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其次,庞统一生最主要的计策是为刘备夺取益州献上上中下三策。
益州刘璋饱受汉中张鲁的侵扰,于是邀请荆州的刘备进入益州,剿灭张鲁。当时,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盟,庞统建议刘备在涪陵大会时,在宴会上杀掉刘璋,可是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庞统的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好,“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貌似不需要动兵,就可以除去刘璋,得到益州,其实不然。刘璋父子在益州统治十多年,虽然说刘璋暗弱,可是一直仁德爱民,颇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刘备大举进攻成都之时,还有无数百姓官员表示愿意追随刘璋,为刘璋而死。用刘备的话来说,自己这次来到益州,根本的目的并非是劫掠财物,而是要长久统治益州。如此,争取人心是为首选,宴会之时,就算是能够杀掉刘璋,那也必然会激怒益州人士群起反抗。益州官员很可能拥立刘璋之子,坚决反抗刘备。而刘备此来,不过是带了一万来人马,强龙不压地头蛇,短期之内,根本都不过益州本土势力。可以说,庞统的计策过于短视。
当然,庞统的计策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刘璋回到成都,而刘备前往平定张鲁,双反暂时保持和平。庞统向刘备献上三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进攻成都;中策,刘璋手下最重要的将领是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
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
应该说,刘备的选择是很明智的。
庞统的上策和之前涪陵暗杀计策一样,看起来刘备集团付出的代价最少,但是后患很大。至于下策,只是自保,刘备向来有天下大志,自然不会考虑。只有中策,花费不是很多,又可以让益州官民见识到荆州集团的勇武。与其杀掉刘璋,不如逼迫刘璋投降。只有刘璋主动投降,益州本土势力才会安心臣服,刘备才可能取代刘璋在益州进行统治。
其三、庞统深通权谋诈术,了解刘备内心,和刘备感情颇深。
杀掉了杨怀、高沛之后,刘备顺利攻占了涪陵。涪陵是益州重镇,且是前往荆州的关口。涪陵在手,荆州的援兵就可以持续进入益州,拿下益州,指日可待。刘备很高兴,在涪陵大宴宾客。当时,一些刘璋的降臣也在宴会上,;刘备喝了点酒,高兴的过了头,忘了掩饰自己的心里,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一听,就知道不妙。作为一贯标榜仁德的刘备,怎么能够在攻占他人国家之后,宣称自己很开心呢。庞统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当时已经大醉,没有听出庞统言语中劝谏的意思,反而大怒反驳说,当日周武王伐纣,也是大兴歌舞,难道周武王就不是仁德之君吗?刘备以周武王自命,把刘璋看成残暴的商纣王,可以相见在座的刘璋降臣,心中是多么羞愧。而刘璋大营中的将士一旦知道这些话,必将同仇敌忾,反对刘备。刘备说:“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把第一功臣庞统竟然给当众哄了出去。不久之后,刘备也觉得自己做的过分,于是邀请庞统回来。刘备还有些自顾脸面,问庞统:“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刚才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庞统回答:“君臣俱失。”咱们都有错。于是,刘备大笑,继续喝酒。
不久,刘备军队进攻雒城,雒城乃是益州最重要的要塞,雒城攻陷就可以直接包围成都。刘璋部下殊死抵抗,刘备军团围攻雒城前后一年有余。为避免时间延误,拖垮军团,庞统亲自上阵指挥。可惜在进攻之时,被流箭射中,不久死去,年仅三十六岁。
不过,庞统虽然死去,可是已经为刘备奠定夺取益州的根基。不久之后雒城拿下,刘璋旋即投降,益州平定。因此,在评定功臣之时,庞统法正被看成夺取益州的第一等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