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2568|回复: 9

诸葛亮的权利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感谢刘琦将军

一、政治婚姻
黄承彦乃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社会人物,并接在上流社会的关系盘根错节。据《襄阳耆旧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当年,在全国都只手可热的的实力派人物蔡讽把姐姐和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太尉张温(国防部长)、荆州牧刘表(封疆大吏)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名士黄承彦除了自己德高望重之外还与当时荆州最高长官刘表是连襟。但是,黄承彦的生活也未必十全十美,他的女儿虽然有才,但相貌奇丑。
与此同时,当地还有另一个青年在发愁,这个青年名叫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亮并不是为了娶不找老婆而愁,他愁的是自己的前途。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人家,其祖父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中央及地方纪检监察部总长),父亲诸葛圭担任过郡丞(市委秘书长),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市长)。诸葛亮主要由叔叔诸葛玄抚养长大,诸葛玄与刘表有一定交情,所以诸葛亮通过这个关系在荆州某个一官半职应该是不成问题,但是这区区“一官半职”在颇具野心的诸葛亮眼中如粪土一般,去捡还懒得弯腰呢。诸葛亮胸怀很大的抱负,却苦于一直没有跃龙门的机会。
而这时黄承彦的烦恼让没落干部子弟看到了机会。于是诸葛亮不辞那“丑女”的“黄头黑色”,将她迎娶进门。这之后,诸葛亮凭借岳父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关系,迅速跻身于荆州上流士人之列,结识了庞德公、司马徽等大批社会名流,并通过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进一步接触,充分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类人物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各政治集团的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这些情报信息对于正在密切关注时局、分析时局发展方向。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可以说,利用裙带作为天梯这一步的成功,对诸葛亮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择主标准
首先,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的动机不是出于作为东汉士人所信仰的“忠”,而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如果他的信仰是“忠”,他“忠”的目标毋庸置疑该是当时的汉朝朝廷。而曹操早已“奉天子以令不臣”,代表着当时的官方朝廷。如果诸葛亮为了忠,为什么不投效朝廷而投效刘备呢?
或许有人认为刘备身为皇叔,也可以代表朝廷。对此说法我不以为然,且不说“皇叔”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亲国戚头衔,就算是皇帝他亲叔,根据当时的伦理道德,他就有权代替皇上了吗?照这么说汉朝的那些因造反而获罪的刘姓王们可真是冤枉啊。
其实诸葛亮对这一点也是十分明确的,他将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称作“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刘备这个诸侯与汉朝天子分得很清。
诸葛亮不加入曹操集团,并非不屑与他所谓的“国贼”为伍,而是因为曹操集团谋士如云,人才济济,“军师”在这个市场并不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就算他受到重用也不会有能让他满足的充足发展空间。同样的思维方式在贾诩全张绣投降曹操时就已明确地解释过:官渡相持时,决战一触即发,袁绍与曹操都在争取中间力量。袁绍派人来找那张绣,贾诩却力主去投靠曹操,他在说服张绣的理由中有重要一条便是:目前袁绍人多势众,曹操则人少势弱,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操却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稍微了解过一点点经济学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实质其实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诸葛亮不选择孙吴集团也是类似的道理。孙吴集团属于典型的家族企业,自己本事再大也难以超越周瑜、鲁肃、张昭等元老的地位。诸葛亮亲口所说的原因为:“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刘备集团虽然处于很大劣势,但有着很多优势。首先,长远来看,刘备集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其次,鉴于刘备集团存在人才空白,急需他这样的军师,相比对于曹魏集团、孙吴集团,诸葛亮的加入对刘备集团的边际效用最大,所以去了必然倍受重用;再次,刘备用人的思路不同于曹操这种“雄猜之主”,会很大程度地放权给诸葛亮。这一切优势让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在很低的原始价上买进了这支潜力股,并成为了刘备集团的CEO。
加盟刘备集团的过程中,“三顾茅庐”这个诸葛亮费尽心机的炒作可以作为以上结论的明显佐证。

三、建立威信
凭借着自身雄厚的实力,辅以各种手段,诸葛亮巧妙安排了数次精彩表演,成功服众,坐稳了这第二把交椅在。但在此期间,曾有两个人令他很不爽,一个给他爬上第二把交椅造成不小障碍的二爷关羽,另一个则是对他坐稳这把交椅构成很大威胁的凤雏庞统。不过,这两个人后来都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在此先不多说,后面再细细道来。

四、诛除后患
在诸葛亮青年时期,发生了董卓进京乱政事件。西凉刺史董卓借口剿除阉宦带兵进京,把持朝政,废帝另立,并自命丞相,托辅政之名倒行逆施,为所欲为。这一事件无可避免地给这个正处于心理和思想正处于逐渐发育成熟期的诸葛亮带来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后来,诸葛亮的亲戚间又发生了一个事件。荆州刘表(诸葛亮之妻的姨父)集团中的蔡瑁(诸葛亮之妻的舅舅)为了扶植自己外甥刘琮(刘表的次子)而排挤不受宠的刘琦(刘表的长子)。刘表死后,蔡瑁等假写遗嘱,立年仅十四岁的刘琮为荆州之主,而后以辅佐之名独揽大权。这件发生在诸葛亮身边的事情,对诸葛亮的意识有着更强烈、更深刻的影响。诸葛亮后来的做法,与此如出一辙。
于是,诸葛亮深谋远虑,开始为以后自己也能如此潇洒地辅政扫除障碍。
  《三国志》记载:“刘封者,本罗候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所在必克。”“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难以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就是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还没有子嗣,于是收了养子刘封。荆州失守后,借刘备责备刘封之机,诸葛亮提出杀死刘封的建议,罪名是“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发人深思的是,诸葛亮所考虑的这个“易世之后”是指谁?指刘备和他本人等老一辈创业者还是仅仅指刘备?这个“终难制御”又是对谁而言?对刘备的亲子刘禅还是诸葛亮自己?
如果文章写到这里,上述疑问还不能得到明确答案,那么诸葛亮后面的表现就越来越能说明问题了。






上一篇:三国演义十大非武力脱险
下一篇:成也荆州,败也荆州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废黜异己
后主刘禅即位后,诸葛亮种种表现更加凸现出了他强烈的权利欲。
刘备死后,后主即位,诸葛亮辅政,与此同时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仍在江洲防御东吴。于是,诸葛亮一步一步展开了对这位地位仅次于自己的李严的排挤。首先以防御为国大举进攻为由,调李严率所部军对离开江洲,调入丞相府任差,并改名“李平”。从此基本夺了李平的兵权。北伐战争中,立言负责后方防务和后勤保障。在第四次北伐战争中,李平镇守汉中,负责运粮,后来李平(李严),因为一次运粮不济而被废为平民。
此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
这段记载大体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李平(此时李严已经改名李平)是第四次北伐负责后方督运粮草的人员;
2、由于遇到连降大雨,造成从汉中到祁山千里运输线(注意多是山路,很容易因大雨发生滑坡、泥石流,导致道路被冲毁)交通不便,笨重的运输车辆难以通行,诸葛亮大军在前线的补给因此难以保证;
3、李平得到下面的报告,于是派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去向诸葛亮报告这种情况,并希望诸葛亮尽快撤军;
4、诸葛亮知道粮草运送不上来,决定尽快撤军。
5、李平在得知诸葛亮大军撤回后,却认为:军粮还很充足,为何就撤军呢?以此打算推卸自己督运粮草不力的责任,同时想证明是诸葛亮自己不能推进而撤军;
6、接着,李平又向后主上表说是:大军假装后退,以引诱敌人追击再进行打击。
7、结果,诸葛亮率军返回之后,出示了李平在这次事件前后的亲笔手书信函,证明是李平在搞鬼;
8、李平面对铁证,无言以对,只好认罪受罚。
  略一细究,其中其实问题很大!如果李严想要陷害诸葛亮,为什么还会在公众场合说出“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之言,而后却给皇帝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自然原因加上当地地理条件,无法运输粮草是很正常的事情,况且李严及时通知了诸葛亮,并没有犯多大的错误,至于为此就使用如此拙劣的手段来陷害有“神鬼莫测之机”的诸葛亮吗?如果李严真是为了推卸自己责任而怪罪诸葛亮,他为什么要无限诸葛亮“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而不是扣上“怯敌避战”的帽子?
  由于难以抗拒的自然原因,李严无法按期将粮草运输到前线给诸葛亮补给,于是派人通知诸葛亮“补给到达日期推后”的消息。诸葛亮接到“无法按时补给”消息后便开始退军。李严不解为什么“推迟补给”的消息会导致撤军,便惊问“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诸葛亮给李严的解释为“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并甚至提供了“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的证据证明是“诱贼与战”。于是李严将此情况告诉后主,而诸葛亮却予以否认,还拿出了一大堆证据证明,把李严推到了极其被动的地步,并趁热打铁,上了一道《弹李严表》,其中大部分是莫须有的政治罪名。于是在两个蜀汉托孤大臣的政治斗争中,蜀国政坛上的二号人物李严被彻底打败,落得个“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的下场,从此退出了蜀汉的政治舞台。
  此次弹劾李严与谏杀刘封的手段如出一辙,就是在对方处于极其被动的地步时,痛下毒手(而且毒手与导致被动的原因基本无关),所不同的是前一次只还是“借机”,后一次则是自己创造了机会。
诸葛亮对李严的政治陷害不仅因为政见不同(诸葛亮热衷于无休止的对外战争,李严则倾向于休养生息的内部发展政策。在《弹李严表》中诸葛亮加给李燕的第一条罪状就是“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就是指责李严对北伐大事不积极,净搞一些小恩小惠的内部发展措施,这样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安全又沽名钓誉,是不忧国的表现),更是为了满足其长期以来对青年时候就屡次见到的那种“绝对权力”的极度渴望。果然,李严被废黜后,诸葛亮彻底独揽军政大权,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六、一手遮天
出于本性,如愿以偿的诸葛亮像暴发户享受奢侈一般,享受着“绝对权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并乐此不疲。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权力最大化,诸葛亮进一步孤立并架空刘禅,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可以让他颐指气使的傀儡皇帝。不说别的,就看那篇名垂千古的《出师表》,其口气较同出于诸葛亮之手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更为严厉,以这种口吻对待皇帝,简直是嚣张跋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有人可能会因此认为我诬蔑诸葛亮为不忠。其实我并没有指控诸葛亮企图废帝篡位,忠与不忠与这里的关系不大。不过既然说到这了,我不妨再说一说我对诸葛亮的“忠”的看法。其实认真分析,诸葛亮的“忠”不应该被被称之为真正的“忠”。其一,他的“忠”不是对于汉朝政权的,按照封建道德观点,不为忠;其二,他的“忠”不是对于人民百姓的,按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点,也不为忠;其三,他的“忠”的范围很小,甚至可以说对象是唯一的——他的“忠”仅仅对刘备以个人有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之所以鞠躬尽瘁“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很明显,这其实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心态。所以说,这种针对性极强的狭隘的“忠”其实已经称不上是忠了。
关于诸葛亮与刘禅关系这一点,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本人对此事的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复赘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废史灭口
在诸葛亮把持的蜀汉政权时期,竟然“国不治史,注记无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史官。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炎黄尧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不设史官在历史上是不常见的,是蜀汉政权的一大特点,也是诸葛亮高明手腕的体现。
以诸葛亮的“达于为政”和其思维之周密,以及“杖二十以上亲决”的精细作风,应该是不会不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如果说刘备在位时期蜀汉初建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在刘禅当政后这么长的时间内,政权稳固度应该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拥有刘巴、秦宓、谯周、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学人才情况下,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依然“国不置史”,那就不是能以诸葛亮“犹有未绸”这样的简单借口来解释得了的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权倾朝野,全国上下唯他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务“咸决于亮”。拥有高度集权的他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对主上,他架空刘禅,对这个傀儡皇帝颐指气;对同僚,勾结党羽,排斥异己;对百姓,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致使“天府之国”的百姓人人“面有菜色”,并施以严刑峻法以压制民怨。为了不受监督和制约为所欲为,以及掩盖他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诸葛亮竟然不设史官。这难道不是公然与历史和人民为敌,不是用强权粗暴践踏人类文明的行径吗?

请各位看官请自己估量一下,诸葛亮穷其一生杀出的这条政治血路,到底令他自己,令当时官民,以及令后世付出了多少代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有道理,我一直满崇拜诸葛亮的,经过这篇文章发现诸葛亮其实没有这么伟大
发表于 2013-8-1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
一、政治婚姻。汉,男人不只一个老婆。娶一个女人仕途明,是高明之举。
二、择主。曹魏“奉天子以令不臣”称作“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君主的政治立场,都不见得经得起分析。
三、建立威信。 文章意义不明
四。五。  刘封,刘备要杀肯定有考虑,不只是一个人的话就.. 李严,这个话题多看点史料才能看待这个问题, 比如李严在当政期间所作所为,以及李严在诸葛死后展现出的 悲哀。
六、一手遮天.明显就是黑人。那曹操杀孔融岂不是?
七、废史灭口? 看点历史。


发表于 2013-8-1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
发表于 2013-8-1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籁墨夜 于 2013-8-11 20:13 编辑
白马银枪赵广 发表于 2013-8-11 12:39
七、废史灭口
在诸葛亮把持的蜀汉政权时期,竟然“国不治史,注记无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也 ...

这文章的错别字(权利,权力)我就不吐槽了。通篇除了前2,3条基本错误摆出。只说一点,即使后人赞颂诸葛亮有粉饰之嫌,但中国历史上掌握如此权柄竟能全身而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有几人?曹孟德可做得?(曹丕篡汉),司马可做得?(同曹)刘裕可做得?(取晋代宋),整个两晋南北朝期间除了王猛以外没有一个人身居诸葛之位而坐到诸葛之事,所以才说王猛是“功盖诸葛第一人”。后世就更别了,即使宽厚仁德拥有极大人望和政治手腕的宋太祖赵匡胤也“黄袍加身”,因为这是封建制度(或者说官家集权制度)下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出将入相又能得到善终的人屈指可数。再说一句逆鳞的话,如果诸葛都被这作者形容成这幅不堪模样,那我们敬爱的开国总理周公在万般无奈下做的违合之举岂不到了“罪无可恕”的地步。所以说,读史很好,但是读出这么个结果我真是敬佩这篇文章作者的脑补能力和如此奇葩的逻辑性。
发表于 2014-3-30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见仁见智罢了
发表于 2014-5-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观点不赞同
发表于 2014-5-5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错的 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4-12-25 01:51 , Processed in 0.1149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