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520|回复: 1

《魏延传》中的迷雾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2910147450201.jpg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前线,诸葛亮病危之际,《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秋,亮病困,密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对于这个“密议”决定颇感不解,如果按官职而论,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凉州刺史;(假节——握有生杀大权,后来魏延敢与杨仪叫板,不听号令,就是他赋有假节的特权。)杨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费祎是丞相司马;姜维是护军,征西将军。当时,除诸葛亮之外,魏延官职最大,按惯例应是魏延接任才是,可事实上,诸葛亮却安排杨仪。在各传中,都能见到杨仪主持退军的记载:《三国志·魏延传》“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按亮成规,诸营引次还。”《三国志·杨仪传》,“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这些传略表明,不用魏延擢用杨仪,似乎有悖常理。对于“密议”中,着重于魏延,有人认为史载不实,由此引出的一些猜测,成为谜题之一。

  在撤退路上,魏延擅自先行,《三国志·魏延传》中,“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阁道即栈道,魏延的手段是“烧绝栈道”,阻挡杨仪退军,从而才迫使杨仪“槎山开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到达南谷口(今陕西留坝县境内)。栈道,是建在无路可行的水边险崖处,而杨仪却能在山中砍木为路(槎——斜砍),另劈途径,在说法上存在矛盾,而他们又是先后到达目的地,考虑到开路、绕行、昼夜兼程等因素,不可能速度太快!事实上杨仪的大队人马,从“亦继延后”来看,行进速度是很快的。所以,魏延“烧绝栈道”的真伪,就成为谜题之二。

  围绕这两宗谜案,笔者根据一些史料的线索,梳理出一些浅薄之见,力图亦说魏延的是是非非。先说“密议”问题,当时形势紧迫,所以用杨仪,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两军阵前,军中突然失去主帅,当务之急就是要稳定军心,安全撤离才是上策。魏延自任为艺高胆大,“叹恨已才用之不尽。”此刻若以他为主帅,很可能一改诸葛之成规,继续相持,甚至是主动进攻。这种后果,面对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无疑是冒险,这是诸葛亮最担心的。后来的事实,当费祎向他传达撤军令时,魏延说,“承相虽亡,吾自健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联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这应是他真心话,不是什么借口,可见魏延看法,又一次与诸葛亮不同。

  第二,杨仪久在诸葛亮身边办事,《三国志·杨仪传》记载,“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可见杨仪善于领会诸葛亮的意图,对进退兵要,也是谙练在心,所以,以杨仪主持退军,有稳妥感,必可将全军安全地撤回汉中,这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合,魏延自持高人一筹,多人对他是回避,唯有杨仪敢与他争论,以致在激烈时,他甚至拔刀威吓。诸葛亮爱惜杨仪才干,又欣赏魏延骁勇,常常是不偏废一方,但魏、杨之间的成见,却一直未能改善。此时此地,将他们分别各执一事,即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有相对独立性,就可最大限度地缓解矛盾,减少由个人恩怨带来的可能纠结。

  第四,魏延当时是先锋,营地距中军大营前十里,处在前沿阵地。正好在撤退时,是最后位置,又加上魏延作战勇猛有威慑力,所以从这两面说,用他断后也是合适的。此外,魏延执行将令与否,也是诸葛亮之后的继任者,对他的再认识,这一点不谓不重要。

  既使“军便自发”,诸葛亮也不必担心魏延的后果,如果说魏延由不忿而投敌,他所率将士都是益州人,一旦行动,必然引起内部混乱,跟着他的跑人一定不多,那样,自己要先乱阵脚;如果说临阵夺权,杨仪是明令受任,将印在手,将士、军心在杨仪一边,支持魏延的人也是少数,夺权必受抵制,陷自己于孤立的同时,朝廷也会追查,魏延难辞其咎。





上一篇:十易其主的刘备为何没被骂为十姓家奴
下一篇:论证郭嘉不死,曹操可否避免赤壁之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诸葛亮召集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密议”,除了防备魏延不听号令,准备姜维为第二梯队,又从“作身殁退军节度”的宏观来看,明显有通力配合的意思。诸葛亮知道杨仪器量小,难以承担大任,并早内定蒋琬为接班人,从这些迹象分析,杨仪此刻统领兵权,实质上只是临时代理。诸葛亮的这个决定,无论是魏延,还是杨仪都不曾想到!既然早有安排,那么现在授权杨仪,就不难理解。到此可以认为,这次“密议”的真实性,是不应怀疑的,诸葛亮临终前的善后事宜,可谓是用心良苦。

  再说“烧绝栈道”问题,杨仪率十万大军,并担负着归葬诸葛亮的使命,可想魏延“烧绝栈道”,岂不与朝廷为敌!所以,“烧绝栈道”之说,从道理上说,是不合乎逻辑的。褒斜道全长,按现在距离为235公里,在险山恶水之间,沿途多有栈道相连。魏延既然南归,就不可能与朝廷决裂。他在撤军途中,一方面上书朝廷,说杨仪谋反,而另一方面再烧绝栈道,他如何能自圆其说?岂不给人以口实!

  再有一条佐证,杨仪撤军后,百姓将这一消息告诉司马懿,《晋书·宣帝纪》记载,“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 这前后时间间隔不会很久,赤岸即赤崖(今陕西留坝县东北20公里),这里相当褒斜道的五分之三路程,试想,栈道被毁,司马懿追兵如何能来的如此之快,而蜀军撤退又如何是去的十分迅速!可见这段道路是畅通的。

  魏延的目的,是要先到达南谷口,杨仪虽然劈山绕路,看来不至只于身陷绝境,魏延的目的,是要有效地与杨仪拉开距离,赢得时间,作与杨仪分高低的准备。那么魏延烧栈道究竟与否?根据《水经注·卷二十七》记载,建兴六年(228年)三月,赵云、邓芝退军,曾烧毁赤崖北百余里栈道。接着又写到,“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魏延烧栈道的具体指向,在此说的十分清楚,但矛盾的是,百余里栈道烧光了,而司马懿如何能快速到达赤岸!这就是说,即使魏延烧了栈道,也只能是部分路段,因为留有余地,才能解释,魏延即可先到达南谷口,陷杨仪于被动,又不引起他人的过多怀疑,这才符合常理。以此分析结果是,魏延烧栈道应有其事,但写在历史上的“烧绝阁道”,显然是被夸大了。目的是加重,魏延擅自夺权的分量。

  下面就毛评本的《三国演义》,说一下小说中的魏延。在《演义》中,魏延颇似两面型人物。《演义》第四十一回,魏延首先亮相,在荆州危急时,大战文聘请刘备入城,表现有侠义形象。《演义》第五十三回,魏延投奔韩玄被冷落,因救黄忠而杀韩玄,(史无其事)关羽破长沙后引魏延来见刘备,诸葛亮喝令刀斧手斩之,刘备问其故,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魏延从此被打入另类。《演义》第七十三回,刘备为汉中王,在九个被封的文臣武将中,魏延成为其中之一,又一度是辉煌。《演义》第一百四回,诸葛亮病重时,对杨仪说,“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小说为前后照应,注定了他以谋反为结局,并预伏了马岱的锦囊计。就这些典型事例,魏延给人感觉是,在刘备看来,颇似正面人物;在诸葛亮眼中,却是反相十足,反差如此之大,结果魏延的形象也被扭曲,历史的情节被夸大,内部争斗被《演义》宣染成反叛的铁案。

  总之,魏延由于个性使然,错误地估计形势,在不合时宜下,乘势夺权、削除异己、自显我能、小视其余,结果,给本来严峻的形势,添上一道阴霾,虽然区别于背叛,但也增添着动乱因素,终于使他走上一条不归路,留下一段可悲的落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4 03:15 , Processed in 0.24208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