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691|回复: 2

[转载] 鲁肃仕吴时间略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鲁肃仕吴的时间和榻上对提出的时间史上颇多争议,主要原因在于陈寿在《三国志·刘晔传》与《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自相矛盾,致使后世学者在鲁肃仕吴及榻上对具体提出时间上争议颇多,在此仅就鲁肃仕吴的时间及榻上对提出的时间试做个人之考订,若有错漏,还望方家指正。
  鲁肃仕吴,鲁肃有两次南下仕吴的经历,对于第一次南下仕吴,基本上没什么争议。案《吴书》建安三年,周瑜东渡,肃与之同行,往见孙策,策亦雅奇之。则此时当为鲁肃第一次仕吴,但当时鲁肃似乎并未坚定仕吴之决心,不久鲁肃即因祖母之丧,返回东城。可以说鲁肃第一次仕吴时并不看好孙吴。
  鲁肃第二次仕吴的时间则史书上记载颇为杂乱。
  《鲁肃传》记载:会祖母亡,还葬东城。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由此传记载可知,鲁肃回到东城之后,刘晔来信,希望鲁肃能和他一起去为郑宝效力,并认为郑宝很有能力,其未来发展不可限量。鲁肃在当时接受了刘晔的建议,准备回曲阿将自己的家眷迁回北方。当鲁肃回到曲阿之时,孙策已经去世,鲁肃母亲也被周瑜接往吴中,周瑜劝说鲁肃出仕孙吴,并用光武,马援事鼓励鲁肃仕吴。最终鲁肃决定出仕东吴。

  乍一看,这段记录没什么问题,但仔细推敲却是漏洞百出。
  疑点一.刘晔推荐鲁肃出仕郑宝,可能吗?
  《刘晔传》记载: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於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
  郑宝就是刘晔杀的,刘晔杀郑宝后,夺取其部曲归庐江太守刘勋,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按说刘晔既然会去杀郑宝,当然也就认定了郑宝是没有前途的一方势力,又怎么可能还写信给鲁肃要求鲁肃出仕郑宝呢?依《刘晔传》记载可知刘晔此人看形势,分析成败,素来精准,刘备,近在徐州,未见刘晔前往出仕。孙策,孙权近在江表,也不见刘晔有多少热情去为孙吴服务,何以区区一郑宝,竟然能让刘晔呼朋引伴。此疑点一
  疑点二.孙策究竟是哪年死的?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孙策死于建安五年,没什么疑问。但与鲁肃传所书鲁肃借刘晔来信要求去投郑宝相联系,便会让人产生疑问。
  《鲁肃传》:会祖母亡,还葬东城。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
  《刘晔传》: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武帝纪》:建安四年,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孙策攻掠江东前后的四位丹杨太守考
下一篇:当之无愧的江东支柱 东吴大都督作战能力对比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四年以前刘晔即以杀郑宝,将其部曲投刘勋了,而刘勋则在建安四年被孙策袭破,投降曹操了。这时鲁肃回曲阿,准备迁家眷北回投靠郑宝,周瑜也在对鲁肃的劝告中明确声明了其主人为孙权。但若是鲁肃此时想要投奔的是郑宝,那必然郑宝还活着啊!若郑宝果然还活着,则此时刘晔尚未杀郑宝,并其部曲,也就没有交郑宝部曲与刘勋之事,则刘勋尚未被孙策袭破,孙策尚未袭破刘勋,则此时孙策必然还活着,孙策活着孙权怎么就成了周瑜的主人(周瑜造反了?)这样一来,有牵出了第二个疑点,难道孙策此时还活着?如果孙策已经死了,那此时必然在建安五年以后,鲁肃北归,怎么可能是去投奔郑宝,按常理看,这段记载要是没有合理的解释,只能说孙策和郑宝有一个诈尸了!(囧)
  好吧,既然记载存在如此严重的冲突,下面就慢慢的来分析下这两个疑点。
  首先,刘晔有没可能推荐鲁肃出仕郑宝?
  答案是极有可能,为什么?原因其实就在刘晔传中。
  《刘晔传》: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此句语郑宝想要迁徙江淮的百姓前往江东,因为刘晔的名声很大,所以强行逼迫刘晔加入其集团之中,倡导迁徙百姓。此文说明了一点,一,刘晔是被郑宝硬拉入伙的,根本就和郑宝不是一路人,郑宝在拉刘晔入伙的时候估计用了一些逼迫的手段。
  既然郑大王能把刘同学拉入山寨之中(参见水浒卢俊义上山的故事)一定也希望刘同学多拉些朋友来为自己壮下声势,只要是个人都知道人才才是最宝贵的。因此我很有理由相信,那封刘晔写给鲁肃的书信,也许就是在郑大王的逼迫下写的(郑大王可能在刘晔写完后还亲自校对了下),整篇刘晔致鲁肃的信中,通篇对郑宝的赞美,这确实是太不寻常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刘晔确实推荐了鲁肃去投奔郑宝,但那是被逼的。
  其次,关于孙策和郑宝诈尸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解释起来确实有点麻烦,但个人的看法是,孙策和郑宝都没诈尸。为什么?
  首先,孙策确实是死在建安五年的,这点各方史料都没争议,而郑宝死在建安四年之前,各方也没什么争议,有这两个时间点压着,这两个人就诈不了尸。但是史书中确实记载存在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仔细分析下《鲁肃传》的记载,并结合当时的环境和鲁肃周边的朋友关系也就不难看出端倪。
  首先是《鲁肃传》的记载: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
  鲁肃答应了刘晔的请求,决定出仕郑宝,等到祖母葬毕便回到曲阿,想要迁家眷回到北方去。
  这有问题吗?有,而且是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鲁肃仕吴的时间点。
  我们知道古人对于葬礼是很重视的,尤其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亲人的葬礼,汉代提倡儒学,儒学一个重要的表现便是“事死如事生”。与自己有重要血缘关系的亲人死去,往往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守孝,这在古代是关乎士人人节操的大事件。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朝廷对士人的孝行极为重视,士人也往往喜欢在居丧问题上彰显自己的孝义之心,谋取进仕途径。汉代士人在守孝上严格依照《礼记》所载五服为家族长者服丧。依《礼记》所载五服,及守孝期如下。
  斩衰: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
  大功: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
  小功: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缌麻: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月。
  鲁肃,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可见其与祖母感情深厚,且按《礼记》祖母丧为斩衰大丧,于情于理,鲁肃都应当守丧三年,也就是说在鲁肃至少在建安三年之后有一段长达三年的时间是没有为任何势力效力的时间。以此我们来做下推论,鲁肃在建安三年渡过长江之后见到了孙策,但是并没有被孙策委以重任,不久便接到了祖母去世的消息,鲁肃因此赶回东城为祖母守丧。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三年,鲁肃守丧时收到了刘晔的来信,刘晔在信中表达了对郑宝的欣赏,并希望鲁肃能和自己一起去出仕郑宝。但刘晔却在鲁肃居丧期间发出此信,便是心知鲁肃不可能在此时出仕,而鲁肃也心知刘晔为郑宝所逼,故在回刘晔时答应出仕郑宝,缓解郑大王对刘同学的逼迫,一方面却以合法的居丧为理由拒绝出仕,同时坐看南北局势,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政权。
  建安四年,刘同学杀了郑大王,吞了郑大王的军队,投奔庐江太守刘勋,不久江东孙策又打跑了刘太守,刘太守和刘同学只好投奔北方曹操去了,此时鲁肃仍然在居丧期间,但对外界的局势变化必然很清楚,江东孙氏在几年之内连连获胜,确实是有潜力的势力,但是后续的状态如何还不得而知,毕竟孙家在江东所杀豪强大族太多,内部还不稳定。另一方面,逃往北方的刘晔同学推测在当时已经进入了曹操的幕府了,对北方的局势必然熟悉,不排除此时刘晔和鲁肃有继续联系的可能,通过刘同学,鲁肃对北方“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肯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毕竟江东只是一个地方势力,而曹操代表的是大汉中央。此时的鲁肃必定举棋不定。
  建安五年,曹操,袁绍官渡大战开始,北方二强决战,不管谁胜,北方局势都将明朗。同年江东孙策被暗杀,江东的局势出现一时混乱之后,在周瑜,张昭等孙策老臣的安抚下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毕竟刚刚接手的孙权只有18岁,江东即代表了希望,也预示着不稳定。鲁肃这时候对于孙氏政权和曹操政权两方恐怕已经偏向曹操了,毕竟曹操是个老道的政治家,而孙权当时实在是太年轻了。
  建安六年,鲁肃服丧期满,安葬完祖母,鲁肃便要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一笔最大的投资了,这一年四月,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北方已经注定是要属于曹操了,远在东城的鲁肃此时心里估计已经认可曹操能成为天下霸主了,因此决定返回曲阿,迁家眷回北方。但是从守丧三年这么长的时间,鲁肃却一直没有把自己的江东的家眷迁回北方可以看出,鲁肃对新兴的江东孙氏还是有很大期望的,一方面,年轻确实代表了活力和希望,另一方面,鲁肃估计也和周瑜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周瑜,建安三年和鲁肃一起渡江,与孙策一起开创了江东的基业,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后,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留镇吴中,为东吴政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很大努力。作为孙氏政权与孙策一起的创业者和孙权的强力支柱,其作用之大,堪比后来的孔明。两孙交替之际,内幕事件,恐怕东吴政权里周瑜是最清楚的一个。鲁肃的能力,周瑜也比别人清楚,因此,在鲁肃居丧期间,有理由相信,周瑜和鲁肃保持了密切的联系,鲁肃通过周瑜,对江东政权进行了解,并为自己的未来可能出仕的这个政权进行了思考。当鲁肃即将北归之时,作为朋友,周瑜必然也是最早得知的一批人之一。因此周瑜的后续一系列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鲁肃传》: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
  周瑜居然能抢在鲁肃迁走家眷之前,将鲁肃母亲迁往吴中,初了说明鲁肃此时尚在犹豫,因此没有坚决的仕魏之心外,也说明了周瑜其实已经知道了鲁肃有北归仕魏之意了,因此迅速将鲁肃之母迁往吴中以作留住鲁肃的打算。
  另外之所以我认为建安六年才是鲁肃第二次仕吴及榻上对提出的时间,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周瑜》: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以孙策建安五年去世时,周瑜便将兵前往吴中为孙权坐镇来看,当时东吴内部正在动荡之中,周瑜的任务是为孙权快速的稳定局势,不太可能在当时还想着把鲁肃母亲迁往吴中这样的事情,只有在吴中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这事才有可能实施。
  最重要的回答其实来自鲁肃那篇榻上对中: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里以项羽来比喻曹操,借以说明北方的局势难以图取,只能对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这些势力进行攻击,如果榻上对是在建安六年以前提出的,那么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应该是袁绍啊,虽然大家都不看好袁绍,但是袁曹相争,北方不可能是不能图取,要知道孙策在未死之前可是准备袭击许都的,这足以证明只要袁曹大战,北方完全是可以袭取的。但在榻上对中,北方却已经不能轻易攻克了,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个曾经制衡曹操的北方强大势力消失了,现在的北方是曹操一家独大,而曹操正在消化官渡之战的成果,一时难以有时间南下。若是这么解释,则榻上对提出的时间,必然是在建安六年曹操大破袁绍之后,因此个人认为鲁肃仕吴和提出榻上对的时间应该是在建安六年。
  至于鲁肃何以最终选择了孙吴政权,除了周瑜的影响外,个人还是觉得和曹操有关系,刘晔才华过人,但是终曹操之世,刘晔也没怎么得到重用,虽然充为曹操谋士,为曹操重视,却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无法发挥全部才能,对一个志在天下的谋士而言,不能施展全部才华一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鲁肃也许就是有感于刘晔的境遇而最终在周瑜的影响下投向了孙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5 09:32 , Processed in 0.78309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