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064|回复: 3

试论演义中关羽的悲剧意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西欧古典主义的悲剧理论这样提出过,所有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定要是具有社会地位的品质高尚的人物,他们应该是贵族出身的代表人物或者是具有影响的英雄骑士,但他们最终却敌不过命运的安排而功败垂成。鲁迅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三国演义》一书中的许许多多人物正是这样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作者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里倾注了他对理想仁君、理想仁臣、理想仁政的寄托,然而事实上历史地发展却把作者的这一切寄托幻化为困惑和无奈。面对这一场无可奈何的历史悲剧,作者痛苦的把它归结为天意或天数,并在小说的最后这样以诗作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三国演义》最后一回)所以,《三国演义》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凄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悲剧。而关羽,却成为了这部古典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之一。</p>  一、关羽悲壮的一生
  关羽的命运就好像春秋时期的智伯和夫差一样,都在事业最高峰的时候轰然崩溃。不仅命运一样,就连性格,关羽和智伯也多少有些相似。可惜的是,熟读《春秋》的关羽却没有做到以史为鉴,最终仍然走向了失败。
  首先,关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被历代仁人志士所敬奉的修身、励志、敬业的楷模。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有他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投入了较浓的情感色彩所描写的一个英雄人物,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里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之节让每一个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难以忘怀。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博得了人们的注意。“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三国演义》第一回)他之所以会逃难江湖,是因为他在家乡仗义为民除害,杀死了仗势欺人的恶霸,这正是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和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时立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每一个军阀都无视东汉政权的存在,而关羽却立志上报国家,即匡扶汉室。对于有心篡汉的曹操,关羽在许田围猎时便想杀掉他,为国除害。这种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表现,正是关羽那一身正气的体现。
  关羽作为一名武将,重言诺、讲信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上面。在起事之初,关羽被围下邳,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面对张辽的劝降,他仍然大义凛然地提出了他自己的条件,即“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虽然后来暂归曹操之后,曹操十分喜爱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并且带他面见汉帝,得封汉寿亭侯。但关羽却仍然坚定他自己的意志,无一日不在打探刘备的消息,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他也知道感谢曹操,所以后来在官渡之战时斩颜良,诛文丑,以此来报答曹操对他的喜爱,表现出了他的知恩图报,也表现出了他对曹操的义。其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也正是关羽对曹操义的延续。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关羽的气度与精神,表现出了他那忠贞不二、富贵不移、义重如山的高尚品质。
  作为作者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名英雄,关羽那超群的武艺与军事才能也是构成他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里围绕着关羽,塑造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譬如温酒斩华雄、于万军之中取颜良、文丑首级、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无一不展现出了关羽的智勇双全、英雄无敌。
  建安二十年秋,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进位汉中王,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关羽假节钺之权,都督荆襄九郡事。这一年,关羽发动了进攻曹仁的襄樊战役。曹操虽然说派了于禁、庞德支援曹仁,但关羽先后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收群盗,威震华夏,就连曹操都惊恐得和群臣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可以说,襄樊之战进行到此时,关羽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最鼎盛时期。像如同许多英雄人物一样,关羽在他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命运急转直下,最终走向了失败,同时也令许多人在读《三国演义》时叹息不已。关羽这个被作者极力刻画的一个忠义之士,最终仍难逃悲剧的结局,其悲剧根源却实值得探究。
  关羽最后在他事业的顶点轰然倒下,成为了一部悲剧里所必需的高潮。《三国演义》这部成功的巨著则向我们展示了关羽不断成长直至毁灭的全过程,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让我们可悲、可叹。纵观关羽的一生和整部《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发现,关羽的悲剧,是社会悲剧、道德悲剧和性格悲剧的集中体现。
  二、导致关羽悲剧人生的原因




上一篇:曹丕的狠毒近乎“变态”
下一篇:历史上的赵云真的只是一员平庸的将领么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社会悲剧
  东汉末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之一。在这段时期里,广大的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农民起义一浪高过一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异常尖锐,连年不断的军事冲突和政治纷争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近乎停止发展。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朝代的更替即将来临。关羽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纷争、民不聊生的年代中登场了。
  封建社会主张儒学,而儒学主张仁义爱民的“王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始终都在强调刘备以讨贼兴汉为己任,上安社稷,下安黎庶,保民爱民。仁义爱民的儒家“王道”思想,也正是封建社会里文人们都向往的理想社会。作为刘备集团的一员,关羽和刘备走在一起也是因为他最初的志向是匡扶汉室,能够和刘备一起实现保民爱民,也可以说关羽正是为了维护“王道”才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而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农民们因为无法生存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各地的地主军阀也不听东汉王朝的指挥,各自忙着抢地盘,东汉王朝连它自己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哪有精力去关心人民。所以说,虽然罗贯中选择了刘备来作为“王道”的代言人,刘备确实也是以“兴复汉室”来作为其奋斗目标的。同时,他确实也无时无刻不在体现他的仁义爱民,这在《三国演义》里随处可见。可是,东汉末年,军阀四起,面对东汉王朝的没落,人人都想称王称霸,且不说曹操、司马懿等人的代汉之心,就连袁绍、袁术这两个历史的失败者都有过自立为王的想法。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要维护一个乱世中的“王道”几乎不可能。《三国演义》的作者把“王道”的理想寄托于刘备之上,然而无情的历史又不允许刘备来实现那美好的“王道”,最终也归于失败。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东汉末年的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东汉王朝走向了毁灭,要以仁义的“王道”与兵强地广的曹操去争夺天下,去拯救一个气数已尽的汉王朝,虽然是坚持了崇高的伦理精神,但却多少是不合时宜。关羽作为刘备集团中的一员,从他决定开始坚守“王道”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毕竟,当时的社会条件,当时的社会局势,注定他所坚守的“王道”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末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使刘备集团和关羽最终失败灭亡,这不能说不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悲剧。
  其次,东汉末年群雄纷争,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大小军阀中,刘备从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人物。即便是到了后来有了自己的军队,也同样是常常落得妻离子散。而关羽却恰恰是选择了刘备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力的军事集团。在这样实力单薄的集团里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虽然说刘备集团后来做到了“跨有荆益”,关羽也随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之战,但此时的刘备集团,就好像强弩之末,关羽的北伐战役也以悲壮划上了句号。作为关羽来说,他本可以选择一个更加强大的势力,以此来实现他的人生抱负。可无奈的是,命运让他遇到了刘备,命运让他和刘备成为了结义兄弟,他没有可能也根本不会抛弃刘备。面对兵多将广、占尽天时的曹操;面对拥有父兄基业、坐享地利的孙权,刘备集团拥有的只有逐渐积累起来的人和。在那个实力决定一切的乱世,刘备集团无疑是势单力薄的,而身处刘备集团之中的关羽从一开始跟随刘备,就注定了他命运的坎坷。
  (二)道德悲剧
  忠、孝、仁、义,一直以来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教条,儒家的开山始祖孔子更是把它们上升到了一种学说,一种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历代封建社会中的正统人物,更是始时刻牢记着这样的道德教条。《三国演义》里说得最多的是忠义,何谓忠义?忠主要指的就是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作为下级对应尽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谓义只要是指朋友间的关系,兄弟间的关系,这要求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早在汉初司马迁修《史记》的时候,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等侠义之士列传,宣扬忠义的观念。这种忠义道德观念,到了三国时期更是成为了当时人们品评他人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羽在《三国演义》里不可否认是忠义的化身,是理想人格的化身。毛宗岗在评价关羽时这样说到;“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若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义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明月光风。是古今来名将中的第一奇人。”毛宗岗对关羽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关羽坚守了封建社会倍为推崇的忠义道德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关羽的表现也确确实实符合毛宗岗的评品。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时发出了这样的誓词:“念刘备、关羽、张飞,虽为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恩忘义,天人共戳!”关羽后来的行为,也确实没有违背他的誓言。他被围下邳,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面对张辽的劝降,他仍然大义凛然的提出了他自己的条件,即“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从他提出的条件里体现出了关羽确实按照他的誓言,笃守了兄弟之情。虽然后来不得以投降曹操,身陷曹营,却仍让不忘旧情。尽管曹操封高官,给厚禄,赠美女,百般讨好,他也没有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最终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辛,仍然追随刘备。这种讲义气,重承诺,共患难得道德行为,虽然与曹操那奸邪、狡诈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崇高的人格,但他所追寻的事业却并没有成功。关羽身陷曹营,刘备寄人篱下,当时曹操的实力远远超过刘备,而关羽却没有看到现实,或许说他看到了现实,却仍然执著的坚守着他的道德理念,那就是忠义,对刘备的忠义。
  关羽在道德理念与现实的碰撞之中选择了道德,他所选择的道德忽视了现实的力量,忽视了现实的发展,他此时的理想,他的奋斗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我们都知道,理想是道德人格赖以安身立命和奋斗进取的目标,但理想也应该置身于切实的实际之中。刘备当时生死未明,下落不知,关羽却仍然片面地坚持他的道德,坚持他的理想。实际上已经并不符合已经改变的外部条件,假若关羽此时加入曹操,那么也许他的一生将会改变,他最终也有可能避免兵败身亡的悲剧。但是,关羽自身那忠义的道德信念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曹操利诱,选择了继续追随刘备,追寻他们共同的理想。
  关羽是忠义的,然而,在他的道德观念里,他的义又是那么的高于一切。这不仅仅体现在关羽得知刘备的去向之后,千里追寻刘备。还体现在了关羽在华容道上,明知军令在身,却甘愿冒军法之险,置刘备的统一大业于不顾,面对凄惶垂泪的曹操,动了故旧之情,感恩之心。于是他放走了曹操,这就突出的表现了他为情为义甘愿摈弃捉拿曹操的大功,暂缓自己的理想,即匡扶汉室。可以说关羽当时一定是万分矛盾的,不仅仅是对刘备的忠义的矛盾,也是对处于要对曹操知恩图报的义的矛盾。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放走曹操,且不说关羽此次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军令,关键时刻轻重不分,敌我不明。他的这种行为,虽然说是还了曹操的恩,对曹操尽了义,但对刘备来说却成为了不忠。关羽为了他脑海里的义字,最终在对刘备尽忠和对曹操尽义的两难选择上,选择了对曹操尽义,选择了对义兄刘备的不忠,选择了甘愿违反军令的自我牺牲来成全他一生的义。
  自古以来就有句话:忠义两难全。这正是反映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分裂。忠与义其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伦理道德观念。忠要求下对上无条件的服从,它是封建社会制约上下关系主要的道德规范;义则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要知恩图报。作为道德理想,忠义二种观念常常发生矛盾,互相排斥。在《三国演义》里,忠义也并没有在关羽身上和谐的统一起来,他一方面不降曹操,表现着他的忠;另一方面,他又在关键时候放走曹操,表现着他的义。他的道德标准其实是分裂的,也正是这种分裂的道德的驱使,在关羽最后被孙权抓获之后,他为了全忠义,选择了牺牲,选择了死亡。
  当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他的创作倾向是希望忠义能成为一体的。然而,在他所着重诠释的忠义化身——关羽的身上,却着着实实体现出了忠与义的激烈冲突。为了全忠义,关羽一直在抗争,最终成为了悲剧。
  (三)性格悲剧
  《三国志》里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是“刚而自矜”,这在《三国演义》里也可见一斑。早在刘备攻打长沙的时候,关羽那自负的性格就已显露无遗。关羽在长沙之战里主动向刘备请战,为了突出他自己的勇武,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消五百校刀手,定斩黄忠,韩玄之首。”在很多人看来,关羽的这句话是极其豪迈,尽显其英雄本色。但也正是关羽的这句话,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其自负的关羽,一个“刚而自矜”的关羽。特别是在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其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他的这种“刚而自矜”的性格更是表现得突出。关羽的这种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成功之后将是一个悲剧的出现。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派费诗为使前往荆州宣谕关羽的官位,但是当关羽听说他与黄忠等同为五虎将的时候,心中顿时不悦,他认为黄忠是老兵,而自己是堂堂大丈夫,不愿意与老兵为伍。这是严重的论资排辈的思想,自视甚高,看不到其他人的长处。要知道,黄忠在汉中争夺战中力劈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费诗只好说出了这样的话:“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关羽听后才沾沾自喜,飘飘然地接受了刘备的封赏。其实在之前,马超归降刘备的时候,关羽就致信刘备想与马超分个高低,以此证明他才是刘备集团的第一大将,当时诸葛亮回信称赞他是美髯公,马超不能及他,他才放弃了入川与马超分个高低的念头,并且时常得意洋洋的将诸葛亮的这封信遍视宾客。可见关羽自矜自负得确实十分严重。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在离开荆州的时候,把荆州的军政大任交付给关羽,并定下了八字战略方针,即“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可是,关羽在荆州并没有贯彻落实,反而背道而驰,对江东采取强硬政策。甚至在孙权主动示好,要求与关羽联姻的时候,关羽也丝毫不采取措施巩固孙刘联盟,却用侮辱性的语言打发孙权的来使,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这严重的破坏了孙刘联盟的关系,违背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集荆州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关羽,如此这般的刚愎自矜,如何能守住荆州?
  在关羽开始襄樊战役之后,关羽节节获得胜利,不仅将曹仁围困于樊城之中,随后又击败了曹操派来的援军,并且抓住了曹操的大将于禁,斩了勇武的庞德。中原的盗贼也接受关羽的号令,为关羽是从。就连曹操也和群臣商议要不要迁都来避开关羽的锋芒。关羽被这节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再加上他那自矜自负的性格,使他忘了在他身后还有孙权这样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潜在敌人,放松了对荆州的守卫。随军司马王甫此时提醒关羽孙权可能会偷袭荆州,建议关羽以忠诚廉直的赵累代替多忌好利的潘俊守荆州,以保万无一失。然而关羽却自负地认为自己所任命的人选是正确的,不用更换,但最终就是他任命的潘俊投降了孙权,拱手让出了荆州。关羽那自大自负的性格再一次的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关羽的自矜,还导致了他产生了“骄于士大夫”的个性。属下傅士仁、糜芳因为小的过失遭到了关羽的责骂和惩罚,关羽还在襄樊战役进行的时候放言得胜归来还要惩治他们两人,使二人惶惶不安。也正是由于对关羽怀有惧怕和不满的情绪,傅士仁和糜芳最终也投降了孙权,这不能说不是关羽自身自矜自负、骄于士大夫的性格所造成的。
  可是关羽一直没有反省过以上的一切过失,直至他被困麦城,想从小路入川时,王甫劝关羽走大路,怕小路又埋伏。关羽也认为“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在这种已经是万分危急的情势之下,关羽仍然是独断专行,不听旁人进言,自矜自负的程度不可谓不深。正是他的这种“刚而自矜”的性格,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自己也命归黄泉。关羽的败亡,是刘备集团的悲剧,同时也是关羽自身的悲剧。这场悲剧,让关羽从他事业的最高峰一下跌到了失败的深渊,不能不令人惋惜。而关羽自己那“刚而自矜”的性格正是导致他失败身亡的原因之一,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命运,注定了他的失败。数年之后,当钟会和邓艾攻下成都之后,关羽家族被庞德的儿子庞会杀戮殆尽,他的悲剧延伸到了如此地步,的确可悲!可叹!
  三、结论
  关羽被称为世之虎将,有万人之敌。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驰骋沙场,身经百战,直至威震华夏,最终却败走麦城,书写了一幕英雄悲剧。也许败走麦城,是关羽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但就是这次失败,让关羽走向了不归路,同时也在《三国演义》里扮演了一名悲剧英雄。历史竟然没有给关羽一次喘息的机会,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熟读《春秋》的关羽,像《春秋》故事里的许多英雄一样,在人生的高潮截然结束的自己的人生道路,同为英雄的他也演出了自己的悲剧人生。纵观关羽的悲剧,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道德倾向以及他那自身的性格所造就的。
  关羽最初以匡扶汉室为理想追随刘备,最终却没能做到匡扶汉室;关羽以忠义作为他一生的道德标准,最终却以殉义而死告终;关羽以刚勇自矜扬名于世,最终却因刚而自矜身败族灭。《三国演义》演绎了一部悲剧,而关羽也在这部悲剧里演绎了他自己的悲剧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3 01:38 , Processed in 0.1633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