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671|回复: 2

抵抗魏国的主力是吴国而非蜀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虽然下列数据也许有不确实之处及存在异议的地方,但就总体而言并不影响最终品评。
  一、究竟谁是抗魏的主力

  三国时期,魏强而吴蜀皆弱,所以三国鼎立的前提是吴蜀联合抗魏。那么吴蜀两国中谁的贡献更大呢?下面以事实来说话:
  吴蜀(虽然当时刘备还没有得到西川)联盟是在公元208年赤壁之前形成的,我们就从那一年算起。
  公元208年:当时的刘备真的是很惨,用鲁肃的话说“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当时诸葛亮说刘备还有一万人马,到不一定是在吹牛,恐怕是把炊事员之类的也算进去了。不用说,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周瑜为统帅的吴军,刘备的军队只是配角。幸亏有孙权拉了刘备一把,要不然刘备、诸葛亮恐怕要到曹操的大牢里啃窝头了。
  公元209年:孙权围合肥,周瑜从上一年开始就在和曹仁争夺江陵(有少量刘军助战),经过血战,终于攻下。刘备在干吗?忙着扩充实力吧。
  公元210年:周瑜死了,鲁肃接任,劝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否则刘备根本没有入蜀的通道。这一年,孙刘两方都没有跟曹操交战。
  公元211年:这一年,曹操的注意力放在西北,刘备忙着入川,至于什么抗曹就别提了.
  公元212年:曹操基本结束了西北战事,大兵东来进攻江东..要不是孙权吸引住曹操的注意力,刘备还能取西川吗?
  公元213年:曹操重兵压向濡须口,孙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当时刘备取蜀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幸亏孙权把曹操的注意力吸引在东边.
  公元214年:孙权亲征皖城,破之.毫无疑问,这一年的还是东吴在独立抗击曹军.
  公元215年:孙权率领10万大军亲征合肥,被张辽击败.但是也要看到,孙权的亲征使曹操的注意力又转向了东边,要知道当时刘备刚得西川,情况可是““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孙权的北伐为刘备在西川站稳脚跟争取了时间。
  公元216年:冬,十月,曹操治兵击孙权;十一月,至谯。这一年是孙权独自抗击曹操。
  公元217年:春,正月,魏王操军居巢,孙权保濡须,二月,操进攻之。三月,操引军还,留伏波将军夏侯敦都督曹仁、张辽等二十六军屯居巢。
  备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魏王操遣都护将军曹洪拒之。这一年曹操再一次重兵压向孙权,在撤兵的时候留下了夏侯敦都督二十六军屯居巢。正因为孙权牵制了曹操大批兵力,刘备才有进攻汉中的机会。这一年刘备终于开始抗曹了,不过曹操只派了个曹洪拒之。总的来说,这一年抗曹的情况还是东吴占了大部分。
  公元208—217年,孙刘联盟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这10年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建立并巩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虽然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10年,也是孙权基本上独自承担曹操的强大压力的10年。曹操也没有闲着呀,刘备要去建立蜀国,曹操谁对付呢?还不是盟友孙权?这是因为孙权为抗曹大局考虑,基本上独自承担了曹操的压力达10年之久,刘备才有建立蜀国的机会和时间。当然孙权这样做主观上也是为了自己,但客观上却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另外马超在西北和曹操的斗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客观上也为刘备争取了时间。
  公元218年:这一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曹操也亲自带兵增援。这一年抗曹的主力是刘备。
  公元219年:刘备在曹操的大批兵力被孙权牵制的情况下,以主力对夏侯渊的偏师,并在曹操来后坚守不出,终于拿下了汉中。然后是关羽所谓的“威震华夏”,再然后,关羽被孙权生擒斩首,刘备荆州丢了。这一年,抗曹的主力是刘备。
  阶段总评:从公元208—219年,可以说是吴蜀两国的第一次联合,一共12年。在这12年中,就抗击曹操而言,以吴为主的8年,以蜀为主的2年,双方各半2年。就规模而论,也吴国方面的规模更大,战果更辉煌。即使是汉中之战,曹操方面一开始只是夏侯渊的偏师,主力在东边,后来曹操亲去汉中仍然让夏侯敦督二十六军屯居巢,可以说大部分兵力仍在东边。汉中方面曹操的兵力不但不占优,而且很可能处于劣势。关羽虽然有过所谓“威震华夏”,但水淹七军的战果、意义都无法和赤壁之战相提并论。总的来说,在这12年里,孙权集团对抗曹的贡献远大于刘备集团。
  公元220年——222年,这一段时间吴蜀联盟破裂,刘备伐吴惨败,曹丕大举征吴。
  公元223年:刘备一命呜呼,吴蜀两国再次结盟。
  公元224年:曹丕大举伐吴。吴蜀两国已经再次结盟。可是诸葛亮却看着盟友独自承担强大的魏军,蜀国连起码的佯动都没有!




上一篇:关于《三国志》中郭嘉的“不治行检”
下一篇:自古英雄出少年 凌统的国士之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225年:曹丕再次大举伐吴,吴国独自抗击强大的魏军,蜀国在干什么?在南征。
  公元226年:魏国换了皇帝。孙权伐魏。“吴王闻魏有大丧,秋,八月,自将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吴左将军诸葛瑾等寇襄阳,司马懿击破之,斩其部将张霸。曹真又破其别将于寻阳。”这一年抗魏的主力还是东吴。
  阶段总评:吴蜀两国联盟破裂的4年不算,就从吴蜀两国再次结盟的公元223年算起。这几年基本上是魏吴两国在大打出手,蜀国在看热闹。吴蜀两国已经再次结盟。可是诸葛亮却看着盟友独自承担强大的魏军,蜀国连起码的佯动都没有!公元223年,虽然三国之间虽然无战事,但魏三条战线中的中、东两条是针对东吴,所以还是吴国的压力更大。而从224年—226年,魏吴两国是大打出手。所以从公元223年—226年,这4年基本是吴国独自对付魏国。
  公元227年:这一年三个国家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只要看看魏国三个方向主官的配置就知道谁是重点了。东边是大司马曹休,中间是司马懿,这两个方向是对吴的。对蜀的西边是谁?“怯而无谋”的夏侯楙。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大败结束。而东边的陆逊却大败曹休,打了一胜仗,怎么不让诸葛亮羞死!诸葛亮见魏军主力东下,又想捞点便宜,结果在陈仓受阻,攻了坚城20多天,损失可想而知道,虽然杀了个王双,总的来说这次北伐还是败仗,这一年抗魏算吴蜀双方各半(虽然吴的战果远大于蜀)。
  公元229年:“春,汉诸葛亮遣其将陈戒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归;”这一年抗魏的主力是蜀。
  公元230年:曹真伐蜀,孙权伐魏,到合肥城,不克而还。这一年抗魏算吴蜀双方各半。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北伐,“孙权也没有闲着,冬,十月,吴主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扬州刺史王凌,吴主伏兵于阜陵以俟之。”这一年蜀国是抗魏主力。
  公元232年: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被满宠击退。这一年吴国在独自抗魏。
  公元233年:西边没事,东边有,孙权北伐被满宠击败,又是吴国在独自抗魏。
  公元234年:吴蜀四路大军联合伐魏,孙权、陆逊、孙韶、诸葛亮,吴三路,蜀一路。显然吴军占多数。魏国是怎么对付的呢?对付诸葛亮的是司马懿,对付孙权的是曹睿亲征,同时东边还有满宠等名将,显然魏国是把对付吴军放在首要位置。这一年,抗魏是吴国的贡献大于蜀,虽然这一年诸葛亮发动了蜀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但是不如孙权的规模大。
  阶段总评:从公元227—234年,共8年的时间,就抗魏而言,以吴为主4年,以蜀为主2年,吴蜀双方各半2年。
  公元235—240年:三国之间基本无战事。但需要说明的是,魏国东、中、西三条防线中的东、中二线是针对东吴,显然吴军的压力更大。
  公元241年:夏,四月,吴全琮略淮南,决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诸葛瑾攻柤中。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战于芍陂,琮败走。荆州刺史胡质以轻兵救樊,或曰:“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吴兵犹在荆州,太傅懿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六月,太傅懿督诸军救樊;吴军闻之,夜遁。追至三州口,大获而还。这一年吴国有了大动作,蜀国是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公元242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43年:吴国有动作,吴诸葛恪袭六安,掩其人民而去.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失败,这一年,蜀国是抗魏主力.
  公元245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46年:春,二月,吴车骑将军朱然寇柤中,杀略数千人而去。
  阶段总评:从公元235—246年,共12年,就抗魏而言,以吴为主11年,以蜀为主1年。
  公元247年:是岁,雍、凉羌胡叛降汉,汉姜维将兵出陇右以应之,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降维,维徙之入蜀。淮进击羌胡馀党,皆平之。
  公元248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49年:姜维再次北伐,被郭淮击败。
  公元250年:征南将军王昶上言:“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击吴。”朝廷从之,遣新城太守南阳州泰袭巫、秭归,荆州刺史王基向夷陵,昶向江陵。昶引竹纟亘为桥,渡水击之,吴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昶欲引致平地与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吴望见而喜;又以所获铠马甲首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来追,昶与战,大破之,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汉姜维复寇西平,不克。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明显,魏国的主要力量是用在了对吴方向。
  公元251年:王基、州泰击吴兵,皆破之,降者数千口。
  公元252年:十一月,诏王昶等三道击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甲寅,吴太傅恪将兵四万,晨夜兼行,救东兴。胡遵等敕诸军作浮桥以度,陈于坻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诸葛恪使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为前部,从山西上。奉谓诸将曰:“今诸军行缓,若贼据便地,则难以争锋,我请趋之。”乃辟诸军使下道,奉自率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即至东关,遂据徐塘。时天雪,寒,胡遵等方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谓其下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皆解铠,去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堨。魏人望见,大笑之,不即严兵。吴兵得上,便鼓噪,斫破魏前屯,吕据等继至。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皆没,死者数万。综故吴叛将,数为吴害,吴大帝常切齿恨之,诸葛恪命送其首以白大帝庙。获车乘、牛马、骡驴各以千数,资器山积,振旅而归。这一仗吴军战果辉煌。
  公元253年:这一年可热闹了,吴国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魏国,魏国也集结20万兵力迎击。姜维见魏吴两国大打起来,也想趁这个机会捞点便宜。魏国还是把重点放在东边。
  公元254年: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汉。六月,姜维寇陇西。汉姜维自锹道进拔河间、临洮。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
  公元255年:毌丘俭造反,吴国也出兵接应。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这一年吴蜀两国对魏都有行动,可算一半对一半。
  公元256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公元257年:诸葛诞造反,并联络东吴,吴国出兵接应,司马昭出动了二十六万大军。这次战役可以说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可就是在魏军大量兵力被牵制在东线的情况下,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面对魏军的偏师也没有什么战果。
  公元258年:淮南之战落下帷幕,以魏军全胜而告终。
  公元259—261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62年:冬,十月,维入寇洮阳,邓艾与战于侯和,破之,维退住沓中。姜维又被邓艾击败。
  阶段总评:从公元247—262年,共16年,就抗魏而言,以吴为主10年,以蜀为主5年,吴蜀双方各半1年。
  注:从公元223—262年,因为魏国的三条战线中的东、中两条是对付东吴的,所以如果该年三国之间无战事,就将该年算作以吴为主,毕竟吴国面对的魏军更多。而公元209年和210年,孙刘两方都没有跟曹操交战,又因为当时孙权刘备都只面对曹操一条战线,所以这两年我算作吴蜀各半。
  总评: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62年(蜀国灭亡前一年),共55年,除了公元220年——222年吴蜀联盟破裂外,两国实际联盟52年。就抗魏而言,在这52年中,以吴为主37年,以蜀为主10年,吴蜀各半5年。这是从时间上算,从规模上讲,蜀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10万大军。而东吴方面北伐规模超过10万的有多次,如公元215年孙权征合肥,公元234年光孙权那一路就有10万,公元253年国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魏国等。而到了后三国时期,东线战争的规模更是西线远远比不上的,如淮南三叛,可以说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从对魏国的打击而言,关羽的水演七军远不如周瑜的火烧赤壁,陆逊的夹石大败曹休是诸葛亮一辈子达不到的战绩。从魏国的重视程度看,三条战线中的东、中两条是对付东吴的,而且每当东西两边同时有战事魏国总是先对付东吴,如公元234年,魏国就是东攻西守,曹睿亲自去对付孙权。就抗魏而言,总体分析,从时间上看,吴多于蜀,从规模上看,吴大于蜀,从战果上看,吴国表现更好,战果更辉煌。总的来说,吴国对抗击魏国的贡献更大。
  二、为何许多人会误以为蜀国是抗魏的主力?

  1、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魏为反面主角,而吴被边缘化。
  2、公元219年发生了关羽水淹七军,所谓的“威震华夏”,再然后发生东吴袭取荆州事件。这一年蜀国的确是抗击魏国的主力,但是吴蜀联盟长达50多年,不能以偏盖全。
  3、曹操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笑的是一些拥刘反曹的人却拿曹操的话来抬高刘备。评论历史最关键的还是看事实,任何人尤其是当事人的话只能作参考。所以,曹操的话也不能作为蜀国是抗魏主力的证据。况且曹操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统一北方,吴蜀联盟还没有形成。
  4、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使有的人想当然的认为刘备建立的蜀国是抗魏的主力。而实际上是孙权在联盟形成的最初10年里几乎独自承担了曹操的压力,而刘备虽然号称与“汉贼”曹操势不两立,却只和曹操大规模较量了两年(公元218、219年)
  三、蜀国能跟魏国对峙几十年离不开吴蜀联盟这个大前提。

  三国之中魏强而吴蜀皆弱,三国鼎立的前提是吴蜀联合抗魏。这一点即使是亲刘的三国演义也没有否认。
  而实际上吴蜀两国之间虽然有联盟破裂的时候,但合作是主流。联盟自然是对两国都有好处,但无论从人口、军队、地盘、人才等哪一方面考虑,吴都要大大强于蜀,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吴国是抗击魏国的主力。魏国的方针也是东攻西守,大部分军队在对吴方向。所以,看魏蜀对峙现象一定要考虑吴蜀联盟因素,魏国远强于蜀国不假,可魏的大部分军队在对吴方向,在西线长期是以偏师对蜀的主力。脱离吴蜀联盟这个大前提来吹诸葛亮、姜维能跟强大的魏国对峙几十年是不客观的。蜀国能跟魏国对峙几十年离不开吴蜀联盟这个大前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2 13:23 , Processed in 4.91752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