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2886|回复: 5

[原创] 董卓迁都原因、条件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拥抱苦难 于 2013-8-3 21:43 编辑

此文首发于兵戎军事社区,水平略低,望海涵。此文与上一篇曹操相貌的图已被兵戎军事社区帖上水印,挂掉了,抱歉。

引言: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挟持献帝、朝廷公卿及洛阳的百姓迁往长安。临出发时,董卓下令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等也都强行劫走。在迁都的途中,董卓的步兵、骑兵一路驱赶、逼迫上百万百姓朝长安迁徙。一时间,从洛阳到长安的大道上,挤满了迁移的人潮车马。由于当时粮食缺乏,饿死者,相互拥挤踩踏导致受伤、死亡者及由于秩序混乱而引起的相互抢掠械斗至死者无数,尸体遍布沿途大道,景象甚为凄惨。董卓在献帝离开洛阳后,下令放火焚城,命令即下,洛阳城内所有的宫殿、官邸、民宅等,完全付之一炬。致使洛阳周围方圆两百里顿成焦土,鸡犬不留。董卓还想到洛阳城外有不少帝王和公卿大臣的坟墓,就派心腹悍将吕布率领人马把那些大坟、小坟能挖的全都挖开了,把挖掘出来的金银玉器及所有珍宝全部运往长安……

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犹如修罗地狱一般的景象,在当时只有董卓能够导演出来。在迁都过程中,献帝、公卿、官兵、百姓甚至连董卓自己也免不了辛苦劳顿。那么,董卓为什么要迁都长安呢?

(本文以个人分析、推断为主,引用史料的地方,只简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精准翻译,望大家谅解。)

迁都的原因

一、反董卓联合军构成极大威胁。

关东地区:东汉末年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三国志•董卓传》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一月份,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桥瑁、袁遗、鲍信、曹操11路关东豪杰同时发兵,各统领数万人马,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听说关东豪杰起兵进攻洛阳,有些恐惧不安,于是决定在二月份迁都长安。

这个“数万”两字,我经多方考证,也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我分析,应该在13万,个别豪杰(比如官职较高的袁术、韩馥等)也许会达到5万左右,这样计算下来,关东联军11支部队,大约有230万兵力或更多,这个数字是相当令人恐怖的。即使董卓拥有比关东联军相同的兵力,与之拼杀,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何况,董卓当时根本没有多少兵力(请继续关注下文予以分析)。

董卓很恐惧是属于相当正常的。单纯的兵力不济,董卓就要撤退迁都吗?显然还有原因。

《后汉书&#8226;董卓传》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雀戈>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孙坚追击他们,胡轸、吕布败走。董卓派将军李催到孙坚那里求和,孙坚拒绝不接受,进军大谷,距洛阳90里。董卓亲自出兵和孙坚在众皇陵地带交战,董卓败走,退兵驻守黾池,在陕地集结兵马。孙坚进攻洛阳宣阳城门,又攻打吕布,吕布又战败逃走。孙坚于是打扫皇室宗庙,填补被挖开的各处陵墓,分兵出函谷关,到新安、黾池之间,以截断董卓后路。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诸将战败几次了,干不出什么名堂了。只有孙坚有点气,各位将军要小心。”于是派东中郎将董越驻扎黾池,中郎将段煨驻扎华阴,中郎将牛辅驻扎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分布在各县,以抵御山东的军队。

关东联军最出色的就是孙坚,胡轸、吕布、甚至董卓亲自出马都被孙坚打败,董卓军士气一定遭受重创,几经思量,董卓只好彻底放弃洛阳。

在孙坚军击败董卓军之前,孙坚曾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征讨董卓,在梁地(今汝州梁县西南)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联合孙坚反董卓的颍州太守李曼也被生擒。接着,河内太守王匡又屯兵河阳津(今河南省孟县西部的黄河渡口),准备进攻董卓。不料老谋深算的董卓早有觉察,先派疑兵向王匡挑战,而暗中却派精锐部队从小平津渡河北上,绕道偷袭王匡所部。王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关东军实际上分三拨,河内的袁绍和王匡;东郡(豫东)的曹操等一大群人;南阳的袁术和孙坚。

董卓的判断很有道理,因为如果单单进行逐个歼灭战,董卓打赢的希望不大。再经历了几场败仗后,趁自己的主力元气尚在,下决心挟持献帝迁都撤退。

二、边章、韩遂、马腾先后在西凉起兵叛乱。

《三国志&#8226;武帝纪》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华峤《汉书》曰: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

金城郡(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边章、韩遂将刺史郡守杀死起兵叛乱,部众达到10几万,引起天下骚动。董卓与杨彪的对话中也提到,如果边章、韩遂的大军东下,我们不能抵御,到时候就请杨彪你和袁绍等人去西方剿灭他们。

董卓说这句话已经很生气、很激动了。董卓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战10年,身经百战,一定知道他们叛乱的威力不容小视,担心之余,想到了迁都长安,聚集自己的主力部队来防御。那么,当时天下骚动是怎样的情形呢?请看后汉书中的记载。

《后汉书&#8226;董卓传》三年春,遣使者持节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于温。其冬,征温还京师,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遂连和,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又汉阳王国,自号“合众将军”,皆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天,朝廷派使者持符节到长安任命张温为太尉。三公在京城之外,张温首开其例。那年冬天,征召张温回京,韩遂就杀了边章和伯玉、文侯,领兵10余万,进军围攻陇西。太守李相如反叛,与韩遂联合,一起杀了凉州刺史耿鄙。而耿鄙的司马马腾,也领兵反叛,又有汉阳王国,自称“合众将军”,都和韩遂联合。共同推举王国为头领,带着他们全部兵马,入侵抢掠三辅。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包围陈仓。朝廷于是任命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败了他们。韩遂等人又共同废黜了王国,而劫持了原信都令汉阳阎忠,让他统率各部,阎忠耻于被众人胁迫,气愤发病死去。韩遂等人之间逐渐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其各路兵马也都分崩瓦解。

《三国志&#8226;董卓传》是岁(初平三年),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

一直到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马腾等才投降。从186年叛乱开始,到192年叛乱结束,一直持续了6年之久,其间,韩遂等人之间逐渐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虽然自相残杀,但隐患重重,局势混乱,真的说不清谁哪一天和谁联合作乱。董卓心有余悸,忧心忡忡,只盼着去离西凉比较近的长安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对付韩遂、马腾,可攻可守,又可以利用关隘遏制关东联军。

三、黄巾余党“白波贼”作乱。

《后汉书&#8226;董卓传》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又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当初,灵帝末年,黄巾余党郭太等又在西河白波谷起事,转而侵犯太原,接着攻破河东,百姓流亡到三辅,称他们为“白波贼”,部众10余万。董卓派中郎将牛辅攻打他们,不能退敌。等听到东方讨伐董卓的兵兴起,董卓恐惧,就用鸩酒毒死弘农王,要迁都长安。

牛辅不能退敌,又没有指明牛辅被击败,所以牛辅自然与“白波贼”僵持,一部分兵力被牵制。黄巾余党10余万,战斗力固然不强,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否则,这个事件在史书上就不能这么一段带过了。但这件事对于当时的董卓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事。本来就没有完全在洛阳站稳脚跟,黄巾余党又来骚扰,真让董卓头疼,所以这也是董卓计划迁都的原因之一。

四、董卓在洛阳兵力不足、主力兵力也不容乐观。

《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三国志&#8226;董卓传》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当初,董卓进京时,步骑兵不过3千,自己嫌兵少,怕不被远近各处所服,大约有四五天总是夜里偷偷把军队从城里开出来在附近扎营,天亮后却大张旗鼓回城,使人以为西边的军队又到了,洛阳城中无人知道。不久何进和他弟弟何苗先前率领的军队都归顺了董卓,董卓又让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而兼并了他的部众,董卓军队大大增多。

其实,董卓真正在洛阳的兵力,恐怕真的只有这么多。3千自己的精锐加上何进、何苗、丁原余部,我猜测,应该不会超过10万人。最关键的是,真正可以推心置腹并委以重任的,就是董卓自己带来的3千精锐。董卓心里自然没有底。那么,董卓到底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人马呢?请看下面。

《三国志&#8226;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后汉书&#8226;董卓传》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鄢,以为捕鱼,而潜从鄢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斄乡侯,邑千户。

张温当时也派了董卓领兵3万讨伐先零羌,董卓在望垣北被羌胡包围,粮食断绝,进退困难。于是在渡过的河上筑了一道堰,装作捕鱼,却悄悄地从堰北后撤回军队。等到贼寇来追他,放的水已经深了,不能渡过。当时各路军队败退,只有董卓军队完整无损地退回,驻扎在扶风,封他为帘乡侯,食邑一千户。

这里讲述的是董卓保住3万官兵的功绩。依我来看,董卓把这3万官兵驻扎在扶风,这些官兵是他赖以起家的原始资本。

《后汉书&#8226;董卓传》及灵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等到灵帝得病,用玺印诏书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兵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说:“臣既无深谋远虑,又无壮举,承皇上错爱,使我掌管兵马十年。士卒大小关系亲近日久,留恋我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愿意为臣尽力。请求把他们带到北方州郡,效力于边疆。”于是驻兵河东,以观察形势变化。

史料上确切记载,董卓在进军洛阳前,只有上面讲述的这3万官兵。我不妨再大胆推断一下,董卓作为州牧,野心勃勃,暗自发展自己的实力,私征一些兵力,再联络一些西北羌胡兵力,总共也不可能超越10万人,甚至也就是5万人。而且,留在西北抵御韩遂、马腾、少数民族等叛乱的兵力应该占绝大多数。留在河东追剿“白波贼”的兵力也大概有万余。自己带着3千精锐进驻洛阳,可以说是仅剩的3千人了吧。
另外,这里也表明了一个问题,既然董卓作为州牧约有35万人,关东联军不乏州牧、刺史,兵力可见一斑。前面我提到的230万关东联军,只多不少。

五、董卓手下将领之间有矛盾。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后汉书&#8226;董卓传》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死者略尽。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

当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想要攻打董卓。董卓派疑兵挑战,而让精兵偷偷从小平津过渡口北,打败王匡,把他的兵几乎杀光。第二年,孙坚收集打散的兵卒,进驻梁县的阳人。董卓派部将胡轸、吕布进攻他。吕布与胡轸不和,军中惊恐,士卒四散。

《后汉书&#8226;董卓传》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进屯霸桥。时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遂与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种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攻傕,连日不决。韩遂闻之,乃率众来欲和腾、傕,既而复与腾合。傕使兄子利共郭汜、樊稠与腾等战于长平观下。遂、腾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皆死。遂、腾走还凉州,稠等又追之。韩遂使人语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乃骈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军还,利告傕曰:“樊、韩骈马笑语,不知其辞,而意爱甚密。”于是傕、稠始相猜疑。犹加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

当初,董卓入关时,邀韩遂、马腾一起共谋山东。韩遂、马腾见天下将乱,也想依靠董卓起兵。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见皇帝,驻扎霸桥。当时马腾私下有求于李催,没达到而发怒,于是就和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独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来打李催,连战几天不分胜负。韩遂听到了,就率部众来想使马腾、李催和解,不久又和马腾联合起来。李催派他哥哥的儿子李利和郭汜、樊稠与马腾等人战于长平观下。韩遂、马腾战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都战死。韩遂、马腾逃回凉州,樊稠等人又追击。韩遂派人对樊稠说:“天下事反覆无常难以预料,你我同乡,今天虽有些小摩擦,恐怕还会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谈一谈。”于是二人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军队撤回后,李利告诉李催说:“樊稠、韩遂并马说笑,不知说的什么,但看看关系很亲密。”于是李催、樊稠开始互相猜疑。但还是让朝廷加任樊稠与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都参与选拔举荐官吏。

董卓的心腹爱将:胡轸与吕布不和,李催和樊稠不和,到后来的李催和郭汜不和,武将尚且如此,我想那些军师、谋士之间也融洽不到哪儿去。但是,董卓是个精明人,他不会不清楚他手下人之间的事,只是处理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况且,董卓手下都是虎狼之将,护着谁偏袒谁,后果他是知道的。所以凭这些问题,董卓想,长期使这些将领在洛阳附近与关东联军交战,时间长了,万一临阵哗变,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如战略后撤,到自己的地盘,稳稳控制住局势,也收收人心,徐图之。

六、洛阳战略地形不利。

洛阳实际上处于豫西山区最东端被四面包围的一个谷地里面,洛阳和豫东平原的通路上有著名的虎牢关,也是万夫莫开之势。但是和关中不同,洛阳的补给要依赖于豫东平原,所以历史上一旦形成持久战,而且敌人兵力强己方处于守势的时候,洛阳就不行了,因为洛阳人口多,粮食供应就很成问题,这和背靠渭河平原的函谷关有本质区别。当然古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秦朝两汉时荥阳旁边的敖仓,隋唐时候的洛口仓,囤积大量粮草,就是为此。项羽和刘邦在荥阳这里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激战,项羽本来大获全胜,但是因为彭越挠楚,骚扰后方,项羽离开后守将不听项羽的嘱托,妄动而丢了敖仓,项羽因缺粮导致兵皆离散,最后被围垓下,乌江自刎。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请大家看上面这张地图,洛阳的东方、南方、西北方,除了一些关隘外,完全暴露在空旷的平原地带,战略位置很不利于防守。董卓的几万人要想在这里抵抗关东联军的230万人马,如果关东联军齐心协力,那么董卓军就好像一只大象面对11只饿虎,即使这只大象再强壮,时间长了也斗不过这11只饿虎。当然,这11只并不是饿虎,而是12只饿虎加上一群狡猾善变的小狐狸,这是后话。董卓在当时那个紧急的情势下,只能暂时认为关东联军是11只饿虎,不得不防,而且不一定防得住。

七、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

董卓立献帝的好处,一是因为献帝年龄小,可以延缓亲政时间,其次,献帝能上台,董卓就是首功,因此对他的控制力更强。
同样的决策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不一样,对于董卓的能力来说,迁都是明智的决策,这样可以让关东联军内讧,并且长安更靠近西凉,便于控制局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等于放弃关东,把它拱手让给联军。

不过董卓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靠他的能力和实力,都无法消灭联军,所以说他迁都是明智的。

董卓废少帝是为了树立威信;迁都一来避其锋芒,二来可以将皇权拉入自己管辖的势力范围之内,来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关东联军营救天子的计划流产。可惜这样一来反而更难约束关东以外的军阀势力,以至后来发展至群雄割据的局面。
我前面所讲这么多原因迫使董卓迁都。那么,真正实施起来,有没有可能性,迁都有没有条件?请看下面。

迁都的条件

一、关中地区很富饶。

关中地区:东汉末年指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华峤《汉书》曰:卓欲迁都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今海内安稳,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

董卓想迁都长安,内心也有一点犹豫不决,于是召公卿来,看看公卿们有什么看法。当时司徒杨彪提出:“迁都乃是天下的大事,如今天下太平,无故就迁都,担心百姓被惊扰,列强、流寇趁迁都聚众引起骚乱怎么办?”董卓的看法是:“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富饶,以前秦朝就是在关中地区起家而灭了六国。如今要是迁徙到长安,假如关东联军胆敢有轻举妄动的,用我强大兵力足以震慑他们。”关中地区,《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从秦汉之际的国内形势来看,关中、关东同为中国人口最多、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从政治、经济、军事的地位上看,关中地区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首先,它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区农业和西北畜牧业的支持,经济发达;其次,它四周为秦岭、北山山系及黄河所环绕,有四塞为固;北有萧关,西南有散关,东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等,形成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并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而当时,长安是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又有西汉建都根基,选择迁都长安是非常合适的。而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关东联军并没有攻击董卓,而董卓可能已经有了预见,关东联军有可能攻击他,有了迁都长安的打算。

二、长安附近地区有修建皇宫、京都的土木材料基地。

华峤《汉书》曰:彪曰:“海内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又长安宫室败坏,不可卒复。”卓曰:“武帝时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窑数千处,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

杨彪表明:“如果迁都,动起来很容易,说迁过去就迁过去,但迁都以后想要安定却很难。又因为长安旧皇宫已经败落了,修复起来也很麻烦。”而董卓似乎早已经考察好了,他认为:“在杜陵南山脚下,有制造修建城垣专用材料砖窑、瓦窑厂好几千家。另外,木料也不愁,可以从西凉伐木运至长安。”

说到这,整个董卓迁都事件原因、条件已经很明朗了。那么,董卓迁都这一举动,是单纯的战略撤退吗?还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董卓对付关东联军的策略

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我将大胆的凭自己的分析、推断为大家讲一讲董卓的策略。(只是个人观点,还请大家点评、指正)

董卓在面对关东联军时,其实真正让他恐惧的不是那支数量庞大的联军部队,而是害怕其中的几个人。这几个人是:曹操,孙坚,袁术,韩馥。

董卓在迁都事件之前,曾找过曹操共谋大事,把自己的实力、计划都和曹操讲了,结果董卓没有想到,曹操没有被自己拉拢,反而起兵反叛。曹操的才能董卓自然了解,能文能武,年富力强。而曹操最了解董卓的底细,使董卓不得不作出一些战略的改变。

孙坚,屡次击败董卓手下悍将,让董卓吃惊不小,这个孙武后代同样具有超人的胆略和武勇,与之对敌,耗费很多精力。

袁术当时在反董卓联合军里面,是官职最高的,官拜后将军,拥有正规武装自不必说。董卓担心的是袁术强大的士族人脉关系,如果袁术与袁绍联合,再呼吁一下全国袁氏祖上的门生故吏,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再来说说韩馥,他统治了当时的冀州,兵强马壮。其实,当时袁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守而已,可惜韩馥不是个凶悍的武将,处处妥协寻求和平。否则,依韩州牧的实力,消灭袁绍就象一只狮子捕捉一只小羊那样简单。这样的实力,怎么能不让董卓担心。

一开始,在关东联军没有出现内讧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的。尤其是孙坚和曹操,表现抢眼。甚至曹操提出了灭董计划。曹操说:“各位,听我的计划,现在我们应该由袁绍,引河内之兵,到达孟津;酸枣有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军队,可守成皋,据敖仓,塞住轘辕、太谷,完全控制住各险要之地。由袁术率领南阳之兵,攻丹水、析州,入武关,用以震动三辅(指长安、冯翊、扶风,今陕西中部地区)。但各军都应作高垒深壁,不要出战。多作疑兵,表示天下形势,正已造成各地豪杰联合围攻董卓之势,以顺应天下之心,诛讨逆贼。这样行动,成功的大势可以立时而定。”我称曹操这个策略叫“单纯局部包围网”。不能说曹操这个策略不对,而是这个策略需要各路豪杰悉心配合。

董卓及手下谋士则编织了一个更大的网,我称之为“整体全局包围网”。那么这个策略是怎样的呢?

董卓迁都长安,保留实力,撤至后方,利用招安手段拉拢韩遂、马腾,逐步免去后患。然后,利用献帝的名义,给予刘焉(益州)、刘表(荆州)、刘虞(幽州)、刘繇(扬州)等汉室宗亲高官厚爵,收买他们为保卫天子名义起兵,同时命令公孙瓒(北平)、张杨(上党)、孔融(北海)、陶谦(徐州)等关东联军外围的州郡长官形成四面八方的大网进行整体全局包围。一旦关东联军向西进入洛阳腹地,董卓大军固守函谷关等重要关隘,其余部队开始收网,这关东联军230万大军,恐怕犹如草芥一般,被围歼于洛阳腹地。

可惜,历史是捉弄人的,关东联军并没有形成合力,而是各自心怀鬼胎,甚至互相厮杀。从而让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坐视这可笑的混乱局面,导致董卓不修身而忘乎所以,招致杀人之祸。

董卓迁都事件对曹操的启迪

董卓迁都事件,给了曹操相当大的启发。也可以说是给曹操指明了一条迅速崛起之路。通过这一事件,曹操清楚的认识到:挟持天子是根本,修身纳贤是关键,整饬军备是必然,先打天下,再平天下,才是真正的霸王之道!

谈谈一些朋友的论断

有朋友提出:董卓迁都,在因为在他洛阳没有得到公卿、士族的拥护,人心背向导致其在洛阳无法稳固自己挟持天子的统治。

依我之见:公卿、士族不能左右当时的局势,风云乱世,先是依靠暴力打天下,等打下的疆土扩大了,再利用公卿、士族来建设、治理天下。何况,当时董卓在洛阳也曾举贤纳士,而所起到的作用呢?不如用心招揽猛将,扩充嫡系兵员,使之真正为自己卖命来的实在。

假如董卓不是残暴不仁,而是以德服人,又拥有绝对可以掌控局势的兵力与威望,那么公卿、士族就会象墙头草一样随他倒了。你们说呢?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评分

参与人数 3智力 +15 五铢钱 +30 武力 +15 收起 理由
一刀刀 + 5 + 10 + 5 赞一个!原创佳作!
柳筱姬 + 5 + 10 + 5 赞一个!
仿佛白羊 + 5 + 10 + 5 好才华!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关于曹操相貌的解析与推断
下一篇:【转载】三国时期的酒文化
发表于 2013-8-3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士族对良家子出身的董卓很是看不起,刚开始,董卓也是摆出虚怀纳谏的形象,无奈公卿士族大都不买账。结果,就是董卓干脆撕下亲士族的一面,转而残酷压迫士族大家。董卓终究没有曹操过人的政治手腕,没法将士族公卿玩弄在鼓掌之中。还有就是他文官集团里人才的极度缺乏,有的只是一些目不识丁的西凉野将。这些客观原因都注定了他不能成就霸业。
发表于 2013-8-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卓拥有一身抱负,其地位令所有诸侯垂涎三尺,他的出现犹如上天特意的安排为群雄割据、三国形成埋下笔墨,历史的车轮大势所趋,曹操做了董卓敢做而做不好的事情。刘备仰望星空,敢想也去做了。孙氏三雄虎踞长江,从未放弃天下之变,乃想了而做不了。
发表于 2013-8-4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董卓迁都,实属无奈之举,可这厮恶心就恶心在洛阳执行了“三光”政策。这种毫无道理的逆天行为,终将受到上天的制裁
发表于 2013-8-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是水版的副帥,且也是女子,不過很是欽佩書業有專攻的人才喲。{:4_119:}
发表于 2013-8-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的很透彻! 我想 董卓迁都的综合原因基本都涵括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4 18:54 , Processed in 0.16787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