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076|回复: 1

三国时代搞“野蛮拆迁”可谓花样百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提起野蛮拆迁,恐怕许多人都要摇摇头的。这种贴着强暴民意性质的官方运动,翻开中国封建时期的任何朝代,似乎都是司空见惯的。譬如,千古一帝康熙同志,为了对付雄踞台湾的南明王朝,也曾摆出坚壁清野的姿态,强行号令福建沿海百姓内迁,一时间,死伤无数。当然,我们把目光移到熟悉的三国时代,自然也能寻到强拆的影子(其实,连年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也是常事)。
  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一次野蛮拆迁,恐怕和臭名昭著的董卓脱不了干系的。《三国演义》里就有“焚金阙董卓行凶”一章,大篇幅声情并茂地介绍了董卓同志的强拆史。《三国志》也做了类似的记载:“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
  好吧,我们不妨把董卓这场浩大的强拆运动铺开,来回放一番当时场景。原来,我们的董卓同志,打驻军都城洛阳之后,虽是讨尽了风光,可却没睡过一天好觉。董卓没睡好觉,是因为牙疼。牙疼的原因其实简单,无非四个字:外患内忧。所谓外患,自然是以袁绍同志为主打的关东维权大队。这个大队,尽管临时凑合,人员也参差不齐,可口号却是喊得一致地响亮。可这所谓维权,维的是皇权,革的却是自己的命。至于内忧,自然是朝中遗老,这些老古董们,成天关起房门窃窃私语,商议着如何搞“颠覆”。
  夜不能寐的董卓辗转之余,自然有了心思:这刘汉皇族,早在洛阳打下数百年的根基,我一外来户口,即便气力再大,终也拨不开着百年岁月的沉淀。既然是拨不开了,不如索性挪个地,让俺老董家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寻思落定,董卓牙也不疼了。牙好,胃口就好,这觉也睡得香了,居然还做了好梦。可是梦醒时分,问题又出来了:洛阳可是帝都,全国人民削着脑子往这边挤,数百万人口一次性搞动迁,别说心思不齐,人力物力恐怕也是麻烦,倘若其间出了几个钉子户,非要高昂的安置补偿,岂不还得误了搬迁进程。
  不过,这些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而言,绝对不是问题。首先,董卓自然是要到皇宫里做工作。说是做工作,却带了几把大刀,明晃晃地一亮,皇亲国戚们,此等场面自然不曾见过,经此两声恫吓,只能一个咬牙,含泪从了。皇帝是以身“示范”了,可一些洛阳大户们,却不愿就范,仍是牢骚满腹地赖着,盘算哪天风头一过,也许又是晴天。可是,他们低估了董卓的决心。
  当然,等着这些肥头大耳的大户们的,绝不是边喝咖啡边讨价一番。一是谈合同这事,董卓根本不懂,二是他没有这闲工夫。董卓的主意倒也简单直接。不搬是吧?好。我这恰巧有几封群众的举报信,说你们是黑社会的保护伞,你们的房产,自然非法所得,这些非法财产,自然得充公。怎么咖啡喝着喝着就成黑社会了,一些大户心有不甘,寻思着辩解几句,可未等发声,却见刀光一闪,竟相约人头落地了(“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三国志》)。
  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这两根难缠的钉子拔了,接下来手无寸铁的群众同志们,自然不在话下。《三国志》如下记载:“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当然,我们想象一番当时的场景,那可是人山人海,何其壮观,砸锅卖铁声、呼天抢地声,更是时起彼伏。尽管怨声载道,可拆迁这事,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拆迁过程中产生的GDP,该如何消费,倒成了问题。于是,董卓邀上几个先生,在长安附近寻了个风水宝地,做了个仪式,搞了个奠基典礼。于是,三国时代最大的形象工程郿坞也就顺利开工了。
  董卓搞“土地财政”挣个衣钵满盆,机灵的曹操自然看在眼里。不过,曹操搞强拆,倒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搞活地方经济。《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官渡之战后,曹操终于取得了对袁绍势力的决定性优势。可常年打战,总是要死人的。战后接管的河北,自然是人丁凋敝。为了振兴河北老农业区的经济,曹操想到了一法:劳动力引进。《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
  根据记载,我们大体看出,曹操大抵学了董卓的手段,上头“空降”一份红头文件,不容底层百姓分说,搞的就是强制性拆迁。如此野蛮作风,拆迁效果自然不明显,这样折腾下去,迟早要出大问题的,幸好的是,还有张既。张既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现代也有借鉴,就是搞安置房民生工程,“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三国志》)。也就是说,张既号召辖内公务员们动起来,免除动迁百姓的相关税赋(譬如劳动所得税、房产税等就不要收了),并安排专职人员抓好保障房建设,让动迁人员能住上安心房。老百姓嘛,要求本也不高,有个安身之所,满腹牢骚自然随着五谷轮回,欣然排解了。




上一篇:全面分析荆州之失
下一篇:浅谈陈宫的思想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并不是每次野蛮拆迁,都有人擦屁股,终于,还是出问题了。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建安十七年。当时,曹操、孙权两家军队,大概是在濡须坞(江淮一带)对峙。可这经月的对峙,谁也没有讨到便宜。这样耗着自然不是办法,曹操寻思朝中毕竟还有诸多事务打点,于是有了北还的念头。可境内的前线边民,人心未定,倘若江对面的孙家,隔三岔五循着江风散落几封宣传单,许几个诱人的言辞,届时恐怕难以收拾。不如防范未然,索性来个坚壁清野,下令边民内迁,搞个数百里无人区,终也断了孙权的念想。
  当然,曹操的这个想法,肯定是个馊主意。既然是馊主意,自然就有人反对,于是扬州主薄蒋济站了出来:“现在已破袁绍,收九州,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人民已无它附之志。百姓怀土实不乐徙,让百姓惊惧不安,大为不妥。”不过,蒋济这次没了张既的好运。或者说,曹操失掉了自己的好运。于是一份拆迁令,顺着江面浩淼的烟波,如期发布。
  江淮的百姓们,闻说要背井离乡,到异乡安置生活,心中自然是不情愿的。后来一些年长的出头喊话:“乡亲们啦,北面可是连年战火,生灵涂炭啊。那些原住民们,尚且无房可住,我们这些流民过去,恐怕连打地铺的方寸都没有着落啊。看来,往后的日子,苦不堪言哪”。年长的一动情,年轻人自然也坐不住了,一时间群情激奋,此时不知是谁,一声脱口:“我看,还不如归了孙将军吧。至少将来登高北望,算也见到祖辈之地,可解思乡之情。”百姓们想想也对,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竟将十余万百姓的心思连到了一块,渡了长江依了孙权。
  对于此次全民南迁,《三国志》是这样记载:“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如此看来,曹操的“强拆部队”还未到来,就已把江淮民心都拆给光了。所幸的是,曹操倒也算是个错了就认账的领导,后来蒋济去邺城公干,曹操见面就大笑自嘲道,本来欲使百姓避贼,结果反而把他们驱赶给贼了。至于蒋济,也因敢于向领导提不同意见,被当场拜为丹阳太守。
  不过,董卓、曹操两人玩斗“地”主,终究太过孤单。就连一向高举道德大旗的诸葛亮,也忍不住上前凑上一角。不过,诸葛亮坐在台面的时候,董、曹二位人物,早在地下盘算着来世的行程。诸葛亮搞拆迁的时机,大抵是在第一次北伐。当时,孔明雄兵西出,关内震动,顷刻间陇右三郡归降。后因马谡纸上谈兵,频出昏招,坏了大好时局。战事逆转直下,诸葛亮的初次北伐,终是黯淡收场。
  不过,为了弥补战耗损失,同时也使自己归朝体面一点,诸葛亮还是做了一个决定,即把原魏国西县地界的百姓,强行安置蜀汉境内(“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三国志》)。不过,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自然也在北伐总结大会上,为此次拆迁运动赋予了新的名目:“普天之下,莫非汉民,此次西县百姓,为了国家大局利益,舍小家,为大家,坚决同曹魏叛党划清界限。同志们啦,西县乡亲们能有此等觉悟,值得诸位学习啊”。按现代话讲,这怎能叫强拆,这分明是移民嘛。诸葛亮话毕,底下自然一片掌声雷动,只是,那些西县土生土长的平头百姓,为了所谓国家利益,背井离乡颠簸千里,个中辛酸恐怕只有自己体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01:45 , Processed in 0.1380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