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991|回复: 1

[转载] 正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羽扇纶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观之史料,总结得观点如下:
  1.羽扇和纶巾(葛巾)都是名士爱好,“头巾”魏晋时期流传度很广,“羽扇”也风靡魏晋,且“羽扇”渐渐有了军事指挥的象征意义。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而不是少数人认为的“诸葛亮”。苏轼引用羽扇纶巾的描写,是使用了“羽扇挥兵”的典故,和魏晋普遍的“名士”“儒将”,而不是暗指诸葛亮的形象。
  3.后世最著名的葛巾羽扇的形象是诸葛亮。有史料可考,出自《语林》。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一良先生:《白羽扇考》
  2.四川大学丁红旗先生:陆机《羽扇赋》试释兼论南北隔阂
  3.张宗子先生的博文:纽约客闲话之兴之所至:羽扇纶巾
  4.中国儒释道养生文化网-本溪市儒释道养生文化研究院:男女装束习尚
  因为汉末魏晋戴头巾的知识大家较为熟悉,所以这里先论述羽扇的考证。
  首先羽扇是当时名士的普遍装备,尤其在吴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最为盛行。羽扇自吴亡后带入京洛,并在上流社会流行。这一点,从傅玄、嵇含、陆机、潘尼等西晋时人都作有《羽扇赋》就能看出:
  【吴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于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吴之后,翕然贵之。】
  【吴楚之士,多执鹤翼以为扇。虽曰出自南鄙,而可以遏阳隔暑。昔秦之兼赵,写其冕服,以□侍臣。大晋附吴,亦迁其羽扇,御于上国。】
  其中的“灭吴之后,翕然贵之”、“大晋附吴,亦迁其羽扇,御于上国”,都足以说明羽扇是由三国时期的吴,发展延伸到晋人。诸葛亮本荆襄人士,这或许是他入蜀后仍爱用羽扇的原因。而周瑜身处吴地,苏轼遥想周瑜“羽扇”风采也完全可以理解。但羽扇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更是军事指挥的象征。
  诸葛亮似乎是第一个将羽扇带到战场上去的将军,但是此时“羽扇”并不具备军事统帅的意义,这点可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中看出,司马懿赞诸葛“真名士也”,而诸葛可能的挥扇子的时间也是在发兵(建兴十二年春)到病故(八月)之间,理应为祛暑纳凉所为,所以此时,葛巾羽扇的打扮还是局限于名士的意义。
  然而到了晋朝,随着这一装束的普及,在战场上用扇子的人就多了起来,羽扇有了它特定的军事意义。
  【晋代顾荣羽扇挥兵的典故:《晋书》卷六八顾荣传,“荣麾以羽扇,其(指陈敏)众溃散”。此事又见卷一00陈敏传,作白羽扇。《北堂书钞》一三四引《晋中兴书》云:“于是荣等并登岸上,以白羽扇麾之,敏众皆溃散”。《通鉴》八六永嘉元年系此事于二月,则羽扇非为取凉矣。】
  【南朝陈霸先:《陈书》一《高祖纪》所载策文云,“公赤旗所指,袄垒洞开,白羽才撝,凶徒粉溃。”其羽不似援引顾荣事之典故,盖确用白羽扇为指挥军事战斗之标志。】
  【北齐陆法和:《北齐书》一二二《陆法和传》记其与任约作战,亦有“法和执白羽麾风,风势即反”一语。】
  【北魏傅永:《魏书》七十《傅水传》载永败齐将裴叔业于豫州,“获叔业伞扇鼓幕甲仗万余”。《通鉴》一四一亦载此事,系于建武四年十二月。则扇亦非用于取凉,而是军中指挥所用。】
  【北魏伊匐:《魏书》一0三《高车传》载魏拜伊匐为高车王,伊匐遣使“朝贡”,乞赐各物中,有“伞扇各一枚”。扇盖即象征大将指挥权力之白羽扇,故特从魏乞求也。】(周子良,白羽扇考),这个时候的白羽扇,已经不是只有统帅玩玩的东西了,而是军中类似于令旗之类的指挥信号。
  后人还专门考证了战斗之挥的白羽扇的规制。【程大昌《演繁露》八羽扇条引《语林》及《晋书》此传,谓“是指特持羽扇,以自表异,而令军众瞻求易见也”。关于羽扇的形制,程氏又云,“晋中兴征说曰‘旧羽扇翮用十毛,王敦始省改止用八毛。其羽翮损少,飞翥不终,此其兆也。据此语以求其制度,则是取鸟羽之白者,插扇柄中,全而用之,不细析也。今道家绘天仙象中,有秉持羽扇者,皆排列全翮,以致其用,则制可想矣。”《梁书》一二韦睿传叙钟离之役,“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其如意亦用白色,盖犹白羽毛扇之易于识别也。】是说之所以用白羽扇,是因为是白色易于识别。
  然后再来看看“纶巾”相关的服饰研究。




上一篇:曹操一生战绩简论
下一篇:三国那些凶器——军器部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头巾这个东西不是魏晋才有的,东汉大家就很喜欢带了,所以有鲜艳无比的张角黄巾军,孙坚红头巾。而头巾的种类有很多,纶巾,幅巾,缣巾,角巾,菱角巾,乌巾,葛巾(漉酒巾),其实它们没有什么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主要是材料和扎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名称的不同,比较类似于现在各种不同的领带打法,比如温莎结和亚伯特王子结的区别。
  以下是各个带头巾的有名的典故史料:
  【东汉郑玄:《后汉书·郑玄传》:"(何]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东汉袁绍:《傅子》:"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角巾典故:东汉郭林宗:《郭林宗别传》:"林宗尝行陈梁间,遇雨,故其巾一角坫而折二,国学士着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
  【三国诸葛亮:《语林》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
  【东晋谢万:《晋书》谢万,字万石,简文辟为从事中郎,著白纶巾,鹤氅裘,版而前,帝与谈移曰。】
  【晋王邻:《豫章记》:"王邻隐西山,顶菱角巾。又尝就人买菱,脱顶巾贮之,尝未遇而叹曰:此巾名实相副矣!】
  【晋陶渊明:《宋书·陶潜传》记:"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这些史料趣闻典故中都可以看出弃冠戴巾是汉末魏晋整体的名士风流的一种体现,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共绘八个士人,其中一人散发;三人梳髻,另外四人皆扎头巾,无一人戴冠,由此可鉴当时习俗。
  结论必须还是要回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上来,且看这首词在我们所熟识的教科书中的解释,楼主所参考的课本赏析中写道【“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中可以看出的是这首词的羽扇纶巾四字的确是写周瑜的风度,而非笔锋一转,想到了联吴抗曹的诸葛亮,要知道诸葛亮葛巾羽扇素舆发生在渭水河边,和赤壁没什么关系。
  最后引用一段张宗子先生的妙语作总结:【我看过一种最要言不烦的解释,说羽扇,言其指挥若定,纶巾,言其名士风流。这说得多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7:52 , Processed in 0.1397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