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807|回复: 1

以合肥之战为引探赤壁疑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当今天下,晓畅三国,无人不言周郎赤壁。孙刘联盟,一战败曹,名垂青史。然细考其规模,发展,则十有九者难言。窥知缘由,一则史书纷杂多悖,二则演义乖张传神。壬辰年冬,特着文以考调,以兹求史实。奈何史料多悖,难以起述,余以合肥之战为始,以图叙之。
  史学界千百年来,对于赤壁之战存在着诸多讨论点。前有规模之争,后有时间之辩。先说规模的争论。[不是一次大战,而是小规模的战役说].尹韵公持此说.卢专等学者则认为尹韵公关于赤壁小战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参加赤壁之战的曹军,即使不是曹操在荆州的全部兵力,也是大部分的主力,而不是区区之众”。
  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完成这次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是完全可能的”。“赤壁之战是“十一月”份发生的,这就是说,曹操从长坂之战到赤壁之战,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曹操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完成军事集结”。
  其次,“从军事角度上看,曹操无论是否注意到疾疫的严重性,都不会只用五千人去和刘孙联军决战”。此乃规模之争。在战斗的时间上来看,《三国志》持12月说;军界和《三国演义》认为是在11月;《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足见其争议之大。其实我认为,这两点主要的争议其实可以合并为关于赤壁之战时间的争议。以此观点来看,以上诸位关于赤壁之战规模的讨论可能都没有错误,至少是都有所根据。尹韵公先生的遭遇战说法是采用了《后汉书》的说法,这样一来曹军五千轻骑在长坂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时间上的仓促了。我们简单算一笔账。9月曹操到新野接受刘琮的投降。假定最快是十月初9月中旬进兵5000在当阳击溃刘备,那么从当阳到江陵只有220汉里,沿途再整理缴获品等等,那么能够在十月份赶到江陵并且进兵的也就只有那5000轻骑部队了。卢先生的观点也经得起推敲,他认为战争发生在11月,这样一来曹操的大部队完全有可能赶到江陵并且得到一定的休整。综上所述,一切争论的焦点,实际上还是时间的矛盾。我并无意否定任何一本史书的记载,仅想通过一些推敲来还原历史,在我看来,此时对于赤壁的研究基本就分叉了,不妨引入一个中间的变量来说清这件事——合肥之战。
  对于合肥之战,也是争论重重,无非讨论合肥之战是在赤壁之战前或是后。单在这点上,《三国志》就出现了矛盾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吴主传》十三年春,……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武帝纪》说出了一点很关键的点,就是孙权进攻合肥是为了刘备,并且是在十二月曹操进兵前(三国志认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当时的曹操正在巴丘。而《吴主传》则说进攻合肥是在曹操败退北还的途中。那么滤过其中尚存争议的因素(时间)。那么就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鉴于如此严谨的史书应该不会莫名的出现一个无关的地名——巴丘。那么就是说曹操在南下的过程中一定途径过巴丘,那至于是败退后还是进军前路过巴丘呢?
  我用两点来阐述。
  一、《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从这段记载中看出,曹操是现在巴丘军队染瘟疫才在赤壁打败仗的。这也就是说巴丘是在进军前的一个地点,也是《武帝纪》说的派遣张喜驰援的命令发出地。




上一篇:如果鲁肃早死孙权能一统天下吗
下一篇:由“马忠回朝”看后主刘禅的政治手腕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地理位置上看,败退的曹操不可能再途径巴丘。目前史学界均以为曹操自赤壁撤退是通过华容由陆路走的,而巴丘在长江边(大致在今岳阳南),如果曹操由陆路撤退还要向南拐到巴丘,恐怕难以解释吧?由于长江从江陵开始向南,到巴丘转向东北,到达赤壁。因此,巴丘是这个漏斗的底部,而赤壁与江陵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指纬度)。因此我认为曹操赤壁战败后,不会再到达巴丘。基于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此时得到孙权进攻消息的曹操应该是在尚未进军的巴丘。
  至于另一个《武帝纪》的关键点,我认为更有价值。《武帝纪》说孙权是为了刘备进攻的合肥,姑且暂不讨论孙权的真实动机,单就这个说法的提出,就一定出自于孙刘联盟建立之后。否则,孙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刘备打什么合肥呢?从现有史料上和情理上推断,鲁肃在刘备战败当阳后会见其更加合理,若是鲁肃在刘备失败前相遇,经曹操虎豹骑的蹂躏下,鲁肃也有可能遭受战火波及。基于此,我认为《鲁肃传》的记载比较靠得住: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那么如果是二人在当阳相遇,则至少应该在10月中旬了。这个时候从刘备一方拍板到孙权拍板至少发生了如下事件:1、刘备拍板且其从当阳到夏口2、诸葛亮随鲁肃见孙权3、孙权决议拍板简单一算这几件事情,但是孙权决议拍板就很费了一番周折。因此要完成这段过程至少也要在十一月了。因此《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认为赤壁之战发生在10月就靠不住了,那么以此而言,尹韵公先生的小规模战斗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因为这个时间段,至少大部队也赶到江陵了,不可能只派几千人去作战。那么有没有可能在11月发生战斗呢?仔细推敲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月中,孙权方面一面让周瑜领兵三万准备迎敌,自己准备率兵进攻合肥。曹操方面,单是大军从河北到江陵,至少要休整一个月,再加上曹操的水军基本是依靠投降的荆州兵,荆州兵的战斗力又比较差(黄祖的水军屡败于甘宁),那么训练至少也需要这一个月。再次期间,曹操又分封了文物,打扫了战场。光从襄阳到江陵就需要520汉里,想必在十一月就开打是来不及的。以上的推论其实是忽略了曹操从江陵进军途中的时间的,如果加上期间的时间,至少战斗也要在12月打响了。
  于是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曹操12月从江陵进军,途径了巴丘,部队感染了瘟疫,又得到了孙权进攻合肥的消息苦于身边没有机动部队,就派遣了张喜的几千人去救援。于是有了《蒋济传》的记载:“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以此推论,赤壁应当是一场发生在12月的大战无疑了。
  本文叙述至此,尚余一个问题——即合肥之战究竟是在赤壁之役前还是后?我个人的看法是孙权围攻合肥在前,而张喜赶到合肥的时候赤壁之战已经结束。从孙权的目的考量,为刘备进攻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意图是要牵制曹操的一部分兵力。于是才会有在蒋济用书信诈称张喜有4万军队时不久就退兵了。因为在他看来,攻城不过是佯攻,调虎离山才是其目的。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在赤壁之战后佯攻就毫无意义了。因此孙权进攻合肥在赤壁开战前。但张喜赶到合肥就是在赤壁之战后。按照当时张喜可能的位置进行分析,其位置不外有如下几种
  (一)与曹操同为南路,即自江陵经巴丘往赤壁。但是曹操向东受挫于赤壁,如果张喜自巴丘能远赴合肥,赤壁至夏口可能有周瑜及程普埋伏,除非能顺利通过这关,因此困难最大。
  (二)身为东路之一,即从樊城南下汉水,接到曹操命令后驰援。但自汉津到夏口可能有刘备及关羽出没,两路各有万余人(关羽水军万余、江夏战士万余),张喜只有千余人。
  (三)或者自汝南等地出发,即张喜未曾加南路或东路,纯粹由后方支持。
  按简图可知,如果从(一)沿长江,势必经过江夏;除非再走(二)改渡汉津,始不经江夏。因此张喜从西南向东北走,难以强行攻坚沙羡,或扫掠夏口,特别在赤壁战前,此可左证孙权攻合肥在赤壁后,只有张喜因曹操撤退时北还,始有机会。虽然张喜有三种可能,但是曹操传令兵一定从(一)出发,赤壁战前更不可能越过江夏,由此可证张喜赶到合肥在赤壁战后。
  若是张喜及传令兵要往回走(如经江陵或襄樊),已是绕路,相对于曹操顺江而下的速度,恐怕张喜还没到合肥,赤壁之战已经结束。相比路线如下,以路线(一)为例:
  张喜:巴丘、江陵、襄樊、皖城、合肥。曹操:巴丘、赤壁。因此赤壁之战先发生,张喜支持合肥之役在后。通过如上的一番论断,希望能够说清赤壁之战与合肥之战的一些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1 20:04 , Processed in 0.98427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