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052|回复: 5

略议诸葛亮五次北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 失街亭
  (一)首先先来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的形式。很多人都说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容易成功的一次,因为“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其实关中一带的空虚是不假的,但是如果说诸葛亮这一次是趁人不备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只要看一下张合援军到来的速度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时间并不充裕。而这一次的焦点之战,就是在街亭。
  我们首先可以看一下街亭责任归属的问题,涉及到街亭的,主要是四个将领,诸葛亮,马谡,王平,张合。而在这四个人的传记中,也对这一场战争有着较为详尽的描写。
201263014283485277.jpg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诸葛亮传
  【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 马谡传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王平传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从这四条史料可以看出,除了马谡本传以外,三个传记都可以看出主要责任在马谡的调度不当。诸葛亮传更是直接的写出了“违亮节度”。王平传也清楚的记载马谡的“举措烦扰”。和“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失街亭的责任主要是在马谡。而关于时间,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马谡的到来和张合相差并没有太大。因为张合传的记载是“拒”,如果单看张合传,那么两个人几乎是同一时间来到的街亭。马谡传的“与张合战”也是一样。只有王平传里面有马谡先到来的记载,但是无论是“舍水上山”,还是“举措烦扰”,这都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因为在短短几天之内,无论是上山还是举措凡有的时间都是足够了。而除了王平传之外,几乎没有史料能表面是马谡先到的街亭。所以事实应该是,马谡的确先到街亭一点,但是时间很短,刚到街亭1-2天,张合的军队就已经到了街亭。所以从这里不难看出,从诸葛亮声东击西引开曹真到马谡与张合激战街亭其实并没有相差太长的时间,所以说诸葛亮趁人不备有充足的时间去攻下长安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因为虽然魏军并没有过多的驻扎在长安,但是魏国援军的到来是极其迅速的。这一次战争对于诸葛亮来说形势仍然是严峻的。
  (二)
  在距离街亭十多年后的段谷战役,有一些描写的词汇极其类似,我们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下。会发现两场战争的损失状况有惊人的相似。
  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明帝记》
  癸未,安西将军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邽。《三少帝记》
  (两条史料都源自魏国君主传记的记载,同样是“大破”。)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张合传》
  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邓艾传》
  (两条史料都是魏军统兵将领的传记,同是大破之)
  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维退军还成都。【后主传】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后主传】
  (都是后主传,一个是“被破”,一个仅仅是“不克”。)
  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马谡传》
  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传》
  (马谡和姜维的传记,都是“被破”,“ 士卒离散”,但姜维还有一个死者甚重。士卒离散可以收复,但是死者不能复生,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姜维的损失要大一些。)




上一篇:关羽和魏国名将的交战分析
下一篇:黄盖为何要激怒周郎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比较两场战争的损失,不难看出,街亭的损失要略小于段谷。而对于段谷一战的记载,魏国诏书是万计,但是这明显夸大。“数千”的记载则更为合理。那么街亭战争的损失,如果小于或者等于段谷的话,应该也是“数千”。而通过比较一些传记的记载,魏国的传记通通都是大破之,没什么意义。而蜀国的传记,后主传一个说“不克”,一个是“被破”。不克只是说明没有胜利的完成攻伐的任务,而被破则是具体到伤亡。即使两个都略微有一些缩小损失,但是也可以说明街亭的损失并不大。这样后主传才可以以一个“不克”敷衍过去,而对于段谷,后主传也只能直白的记载“被破”。再看马谡和姜维的战绩记载,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姜维传多了一个“死者甚重”,问题就出在这里,士卒离散可以收复,但是死者甚众不能复生。这是不是也说明段谷的损失要大于街亭呢?
  所以通过比较两次战争的记载,不难看出,街亭的损失是略小于段谷的,如果段谷的损失是“数千”,那么街亭的损失应当也是“数千”。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认为的街亭之战战况:诸葛亮出兵北伐,令赵云为疑军,成功的吸引了曹真的兵力。然后令马谡攻打街亭,由于马谡举措不当,被张合击败,损失数千。诸葛亮撤兵。
  所以街亭之战,其实根本就没有两方的主力交战,只是马谡和张合交战,损失数千,然后诸葛亮的主力撤兵。街亭这一战诸葛亮的主力并未与魏军主力交战,而总体的损失也并不算太大。
  二.出陈仓
  (一)
  228年冬天,诸葛亮出兵围困陈仓十余天后“粮尽退兵”,后人称为“第二次北伐”。在这里,我将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对围陈仓一战的见解。
  首先简单的看一下蜀国方面对于陈仓的记载:
  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后主传》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诸葛亮传》
  蜀国方面的传记有关围陈仓的记载主要是这两条,其中也没有什么矛盾。无非就是诸葛亮攻打陈仓,然后攻打不下,粮尽退军。那么,再来看一下魏国方面的记载,
  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
  《明帝纪》
  这条史料和前面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然后再来看一下明帝纪中引魏略的记载,
  【先是,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馀年,民夷畏服。亮围陈仓,使昭乡人靳详於城外遥说之,昭於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便可攻也。”详以昭语告亮,亮又使详重说昭,言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昭谓详曰:“前言已定矣。我识卿耳,箭不识也。”详乃去。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馀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於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馀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魏略详细的记载了郝昭的守城过程,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问题。魏略中的记载是“亮无计”。而三国志蜀国传记的记载是“粮尽退”。如果说是“亮无计”,那么二十多天攻不下守备充足的陈仓而撤军没有任何问题。也就是单看魏略的话这条记载非常通顺。但是如果对比后主传和诸葛亮传的“粮尽退”的话,那么疑点就出现了。诸葛亮攻打一座守备充足的城池为什么只准备二十多天的粮草?而三国志的可信度明显比魏略大很多。即使在魏国传记中,明帝纪也没有指明是“粮尽退”还是“亮无计”,与两者都不矛盾。也就是说,无论取信魏略,还是取信蜀传,都是与明帝纪不矛盾的。矛盾的仅仅是三国志和魏略,而三国志的年代更加接近三国,可信度也更高,所以当两者出现矛盾的时候,理应取信三国志。
  (二)
  那么取信了后主传和诸葛亮传,就出现了诸葛亮为什么只储备二十多天粮草的疑点。所以这时,就要对比分析一下《与兄谨书》的记载。
  水经注记载与兄谨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将这一段联系起来,疑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攻打陈仓的目的是“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而需要做的是“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牵制魏国的目的,而并非是北伐。因为如果是一场北伐的话,诸葛亮不可能只准备二十多天的粮草。而只有与兄谨书的记载中才更加合情合理,也解释了这一个疑点。
  最后,攻打陈仓的结束还有一个小小的片尾曲。就是“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有很多人认为这个功劳明显是用来凑数的,因为王双只出现在诸葛亮传和蜀国诏书里。但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明显不了解三国志,三国志里的记载以简练著称,很多人都只出现过一两次,出现一个没有记载的将军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既然是追击敌军,魏国也没有必要派一个不会打仗的将军带几十士兵去送死。
  由于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人口已经非常稀少。关羽俘获三万已经是威震华夏,几千的战绩已经算是大的损失。即使是几百的记载,也并不见少:
  临陈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馀人 《武帝纪》
  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 《吴主传》
  而一支追击的部队,编制最起码也应该一千有余,诸葛亮“破之”并斩首王双,即使是破几百,也已经是不小的功绩了。
  总结:陈仓之战,诸葛亮为了策应东吴攻打陈仓,二十多天后撤兵,并破掉了追兵。虽然并不是一场成功的战役,但也并不能说是失败。
  三.克武都阴平
  229年春天,诸葛亮攻打武都阴平。蜀国诏书“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后主传记载: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
  诸葛亮传记载: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整体战斗的大致过程应该是,陈式攻打武都阴平,然后郭淮前来救援,被诸葛亮所牵制,然后成功夺下二郡。关于这场战斗的疑点是,有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武都、阴平是两个曹魏不要的无人郡。那么我们简单来看一下武都的地理位置,
  《三国志.鲜卑传》注引《魏略.西戎传》: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
  这一段是论述鲜卑自汉朝以来的发展情况,重要的在于“汉开益州,置武都郡”这八个字,将武都与益州并列,由此可以见到武都绝对不是一个谁都不愿意要的地方。汉朝设置武都郡的时候排除异族就足以说明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对武都非常重视,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无人郡。
  另外一个能表明武都地理位置的,是曹操西征张鲁一战。《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郃、朱灵等攻破之。”
  留意看“将自武都入氐”,“
  氐人塞道”,由此可见,在攻打汉中的路上,武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区,以至于曹操要通过武都的时候会出现“氐人塞道”,以及“先遣张郃、朱灵等攻破之。”的记载。所以武都相对于汉中而言,绝对是一座屏障,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
  《武帝纪》注引《魏书》:魏书曰: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公於是大飨,莫不忘其劳。 武都是行军攻打汉中的起点。
  再来看魏灭蜀之战,《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趣甘松、沓中以罗取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首尾槅讨。】若擒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也。”
  武都是进蜀的重要要塞,魏军这次的计划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就是讨伐武都。可见武都的地理位置是多么重要了。
  再看阴平,在蜀汉后期姜维与魏军交战也多次涉及到
  《三国志.郭淮传》记载“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
  《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
  由此可见,在日后的交战中,阴平也为姜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据点,如果当时阴平属于魏国,那么战局将不堪设想。
  所以,武都、阴平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人要的无人区,而都是进蜀的重要要塞,诸葛亮攻打两郡,为后来的北伐以及姜维的北伐都夯实了基础,同时也稳固了蜀国的防守。
  四.诸葛亮四伐
  (一)
  这一次北伐是诸葛亮积攒良久之后对曹魏发动的一次总攻。之前遭受了街亭的失败,陈仓的不利,诸葛亮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开始向曹魏发动进攻。首先来简单说一下这一次诸葛亮的总兵力问题。张俨的《默记》记载“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这段话里面为了夸张诸葛亮所遇到的困难,所以将诸葛亮的兵力弱化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诸葛亮的兵力肯定不会太多,即使默记有缩小的成分,诸葛亮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五六万,超不过八万。但是可以见得,这已经是诸葛亮可以押上的所有家当了,所以诸葛亮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对于蜀国来说,不但败仗不能打,代价太大的胜仗也是不能打得。一旦代价过大,就会有亡国之祸。所以诸葛亮也只能步步谨慎用兵,而并非不懂奇谋,在这里简单一说。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看一下战争的进程了,我将对大部分有关的史料进行逐条分析,然后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开端
  有关三国史料的记载,最为可信的大致就是《三国志》了,作者的年代比较接近,而且三国志的口碑一向都很好。但是《三国志》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太过简略。第四次北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分析蜀国的传记。
  《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这条记载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几乎没有提及,以一个射杀张合匆匆结尾。开端,过程,和详细的结局都没有交代。所以就要结合其它的史料来对待。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这条史料是三国志中唯一较为详略的记载了战争进程的史料。既然《三国志》是有关三国最为可信的史料,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条史料进行发散。从这条史料来看,战争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一个是张合和王平交战。王平坚守南围,“合不能克”。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的战争结果却没有交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粮尽退”。因为在时间上,《王平传》中的“亮围祁山”和《诸葛亮传》中的“亮复出祁山”应当指的是同一件事,然后“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和“张郃攻平”也应当是同时进行的。诸葛亮退兵的时候张合是去追击的,而此时张合正在攻打拒收南围的王平,不可能分身去追击“粮尽退”的诸葛亮,所以可以确定,王平传中的记载发生时间是诸葛亮刚开始“围祁山”的时候,也就是战争刚刚开始进行,那么“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也就发生在这个时间。
  (二)激战
  通过以上三国志所体现出的史料,可见在《三国志》中,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诸葛亮围祁山。
  2. 司马懿与诸葛亮激战,结果不明。张合与王平激战,不克。
  3. 诸葛亮粮尽退,射杀张合。
  那么我们就通过这三个阶段,来看一下其它史料的记载。
  《汉晋春秋》记载“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这个史料正好和《王平传》中的记载结合在了一块,完全符合第二个战争进程。而且对于三国志没有解释的激战结果给予了解释,那就是“大破之”。所以结合汉晋春秋,我们可以完善第二个进程:
  司马懿与诸葛亮激战,被诸葛亮大破。张合与王平激战,不克。
  结论:《汉晋春秋》中的记载与《三国志.王平传》基本吻合,且弥补了王平传中没有交代的战争结果,与三国志中的所有传记均无矛盾。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晋书》中有关这次战争的记载。
  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
  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如果说这条记载成立,那么应当发生在整个战争的第一个进程。也就是诸葛亮围祁山的时候。这条史料是孤证,没有任何与之相辅的记载,但是也不与三国志有明显的矛盾。所以我持怀疑态度,但是并不否认。
  然后接下来,就出现了一条让亮黑追捧至极的史料,“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这条史料可谓疑点极多。首先关于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个进程,就是一个大疑点。
  第一种可能:
  发生在第二进程。也就是发生在“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的时候。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首先,这条史料和汉晋春秋矛盾,暂且不论晋书的口碑如何。单看这条史料,就和三国志显得出入甚多,而汉晋春秋则更为贴切。以下阐述晋书的几个疑点。
  1. 张合在晋书的这段记载中彻底蒸发,没有记载他攻打南围或者追击诸葛亮,所以无法判断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分可疑,
  2. 王平传记载的是“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发生在第二进程,诸葛亮并没有逃跑。这段记载与王平传矛盾。
  3. 诸葛亮传记载的是“粮尽退”。而晋书则记载“亮宵顿”。一个是粮尽退兵,一个是兵败撤退,与诸葛亮传矛盾。
  所以,战争发生在第二进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三)结局
  那么结合上述记载,晋书记载的“俘斩万计”和王平传中的记载完全不符,所以一定不是同一场战争,那么如果俘斩万计成立,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战争发生在第三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如果战争发生在这一阶段,疑点同样存在。
  1. 如果俘斩万计成立,那么诸葛亮损失几乎将近全军的百分之二十,如此大规模的溃败,蜀国那边一点动静也没有,张合传,郭淮传,甚至魏略都不予记载。这是为什么?
  2. 如果战争发生在这一进程,也就是说张合追击。那么魏略和三国志所有相关传记都记载张合追击,唯独晋书中张合人间蒸发。如果说司马懿是主将,那么三国志和魏略没理由不记载。
  3. 如果张合是主将,那么这一场战争中诸葛亮传记载“射杀合”。试问主将死了,军队怎么可能俘斩万计?
  这三个疑点至少说明了晋书中“俘斩万计”的记载存在于第三阶段的可能性也极低。而且根据晋书的记载是这样的:
  1. 诸葛亮围祁山
  2. 破诸葛亮于卤城
  3. 追击,俘斩万计
  然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三国志中的进程
  1.诸葛亮围祁山。
  2.司马懿与诸葛亮激战,结果不明。张合与王平激战,不克。
  3.诸葛亮粮尽退,射杀张合。
  明显出入很大。
  所以我认为,晋书的记载明显不实。
  结尾总结:
  这场战争,诸葛亮围祁山,并且大破司马懿。王平坚守南围,张合无法攻克。最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合追击,诸葛亮射杀张合。
  五.最后一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这是关于第五次北伐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关于两军的交战只有“相持百余日”,可见这场战争中两军是相持不下,我想要说明的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规模和对魏国带来的影响。
  关于这一次战争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我的观点是在陇右和魏军相持,但是避免攻坚战,
  而这一次战争,司马懿则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战略方针,不断防守与诸葛亮消耗。
  (一)
  关于这一次战争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我的观点是在陇右和魏军相持,但是避免攻坚战,
  而这一次战争,司马懿则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战略方针,不断防守与诸葛亮消耗。
  《三国志.郭淮传》记载“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文中并未出现诸葛亮兵败的字样,而众所周知,魏书以曹魏史料为蓝本,夸胜讳败是其习惯。“淮逆击之”虽然并未道明结果,但是估计郭淮也不会占到多大便宜,而“有备不得上”也最多说明诸葛亮没有达到攻拔城寨的结果,但是两军交锋,必有死伤,郭淮传却回避了两次战争的结果,可见纵然诸葛亮没有大胜,郭淮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三国志.辛毗传》记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由此可见,司马懿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出战。而诸葛亮则不断的发动试探性的进攻,但魏军却决不应战。这也侧面说明,魏军对于与诸葛亮野战并没有十成的把握。而且朝野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极为重视,因此魏明帝屡次强调司马懿不得出战。魏明帝也立下了这样的诏书:“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当然,观其后来的战局,诸葛亮既没有“久停则粮尽”,司马宣王面对一个死诸葛仍然不敢“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可见魏军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畏惧的,生不敢交战,死不敢追击。
  结合三国志中魏蜀两方面的史料来看,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 魏军的对于诸葛亮有一定畏惧,以至于不敢交战
  2. 战争中两方主要相持不下,但是根据魏书夸胜讳败的习惯来看,郭淮两次交战也不会占到多大便宜。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分析完三国志中魏国方面的史料,该当分析一下吴国的史料。《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这条史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诸葛亮对于魏国造成了一定影响。以至于孙权认为这次可以趁火打劫,认为“魏明帝不能远出”。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虽然魏明帝还是得以脱身,但最起码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司马懿的战局不利。否则孙权不会认为魏明帝无法远处,魏明帝也不会派兵援助。参考第一次北伐,正是魏国战局不利,三郡投降,才派出了张合作为援军帮助曹真。时隔数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倘若郭淮两战都胜,司马懿也占到便宜,那么魏明帝何苦如此在乎这边的形势。若非“不远出”,便得“遣兵助”,可见五丈原,双方相持不下,魏军一定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然后再看一下东吴北伐失利之后裴松之的评价,“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在这里殊应当是悬殊的意思,东吴北伐兵败,与当年诸葛亮北伐悬殊甚大,倘若诸葛亮北伐对于魏国毫无影响甚至自己吃亏,那么裴松之又岂会说出这样的话。
  因此结合吴主传和裴松之的评价可以补充上一点:
  3. 诸葛亮把渭水一带的魏军打到魏明帝必须派兵援助,就连孙权都认为诸葛亮已经打得魏国到“魏明帝不能远出”的地步。
  (三)
  战争结束,关羽诸葛亮的死因,也是众说纷坛。《三国志》中只一个记载“亮卒于军中”,而于其它史料当中,则是五花八门。
  魏书曰:“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这个记载实在不实,因为从任何史料都无法看出诸葛亮“粮尽势穷”,吴主传里孙权更是说魏国到达“魏明帝不能远出”的地步。诸葛亮屯田三个月,百姓安堵,军无私焉。没有任何退兵的迹象,不可能因为“粮尽势穷”而呕血。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个人认为这条记载较为可信,诸葛亮很可能是操劳过度而亡。毕竟四次北伐虽然小有成就,但是没有撼动魏国根基,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死后蜀国更加不可能战胜强大的魏国,因此工作过度,最后操劳而死。
  总结:这次北伐,诸葛亮改变以往的方针,两次试探性进攻,然后寻求野战。但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也避免攻坚战的发生。所以导致了“相持百余日”,最后诸葛亮终于操劳过度而死。以至于一代诗圣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诸葛亮五次北伐也成为了千古佳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被万古传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6 01:58 , Processed in 0.10380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