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25|回复: 1

诸葛恪巅峰下的末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诸葛恪是吴国开国后,第二代显赫人物,他是诸葛瑾之子,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当初孙权让他担任抚越将军、丹阳太守时,三十二岁的诸葛恪,曾用计谋将深山中的山越人,诱迁至平地,解决了历年的隐患,又补充了国家的兵员,为此,深受孙权的重视。赤乌八年(245年)正月,陆逊病故,诸葛恪为大将军,接替陆逊,统领荆州军政大权。
  孙权病危,又是顾命重臣之一。太元二年(252年)四月,孙权病故,诸葛恪以太傅辅政,随后,改革弊制、推行恩泽,从政才干为当时所称道。
  诸葛恪的得意之笔,就是东兴堤(今安徽巢县南)之战。建兴元年(252年)十月,诸葛恪重修东兴大堤,并依山新筑两城,分别以千军驻守。十二月,魏国命胡遵、诸葛诞率军七万围攻两城,由于城坚地险,魏军一时不能取胜。诸葛恪率军四万驰援解围,前锋丁奉率先以三千军,经水路两日至徐塘(今江西新建县西),正值天降大雪,魏军将士饮酒聚会,丁奉令士兵去甲戴盔,手持刀剑攀堤而至,魏兵笑而不备,丁奉发起突然进攻,破敌前营,恰好吕据等援军,也都陆续赶到,魏军仓促之际,四散奔逃,争渡浮桥,桥被挤坏,溺水者死伤数万,吴军大获全胜,缴获辎重堆积如山。
  建兴二年(253年)二月,诸葛恪任荆、扬州牧,统领宫内外军事,权力达到了颠峰。从此诸葛恪十分轻敌,再次准备出师伐魏,并令司马李衡出使蜀汉,约姜维东、西并进。可是,在吴国内部,却是一致反对,《三国志·诸葛恪传》简述了争论的概况,“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以固争,扶出。”可见当时激烈的程度。诸葛恪为了表达自己意愿,特写了一篇“著论谕众”(以后称“著论”)的文章。
  文中大意是:帝王不致力兼并天下,自古未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持兵强,遇事互相救援,以为这样就可代代相传,结果使秦国坐大,吞拼了六国;当代刘表,拥兵十万,坐观成败,纵使曹操统一北方,而后以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其子不战而降。
  让敌人强大,祸患不发生于现在,必发生在将来。以春秋越国来说,十年生聚,十年训练,终于打败了自持强大的吴国。越国是小国,尚且是祸患,何况是强大的敌国?
  现在魏国的土地,比古秦国多数倍;而吴、蜀两国土地加起来,没有六国的一半。今天所以能与魏国相持,原因是曹操时期士兵已老,新一代尚未成熟,司马懿儿子“幼弱”而专权,智谋之士未得到重用,这正是魏国的“厄会”,如果现在顺从众议,以为有长江天堑,就可放心,那么再过十年,魏国兵力比现在多一倍,而我国兵力比现在少一半,那时再有伊尹、管仲的良谋,也无济于事。
  今天我以一般臣子,担当萧何、霍光那样的重任,不能为国家开拓,将来年老,敌国强大,即使感到有罪,又有什么用!现在因百姓困苦,就要休养生息,正是不懂得长远大计。以前汉高祖,已有三秦之地,为什么不闭关自守,还要全力攻楚,身遭创伤,将士劳苦,就是因为楚、汉不能并存。最后,以东汉初期,荆邯劝说公孙述,出兵进取的计划;还有家中叔父,“与魏争竟”的表文,这些都使我叹息。
  以此言答复诸公,即使我死去,谋划不能实现,也望后代知我的忧虑。
  诸葛恪的慷慨之论,以致反对他的人,知他决心已定,也都缄默无语。建兴二年三月,诸葛恪调动二十万大军,兵至淮南。开始是想掠获人口为目的,四月,在众将建议下,才将攻击目标,转向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并以此诱歼前来解救的魏军。当时,扬州牙门将张特,只有三千军守城。诸葛恪连月鏖战,却久攻不下,士兵已十分疲惫,因为天热饮水,军中多是感染痢疾,疫情迅速蔓延,患者大半。诸葛恪对报告疫情的人,认为是诈语,要斩首示众,致使军中不敢多言。至到七月,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六》记载,张特见城中守军,战死与病死的伤亡过半,危在旦夕,才派遣使者向诸葛恪说,魏国法令,百日后城陷不治家中罪,现已围城九十余日,请再宽限几天。张特借此机会,拆除民房补城缺口,再整军死战,正值魏国援军又到,诸葛恪见大势已去,才匆忙撤军。
  撤退路上,伤兵到处可见,有的葬身沟壑、有的被魏军俘获,幸存的士兵,凄楚交加怨声载道,诸葛恪却视而不见,泰然自若。并滞留途中,竞有一月之久,直到八月,接到数次招还的诏书,才回到建业(今江苏南京)。
  回军后的诸葛恪,威严示众,首先,严斥下诏书的中书令孙嘿,吓得孙嘿报病在家,其次,罢免出征后任命的官员,改换各官署的侍卫,用人唯亲,以致想见诸葛恪的人,都感到诚惶诚恐。再后,为了挽回失利局面,准备再次出征,夺取魏国的徐州或青州。




上一篇:猥琐厚黑又不乏可爱的东吴
下一篇:邓艾侥幸的功名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当诸葛恪闹的朝野不宁的时候,武卫将军孙峻,(此人好杀成性)以疑心他“变乱”,与皇帝孙亮密谋策划。建兴二年十月,在皇宫宴请诸葛恪时,席间被孙峻袭杀,随后夷灭三族,诸葛恪从此画上了血腥的句号,时年五十一岁。
  应该说,诸葛恪初露头角,确实展示了军政才能,是继陆逊之后的帅才。但他随之权重,固步自封,脱离现实的自负其能,以致盛气凌人的霸气,终于使他执政一年多,走向了毁灭。虽然他的被杀,出于上层的猜忌,但是淮南一战的前前后后,诸葛恪极端之下,却是深负众望,历史的必然,将他定格在终始的矛盾之中。
  第一,诸葛恪极力主张伐魏时,卫将军縢胤劝说,“今猥以劳役之后,兴师出众,民疲力屈,远主有备。若攻城不克,野略无获,是丧前劳而招后责也。”丹阳太守聂友也劝,“宜且案兵养锐,观衅而动。今乘此势,欲复大出,天时未可。”对这些至言,诸葛恪却不为所动。仅仅间隔三个月,调动二十万大军,几乎是倾国之师,士兵难有休整,物力、财力大量消耗,百姓负担加重,涉及国之根本。诸葛恪初掌朝纲,不是稳定内部,抚恤民众,却一味诉诸武力,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诸葛恪在“著论”中,强调时不我待的宗旨,乘胜出击,似乎有其道理。但他只见其一,轻视其二,魏国实力强,即使东、西方呼应行动,战场难测,也不可能置魏于一朝覆亡,急于求成,无异于纸上谈兵。
  在“著论”中,也有分析不当之处,当时司马师四十六岁;司马昭四十三岁,年富力强,怎么说成是“幼弱”!魏国的“厄会”,又何以见得?诸葛恪论述之中,似曾表露着捨我其谁,好高骛远的一面。
  诸葛恪的伐魏,是鼎峙既成下的逐鹿,与蜀汉伐魏的口号不同,这种兼并的战争,未等有利时机,就难以构成自身的政治优势,舆论的影响,是争取民心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诸葛恪一意孤行、不待时机的伐魏,是在错误时间下的行动。
  第二,诸葛恪出动二十万大军,如果只为掠获淮南人口,实际上也难以削弱魏国的实力。由于战地人心惶恐,百姓逃亡,又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得不偿失。所以,众将才提出“围城打援”方案,“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诸葛恪改变战略后,重点是攻城,为了消灭魏军实力,又必须兼顾打援。尤其打援上,如何对付援军,是否多路设伏等等,这些不见于史载。不过,后来魏国援军能很快至新城解围,诸葛恪即使有伏击的部署,也难有成效。仓促间临战调整,未知敌情动态,只凭比较抉择,难说是知己知彼。
  诸葛恪伐魏,按常规是,应以拓土开疆为目的,大兵未动之前,理应制定周密地行动计划,策应进攻,夺取要隘,这非与掠获可比。所以,一开始带有随机性的战略,是一种盲目行动,即使意外获胜,总体上也起不到威慑敌国的作用。
  再看围攻新城,吴军以绝对的优势,前后三个月,竟攻不下一座城池,即使考虑到疫情影响,也不致如此缓慢!尤其是成功有望时,却意外地中了张特的缓兵计,须知,军中疫情困扰,如若坚城可拔,无疑是振奋军心!又用兵不知“兵不厌诈”,不作两手准备,这样的功亏一篑,简直成为笑柄。
  诸葛恪在攸关大计上,用兵不得其法,只能说明他在戎机上,稍逊一筹。
  第三,诸葛恪失利的又一因素,是遇上了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兵团作战,疫情已震动军中,是十分严重的事,理应调整战略思路。退一步说,即使打下新城,也是两敗俱伤,又有多大意义!所以在生死一念间,当以救治伤员为要务,纵使罢兵休战,保住军中士气,还有再战的机会,也不为失计。可是诸葛恪却相反,心里明知失算,却气急败坏,遮掩疫情真相。“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奔魏。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就这样改变了战局,可见,诸葛恪自己置自己于困境,这是他未曾料到的。
  诸葛恪高高在上,不以士兵为轻重,以将士生命为睹注,是这次出征的又一突出之处,由于他刚愎自用的个性,在治军上缺少“人和”因素,致使众心离散。
  第四,诸葛恪损兵折将,引出的内心冲击,很怕被人说三道四,所以他先发制人,回都后的表现,诸如以个人臆断,随意罢免官员,撤换侍卫,大显威风等等,都是这种心态的表相。不知他想到没有,新君即位不久,这样目中无人,让小皇帝如何想,势必有蔑视君王之嫌!
  诸葛恪辅政之初,大司马吕岱曾对他说,“世事多难,子每事必十思。”侧重十思,是对他不善于把握自己,最衷恳的告诫,可惜的是,他没有深悟其意,以致在不觉中,难以自拔。
  就孙峻来说,本来很推崇诸葛恪的才能,孙权病危时,是他首先推荐诸葛恪辅政,当时孙权曾有疑虑,而孙峻却极力保举。诸葛恪曾与少傅孙弘不睦,孙弘乘孙权病死,企图假传遗诏除掉他,又是孙峻将此事告诉诸葛恪,才得以诛灭孙弘。现在,却是孙峻首先发难,事情的迅速变化,已见其难容程度。诸葛恪初掌朝纲,凡事不加检点,以自己所好,强加于人,不能不说是他从政的败笔之处,所以,他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诸葛恪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在吴国掀起的波澜,至重至远,也是三国后期,颇有震动的事件。以致其后的吴国,再无大规模规模伐魏的机会。时间仅仅过去二年,五风二年(255年)正月,毌丘俭借司马师废立事件,背反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过二年,太平二年(257年)五月,司马昭防备诸葛诞,诸葛诞亦反于寿春,淮南地区的连续动乱,假如(历史上假如,都是后悔药)是几年前,诸葛恪调动二十万大军的气势,吴国乘此伐魏,也许有所可为。可是时过境迁,历史盛衰有凭,人为其中可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14:07 , Processed in 2.84739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