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958|回复: 3

[转载] 《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简单评说: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主要通过描写东汉末年各个统治团体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中,小说从不同程度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悲惨命运,不管是古代君臣,还是平民士兵、佳人美女,都成了争权夺利和战争的牺牲品,他们用血和泪浸染的历史如过眼云烟,渲染了令人暗伤的悲伤色彩。所以《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蜀汉团体的悲剧,从而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年代的灾难与痛苦,正是悲剧的时代所诞生的我们民族的一部历史悲剧。
  上中学时就听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但总是对这句话一知半解,渐渐长大,反复读小说原本、看电视剧,到后来读大学,修文学专业,才解其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东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⑴。”一曲苍劲、浑厚的旋律,把人带到悲壮之中,让人回味,不觉发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同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它通过各个统治团体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从不同程度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悲剧历史及不同人物的悲惨命运。各军事团体为争权夺利,挑起战争,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相互残杀,平民士兵、佳人美女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他们用血和泪浸染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渲染了令人感伤的悲剧色彩。深刻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年代的灾难与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同一的强烈愿看。
  帝王君主,是非成败转头空
  曹操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得最成功的封建社会***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反动本质。他是一个野心家和阴谋荚冬靠弹压农民起义起荚冬在战争中逐步壮大,以至“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握了朝廷大权,进一步发展到带剑进宫、弑妃、逼君,处处暴露了他永远也不能满足的政治野心。那么曹操一手开创的曹魏政权终极灭亡悲剧根源在何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上一篇:《三国演义》经典语录一百一十九条
下一篇: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曹氏统治阶级荒***无度,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曹丕在位时,矛盾并不激猎冬所以内部也比较安定,司马氏也毫无机会。而曹睿统治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对内大修宫殿,耗费国力,对外发动战争,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而司马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固然曹氏也看到了司马的势力日趋扩大,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然而时值诸葛亮北伐,曹真的才能平庸,司马很自然成为最高元帅,在战争中,司马以守代攻,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自己的气力,孤立曹氏的政权。后来尽管曹芳将兵权交曹爽掌管,然而,此时的司马氏的羽翼已丰,曹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曹氏政权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倾刻土崩瓦解。曹氏政权衰落悲剧在于:统治阶级自身荒***,内部矛盾重重,不同一,外有兵荒,没有使国家稳定,造成外部气力有机可乘,而使曹操一生开创的基业,落到司马氏之手。其次,曹操没有把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自始至终地保持下往,在收拢人才上没有善终。随着年事的增长,他逐步变得荒***昏慵,疑心愈来愈重,开始嫉贤妒能,日趋骄纵。特别是取得了西凉的胜利后,从他对待张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待人态度转变的迹象。“曹操自破马超回,渺视得志,每是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中商议。张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得贿赂,却才引进……操先见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进后堂。……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⑵看到此处,我不禁叹息,昔日那个求贤若渴的曹操哪里往了。这时可以说是曹操同一天下,完成霸业的尽佳机会。可他当时以才压人,以武压人,枉杀贤良,为曹魏政权留下了隐患。再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个人性格和处世来说,他具有为人老谋深算,***诈多疑的狭隘心理,他的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已主义。因此,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他在逃难中杀了吕伯奢全家九口,还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丝毫对此无悔意。他军中缺粮,管粮官王逅按他的指示发粮“权且救一时之急”,当他发现军士无不嗟怨时,不容分说竟以“盗窃官粮”的罪名,将王逅作为替死鬼斩首示众,以平息军士怨气。为防范行刺者,他宣称自己梦中喜欢杀人。内侍半夜给他拾被子,他有意在“梦中”杀了这内侍。为了董承接收献帝密诏的事,他杀了董承等五家二千七百多人,连孕妇也不放过。他头疼痛时,华佗用破脑顶之法替他治病,但疑心华佗欲谋害他而把一代名医鞭挞致死。可见,曹操性格的多疑、欺诈和残恶,为曹魏政权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刘备这个形象在《三国演义》得到极力歌颂,具有很高的政治品质,是封建时期贤明“仁君”的政治领袖形象。但我以为刘备也是一个相当可悲的人物。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惨淡经营半生,终极连诸葛亮也无法复生。刘备统治期间,蜀中并非缺乏人才,文有凤雏庞统,还有聪明的化身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⑶可惜刘备两人兼得,却仍然没有能安得天下。再看他的战斗能力,关、张、赵、马、黄个个能征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军作战,如进无人之境。刘备之所以没有能成就兴复汉室的霸业,其根本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对待人才上,他不如曹操那样为才唯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有一个小故事:“鲁肃素知庞统之才,向主公举荐,孙权以貌取人,见其丑陋、轻狂,心中不喜。肃对统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曰:‘吾欲投曹操往也。’肃曰:‘此乃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此某平生素志也。’乃求肃书,径往荆州来见玄德。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进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安排庞统到耒阳县做一个小小的县官。后统到任听之任之,引起张飞巡衙之事,张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遂知统乃大才。而孔明回来又作引见,才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见书中之意。言凤雏到宜即重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赤壁之战初期,庞统跟曹操献连环计时曹操对待庞统的态度。“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身出帐迎进。然后恭恭敬敬地问道:‘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⑷两人态度截然不同。要说刘备也是求贤若渴,三顾之恩请出孔明,但对待庞统的题目上却大失水准。忘记了当时三顾之举,丢掉了谦虚的本性。和曹操的“不及穿履,跣足而迎”⑸相比,的确相差大远。想其祖辈刘邦用人不拘一格,韩信是楚国叛将,经萧何一言举荐,拜为上将,陈平有盗嫂之嫌,而给予重金。其余如樊哙、周勃、曹参之流,皆出生下贱,但都得刘邦择其才而重用。试想刘备和其后代刘禅的用人之道,刘邦若知,必将骂其不肖。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甚至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义,陶谦三让徐州才肯接受,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这样,就很难及时贯彻诸葛亮隆中的战略部署。后来,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急兄仇张飞也遇害,这二人之死使刘备失往了意念控制,他为了恪守桃园结义的诺言,为死往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听大臣们的劝说,一意孤行,自己军事领导才能又不高,连营七百里,犯了军家大忌,结果被陆逊一把大火烧营七百里,致使蜀军元气大伤。为了兄弟义气,他用几十万雄师的性命换得自己报仇的私欲,其做法何等的愚蠢,这一举措毁掉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基业,也使他走上了尽路,死于白帝城。更可悲的是,他明知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却不从全局出发,把一付重担交给禄禄无为的刘禅,你叫他怎么扛得动?使得诸葛亮长时间修整兵马,后来五出祁山,劳师动众,终因实力的悬殊而寸土未得,再加上后主刘禅碌碌无为,经常听信小人谗言,使诸葛亮内外分心,殆误战机。这一决定,经后来证实确实是一种极真个错误,最后把蜀汉拱手让与魏国,还落个“乐不思蜀”的笑话。
  再说东吴孙权二十来岁就接管父兄大业,和曹操、刘备相比,小说中对其言行着笔相对较少,但我觉得孙权也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由于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曹操是相当佩服孙权的,一代***雄曹操佩服的人,想必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况窃冬孙权是既打败过曹操⑹,又打败过刘备的人⑺,也应该算一个政治家吧!如此英雄了得的孙权如何也没能完成同一大业呢?
  他以为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自己既非朝廷重臣,也非汉室宗族,凭什么伐天下。加上自己继续父兄大业以后,坐守其城,不思上进。他从来都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北伐计划;其次,吴中之人,大都见利忘义,军事上,时而和蜀汉同盟,时而和曹魏同盟,毫无节操可言,文武大臣也多数以自己的私欲为重,孙权在时还能控制,死后,这种矛盾日益恶化,并终极暴发。孙权自己做事犹豫未定,赤壁之战是这样,对待荆州的题目也是如此;最后,孙权在对待人才的题目上和刘备有同样的毛病,如对待庞统,以貌取人。另外其子孙不肖,沉溺酒色,日趋恶暴,埋没智勇双全的英雄陆抗,使孙吴灭国。试想孙吴如此,怎能成大器?
  英雄志士,事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除了对帝王进行宣扬外,还描写了很多智谋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庞统、周瑜、姜维、司马懿、吕蒙、陆逊等。他们的聪明才智、英勇、聪明为整个历史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推动,他们为个人成就功名,也为宏大的战争场面作为点缀,成为今人的笑谈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将相的一位典型代表。他谦虚谨慎,执法如山、廉洁奉公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成为封建社会“贤相”的典范,聪明的化身。但是,人无完人,我以为诸葛亮也存在失误,正是他的失误也为蜀汉的失败和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首先在军事指挥上,诸葛亮存在失误。一是关于处理荆州题目,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诸葛亮的隆中对完全可以说明荆州的重要性。“先取荆州为荚冬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举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⑻”后来的局势的确也是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发展的,选择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非常正确的。刘备的益州、荆州围攻中原的形势也基本形成。可后来诸葛亮令关羽“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取樊城、襄阳。⑼但当时,刘备新取益州,根基未稳,人心未定,此时进行北伐时间太早,分歧时机,何况蜀汉的燎原之势,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岂有坐视的道理。诸葛亮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早就应该派重兵给关羽以支援,稳固防守,待时机成熟,然后出兵。这次行动,关羽固然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以很快的速度攻下了襄樊二城,然而曹、孙联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真是丢了西瓜连芝麻也没有捡着。这场战争的失利,孔明是难辞其咎的。二是八阵图是有可能不摆的。刘备发动的复仇之战,举蜀国精锐之兵,讨伐东吴,孔明的确也劝诫过刘备。“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伐汉贼,以伸天下大义,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⑽”可是刘备一意孤行,执意要往。诸葛亮神机妙算,应该非常清楚刘备的军事领导才能,在缺乏诸葛亮指挥的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劝谏不行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和刘备一道出征,为刘备出谋划策。可他没有这样做,致使刘备惨败,使之与曹魏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诸葛亮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三是空城计是有可能不演的,诸葛亮用马谡镇守街亭有一定题目。要说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孔明的很多军国要事都要和他商量。孔明当然也知道街亭是一个势关全局的战略重地,但他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个毫无作战实践经验,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镇守,岂不冒险?孔明也熟悉到这一点的,所以,他叫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是表明他对马谡的不放心。诸葛亮可能忘记了先主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了,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多次劝告,终于失往街亭。把北伐的大好局面断送了。一向做事小心谨慎的诸葛亮不应该冒这个险吧!尔后,正值蜀国用人之际,不听众人的劝告,挥泪斩马谡,岂不可惜?(马谡出谋划策还是不错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在处理军务和政务上,不分巨细,公事私事,事事操心过问。书中提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小事做完,大事做尽,别人又做什么呢?又怎么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又怎么能使别人的能力得到培养呢?何况小事做多了,必然会影响大事,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大事上。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利,所以,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诸葛亮要负一定责任,以至蜀汉后继无人,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第三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现在他一生都效忠刘备父子,正是这份忠心束缚了他的才能的最大发挥。他在对刘禅的处理方法上,以及处理政务方面存在一定题目。尽心辅佐刘备尚可以,然而对于什么事都要求助于诸葛亮的刘禅来说,这样的无能之君,就是诸葛亮把天下打下来送给刘禅,也同样是东汉末年的翻版。像这样做无希看的事,可见其之愚忠。自已一生的聪明和心血终极也会断送在这个昏君手中。刘备驾崩时,曾嘱咐他“君子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⑿真诚的话语,刘备的目的不过乎,汉家的天下不能被魏所夺,可诸葛亮因忠义而失往振兴蜀国的机会。再则假如不辅助刘禅,天下也可以早日同一,黎民百姓出不会遭到涂炭,可见诸葛亮实是罪过。
  综上所述,假如诸葛亮没有这些失误,也许兴复汉室的大业是能够完成,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悲哀。
  再说关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被他的英雄故事所感染。从小说第一回“桃园三结义”起,对刘、关、张极力赞扬,甚至予以神化的人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斩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水淹七军,特别是“刮骨疗毒”的故事传为美谈。突出了他深明大义,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可谓是忠义的化身,用他自己的话说:“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因此,深得刘备、诸葛亮的欣赏和重用,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要地——荆州。可他正由于忠义,虽“降汉不降曹”,却不顾大哥的大业,在华容道“想起当日操很多恩义,”⒀竟放走敌人。更可叹的是他有刚愎自用,心性高傲的缺点,这也是他失荆州的根本原因之一。书中时有体现,如当他得知黄忠也是五虎上将之一时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再看他进攻樊城、襄阳之前,对待部下傅士仁、糜芳的过火态度。(两人有治理不善致使失火的错误)先要杀头,由于手下苦劝才免。然后,一顿臭骂,重杖四十,还说打了胜仗回来怎么怎么。令二人满面羞愧。用现代人的话说,关羽根本不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打襄樊的时机把握不当不说,取得局部胜利以后更是自以为是,不听司马王甫的劝说,更不识陆逊的计谋,撤往荆州大半兵力进驻樊城。使荆州一夜之间陷落。公安的傅士仁、糜芳的投降,更是雪上加霜,弄得自己进退无路,最后败走麦城,父子身首异处,刘备好轻易才得来的荆州就这样丢失了。刘备、诸葛亮制定的战争策略再也无法实施了,给蜀汉的战争留下了深深的隐患,可惜至极。
  平民佳人,战争灾难中求生
  在长达97年的战争中,经过了无数次战争,无数次天灾人祸,使不计其数的百姓或流离失所,或残死。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再现了当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⒁的悲惨图景。例如,书中写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洛阳地方,时当仲春,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⒂。又如书中写曹操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宅兆。” ⒃曹操因借献刀杀董卓不成,遭董卓的追杀,在逃跑中经过父亲结义弟兄吕伯奢荚冬吕伯奢欲杀猪以好酒待之,却误将吕伯奢一家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最后吕伯奢在回家途中也被操挥剑砍于驴下。可见,本来生活安定的平民也会被战争所吞噬。
  战争不但给人民带来飞来横祸,同时军阀内部自身也遭此连累。如六十四回中的马超被夏侯渊追杀。梁宽、赵衢立在城上,痛骂马超,将马超妻杨氏从城上一刀砍下,撇下尸来,又将马超子三人并至亲十余口,都从城上一刀一个,剁将下来。
  此外,小说还多次写到自然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很多描写使人们熟悉到:封建社会里天灾伴着人祸,人祸酿成天灾。如:第一回有记,建宁二年四月看日,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龙椅上,须臾,蛇不见,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仲春,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滥,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进海中。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无处不在,是一个永不腐朽的话题。《三国演义》中,女性描写得未几,但每一个女性的出现都上演了一幕悲剧。她们只是作幕后的交易品,不能把握自已的命运,没有女性的尊严,更没有过真正的爱情,有的也是作为政治交易,作为牺牲品。生活在最高层次的妇女,如皇后,贵妃,这此人在董卓、曹操乃至司马昭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可以随便杀的。别人的妻子是可以随便夺的,如曹丕纳甄氏。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女人是可以用来作军事武器的,如美女貂婵本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伎,自幼选进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她本人并无什么雄心伟业,只是为报答王允以亲女待之之恩,而甘愿作了连环计中的一颗棋子。先嫁吕布,后献董卓,谋取他们父子分颜,吕布终极杀死董卓。从全局来看,貂蝉确实对锄大***大恶、重扶社稷,再立山河中立了汗马功劳,但她并汉有因此而加官晋爵,她只是男人们在争权夺势中可敌十万雄兵的法器,然而这法器一显灵就失往了自己美好的一生。孙权为了向刘备讨回荆州,于是以自己妹妹作饵设计杀刘备,说刘备到东吴进赘。把他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囚在狱中,却使人往讨荆州换刘备,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再作处理。不想孙夫人看上刘备,并结了亲,刘备得孔明相助脱得虎笼。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孙夫人乃帼国英雄,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⒄为保自己的丈夫,舍兄离家。后因吴蜀失义,刘备病逝白帝城,孙夫人也在东吴投江自尽。吕布为保自己,用女儿许婚袁术等等,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女人的感受,当然复更谈不上感情。更有甚者,刘备逃难途经猎户刘安荚冬刘安杀妻子款待刘备,说是狼肉,刘备餍饫后得知真情,洒泪而往。曹操听说后,赏了刘安金子百两。可见刘备曹操他们以为刘安做得够义气,应该奖赏。那么,女人的生命是什么?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鸡?任人宰杀。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血泪史,每一个故事,每一位人物都渗透着斑斑血迹,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透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使我们了解到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是深重的。我们痛恨战争的挑起着,同时也对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所遭受的众多不幸感到惋惜。也隐含着封建统治阶级必定会灭亡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7:06 , Processed in 0.0894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