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汉末年,皇甫嵩可谓是风流人物,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曹吉利还是一个愣头青,现在有很多人附会,说皇甫嵩的火牛阵是曹吉利给他出的主意,其实,当时,根本没曹吉利什么事,是火烧起来,黄巾军大乱后,曹操的援兵正好赶到,然后一起大破黄巾军。 皇甫嵩破黄巾军,威震天下,那个看出贾诩是一个顶级人才的阎忠出现了,神秘兮兮的对皇甫嵩说:“将军有祸了啊!” 然后说了一堆道理: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回答说:“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我一心为公,有什么可不安的?) 阎忠马上举出韩信的例子,又讲了一堆的理由,不愧是一个蒯通似的雄辩家。 然而,皇甫嵩坚决的回答: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 阎忠于是悻悻而走。 等到了董卓之乱时,皇甫嵩在扶风,手中有精兵三万,盖勋秘密联络他,要一起发兵讨伐董卓,长史梁衍也劝他东联袁绍,一起搞死董肥猪,皇甫嵩仍是拒绝。 后来,皇甫嵩进京,被董肥猪羞辱又关进监狱,差点被害死。于是乎,很多言论就说皇甫嵩这样那样不对,胆小怕事。 真是这样吗? 要说董卓的军事才能,和皇甫嵩那不是一个档次,董卓说这样,皇甫嵩说那样,结果,答案揭晓时,董卓连连答错。 那政治才能呢? 董肥猪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我相信,到了皇甫嵩那份上的人,轰轰烈烈的事情都经历过了,死是小事一桩,董卓最终被人点了天灯,其实也是小事,该享受的都享受了。 然而,名声呢?遗臭万年。 古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再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如果当时皇甫嵩起兵,什么名义,清君侧?董卓不是中央朝廷召去的么?这倒无所谓,输了,你乱臣贼子的名声跑不了;可就算赢了,在当时,你以为就没人骂你皇甫嵩了? 你赢了,袁绍那批人就会服你皇甫嵩?董卓旧将会服你?长安洛阳各色人等会服你? 王允和吕布合谋杀了董卓,但是,最后,为什么连李郭都干不过,可见,当时人心多么的不齐,王允死的有些冤。 但这反衬了皇甫嵩的明智,后汉书评价皇甫嵩已经很清楚了,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 这时候,我们回头看曹吉利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写的自己有多么的委屈,写的自己有多么的纯洁。 最后还是明明白白的点明了核心问题: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不敢放弃兵权,放弃了,怕被人所害。为什么皇甫嵩立了大功劳,名声为天下所重,却就是不怕被人所害?手中有三万精兵,和董卓有那么多公怨私恨,然而,说放手就放手? “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皇甫嵩如是说。 看明白了吧,曹阿瞒,或者叫曹吉利,也可以称为夏侯操,当然,现在DNA鉴定他和夏侯家没有关系。 他写的这个所谓的坦诚吐露心迹的文章,其实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自我意淫,绝望呻吟。 也许,他年轻的时候,确实想报效国家,然后,归隐山林,然而,事实证明,他完全蜕变了,为了权势,为了私利,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不择手段,杀害了很多人,得罪很多人,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时候,他能回头吗? 他敢像皇甫嵩那样,坦然的放下兵权,光明正大的穿梭闹市吗? 他不敢,他没有回头路了。他的杀戮太重了,罪孽太深了,如果没有兵权了,多少人想要他的命啊! 他不知道文天祥,没有拜读正气歌,所以,他底气不足,然而,他却还厚颜无耻的说,“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当然安全了,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这种事都干出来了,再不多安排守卫,还真不知道哪天会被人刺杀了。 通篇看下来,除了但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还凑合,其余的内容,完全是想为自己洗白, 然而,他越拼命想方设法的为自己辩污,结果,至少我看到就是越辩越污。 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如果曹孟德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还会说出: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吗? “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 我最怜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若论到美德,把曹阿瞒和武乡侯放在一起,简直就是对武乡侯的侮辱,我到死心如铁的这样认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