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62|回复: 5

刘备弃荆州疑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刘备归刘表之前,一直飘零于诸侯之间,未得安身之所。官渡战后,置身汝南,与黄巾贼龚都合,虽击杀蔡阳,但曹操亲率大军前来,刘备自忖不敌,于是弃地归依刘表(1)。是年,为建安六年,刘备届不惑之年。
  刘备在刘表麾下一待就是七年(2)。哥儿俩表面上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内心也不免互相猜忌。这七年之间,刘备行止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表认为刘备军事才能卓著,因此增刘备之兵,令其屯驻荆州北方门户新野,令刘备抵御曹操。刘备也未负期望,先是主动出击,击破夏侯惇于博望,后相拒曹操于荆、豫之交(3)。
  第二阶段,由于刘备屡立战功,且广植人心,豪杰多附,则二刘嫌隙渐生(4)。刘表生怕刘备实力坐大,反受其制,因此将刘备召回自己身边,屯驻紧邻襄阳的樊城。这样一来,把刘备置于身侧,便于监视和控制,刘表稍觉心安。而防御北边的重任,则交给本土青年文聘(5)。
  关于刘备何时由新野调往樊城,史未明载,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三顾茅庐时,尚屯新野(6)。三顾茅庐为建安十二年事,姑且认为刘备也是建安十二年调往樊城。
  说到三顾茅庐,这是刘备在七年寄刘表篱下的生活中,最为活色生香的一幕。此事名头太响,没有必要再费唇舌。隆中之策,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是先据荆州,再定益州(7)。隆中策一经确定,便成为刘备心中之圭臬。
  取荆州之谋略,便在建安十二年新鲜出炉,君臣定计。即已定计,则必有所行动。其一自然是广竖恩信,收纳人心;其二是收养士卒,壮大实力。另外对于刘表嗣子之争,刘备深通韬略,自然不会熟视无睹。刘琮为继,乃刘表夫妻既定之计(8),如想豪夺荆襄,则应结好已失势的刘琦,平添变数,乱中取利。于是刘备遣诸葛亮结好刘琦,以观其变(9)。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兵南下。八月刘表病死,刘琮嗣位。刘琮手下,一片降声,刘琮便持节请降(10)。此时刘备尚浑然不知,直到曹军前锋已到新野,曹操本人已到宛城(此时曹操本人究竟是在宛还是新野,仍待考。但曹军前锋已入新野无疑),刘备才刚刚知晓(11)。这个事实也已可以说明,刘备在后期已被剥夺了防御北边的职责。
  刘琮遣宋忠宣旨后,刘备召开军事会议,诸葛亮建言,击襄阳擒刘琮,荆州可得(12)。但刘备并未选择这个方案,而是弃襄樊而走。初拟直扑江陵,百姓十余万人跟随,别遣关羽将主力部队、辎重乘数百艘船走汉水,共赴江陵汇合。
  刘备大部行动迟缓,到当阳长坂,被曹操率五千精骑追上,刘备已无战力,一触则溃,曹操将十余万百姓截获。此时曹操已五十四岁,还能亲率骑兵,一日夜奔袭三百里,其精神、体力如此之好乎(13)?
  刘备部奔散之后,经鲁肃点拨,则转头西向,先与关羽主力遇于汉津,后与刘琦合兵共赴夏口。刘琦屯夏口,刘备屯鄂县,互为犄角(14)。
  之后则东联孙权,与曹操展开声名遐迩的赤壁之战,本文不表。
  表完上述历史进程,则有几点疑问不得不提。
  1、刘表是否托孤于刘备,所托何事?
  2、刘备为何不听诸葛亮建言,直取襄阳,以成隆中策之第一步骤?
  3、刘备即知情况紧急,为何携带十余万百姓,日行仅十余里?
  一、刘表是否托孤于刘备,所托何事?

  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刘表病重,托国于刘备,言刘琮、刘琦不才,希望刘备在其死后统荆州。刘备以义度之,坚辞不就(15)。这段记载出自《魏书》,但着实蹊跷。
  若说真有托国之事,则取荆州正是刘备夙愿,也是隆中策之首谋,为何坚辞不就?此时答应刘表,乃是顺承而非逆取,何不义之有?何况刘表病重时,曹军已经黑云压城,此时正是统率群下,共抗曹操之非常时期,何必拘泥于所谓的仁义?
  刘备在陶谦死后,不也顺利领徐州么?难道陶谦待刘备便不够厚么?难道刘备那时就不怕天下人议论?难道陶谦两个儿子就比刘表两个儿子差(16)?刘备本是三国数一数二的枭雄,拘于义而失于利,非其行也。
  若说没有托国之事,那《魏书》为何要编造出这一段,替刘备添彩?《魏书》乃曹魏官方文章,若说为曹操隐恶扬善,自是本分,但为全民公敌刘备扬善,这个不容易理解。另外《英雄记》记载:“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也可以旁证刘表托国不假。
  完了,似乎走入死胡同了,两边都堵死了。
  但别忙,还有一种可能,我试着来还原一下历史。




上一篇:“性变态”董卓最终死在女人手上
下一篇:由《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形象简论中国文人的儒家情结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表病重,召刘备于榻前,执手相看泪眼,说:“我儿不才,诸将零落,我已上表,表贤弟为荆州刺史,贤弟于我身后,可自领荆州。”
  刘备心里乐开花了,但脸上不露声色,看看两旁,蔡氏夫人似笑非笑,蔡瑁、张允面色诡异,刘备暗想:“这刘表外表儒雅,内心多疑忌,他已经看我很不顺眼了,今天突然说起托后之事,莫不是想试探于我?”想到这儿,觉得不能造次,于是长叹一声:“兄长何出此言?我看两位公子均乃人中之龙,还望兄长静养身体,早日康复为要,切勿胡思乱想。”
  刘表仍不松手,继续说道:“难得贤弟一片忠心,则我欲立小儿刘琮,但其少不经事。如今曹贼大军压境,人心震恐。贤弟声威远播,久经战阵,还望贤弟能辅佐小儿,共抗强敌,共保国家。”
  刘备感觉冷汗已经湿透了后脊梁,连忙上前,哽咽着说:“弟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表赶紧叫来刘琮,厉声说:“汝与刘叔从事,事之如父。”
  待刘备退出后,刘表下令:“赶紧的,把上表的使者给我追回来!”刘备退出后,暗自感叹已躲过一劫,还暗喜自己又学了一招。
  事后消息透露,刘备手下埋怨为何不取荆州,刘备干笑两声,大声朗读了几句道德经。
  我承认,我是有点阴暗了,但历史中的阴谋诡计实在太多,你我均已非阳光少年,还是从了吧。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刘表的确托后事于刘备,但其不是托国,而是托孤,其孤指向刘琮。魏书记载非编造,但不准确。而《汉魏春秋》记载: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17)。”亦为托孤明证。
  二、刘备为何不击襄阳、擒刘琮,一举定荆州

  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类于双子城。如果刘备在樊城发难,祸起肘腋,仓促间难以抵抗,自是最佳时机。刘备怒斥并遣回宋忠,其与刘琮便已决裂,加上首席谋士诸葛亮的献策,众人附议,自当引兵渡汉,强攻襄阳。
  但这时刘备却乾纲独断,没有采纳下属的意见,而是弃樊而走,开始了逃亡。每读史至此,均百思不得其解。
  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虽是寄人篱下,但恩养士卒,广交朋友,其声望实力,已远非汝南时之窘态。手下谋士战将如云,士兵至少万人,船数百艘(18),荆州豪杰心向往之。取荆州乃隆中策之核心,刘备对隆中策是心悦诚服,对荆州是朝思暮想,这时刘表新丧,刘琮初立,人心不稳,强敌压境,恰恰是取荆州的绝好时机。
  刘备纵横江湖数十年,其谋略、用人、军事才华,都堪称一流,但他做出了其一生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抉择,其中必大有深意。
  按刘备自己的说法,不击刘琮,乃不忍也(19)。但观刘备生平,其非不忍之人。公孙瓒待刘备不薄,刘备去楷归谦;曹操待刘备不薄,刘备反出徐州。袁绍待刘备更厚,刘备阴谋离绍。刘表待刘备如何?前面已经交待,表面和气,而阴御之。如何偏偏到了刘表这儿就不忍了?真不忍的话,隆中对岂不成了空谈。
  于是我们更应该从一个枭雄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
  刘琮之降,一方面乃手下人被伐谋,另一方面亦是形势判断的结果,尽提荆州之众,未必能抵挡曹操(20)。而刘琮降后,尚可保命,但无疑出卖了刘备。因为刘备此时与曹操已是不共戴天之仇,投降也断无生机。
  前面分析过,刘表临死,已托孤于刘备,则刘琮应与刘备合力抵御曹操。此时刘琮降曹而对刘备封锁消息,则其出卖刘备之心已明。其投降之种种条件中,大抵也包含将刘备献给曹操的邀功条款。
  樊城距新野仅一百余里,曹军兵锋,数日便可到达,因此樊城不可守。襄阳如何?不过与樊城隔汉水相望,兵微将寡,也难持久。所以刘备压根就没想过守襄樊,而是把眼光瞄向了江陵。
  江陵乃荆州重镇,南邻长江,北依汉水,战国时即为楚国国都郢(21)。由于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城池非常坚固。而作为荆州军事力量的精华——荆州水军,主力也屯驻于江陵。
  到底有多少数量的荆州水军屯于江陵,史未明载,但综合史料推算,大约也不下五、六万人。刘表死后,谁在江陵统帅荆州水军,亦未明载。但刘表多疑,晚年只信任作为外戚的蔡瑁与张允,从二人能阻挡刘表父子相见,可见其亲信程度(22)。刘表手下将领零落,刘备不敢大用,文聘防守北边,荆州水军自然应归蔡瑁、张允统领。
  此二人连同蔡氏,为刘琮之死党,而刘备与刘琦乃一党,双方早已剑拔弩张。《世语》所记,故事虽然不可信,但双方矛盾已极激化,当可参一二(2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张统数万荆州水军,屯于江陵,刘备仅有兵万余,如硬攻江陵,毫无胜算。那刘备只有一招棋可走,就是攻下襄阳,挟持刘琮,招降江陵。然后依托荆州水军,对抗曹操。此策恰如《汉魏春秋》中部曲所议,亦可认为此策乃诸葛亮所献(24)。
  而刘备仍然未用此策,这就说明刘备对攻下襄阳,仍没有信心。其实遣宋忠回去后,刘琮在襄阳必然已有所准备,再攻城未必有胜算。退一步说,即使可以攻下襄阳,也必迁延时日,而曹军在背,随时会袭来,两下夹攻,形势危矣。刘备于是审时度势,越襄阳而不攻,分兵南下江陵。
  或说,刘备经过城下,刘琮惧而不敢见,琮左右多叛归刘备(25),能说明襄阳必然唾手可下。我则认为不然。
  刘琮之惧而不敢见,一乃其性格使然,二也非纯粹之惧,乃惧、愧交加。想襄阳毕竟乃是郡治,主公居城,就算兵力不多,几千人也是有的。而刘备以万人攻几千人驻守之城,想短期内攻陷,难度也不小。左右多叛,也没有什么重要人物,甚至连个留下名的都没有。最多是霍峻有可能在其中,但其在刘表阵营中无官无职,不过是个统带几百部曲的食客而已(26)。向朗虽也是那个时期归顺刘备的,但其驻临沮,必是刘备过襄阳后,路过临沮时来的(27)。
  因此襄阳城内虽有震荡,但以此推论襄阳必不可守,过于武断。而此时刘琮已降,曹刘之间的使者、探马必然往旋频繁,刘备之行动,可谓尽收眼底。刘备如果攻城,曹操一定不会放过夹击的机会。
  因此刘备此时过襄阳而不击,非妇人之仁,实不敢也(28)。当然此乃审时度势,极其精到之抉择。但刘备虽已决定逃亡,其逃亡过程却也十分离奇,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三、刘备逃亡,为何携带十余万百姓,日行十余里?

  三十六计,走为上。而走则是越快越好。刘备常年逃亡,其逃跑之本领,三国无出其右者。这次逃亡却很奇葩,刘备携带十余万百姓,走陆路,日行十余里,这不等着被灭么?
  按刘备自己的说法,当然又是仁义(29)。不过刘备每次逃跑,基本都跑得很纯粹,兄弟妻子部曲扔得满地都是,这次对百姓却能舍命相依偎,不禁让人感觉丝丝凉意。再看看刘备军之部署之行动,凉意则可直接转为寒意了。
  也许又有人该说我是阴谋论了,这里需要抽丝剥茧的分析一下。
  1、关羽水军的行进速度
  刘备关羽何时分兵,史书记载有异。《刘备传》记载是到了当阳才分兵,而《关羽传》则记载是从樊城出发便分兵(30)。个人认为是一出发便分兵。因为关羽是走汉水,刘备带着大队百姓走陆路,而汉水也不经过当阳,水陆两路是必然从一开始就分开的。
  接着我们看看这两只军队的行程。
  刘备陆路一行,逐步拖带十余万百姓及辎重,日行十余里。从襄阳到当阳长坂三百余里,至少要走十五天。然后被曹操精骑追上,一触则溃,斜趣汉津,恰与关羽船队会合。
  汉津为何处?肯定在汉水之上,但并不知道确切地点,姑且认为是离当阳不远的荆门附近。则关羽走水路,顺汉水南下,三百余里也走了十五天。
  汉津如果在当阳附近,则离江陵已经不远,而关羽得到的命令,就是到江陵会合。如果关羽船队速度快,那么则应该已到江陵,这时或入城,或攻城,应有所行动。但史书并未有任何记载,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关羽在水上来回旅游过。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关羽船队的速度,就是一天十余里,三百里水路,走了十五天。
  这当然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关羽船队是顺流而下,一天十余里也太慢了。但我们一不知道关羽带的都是什么船,二不知道其辎重有多少,也许数百艘船并不能装下全部的货物,得分批倒运,所以前进速度缓慢。
  虽然上述猜测未必真实,但从史书记载来看,也只能认为关羽船队是一天十余里的行进速度。
  2、刘备手里到底有多少兵
  刘备关羽的总兵力,一共大约万人左右。但刘备带了多少兵,史未明载,我们可以从侧面推测。
  曹军的五千虎豹骑的确是精锐,但一日夜奔袭三百里后,已是疲惫不堪,战斗力已经低下到极点。以至于张飞率领二十骑守住河边,大队骑兵竟然不敢攻击(31)。而诸葛亮到孙权面前,也评价这只部队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32)。
  但这五千疲兵到来的时候,刘备却没有任何抵抗能力,撒腿就跑,可见刘备手下士兵,必然少得可怜。而曹操深通兵法,如果知道刘备带领着大队士兵,敢一日奔袭三百里去攻击么?那不是送死么?
  因此刘备是将全部主力都交给关羽,而自己只带了极少的士兵同行。
  3、刘备为何分兵
  既然刘备没有带多少兵,那直接跟关羽一起走水路不就行了,干嘛要分兵,多此一举?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关羽水军速度也很慢,也许是船不够用,也许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因此如果合兵而行,则曹操必然率军追击这支部队,以刘备眼前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则遇敌必败,老本尽失。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那就必须分兵两路,一路为主力,一路为诱饵。这样让曹操追击诱饵,从而掩护主力撤退。
  4、刘备为何携带百姓
  分析到这儿,刘备之谋划,已昭然若揭。刘备知道关羽水军速度很慢,因此以自身为饵,诱曹操追击,以图保存主力。如果轻军前进,不携带百姓,虽然可以日行百里,但没用,因为即使三天到了江陵,也无法攻城,反而使主力暴露在曹操眼前,战略意图无法实现。
  于是刘备便以仁义之名,沿路收敛十余万百姓,浩浩荡荡,日行十余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果然曹操中计,轻军来追刘备。结果十余万百姓成了肉盾,混乱之中,刘备得以脱身。这时曹军已无力再追击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备逃走。
  这一招险中求生,确实是大大的高明。因为当时曹操所恨之人,第一就是刘备,刘备除非以自己为饵,否则根本不可能骗过曹操。而从曹操以五十四岁高龄,还亲自长途奔袭来看,曹操对刘备必是恨之入骨,必欲手刃之而后快。以身为饵,以百姓为盾,最终逃离虎口,保存主力以图后,刘备胆识、谋略的确过人。
  说到这里,刘备携带百姓逃亡之真相,已大白于天下。当然不是什么所谓的仁义,百姓不过是掩护逃跑的肉盾而已。至于百姓是真心相随,还是被忽悠,亦或被胁迫,这里不便妄猜,各位自行品鉴。
  四、刘备从樊城出逃后,真的想取江陵吗?

  这是分析完上面三个问题后,又引出来的一个小问题。
  刘备从樊城出发,已向部属宣称,直取江陵,但此时他心里并没有底。因为江陵毕竟还有数万人镇守,蔡瑁、张允也必不肯屈服。加上水陆两军都行动缓慢,估计到达江陵也得近一个月。一个月时间,城防早已布置就绪。以手里这一万兵攻城,实在是鸡蛋碰石头。
  但刘备此时也没有想投奔刘琦的意思,因为刘备在长坂溃败后,鲁肃找到他的时候,他仍未想到赴夏口,而是想投苍梧之吴巨(33)。曹操取了荆州,夏口也危在旦夕,即使与刘琦合兵也不安全。而恰恰鲁肃成为救命稻草,因为他带来了孙权的橄榄枝(34)。有了江东这个靠山,刘备才决定赴夏口。
  刘备四顾茫然,取江陵不过是安定军心的一种宣传口号,同时也使诱敌部队的行动更像那么回事。如果刘备真的想取江陵,那怎么会日行十余里,给江陵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又怎么会诱饵部队被击溃,关羽主力毫发无损时,立即就想南奔交州?
  刘备奔夏口,恰如长征,不跑就得死,但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逃跑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逐步才明确方向,刘备奔夏口,红军奔陕北。
  建安十三年,刘备弃荆州。
  此乃刘备发迹前的最后一难,大难不死,否极泰来。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枭雄写真。刘备不是宋襄,不会心存妇人之仁,虽然辞让托国、不击刘琮、携百姓逃亡,都高挂仁义之名,但实际都暗藏心机。
  诸葛亮也是不世出之大材,但当年不过是二十八岁的毛头小伙(35),比起多吃了二十年干饭的老江湖,纵横天下数十年的刘备,在阅历和判断上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曹操曾当面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36)。”所言不虚。徐州、白马、汝南、长坂,曹操数次击败刘备,但他每次都能蛟龙入海、化险为夷,实在可称为曹操一生之敌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

  (1)《三国志刘备传》:“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三国志武帝纪》:“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
  (2)刘备在刘表处,从建安六年(当为10-12月之间)至建安十三年(9月),近七年时间。
  (3)《三国志刘备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武帝纪》:“(八年)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
  (4)《三国志刘表传》:“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三国志刘备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5)《三国志文聘传》:“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
  (6)《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按通鉴将三顾归为建安十二年,而任乃强先生校注华阳国志时,将三顾归为建安十一年,未详塾是。
  (7)《三国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旧本《华阳国志》无“守”字。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8)《三国志刘表传》:“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
  (9)《三国志诸葛亮传》:“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於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10)《资治通鉴卷六十五》:“九月,操至新野,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
  (11)《三国志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三国志刘备传》注引《汉魏春秋》:“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其官属宋忠诣备宣旨。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史书记载各有差异,通鉴所本为汉魏春秋。姑且认为曹操本人在宛,军锋已到新野,则都可讲通。
  (12)《三国志刘备传》:“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13)《三国志刘备传》:“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三国志关羽传》:“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適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三国志张飞传》:“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蜀纪皆言曹操亲率精骑追刘备于长坂,而武帝纪不提,则曹魏官方亦认为曹操此举乃以身行险,有失主帅之责,不可法也。
  (14)《三国志刘备传》:“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三国志刘备传》注引《江表传》:“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任乃强先生考证:“鄂县,今湖北鄂城县,在江南,汉时为江夏郡极东一县。”
  (15)《三国志刘备传》注引《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16)《三国志刘备传》:“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先主遂领徐州。”《三国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谦二子:商、应,皆不仕。”
  (17)《三国志刘备传》注引《汉魏春秋》:“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18)《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三国志关羽传》:“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19)《三国志刘备传》:“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上引《汉魏春秋》所言亦然。
  (20)《三国志刘表传》:“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巽对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
  (21)《百度百科之江陵》:“江陵的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
  (22)《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典略》:“表疾病,琦还省疾。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讬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籓,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
  (23)《三国志刘备传》注引《世语》:“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
  (24)参见注引12、17条所引史料。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5)《三国志刘备传》:“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26)《三国志霍峻传》:“兄笃,於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27)《三国志向朗传》:“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
  (28)任乃强《华阳国志》注:“不从亮言攻琮者,亦以琮已降敌而敌太近,故不敢耳。”
  (29)《三国志刘备传》:“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30)《三国志关羽传》:“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刘备传记载如上。
  (31)《三国志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华阳国志》:“张飞据水断桥,横马按矛曰:“我张益德也。可来决死”公徒乃止。”
  (32)《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33)《三国志刘备传》注引《江表传》:“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34)《三国志鲁肃传》:“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35)按诸葛亮光和四年生(公元181年),逃亡荆州时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虚岁二十八岁。
  (36)《三国志刘备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华阳国志》:“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会天雷震,先主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也。“公亦悔失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0 14:46 , Processed in 1.55408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