在京师地区的军队。京师地区被认为是朝廷的根本所在,是“内”;全国的其他地区都被认为是“外”,在内的军力要足以威慑外地。因此在主要战略方向部署的军队一般不应是全国军队的精锐主力。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部署在京师地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中央军集群就好比是大树的主干,而外地战略意义再重要,相形之下仍然不过是大树的枝干。这后来被称之为“以内驭外”、“强干弱枝”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历代朝廷直属的中央军集群的变化最为复杂。既有卫护皇宫为主的警戒部队,也有威慑各地、随时可以出动的战略机动野战军。但为防止军事政变,京师地区部署的军队一般都分成好几个集群,而各个军队集群之间也互不统辖。指挥系统极其复杂,结果往往反而导致效率低下,降低中央军的战斗力。
  据说西周初年在镐京保留6个师的兵力,因中原地区可能发生的商族及其盟友的反叛,在这个战略方向的洛阳附近部署8个师。后来在镐京再组编8个师,京师地区军队远远超过外地军队。但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数民族武装打败西周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镐京地区的军队损失殆尽,继位的周平王在诸侯的支持下迁都洛阳。但在洛阳的周王朝已没有强大的军队,无法威慑诸侯。
  西汉在建都长安后,在长安附近部署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南部的皇宫附近,另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北地区,因此分成“南军”和“北军”两大集群。后来发生朝臣诛杀掌权吕氏的政变,更证明中央军不能集中管理指挥,南北军分掌、互不统辖,有利于防止军事政变。因此以后各朝将这一制度严格化,谨慎地防止再出现周勃夺取北军、控制南军这样的政变危险。
  南军也称“兵卫”,由朝廷九卿之一的“卫尉”指挥,总兵力约有上万人。负责皇宫内的警卫戒备,以及宫殿门口的出入、公文的递送,实际上是皇宫的卫戍部队。士兵号称“卫士”,从各地征发的正卒挑选出来担任。每年轮换,集结到岗服役,由丞相亲自主持迎接仪式;遣散回乡时,皇帝还要亲自来到欢送聚餐会场,以示勉励。还有一批号为“郎官”的皇帝的随从,由郎中令指挥。到西汉武帝以后,南军逐渐成为职业兵,组编有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北军平时可视为是京师地区警备部队,战时则为战略预备队。由九卿中的“中尉”指挥,士兵主要从关中地区征发正卒,每年轮换。同时关中地区的郡县地方驻军也归中尉指挥。北军的总兵力没有明确的记载,平时员额大约是数万人。关中地区所有适役男子实际上都是北军的预备役军人,紧急情况下可以动员组编为一支大军。汉武帝后北军逐步职业军化,组编8校尉军队为职业化的常备军。
  西汉的这一政策以后被历朝历代继承。京师地区总是部署精锐的职业常备军,而为防止这支军队造反,又总是将这支军队划分为几个部分,简单的就是划分为南、北军,复杂的进一步划分为不同指挥系统。如东汉在京师洛阳地区部署的军队就有宿卫军(即西汉南军,分为虎贲郎、羽林郎、羽林左右骑、卫士等,共有5000多人)、北军(分为负责京师治安的“执金吾”和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5校尉,后者总兵力约5000人),以及部署在洛阳周围的黎阳营、雍营、长安营。这3个营分别防御洛阳以及长安方向,每营约集结1部兵力。虽然看上去东汉朝廷的中央军不多,但是在这同时,东汉朝廷裁撤了郡县的军队,“干”虽不强,但“枝”却更弱。
  曹操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集群,号为“中军”。其基础是其亲军“虎豹骑”,以后改编为武卫营,再加上中领军、中护军、中坚军、中垒军,编成5个“营”,这里的“营”是集中扎营的意思,兵力各有上万人,是曹操的主要机动突击兵力,曹魏末年已膨胀到20多万人。中军一般由中领军、中护军将军来担任战地指挥。后来司马氏集团在曹**后逐渐取得对中军的控制,从而发动政变,推翻曹魏。
  司马氏以握兵权而发动政变建立晋朝,自然害怕有人会仿效。裁撤地方军队,加强中军。中军在洛阳城内外部署的为“宿卫军”,主力为6军:中领军、中护军外,将原武卫营分为中卫左军和中卫右军,又将“骁骑将军”所领的原司马氏亲兵分为骁骑军、游击军。此外又有前、后、左、右4军(实际兵力仅千人左右)担任宫殿外的警戒。保留原来的“五校尉”,再加上新编的“翊军校尉”,一共6个营,合称“六校”,实际兵力也有几千人。289年又组建“积弩”和“积射”营。太子的东宫护卫也被扩编为前、后、左、右卫率军。在洛阳城外又部署一支“牙门军”,和宿卫军合为中军,总兵力要有十多万人,全都是精锐的职业常备军。但是部署太分散,大约36个营互不统辖,为后来分别参与皇族内乱、自相残杀打下伏笔。




上一篇:秦国灭亡的根源在于妄想统一六国
下一篇:戚继光谈日本刀:被砍者多被一刀两断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国混战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各朝都继承曹魏的制度,军队分为中、外军,由统治者本部族人组成中军,既护卫朝廷,又是战略机动部队。中军的精锐部分组成禁卫军。如北魏以鲜卑族部落兵组编中军,编成“羽林军”、“虎贲军”,是精锐战略部队;又从拓跋部落宗族子弟精选出卫士,组编为“庶子军”和“宗子军”,作为宿卫军。中军的规模要占到北魏全国总兵力的一半左右。中军的羽林军、虎贲军部分,以及宿卫军、驻扎在京师地区的其他中军合称“台军”,由“领军将军”指挥。而部署在京师周边东、南、西、北地区的军队统由“护军将军”指挥。依然维持西汉南、北军分治体制,只是规模要大很多。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度,但军队仍然按照中、外军原则部署。平时部署在关中地区的中军要占到全军的三分之二。中军主体是世兵制的府兵,另有职业兵的“禁军”担任皇宫的警卫。
  唐代中、外军制度号为完备。从府兵的基本单位折冲府来说,关中地区设立了261个,占了全国643个折冲府的40%。朝廷的12卫大将军和“东宫六率”分别统领部分折冲府,互相交叉。关中地区的折冲府士兵上番到长安服役,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员全部府兵参战,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军集群足以对付任何外来的军事威胁。另外朝廷直接指挥的“禁军”也仿照西汉制度分为“南衙军”和“北衙军”。南衙军是指由关中地区上番的府兵组成的卫士,主要驻扎在皇宫的南面由宰相控制指挥,号为“文臣南衙”;而北衙军宰相不得过问,由皇帝直接任命武将指挥。南衙禁军随着府兵制的瓦解而消亡。北衙禁军是职业常备军,历经变化后,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正式组编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号为“北衙六军”。以后又增加由太监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左、右射生军,北衙军扩编为10军。禁军大多被控制在太监手中,尤其是神策军,其兵力一度膨胀到10多万人。最后朱温以釜底抽薪的办法将禁军全部控制到自己手中,唐皇朝也就灭亡了。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所有的军阀都建立自己的亲兵队伍“牙兵”(牙即衙,指在府署护卫值勤的士兵),在自称为帝王后,亲兵成为亲军,作为中央禁军的最精锐部队。如后梁朱温建立的“厅子都”,李存勖建立的“帐前银枪都”,李嗣源的“横冲都”等等,兵员不过数千,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兵。而禁军则指由其直接指挥的军队,五代小朝廷一般沿袭唐末制度,编为12军(6军再分左右)或10军。
  北宋将全部野战军都组编为禁军,因此禁军不再是指中央军集群。但禁军的部署仍然是注意到“内外相制”的原则。宋太祖时22万禁军中驻扎京师地区的有一半,被宋神宗称之为“天下承平百年盖因于此”。以后宋仁宗时,尽管北方边境吃紧,京师汴梁地区部署的禁军仍然达684个指挥(营),为淮河以北全部禁军(1732个营)的三分之一。这些军队统由朝廷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3个衙门分别组编、指挥,互不统辖。皇帝的警卫任务由殿前司组编的“班直”卫士来承担,其编制名称与一般的禁军不同,为直、班两级,直大约相当于营,班大致相当于都。2到4班为1直,编制约相当于18个营,总兵力约有近万人(南宋定额为3600人)。但是士兵全部从禁军士兵中精选,是精锐部队。
  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皇朝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军队的组编和部署。如辽朝将本部族军编为“御帐亲军”,皇帝亲率的是“皮室军”,皇后亲率的是“属珊军”,两军总共有5万骑兵。以后两军合并,重新组编为5个军:左、右皮室军,南、北皮室军,黄皮室军。作为补充的有汉族6军。而与历代汉族皇朝另建宿卫军(北军)的情况相仿,辽朝也同时建立一支皇帝的私人宿卫军,号为“斡鲁朵(契丹语宫殿)军”。与汉族历代皇朝宿卫军不同的地方是每支斡鲁朵军只为一位皇帝服务,当皇帝死后他的那支斡鲁朵军就为他守陵或调到外地镇守,新的皇帝建立自己的斡鲁朵军。每支斡鲁朵军规模约在近万人左右,也是部族兵制。金朝京师地区有侍卫亲军,由殿前都点检指挥,约有5000人左右。同时又在京师附近地区集结精锐部队,由枢密院直接指挥。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时就已经组建了一支护卫亲军“怯薛”(分班当直的意思),下分为宿卫、侍卫、环卫3队,分4班轮流值勤。卫士称“怯薛歹”,精选贵族子弟充当。至成吉思汗死时,这支军队已经膨胀为近13万人的大部队,成为大汗主要的机动突击部队。元朝建立后怯薛军继续发挥中央军作用,主要部署在大都、上都以及交通线上。忽必烈又组建枢密院指挥的“侍卫亲军”,具有汉族皇朝“南军”的性质。朝会时围绕会场警卫称“围宿军”,在祭祀仪式时称“仪仗军”,车驾巡幸称“扈从军”,看守宫殿仓库称“看守军”,夜晚巡逻京师称“巡逻军”。这支军队由3卫逐渐扩充到5卫,每卫有1万人。以后的皇帝也陆续组建类似的亲军。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在南京地区部署了48个“京卫”,虽然和全国约4、500个军卫相比所占比例不算很大,但考虑到京卫实际上主要是常备军,并不象外地军卫那样要有80%—70%的士兵从事屯田生产,这支中央军集群对于外地军队还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由于1420年迁都北京后,京城已处于边防前线,京军实际上也成为北方边防军的战略预备队。明成祖将京卫增加到72个,而且划出26个卫作为直属皇帝的亲军。在和蒙古的长期作战中,明成祖将大部分京卫军队按战时编制组编为5大集群: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平时集结在北京附近,号为“五军营”。以后又以边境地区俘获的3000名战俘为核心,组建“三千营”,主要承担亲军26卫以及边防军轮换到北京服役士兵的训练。又组建使用火器为主的“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号称“三大营”,由太监代表皇帝本人来担任“提督”。1449年“土木之变”,三大营在内的50万京军全部被消灭,在于谦领导下,明朝廷迅速采取补充措施。1451年重新组建10万京军,第二年扩充到15万,集结为10营,号为“团营法”。以后曾扩编到12团营,14万人。1550年重新恢复三大营,五军、神枢(原三千)、神机大营后来都以“营”为基本编制,每一大营都是10个营,各混编有战兵、车兵、城守营。这种营小于原来“团营法”每营15000人的规模,但每营也有3、4千人。京军规模仍有10多万人队。
  清朝以八旗兵为战略机动部队,以集中部署为原则;而以绿营兵为警戒治安部队,以分散部署为原则。在八旗兵中又以集中部署于北京地区的所谓“禁旅八旗”为主力。禁旅八旗中又抽出部分常备军兵力,结为若干个“营”,如亲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等,作为皇宫以及京城的警卫。每个营士兵分别从各旗、各牛录抽调而成。每个营的规模相差极大,前锋营仅1800人,一半为鸟枪兵;亲军营仅3000人左右;而骁骑营的骑兵(称马甲)将近3万人。又如护军营15000人,来自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的士兵守卫紫禁城内,下五旗的士兵守卫紫禁城外。步军营长官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习惯称“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既有来自八旗的21000多步军,也有绿营兵5营、8800多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3 10:12 , Processed in 2.55111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