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不能怪李胜,从《三国志》的描述看,司马懿的表演功底堪称“影帝”。不过,可以肯定曹爽是不读历史的,他不知道,司马懿40多年前曾装病骗过曹操。建安六年,曹操闻司马懿之名,召他做官,司马懿不想跟着曹操干,就假称自己中风,起不来床。曹操不信,派人夜间悄悄去刺探,司马懿“坚卧不动”。当时曹操上了当,但后来大约知道了真相,再派人来请,对使者下令:“如果他再磨叽,直接逮捕了。”司马懿害怕了,只好前来。 在曹操跟前,司马懿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军事才华,他的见识,有时甚至胜过曹操。曹操打败张鲁,夺取汉中后,司马懿分析说,刘备刚刚诈取四川,人心尚未归附,听说我们夺了汉中,四川必定震动,如果乘势进攻,很容易就能拿下刘备。曹操笑着答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竟然没有听他的意见,失去了攻击刘备的最佳时机。 或许因为司马懿太能了,曹操对他心生戒备,认定他有“狼顾相”。这个时候,司马懿应该是相当危险的,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勤勤恳恳,细小具体的事务,都亲自去干,常常“夜以忘寝”,“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操还在曹丕、曹植间犹豫不定时,司马懿已看出江山将来是曹丕的,尽力帮助曹丕,“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硃乐号曰四友,成为曹丕的亲信。 曹叡即位后,沿袭了父亲对司马懿的信任,对他十分重用,临终更是向他托孤。 面对这样的对手,曹爽竟然轻易上当,放松了戒备,只能说,此人真的还太“嫩”。 公子哥奢望做富家翁 司马懿兵变的动作很快,简直是生龙活虎,绝对不是“尸居余气”。他上奏永宁宫的皇太后,请求废掉曹爽兄弟;然后宣称奉皇太后令,让司马师率领禁军关闭所有城门,占领军营、武器库,控制城中要害地带;再拉拢被曹爽排斥的各派系跟他一起兵变,令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军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爽弟曹羲军营,接管了曹爽兄弟手中的武装力量;他自己亲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城,屯于洛水浮桥,阻断曹爽与城内联系。这几招一出手,司马懿轻松掌握了洛阳城。 接着他上书皇帝,弹劾曹爽,请求罢免曹爽军权。这奏折落在了曹爽手里,他不敢交给皇帝,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滞留在伊水南岸,征发了附近屯田的数千士兵,砍伐树木做防御工事。 司马懿起兵时,曾以太后名义征召大司农桓范,但桓范没有应召,反而设法出城投了曹爽。桓范有谋略,是有名的智囊,太尉蒋济对此很担心,司马懿却很淡定,他洞察曹爽其人:曹爽内心跟桓范不亲近,智谋远远不如,更兼“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当时的情形,司马懿走的是一招险棋,曹爽其实并不落下风。他控制了洛阳城,曹爽控制着皇帝,比较起来,还是曹爽占优。他兵变迅雷不及掩耳,控制洛阳后却只占领了洛河浮桥,迟迟不来攻打近在伊水南岸的曹爽,这充分说明,以他当时对局面的掌控,绝对不敢向皇帝叫板。 桓范见到垂头丧气的曹爽兄弟,拼命给他们打气:这里到许都不过一夜时间,那里有武库,可以装备军队,到了那里就可宣布司马懿叛乱,下诏勤王,谁敢不应从?我这里有大司农印,可以调集天下军粮,对付司马懿绰绰有余。 曹爽听了,迟疑不决。这时,司马懿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只要罢兵息甲,交出兵权,仍可回归府第,保留爵位。他还指着洛水发誓,决不食言。 曹爽面临他一生最重大的抉择,迟迟不能决断。桓范从入夜劝到五更,援引古今,谏说万端,曹爽兄弟还是没有理解自己所面对的局面,“终不能从。” 天亮时分,曹爽似乎拿定了主意。他把佩刀往地上一扔:“司马公无非是想夺我兵权。我交了兵权,卸职在家,依旧不失为一个富翁!” 桓范一听,拍胸大哭:“曹子丹(曹真字子丹)多出色的人才,怎么生下你这么一个儿子,真是蠢如猪狗!我要受你牵连灭族了。” 曹爽这样的“官二代”,在官场混混还可以,一旦遇到真刀真枪的事,完全不具备上一代刚毅果决的气度和风范。 司马懿绝非善良之辈,没多久,他就网罗罪名,将曹爽与他的所有亲信统统杀死,并且所有“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即便是已经嫁人的姑娘,都抓回来杀掉,洛阳城一时血雨腥风,人心惶惶。陈寿说,那种残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